【摘 要】
:
历史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和知识建构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和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中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历史概念为着力点,解析概念内涵和逻辑,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清晰的概念阐释和概念梳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夯实学生的历史根基,撬动深层历史思维。一、以历史概念为焦点,在历史分析中厘清逻辑关系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表述复杂的历史概念,但限于篇幅,教材中也缺乏详细的解释,学生面对这些生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历史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和知识建构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和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中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历史概念为着力点,解析概念内涵和逻辑,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清晰的概念阐释和概念梳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夯实学生的历史根基,撬动深层历史思维。一、以历史概念为焦点,在历史分析中厘清逻辑关系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表述复杂的历史概念,但限于篇幅,教材中也缺乏详细的解释,学生面对这些生疏的概念往往在不知其意的状况下死记硬背、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是现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追求目标,也是教育领域不懈努力、乘风破浪的前进方向,但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人"的缺失,让历史课充斥着"无可奈何",趋向于"索然寡味",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且让历史教育失去理想与意义。而历史教育拥抱"人",能够架起一座"学生"与"知识"的连心桥,促成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也能够实现"历史"与"时事"的融汇,强化历史学科的育人价
尽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旧为2011年版,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已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作为高中的奠基阶段,教师也应当重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自己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涵育历史学科素养谈谈自己的刍荛之见。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危机、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等各种全球性问题时,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基于此,中国政府在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解决当今的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法国历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认为:"每一个希望从事原创性历史研究的人,其初始装备除了普通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那种有助于文献的发现、理解和批判的知识。"[1]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历史解释的定义不谋而合,即"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人教版教科书和澳门试行版教科书虽然应用的地区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两个版本间的相互借鉴共同完善。本文以经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和澳门历史教材·试行版(以下简称"试行版")中国历史初一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例,重点从正文编排,史料取舍,环节设置三个方面对两个版本的编排进行对比,为我们进一步完善教材提供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主要有人物画像、照片,历史遗迹、建筑、文物、地图、书影、艺术作品、影视剧照、漫画、图表等几种类型,因其能直观形象地记录历史事件中的真实片段,且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收到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图片的教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近几年来,长钢以青年干部为主体,遵循认识规律,按照分批脱产系统学习、返岗应用、返校补充学习、再返岗实践的基本方法,开展了长周期的培训培养实践,有效提升了青年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了清晰的国有企业中层后备干部培养路径。
历史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历史课堂必须讲究教法和学法。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课教学中,笔者围绕"长征"这一主题,抓住长征的主角——红军,以"兵出瑞金——从失败走进征途""遵义定舵——从幼稚走向成熟""四渡赤水——从被动走向主动""会师会宁——从胜利走向辉煌"四个板块整合教学内容,有序地推动了课堂教学。这样,红军的形象就跃然纸上,"长征精神"水到渠成。这样设计既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又使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排演历史情景剧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强调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历史(learning history by doing)",在准备、编导、演出和录制过程中,通过历史角色扮演和历史场景模拟,循序渐进地习得历史探究的步骤和方法。然而,传统课堂进行历史情景剧教学却面临着教学方法陌生、实施过程复杂、传统观念排斥、
时事新闻具有独特的时效性和事件针对性,尤其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时事新闻,充分挖掘后能作为高效、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其中,时事新闻中的"反面案例"在课堂中实现有效运用,对学生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时事新闻的"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素材相结合,融入教学设计、用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