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有性格的面包是在这个国家

来源 :北方人(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i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德国美食,大多数人脑海中自动浮现出了土豆、香肠和啤酒三者。毕竟2018年的世界杯,德国队就曾以带着“1.8万升啤酒、700公斤香肠和300公斤土豆”远赴俄罗斯而冲上热搜。
  然而面包同样让德国人引以为傲。德国曾有杂志做过一次调查,问读者对德国拥有什么而感到骄傲,高票当选的除了猪肝香肠,剩下的便只有德国黑面包了。
  “土豆是德国人的躯体,啤酒是德国人的精神。厚实的黑面包才是德国人的灵魂。”
  所以说啊,真实的欧包版图上,以难吃著称的俄罗斯大列巴和为气质代言的法国长棍面包都要靠边站。德国面包,才是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德国是典型的肉食大族。其年均猪肉消耗量高达65公斤每人,居世界之首。可在终结面包这件事上,德国人却可以把年均消耗量拉到90公斤每人,让小麦产量惊人的意大利和“没有面包就度日如年”的法国自愧不如。
  有留学生这样概括德国人的一天:早餐是面包抹果酱,中饭是面包夹香肠。到了晚上,面包还是那个面包,只不过其CP换成了奶酪片。
  而在德国,寓意丰收繁荣的面包和盐,同样在日常社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一场纯正的德国婚礼,新娘的随嫁清单里一定会有能为新郎带来好运与财富的盐和面包。
  婚礼上,新郎新娘会分食一个布雷结面包,这枚形似纽结的碱水面包同样代表了德国人对婚姻的美好愿景:可缠绵交织,也能保留各自发展延伸的独立人格。
  对于德国人而言,面包不仅仅是用来饱腹的食物,也是凝结着文化与风俗的精神图腾。他们甚至还为面包设立了节日——每年九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就是德国的黄油面包日。而2015年,德国人成功地把他们至爱的面包送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推广面包上,德国人可算是拿出了吃面包一样的劲头——不管走多远,行囊里都得装着这口家乡味道。即便是兵荒马乱的二战时期,德军的后勤部队中都有一支面包连。这支由131人组成的连队成天不用干别的,只负责给全军做面包。
  面包的制作离不开小麦粉,然而在种植小麦上德国显然不及法国和意大利具有优势。没有老天赏饭吃的自然条件,德意志人民难道就不吃面包了?在种不了小麦的地方,种上黑麦、大麦、燕麦、荞麦难道不香吗?
  于是乎,德国人民举起创意的铁锤,打破了面包必须由小麦粉制作的思维定势,从源头上赋予了面包制作的诸多可能性。小麦可以做面包,难道黑麦就不行?五谷杂粮有啥放啥,就连土豆都可以成为面包制作的原料。
  除了原料丰富,德国人把面包吃出花样的另一原因得益于该地长达数百年的地方割据史。在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之前,德意志地区诸侯林立,曾一度有多达百个公国、城邦和自由市。它们各玩各的,即便是做面包也只按自己的章法来。就这样,当铁血宰相将它们变成了一家人,德意志一时间成了拥有面包品种最多的地区。
  在本就惊人的基数上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的德国面包,单单在德国面包协会登记在册,拥有官方认证身份的就有多达3200余种。
  按照制作原料,德国面包又可以被分为由小麦胚乳精制、流行于慕尼黑等南部城市、有白面包之称的小麦面包;由含有麸皮的小麦粉和黑麦混合而成、备受减脂人士喜爱的全麦面包以及由黑麦粉制成的黑面包等。
  其中最具有德国特色的当属传统黑面包。黑面包是德国人最爱吃的面包,没有之一。这一被德国人称为“全世界最健康的面包”原料简单到让人感动,只有粗制黑麦粉、盐和水三样,有些地区还会加入浆果让面包吃起来更酸。将上述三样材料混合后,面团需要静置8小时,然后在104度左右的低温下烘烤24小时。长时间的烘烤让黑面包充分脱水,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也能放上个一年半载。抗饿又耐放,这让黑面包曾一度作为战备补给,充当军粮使用。
  而因其由酸面团发酵而来,较之其他面包口感上可谓是酸出了高度,酸出了个性,加之黑麦粗糙的口感,对于欣赏无力的人而言,吃起来就像是“腐烂的木头渣子”。但在吃上面一向遵从原味,连生猪肉碎都能甘之如饴的德国人却独爱这一口。
  甚至于黑面包还有了进阶款。当原料中的黑麦粉含量高達90%时,烘焙出来的黑面包被称为粗黑麦面包。相传拿破仑曾经吃了一口差点原地去世,大怒表态:这玩意儿只能用来喂马!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然而不是所有德国面包都像黑面包这样简单、健康且乏味,毕竟人家还有碱水面包布雷结、参杂了各色干果的圣诞面包史多伦以及撒上糖粉注入果酱的油炸面包柏林人等等独具风味和创意的存在。
  德国面包协会每年都会推选一款年度面包,从2018年的全麦面包,到2019年的农民面包,无一不是德国人所推崇的纯净款面包。
  拒绝使用让面包失去本味的食品添加剂,把食材框定在面粉、酵母、盐和水的基本款里,在笔者看来,纯净就是德国面包得以传世的精髓所在。
  严格规定了每种面包的尺寸和材料,剩下的便交给时间。时至今日,德国人仍在遵从“没有耐心就没有好面包”的古老训诫,坚持传统的低温长时烘焙法。
  毕竟对于德国面包师来说,比起成为面包师所需要的时间,烘烤面包所需要的等待简直短得不值一提。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面包师需要经过至少7年的培训:3年学徒期满后,才能走上系统专业的学习之路,而4年的专业培训之后才能获得参加从业考试的资格。只有通过大师资格考试,拿到面包烘焙师的证照,面包职人之路才算真正开始。
  大概这条逐梦之路太过漫长艰辛,加之半工业连锁面包店的成本压挤,德国手工面包开始陷入市场萎缩以及后继无人的人才危机。
  而如今,工业面包已经占据了70%的德国市场,与之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工面包业的日落西山。
  在成为历史之前,代表纯正德国味道的手工面包,值得更多人来尝一尝。
其他文献
三月初,我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发了一条信息,好友因腰疼去医院就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开了一个月的病假单。非常时期,不适合去探望,我挑了两本适合养病期间阅读的新书,附上一封手写的信,给好友发了快递。  两天后,我收到好友发来的微信:“今天开始阅读你寄来的书,翻开才发现有你手写的信,瞬间感受到一份温暖和情谊,你太有心了!”好友说,她许久没有收到手写的信了,更别说我寄给她的这封“字写得漂亮”的书
期刊
缝纫机的嗒嗒声  我拥有属于自己的棒针是在小学四年级。我记得我先是用锁链针法织了一条玩翻花鼓的绳子,后来又织了围巾、袜子等小东西。小时候都是姑姑给我织毛衣,我想我爱织东西可能是受姑姑的影响。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织东西,所以长大成人后,这也成了我的一大爱好。过去,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做完家务后拿起棒针一针针地织东西,家人的毛衣都是这么织好的。平时做活儿,我都会先在脑中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唯独在
期刊
英国人庄士敦有一本奇特的书——《紫禁城的黄昏》。他从1898年那场由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写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但核心目的只为记录其中13年“紫禁城的黄昏时期”——始于中华民国建立的1912年初, 终于1924年11月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书里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张勋复辟、冯玉祥逼宫等历史大事,也有溥仪配眼镜、装电话、剪辫子、民国总统送礼等趣闻掌故。在庄士敦笔下,曾经庄严恢宏的紫禁城
期刊
美特拉又问,夫子,关于婚姻,你有何论说呢?  穆斯塔法回答道:  你們俩同生,相伴到永远。  当死神的双翼带走你的岁月时,你们俩在一起。是的,同样在默默思忆上帝之时,你们俩也在一起。  不过,你们俩结合中要有空隙。  让天风在你们俩间翩翩起舞。  你们俩要彼此相爱,但不要使爱变成桎梏;  而要使爱成为你们俩灵魂岸边之间的波澜起伏的大海。你们俩要相互斟满杯子,但不要用同一杯子饮吮。  你们俩要互相递
期刊
一个周日,几位成员和志愿者相约在广州289艺术园楼顶,参加“花立方”除草活动。  “花立方”是由50多位成员众筹建造的。成员里有园艺师、花园设计师、睡莲育种冠军等专业人士,也有来自金融、出版、电视等行业的园艺达人。  不少成员日间出入空调房,下班后就捋起袖子,开启花园夜生活:摸黑除草除虫,打电筒查嫩芽,甚至凌晨扦插牵引。如今,“花立方”里上千种植物蓬勃生长,在林立的高楼之间绽放一抹别样的生机。  
期刊
如果前一天下了雨,那么第二天就是采蘑菇的好时节。  山中的野果,不管是都柿、托盘儿、羊奶子,还是雅格达、高粱果、稠李子……从小小的青白色的一粒开始,要有阳光的照耀,要有雨水的滋润,要有风的抚摸,要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季节更迭,才能变得饱满诱人。放到舌尖,轻轻一咬果汁四溅,瞬间满口都是清甜的香气。  松塔多数长在很深的深山里。采松塔是林区最累的活儿之一,需要团队作战,需要有绝对的好体力,需要有吃大苦的准
期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暴饮暴食?管不住嘴可能只是表象,贫穷才是背后的元凶。穷会让人吃得更多。  电影《西虹市首富》中,杨超越的一句“燃烧我的卡路里”,吼出了多少男男女女的心声。现在的人们要么正在减肥,要么想要减肥。可一些人嘴上说着不要,却非常诚实地大吃特吃。是自制力太差?是易胖体质?心理学研究表明,管不住嘴可能只是因为你太穷,穷人比有钱人更加容易暴饮暴食。  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有钱人掌握了那
期刊
我常常为之感到后悔的是那些  我没做过的事、没选的那个选项。  我们大部分时間都在害怕失败,害怕拒绝。  但是后悔才是我们最该害怕的事。  失败是一种答案。  拒绝也是一种答案。  但后悔却是你永远得不到答案的永恒问题。
期刊
任何一种文明在没有受到冲击的时候,显不出强弱。但时间久了,不遭受挑战的文明便会自动衰退。  当代中国可能不会有哪个人群像中产阶层那样在风格这个问题上经历如此多的冲击和困惑。  中国关闭国门三十年之后,重新打开国门,文明的冲击因此发生,于是当代中国的文明建设显现出新的景象。  中国的住宅开发历程在其不到十年的时间浓缩了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五十年的住宅发展历程,各种主义和流派的建筑在中国都能找到或大
期刊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  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儿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