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多苷对湿疹大鼠皮损的预防作用及机制

来源 :山东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苷对湿疹大鼠皮损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与组胺受体H1(H1 R)/瞬时感受器电位受体1(TRPV1)通路、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TRPV1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 取健康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模型组和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湿疹模型,将大鼠腹部及背部脱毛,在腹部皮肤涂抹DNCB-丙酮橄榄油溶液进行致敏,5 d后在背部皮肤涂抹0.5%DNCB-丙酮橄榄油溶液进行激发,在右耳内外侧耳面涂抹1%DNCB-丙酮橄榄油溶液进行激发.于实验第3天开始给药,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4.5、9、18 mg/kg雷公藤多苷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 d.末次给药24 h后,观察大鼠背部皮肤外观情况;处死大鼠,沿耳基线剪下双耳,用打孔器在左右耳中部取圆形耳片,称取耳片质量,计算耳肿胀度和耳肿胀抑制率;取背部皮肤组织,采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形态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H1R、PAR-2、TRPV1蛋白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组织中p38 MAPK、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耳肿胀度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耳肿胀度减少(P均<0.05);与雷公藤多苷低剂量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中、高剂量组耳肿胀度减少,耳肿胀抑制率增加(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背部皮肤出现湿疹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背部皮肤湿疹病变程度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皮损组织中H1R、PAR-2、TRPV1、p38 MAPK、p-p38 MAPK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中、高剂量组皮损组织中H1R、PAR-2、TR-PV1、p38 MAPK、p-p38 MAPK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与雷公藤多苷低剂量组比较,雷公藤多苷高剂量组皮损组织中H1R、PAR-2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雷公藤多苷中剂量组TRPV1蛋白水平升高(P<0.05),雷公藤多苷中、高剂量组皮损组织中p38 MAPK、p-p38 MAPK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雷公藤多苷对湿疹大鼠的皮损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1R/TRPV1、PAR-2/TRPV1和p38 MAPK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风险.方法 208例PCNL治疗成功的上尿路结石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出现SIRS分为SIRS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于CT的影像组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GiViTI校准曲线带和临床决策曲线进行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208例PCNL受试者中,共有34例(16%)术后发生
目的 观察内脂素(visfatin)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人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PCOS患者卵巢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visfatin mRNA和蛋白.体外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KGN,分别转染pcDNA3.1-visfatin表达质粒或pcDNA3.1空载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后KGN细胞中的visfatin蛋白,验证转染效果;CCK-8试验和克隆形成试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细胞中miR-769-5p的表达变化及其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能力、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q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SK-BR-3、HCC1806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BL-100中miR-769-5p的表达.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对HCC1806转染miR-769-5p模拟物(过表达组)和模拟物阴性对照(对照组),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