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训》“存诚敬”“励勤俭”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冯友兰在《新世训》一书中提倡的生活方法新论思想如诚敬和勤俭思想,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勤学习、讲诚信、能吃苦。对于目前出现的享乐之风、诚信水平下滑等高校德育问题,可以借鉴其思想促进大学生学业和道德修养全方位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德育;诚敬;勤俭
  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编写的专门探讨青年道德修养的著作《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一书中,包含了很多教人如何为人为学的思想。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德育面临着很多困境,我们可以借鉴此书中的优秀思想探寻当今大学生德育的出路,这也是文章写作意义所在。
  生活方法新论之存诚敬思想
  在现代中国社会追求成功已成了大众尤其是青年人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回想到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在《新世训》中提出了“生活方法新论”,就提倡用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观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同时注重道德和非道德的人生教训,如《存敬诚》篇中,将诚既看做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又看做是超凡入圣的非道德修养途径,值得我们深思。
  存诚敬思想的含义
  诚有不欺的一层意义。信与诚有密切的关系,信注重不欺人,诚注重不自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冯友兰也认为“诚信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变的道德,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无信,那么没人愿意同他来往共事,他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诚信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1]。”
  讲诚信还是健康人格的道德基础。诚有不自欺之意,冯友兰将“诚”也作为个人修养的非道德手段加以提倡。不诚信不但要欺骗他人,还要欺骗自己,无法和他人建立信任的良好关系,自己的内心也常处于痛苦的状态,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性格扭曲,这些都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康人格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周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等,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达到成功和内心幸福的必要条件。
  此外冯友兰将诚与敬联系起来。诚有真诚之意,敬指人时常提起精神专一做事,诚敬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事当中,专心致志,朝气蓬勃,为了目标和理想努力奋斗。冯友兰写道“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工业家、商业家或学问家,总有一段真至精神和虎虎有生气的力量贯注在他的全副事业或整个作品内,稍有精神不贯注,即会有败笔产生[2]。”这种诚敬的精神力量也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诚敬思想对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启示
  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必须要坚守的道德底线。但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术不端、伪造证书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欺骗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这些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业及未来走向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学生因毕业论文造假而无法按时毕业从而无法履行协议正常就业;因为未归还助学贷款,在成家立业的关键时刻无法申请到贷款等事件频发,与其尝到苦果追悔莫及,不如及早培养诚信意识。学校和家庭也应把诚信作为最基础的道德加强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抉择时,能将诚信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坚守底线,我们的社会风气也会因此提升。
  讲诚信还是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校不仅要积累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健全完善的人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不仅能够担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快乐。而诚信正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培养起言行一致、里外如一的良好品德,做到外不欺人、内不欺己,才能进一步在实践当中检验自身、锻炼自己。所以大学生在学校要加强诚信学习,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在思想行动中都能自觉践行诚信,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敬”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总动员”,对于人内外各方面的成功都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风气浮躁,很多大学生也深受影响,心浮气躁,缺少专一的目标,不肯沉下心来刻苦钻研,荒废时光,萎靡不振,缺乏诚敬精神。对当今的青年人来说,不仅希望取得外在的成就,也期望达到内在的和谐幸福,诚敬也体现了这种内外合一的追求。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也要重视提倡诚敬思想,作为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加强教育。
  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诚信道德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而言,诚信道德文化可以将诚信的道德原理、规律、价值作用于他们,从而内化为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3]。自律的诚信道德文化和他律的监督、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诚信建设。加强诚信道德文化建设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冯友兰《新世训》中的“存诚敬”思想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通过诚信健全人格、走向成功的道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生活方法新论之励勤俭思想
  励勤俭思想的含义
  勤俭节约不仅是重要的个人美德,也是齐家治国的法宝,我国自古就有很多谚语歌颂勤俭。在党中央的八项规定中也明确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学习先辈们崇尚勤俭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冯友兰在《励勤俭》篇中指出“在某方面工作不勤的人即不能在此方面取得成就,而在人的整个生活上不勤,则不能有完全的生活[2]。”他还例举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了勤能补拙的原因,告誡人们只凭天分是远远不够的,若想取得成功还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历史上每一个取得过成功的人都付出过辛勤的汗水。
  一个人愚笨并不可怕,怕的是懒惰骄傲、不求上进,对任何人来讲,勤奋都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重要的个人美德。
  冯友兰还进一步探讨了勤对于完全的生活的意义,完全的生活就是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要勤。身体方面讲就是要勤于锻炼,使自身拥有强健的体魄。大学阶段不仅是学业上奠定基础的阶段,也要在身体方面加强锻炼,让健康的身体成为为理想奋斗的保障。精神方面讲,勤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姿多彩从而有更深刻的人生意义。冯友兰认为人生活的内容就是人的所有活动,有了生活的内容生活才有了意义。比如一个人即使家财万贯,但只是摆着不用,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只有运用金钱才能称之为生活的内容。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人民有很多谚语歌颂节俭。节俭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更有道德方面的含义。李商隐就曾写道“成由节俭败由奢”,冯友兰也在《励勤俭》篇中写道“俭易廉,奢易败”,指出“经济上的压迫常是使人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原因[2]。”人在经济困顿时最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平时的生活比较节俭,那么就不易因为经济原因堕落。崇尚节俭还能铸就大德,品德高尚的人在物质上的要求必然是简单的;相反奢侈浪费则是走向罪恶深渊的诱因。如果一个人知节俭,则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则能不为物累,清正廉洁,品德崇高;相反,一个人爱铺张浪费、奢侈攀比,当钱财耗尽时就容易为金钱做出各种苟且之事,走向堕落的深渊,因此个人的节俭程度与其道德品质是息息相关的。
  励勤俭思想对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启示
  对青年学子来说,上大学仅仅是学术活动的良好开端,无论是对于学业还是未来的事业,大学阶段都是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仍需以勤奋学习充实自身。然而很多大学生觉得考上大学仿佛已经实现了人生的目标,只要获得学位即大功告成。因此很多学生并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而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缺乏理想信念,将大量时间浪费在网络、恋爱等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荒废了时光。韩愈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大学生在高校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年龄,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坚定理想、努力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自身价值奠定基础。此外,一个人愈勤奋,则生活的内容愈加丰富,人生也越有意义。大学生除了完成学业以外,社会和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为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也使青春更加绚丽多彩。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不断改善,提倡节俭并不是让学生去过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更不是吝啬,而是让学生注重培养品德、锻炼意志,为今后的奋斗做好思想准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美好的未来要靠勤勉的奋斗来获取。然而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就要享受生活,未来的生活也要图安逸,享乐思想严重,不努力学习而是吃喝玩乐、怕苦怕累。这种思想不仅危害了学业和未来的事业,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之间的物质攀比容易使一些经济水平较差的学生失去对人生的信心,甚至做出违法行为;面对职业选择时,不切实际的想法使学生无法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安逸的生活而无法适应艰苦环境等。
  结束语
  面对社会和高校出现的享乐之风,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勤俭思想教育,在学校中形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良好风尚。可以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教职员工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如介绍勤奋学习的榜样、勤俭节约的事迹,并与奢侈享乐的腐败事例形成对比;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使学生对行勤俭形成共识。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就无法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学校要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勤俭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伟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馮友兰.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3]曾黎.冯友兰“存诚敬”思想对大学生成“功”追求的价值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作者简介:师雪阳(1985-),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马成良(1963-),男,甘肃广河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居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存在垃圾分类个人行为动机不足与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现象。本文从垃圾分类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两个视角出发,借助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改变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成本与收益,改变集体环境下居民个人垃圾分类的博弈均衡,进而走出垃圾分类集体行动“囚徒困境”与搭便车的困局,促进城市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社会行为规范。  关键词:垃圾分类;行为成本;行
期刊
摘 要:经历40年的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决定、反作用和不断适应”的矛盾统一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推动我国现代乡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将进一步加快乡村发展速度,努力缩小乡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谱写我国“三农”发展的新篇章。乡村发展嬗变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治理迎来“后乡村”时代。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发展;后乡村;乡村振兴;课题  中
期刊
摘 要:自然在与艺术的关系中长期处于劣势,传统美学和主观自律性的审美理念都贬低自然审美,忽视自然的本真力量。当代艺术现场语境拓展的现状促进了审美基础的客观性转向,这有利于自然美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归。自然力的交互作用迎合并进一步促进了艺术现场语境的拓展维度,自然审美的“现场模式”构建了融合自然,语境,审美者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互动空间。对自然力交互作用的关照匡正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期刊
摘 要:移动网络视频在内容上呈现微缩化和情节戏剧化,而在形式上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对传统叙事模式不断进行解构,并使其兼具了个体表达與社交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性”与“社区性”的交融、自我展示与自我满足的融合、内容同质化与议题特定化。  关键词:移动网络视频;碎片化;个体表达;社交功能  从影像“展现”现实,进而可以虚拟“现实”,人类对再现现实的冲动和追求一直没有改变。影像传播已成为这个时代最不可或
期刊
摘 要: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分为课堂与课外两种教学方式,课堂英语教学是获取、构建和运用英语知识的主阵地,而课外教学则是学生运用和检测掌握英语程度不可缺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章围绕构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及方法,施行课堂内外结合,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内外;意义与途径  施行课堂英语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意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特长  传统的英语教学围绕着课堂
期刊
摘 要: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开展的基础,被称为“运动之母”。它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通过对农村小学田径项目教学研究发现,该项目在小学教学中却备受冷落。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人们对田径运动的价值认识欠缺,田径课教学要求降低及教学软硬件条件不足所引起的。  关键词:小学学生;田径;体育课  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田径项目对全
期刊
摘 要:自主的程序理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程序是现代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正式调节机制,现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程序化程度正相关。中国古代重视程式步骤,现代程序观念形成演变则跌宕起伏,程序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大致同步:20世纪头20余年第一次现代化高潮中诞生程序观念,但混同于程式和手续,受制于权力和道德;20世纪后20余年并延续至今的第二次现代化高潮中再次生发程序观念,在科学技术程序、经济管理程序的
期刊
摘 要:校园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能够减少校园人员损伤,是安全校园的重要保障,具有突发性、可预防性等特征。基于此,文章结合当前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校园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是现代教育体系不断优化的外在条件。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安全隐患;科学实践  现代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也逐步加强管理。校园安全是现代教育结构的重要分支,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具有直接联系。近年来,国
期刊
摘 要:哲学理论的抽象、深奥使得高中哲学教学难度加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可在教学实践中将哲学教学与中国古典诗歌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哲学思想,又能促进学生更深地感悟国学、更好地弘扬国学,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哲学学习和国学学习的双赢。  关键词:哲学教学;古典诗歌;教学双赢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奇葩,
期刊
摘 要:邵阳滩头木版年画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与强烈的艺术性,进入21世纪以来,却面临着的“后继无人”的生存困境。依据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在教材中加入民间美术内容的指示,文章拟通过对滩头年画工艺特点及审美特点的分析,探讨滩头年画艺术语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产生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年”文化的理解,激发其对优秀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促进亲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