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以致“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演奏饱含丰富的情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德育境地。
一、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1.叙述故事情境法。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如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终献出自己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能够有感情地歌唱。又如,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通过故事的引导倾听那悠扬清丽的琴声,使学生感到大自然的美,牧童们的乐趣。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配乐朗诵激情法。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时,将学生分成两部分,让一部分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中,朗诵能力好的一部分学生朗诵“星星眨着小眼睛,我在夏夜数星星……”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二、课堂设计和教学手段的体现
优秀的音乐教材是音乐课堂教学情感美得素材,但这一点还不够,人们常常在电视里听到的音乐,大部分是世界名曲,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使名曲减色,音乐作品的情感美被抑制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好的音乐素材有必要与合理的课堂设计及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1.乐理教学一般因枯燥乏味,花时太多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手段、措施和方法来引导诱发学生对音乐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2.“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情感引起的。也许正是这种“懒惰”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故在唱歌教学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入境动情”就是教师借助特定的场景,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情感。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市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最终达到设境传情的目的。”在教学中可利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来进行。教师也可利用图片或音像等直观教具,借助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情感。
三、教师的语言、气质、教态的体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内含着扣人心弦的讲话艺术。”他还说:“说话永远讲不透音乐的深度,但没有讲话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最能了解情感细腻的境界。”教师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所有的语言是经过设计和提炼的,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趣味性,决不能信口开河。教师的语言语调要和音乐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和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音乐可以拨动人的心弦、触及人的灵魂。“情感培养是现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博爱仁慈、负责进取、自主创新等高尚人格的生成。
在音乐欣赏中享受韵律美,体会善良的处事道理。
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及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良知和德性得到积累,人格逐渐变得更为纯真和善良。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提升。
如钢琴五重奏曲第四乐章《鳟鱼》,乐曲形象地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那如歌的紧张旋律恰似小鳟鱼的吟唱。主题在小提琴及其他各声部上重新出现,钢琴又奏起了鳟鱼的“固定音型”,音乐又恢复到开始的那种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预示着苦难终将过去,欢乐必将到来。当学生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在旋律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德育境地。
一、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1.叙述故事情境法。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如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终献出自己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能够有感情地歌唱。又如,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通过故事的引导倾听那悠扬清丽的琴声,使学生感到大自然的美,牧童们的乐趣。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配乐朗诵激情法。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时,将学生分成两部分,让一部分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中,朗诵能力好的一部分学生朗诵“星星眨着小眼睛,我在夏夜数星星……”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二、课堂设计和教学手段的体现
优秀的音乐教材是音乐课堂教学情感美得素材,但这一点还不够,人们常常在电视里听到的音乐,大部分是世界名曲,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使名曲减色,音乐作品的情感美被抑制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好的音乐素材有必要与合理的课堂设计及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1.乐理教学一般因枯燥乏味,花时太多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手段、措施和方法来引导诱发学生对音乐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2.“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情感引起的。也许正是这种“懒惰”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故在唱歌教学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入境动情”就是教师借助特定的场景,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情感。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市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最终达到设境传情的目的。”在教学中可利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来进行。教师也可利用图片或音像等直观教具,借助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情感。
三、教师的语言、气质、教态的体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内含着扣人心弦的讲话艺术。”他还说:“说话永远讲不透音乐的深度,但没有讲话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最能了解情感细腻的境界。”教师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所有的语言是经过设计和提炼的,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趣味性,决不能信口开河。教师的语言语调要和音乐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和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音乐可以拨动人的心弦、触及人的灵魂。“情感培养是现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博爱仁慈、负责进取、自主创新等高尚人格的生成。
在音乐欣赏中享受韵律美,体会善良的处事道理。
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及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良知和德性得到积累,人格逐渐变得更为纯真和善良。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提升。
如钢琴五重奏曲第四乐章《鳟鱼》,乐曲形象地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那如歌的紧张旋律恰似小鳟鱼的吟唱。主题在小提琴及其他各声部上重新出现,钢琴又奏起了鳟鱼的“固定音型”,音乐又恢复到开始的那种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预示着苦难终将过去,欢乐必将到来。当学生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在旋律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