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光明行动”(64)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3月,“《读者》光明行动”项目医疗队曾对青海省海東市乐都区所属学校的适龄儿童进行过一次全面弱视筛查。在乐都区洪水镇,医疗队发现有一名10岁小男孩在戴着1000度眼镜的情况下,矫正视力仅为0.6。听学校老师介绍,小男孩名叫小乾,在他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因意外事故死亡,母亲生下他后便离开了家,留下小乾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小乾家在乐都区洪水镇山脚下的一个小院落里。屋子的房檐已经出现破损,墙皮多处脱落,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红砖;屋里仅有的几件像样的家具还是小乾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小乾的奶奶说,小乾7岁时,她就发现他视力不好,带着他去西宁的大医院检查,才知道孩子患有弱视。这几年为了给小乾治眼睛,爷爷白天在苗圃里干活,晚上在一家食品店帮忙看货,攒够一次治疗的钱就带着小乾去当地医院,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且收效甚微,但爷爷奶奶始终没有放弃……
  核实情况后,“《读者》光明行动”项目组迅速安排小乾就近前往西宁光彩明天儿童眼科医院进行治疗。得知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免费治疗,奶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经过两个大疗程的医治,小乾的眼镜度数已降为600度,双眼矫正视力提升到了1.5,弱视已经痊愈。
  不幸的小乾也是幸运的,在弱视最佳治疗年龄段(4~12岁)得到了有效治疗,但是还有很多同小乾一样不幸的贫困弱视儿童,只能默默忍受着弱视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他们同样需要您的帮助!
其他文献
道德需要讨论吗?道德不就是社会公理吗?  其实,道德不仅不是公理,而且是非理性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性偏好。  首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轨道上有5个人,一辆电车正朝他们驶来,你控制一个拉杆,可以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从1967年被提出后,就被伦理学家反复争论。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由此可见,当人身处极端环境的时候,并不存在
期刊
一位好友字写得好,我请她替我写了曾国藩的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我喜欢这句话,偶一展玩,便有感慨。  人已穷矣,再不将骨头撑起来,人家就更看不起你了。撑不起来,只是一副贱骨头;撑得起来,便可成朗朗风骨。胸中又养得“一团春意思”,温温煦煦、活活泼泼。  做人做到此,便可以走得出去,见得世人了,不但人家看著体面,自己看自己也舒服。且觉得今生做一回人,做得有点意思,亮亮堂堂,大大方方。  
期刊
奇怪,人离了娘胎,手指能一屈一伸,便懂得抓东西。孩子两条腿还没站稳,尽管颤颤巍巍,能东歪西斜地跑上两步,便高兴搬——哪管是积木、饼干罐、小凳,总要拿起來,搬上一搬。唉!会抓会搬,还罢了,居然还会扔,小脑袋里不知道什么灵机发动,说扔就扔,管它是玻璃、手表、石头,一律向着任何目标丢去。于是,小鞋落在饭菜碟上,小凳跌入汤盆里,急得大人直跺脚,大骂小打,也抢救不及。小孩子啊,却总“提得起放得下”,十分爽快
期刊
《清室外纪》中有个故事颇为有趣。嘉庆年间,有人写信向大学士曹振镛请教如何做官。曹写信答复:“你对人态度须圆和,遇事不可承担,不可凡事太过较真,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为忠!”宦海沉浮数十年,历经乾、嘉、道三朝的老臣,用四“不可”道出了其混迹封建官场的秘诀,总结起来就是:不负责任,也不得罪人,做個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  (海 蓉摘自《今晚报》2018年7月4日)
期刊
稀疏的光线,从病床上方仅有的一扇小窗透进来。床上躺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光头,极度苍白,因没有眉毛而显得眼眶格外深陷,眼睛周围呈暗紫红色。他静静地躺着,似乎对外界毫不关心。    坐在病床边身穿绿色隔离服的中年男人,虽然戴着厚厚的口罩,但他想要给男孩讲故事,讲一个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的故事。可他刚刚念了个开头,男孩就发狂一般扭动起来,嘶吼着要他出去。  这是加拿大和古巴合拍的电影《翻译家》中的情景。看
期刊
我认为笔的四德也可以形容人。尖是专精,齐是广识,圆是敦厚,健是风骨。专精而不广识,难有大的创造;博学而不专精,力量便难集中;敦厚而無风骨,则易颓;劲拔而不敦厚,便易折。必须四德具备,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若 子摘自漓江出版社《萤窗小语》一书)
期刊
一  25岁之前,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不知人间疾苦、不懂生活艰辛。父亲是外交家,母亲是著名的鱼藻画家,他自幼接受的就是先进的中西教育:白天学英文,晚上学诗词歌赋,课余时间则跟着八旗玩家熬鹰、猎兔、驯狗、捉獾,是远近闻名的“少年玩家”。及至凭着私塾功底、家学熏陶考入燕京大学后,他仍是玩心不改,上课揣着蝈蝈,下课臂上架鹰,被老师称为“未知数”。    直到1939年春天,宠爱他的母亲突然去世,他幡然悔悟
期刊
下午,“叮咚”一声,沙发上的手机响起,屏幕上显示:“亲,您孩子的奶粉该换成1阶段的啦。”  徐冰看了一眼,笑了:“比我还了解我的孩子。”她笑得有些无奈,“这是我今天接到的第9条导购短信。”  这些推送在给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她坐卧不安:“总感觉有个陌生人在时刻盯着你,让人很不自在。”  一向谨小慎微的徐冰对此已不再计较了,但“不计较”不过是无奈挣扎后的缴械投降。不论喜欢或讨厌,生活中遇到的這一切
期刊
心中烦恼,人事纠纷,愈欲了,愈不得了。或甲与乙之矛盾,双方评说,奔走调解,意在弄清而后止,本欲了结;然则,又节外生枝,非但不清不了,而又益增之。愈了愈多,愈清愈浊,此欲了之苦也。余游蜀地新津观音寺,见一联,其下曰:“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久萦心中,味之无穷,真哲语也。  (林冬冬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悔晚斋臆語》一书,视觉中国供图)
期刊
读者读书会为大家推荐的第33本书,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作品《纸牌的秘密》。乔斯坦·贾德执着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他因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而跻身世界级作家行列。同样,《纸牌的秘密》也是一本人人皆可读的“智慧书”,它提出并试图解答一些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终极哲学问题;它也是一本特别适合给孩子读的“启蒙书”,轻松而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深邃而充满智慧的哲学思考让人欲罢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