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治明(1914-1990)是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即使在南京,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由于他去世已有二十五年,所以很容易被人遗忘。我对他熟悉,是因为他是我的恩师,是东南大学著名的力学教授,中国知名的力学家。
1914年12月梁先生诞生于北京,祖籍杭州,他的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由于他的这位大哥,梁治明先生历次运动都难逃牵连,即使其兄人在台湾,被大陆政界不屑一顾,可还得做他哥的“替罪羊”。直到“四人帮”垮台,改革开放后,人们观念得以渐渐扭转,对民国文人有了相对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评价,梁治明先生才缓过一口气,加之梁实秋的随笔大卖,他才有点扬眉吐气、抬头做人的尊严。当然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那个文笔超脱的梁公在大陆尚有一位弟弟梁治明存在。他也十分低调,并没有拿哥哥作为炫耀的资本,保持着他是他、我是我的旧知识分子的独立风格。
梁治明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6年毕业当助教。抗战后继续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1年10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五期公费出国留学生,194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46年8月他抱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国,为战后遍体鳞伤的祖国的复建工作出力。他开始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49年建国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原南京大学下属工学院在中央大学原址留下改为南京工学院。梁治明教授任南京大学第一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后因他身体原因,改任校直属负责力学教学的力学教研组主任。此外,他还担任基础科学系副主任及高教部材料力学教材编审组组长,南京市多届人民代表。
我是上世纪50年代中考入南京工学院(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并有幸接受梁师的教诲,亲听梁教授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门重要的课,对梁老师教学认真、待人真挚的印象极深,特别是对他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很钦佩。
梁老师讲课精辟生动,他极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马上于设计、科研与施工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他常把复杂问题分解开,深入浅出地示范讲解,不厌其烦。只要学生有一点不清楚,他就继续讲解。学生不但懂得原理,更掌握了解题的钥匙。记得当年的助教吴家骥老师(后调任无锡轻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在给我们上辅导课时遇到关键问题就说:“这些复杂问题一定请梁师来讲解。”只要梁师开课,连机械系不少学生都涌来听课,教室总是被挤得水泄不通。梁师领导并主编的材料力学教研组所编写的《材料力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通用教材。该书出版后,我特地收藏一本,至今仍在我家书房中,如今取出翻读,觉得还是十分有价值。
梁教授为人谦和,但教学又是那么严格。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金宝桢先生常邀请梁先生上各种辅导课,梁有时情面难却,但答应了,不论再忙也绝不爽约。非但如此,他还要求听课的学生要听懂,说听懂了,走人,听不懂,继续提问。学生直到课堂上把梁教授所说的知识全部掌握,才得以离开教室。正因为他及系里教师共同努力,土木工程系成了校内外名牌系之一。
1966年,“文革”大潮袭来,学校与社会同样乱成了一锅粥。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派,教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梁教授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被打成“特务”“ 间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导致心血管疾病等。由于他不属于院校级领导,平时没什么可以作为把柄的言论,所以造反派、红卫兵也拿他没办法。在受到批判或陪斗时,他又坚持实事求是,回答各种问题从不胡言乱语,不示弱,情愿挨打受骂。就这样他非常艰难地度过了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记得在1979年冬,我因公途经南京,专程去探望分别多年的梁教授,那时他仍住在兰园28号3幢教师宿舍。跨进门时,见他与师母吴伊吉对坐相伴,生活平静。他因浩劫中挨整,落下一身病,已无法继续走上讲坛,无法搞科研,无法带研究生了。住所中的一间房“文革”中被霸占,虽“四人帮”打倒三年了,但被占的房间仍占用着。梁教授的双眼有些茫然。我向他汇报了毕业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他也谈了自己与金先生的一些事。临别时我提出为梁教授夫妇拍了一张合影照,以作留念,他们夫妇欣然答应。回沪不久,我就冲印出照片,寄给了梁教授,祝愿他们晚年平安幸福。
1990年7月,从母校获悉恩师梁治明教授仙逝的消息,回想起80年代中期始,每年末我总是寄贺年卡,向他拜年,并收到他回复的礼卡,心中充满喜悦。如今再也没了他的音讯,心情非常沉重。梁教授走了,再多的溢美之词也是苍白的,像恩师这么辛勤的园丁,慈父般的导师,现恐难再找到了,唯写此小文,祈祷他在天国无烦无恼,一切安好。
1914年12月梁先生诞生于北京,祖籍杭州,他的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由于他的这位大哥,梁治明先生历次运动都难逃牵连,即使其兄人在台湾,被大陆政界不屑一顾,可还得做他哥的“替罪羊”。直到“四人帮”垮台,改革开放后,人们观念得以渐渐扭转,对民国文人有了相对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评价,梁治明先生才缓过一口气,加之梁实秋的随笔大卖,他才有点扬眉吐气、抬头做人的尊严。当然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那个文笔超脱的梁公在大陆尚有一位弟弟梁治明存在。他也十分低调,并没有拿哥哥作为炫耀的资本,保持着他是他、我是我的旧知识分子的独立风格。
梁治明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6年毕业当助教。抗战后继续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1年10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五期公费出国留学生,194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46年8月他抱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国,为战后遍体鳞伤的祖国的复建工作出力。他开始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49年建国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原南京大学下属工学院在中央大学原址留下改为南京工学院。梁治明教授任南京大学第一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后因他身体原因,改任校直属负责力学教学的力学教研组主任。此外,他还担任基础科学系副主任及高教部材料力学教材编审组组长,南京市多届人民代表。
我是上世纪50年代中考入南京工学院(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并有幸接受梁师的教诲,亲听梁教授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门重要的课,对梁老师教学认真、待人真挚的印象极深,特别是对他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很钦佩。
梁老师讲课精辟生动,他极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马上于设计、科研与施工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他常把复杂问题分解开,深入浅出地示范讲解,不厌其烦。只要学生有一点不清楚,他就继续讲解。学生不但懂得原理,更掌握了解题的钥匙。记得当年的助教吴家骥老师(后调任无锡轻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在给我们上辅导课时遇到关键问题就说:“这些复杂问题一定请梁师来讲解。”只要梁师开课,连机械系不少学生都涌来听课,教室总是被挤得水泄不通。梁师领导并主编的材料力学教研组所编写的《材料力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通用教材。该书出版后,我特地收藏一本,至今仍在我家书房中,如今取出翻读,觉得还是十分有价值。
梁教授为人谦和,但教学又是那么严格。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金宝桢先生常邀请梁先生上各种辅导课,梁有时情面难却,但答应了,不论再忙也绝不爽约。非但如此,他还要求听课的学生要听懂,说听懂了,走人,听不懂,继续提问。学生直到课堂上把梁教授所说的知识全部掌握,才得以离开教室。正因为他及系里教师共同努力,土木工程系成了校内外名牌系之一。
1966年,“文革”大潮袭来,学校与社会同样乱成了一锅粥。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派,教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梁教授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被打成“特务”“ 间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导致心血管疾病等。由于他不属于院校级领导,平时没什么可以作为把柄的言论,所以造反派、红卫兵也拿他没办法。在受到批判或陪斗时,他又坚持实事求是,回答各种问题从不胡言乱语,不示弱,情愿挨打受骂。就这样他非常艰难地度过了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记得在1979年冬,我因公途经南京,专程去探望分别多年的梁教授,那时他仍住在兰园28号3幢教师宿舍。跨进门时,见他与师母吴伊吉对坐相伴,生活平静。他因浩劫中挨整,落下一身病,已无法继续走上讲坛,无法搞科研,无法带研究生了。住所中的一间房“文革”中被霸占,虽“四人帮”打倒三年了,但被占的房间仍占用着。梁教授的双眼有些茫然。我向他汇报了毕业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他也谈了自己与金先生的一些事。临别时我提出为梁教授夫妇拍了一张合影照,以作留念,他们夫妇欣然答应。回沪不久,我就冲印出照片,寄给了梁教授,祝愿他们晚年平安幸福。
1990年7月,从母校获悉恩师梁治明教授仙逝的消息,回想起80年代中期始,每年末我总是寄贺年卡,向他拜年,并收到他回复的礼卡,心中充满喜悦。如今再也没了他的音讯,心情非常沉重。梁教授走了,再多的溢美之词也是苍白的,像恩师这么辛勤的园丁,慈父般的导师,现恐难再找到了,唯写此小文,祈祷他在天国无烦无恼,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