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的都是菜,这是滇南民间的说法。云南野生植物丰富,各民族都有吃野生植物的习俗,或者说有品尝山珍的幸福。在乡镇集市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野菜上市。所出售的野菜,往往是人们在赶集的路上或头天采集的。野菜的种类很多,当有数百种,常见的主要是竹笋、蕨菜、鱼腥草、臭菜、苋菜、水芹菜、水香菜、苦凉菜、树头菜、苤菜、缅芫荽、苦藤叶等等。云南的野菜不能少了块根或块茎植物,它们富含淀粉,是替代粮食的重要植物,经常采集的有葛根、青山药、绿山药、硬壳山药、黄山药、马蹄、山芋头、山堆堆、黄精、山羊头、芭蕉根、野百合、魔芋等。
竹笋,现砍现做
享用竹笋,最好的去处是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文山等地。
云南有200多种竹子,如果给它们写一个小传,也是好厚的一本书。很多少数民族中,住的是竹楼,用的是竹具。在饮食方面,云南各民族也形成了独特的食“竹”习俗。
云南可供食用的竹笋有20多种,如甜竹笋、黄竹笋、茅竹笋、白竹笋、斑竹笋、细泡竹笋、窝竹笋、篾竹笋、麻金竹笋等。
在西双版纳勐海南糯山吃竹笋炒肉,店家现提着砍刀到后园去砍一根回来,去壳切丝,山林味,清甜味,吃过之后难忘的味道。
在云南的南部旅行,一定会邂逅酸笋。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有制作食用酸笋的习俗。制作也简单方便,将切好的笋片或笋丝在罐中压实,加盐,并加少量米饭,将口封严,然后发酵,酸笋就成了。
酸笋煮鸡,一定要尝试。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酸笋与鸡块一起煮,很开胃的菜。西双版纳,这道菜很寻常。如果煮鱼,加上一点酸笋,就成为美味的酸笋鱼。
舂酸笋在孟连很流行。孟连是一个边境小城,傣族古城,宁静而诗意的地方。当地人喜欢将舂酸笋作为小吃。小吃摊上,舂碓响个不停,那是加工酸笋的声音。酸笋已是切成丝的,加入辣椒等调料在舂筒舂,出来就成绒状了,辣椒等其他味道就进入了酸笋,作为零食吃酸辣可口,但对外地人来说,这种吃法是不是有些“奢侈”,有些“重口味”了?
鱼腥草,凉拌
鱼腥草,古称蕺菜,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具有腥味的草本植物,日常蔬菜。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有栽培。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云南人称其为折耳根,因为它的叶片像耳朵,而吃的又是它的根茎,所以名称就直指食用的目标——折耳根。
旅行至云南,会发现鱼腥草很常见。云南人已习惯其强烈的带鱼腥气的味道,普遍食用。吃法是拌腌根茎,将白色有节的根茎采回来,去杂洗净,切成段,用盐水泡几分钟,放盐、花椒、辣椒、糖,拌匀即可食,口味自定。小餐馆里饭前的开胃菜通常就是拌腌折耳根。
我在文山、砚山等地旅行,在街子上见当地人吃苞谷饭(玉米),一碗用苞谷磨碎蒸出来的饭,加一碗菜豆花,一杯苞谷酒,酒是烧酒,还有一碟免费配给的折耳根,吃得很淋漓。
即使在昆明,小吃店里也可点一份凉拌鱼腥草,价很便宜。当然,要习惯其味,人还要多一点,不然,有点浪费——因为很多人只是尝一下而已,做不到像云南人那样大嚼特嚼。不过,昆明的过桥米线通常就会配一小碟鱼腥草,似乎成了标配。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拌腌根茎对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中耳炎、肠炎等有一定疗效。《 滇南本草》说:“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青苔也能吃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享用青苔食品,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味觉回忆。
淡水季节(秋冬季节),气候干爽,河床裸露出来,水流清洁,河中岩石上都挂着长长的青苔。傣族妇女从绿意掩映的竹楼里走出来,三五成群捞青苔。她们的腰里系着竹编小箩,捞到的青苔随手装到小箩里,一边滤水一边捞,欢笑声与流水声一起流动,美好而诗意。
青苔鲜汤是最简单的吃法,拣去混在青苔丝内的杂质,用清水反复漂洗,配上一种叫聚果榕的嫩树尖,加葱、蒜、芫荽等作料烹煮。煮时,就像云南人做其他汤一样,可先将油锅烧热,入二三块蒜瓣煸炒,香味溢出,入鲜青苔和食盐翻炒,加水烧沸,再加入聚果榕嫩尖煮熟,加入切碎青蒜、芫荽即成,有的还在汤面上撒葱花。成品色泽青翠,气味清香,吃起来则是鲜香味。这样的吃法,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海边的人煮紫菜汤,不过紫菜汤需要将紫菜烤干后煮,才有更鲜美的味。青苔煮汤的味道虽不是紫菜般的鲜味,但它带着森林和河流的气息,是属于森林和河流的清香。
青苔汤有古老的传统。过去,猎人们在森林中打猎,吃饭的问题就在林中完成。煮青苔汤也简单易行。他们先在河边取几块鹅卵石扔到火堆里烧着,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小坑,采几片芭蕉叶垫里面,成一个临时的锅,当然要垫好不要漏了,用竹筒取水倒进去,适量而止。到河里采一点青苔,有其他野菜也可采一点,洗净,放到“芭蕉锅”里,与水一起。看看卵石烧红了,用竹棍取出来,丢进“芭蕉锅”里,卟卟有声,森林里的青苔汤就煮熟了。然后,用竹筒舀着享用,原始的情趣。
现在禁止打猎了,这道汤还是要享用的。因为其风味独特,口感滑美,在当地的餐馆里也有人专门做这样的汤,只是吃其味,少了森林里的环境。好在青苔仍是来自森林来自河流,感觉也仍在。
青苔也可以清蒸。当然,清蒸并不只是青苔,还要配上其他料,通常是加入剁细的肉,有的还加入鸡蛋,加食盐和其他调料。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调味众多,人们喜欢在做菜时加入很多调料,口味较重,外地人食用可要求少加调料。比如清蒸青苔,傣族人可能就会加入辣椒、葱、蒜、姜、芫荽、野韭菜等,感觉好像不是清蒸。蒸青苔要加入猪油味才好,蒸出来的青苔色彩新鲜,既有绿色的青苔,也有粉色的肉,还有黄色的鸡蛋,口感细嫩,吃起来别样鲜香。
青苔还可以凉拌。我在西双版纳没有吃过这种小菜,而是在边境小城孟连见识到的。孟连的傣族古城娜允这里生活着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民风纯朴,和平安宁。从这里跨过边境就是有名的金三角。这里能见到各民族各种有意思的食品,凉拌青苔就是,当地小吃摊上就有,新鲜青苔加柠檬、辣椒等拌成,口感滑腻,隐约的酸辣味。 傣族女子们采回来的青苔只有很少的部分是用来新鲜吃的,更多的是加工成干片保存。加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水里淘洗干净,然后在小筛子里搅拌,轻轻从水中捞起,就像抄纸那样,就形成了青苔片,将这样的青苔片晒干,可以保持很久时间。另一种是加料青苔干片,制作时撒上姜汁、芝麻、辣椒等调料晒干。
因为当地人的喜欢,所以傣族人清晨的早市上都有青苔片,几乎随处可见。
吃青苔干片的方式主要是油煎。将其切成小块,或者整块,下油锅里面炸脆即可。什么样的味道呢?既不是香,也不是淡,没有什么可比较,我还真说不清。但作为小菜,总体上来说还是有意思的,一桌菜上有一份会不错,单独弄一碟吃饭,不对路子。
青苔,清流之下的艺术品,富含绿色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还含有人体所需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可防治疟疾,对消化不良、肺炎、气管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天然而绿色的小食品。别处哪里可寻?
清香蕨菜
蕨类很寻常。它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某一方面来说,是植物界的先驱。蕨类千百万年一直靠效率不高的孢子进行繁殖,一株蕨产生出的千百万孢子中,只有少数能落在阳光和潮湿度等条件都适宜萌发的环境里。它们也曾是恐龙的食物,但令恐龙想不到的是,蕨类中的一些至今还是人类的食物。
云南民间,蕨类通常叫蕨蕨稞,蕨菜通常叫龙爪菜,它只是蕨类植物的嫩叶,因卷曲也称拳头菜、蕨儿菜等。蕨菜太过于常见,种类很多,但采食的不过三五种。它们野生在林间,绿色野菜,不但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还有清肠健胃,舒筋活络等功效。蕨菜食用前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炒食即可。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清凉滑爽。蕨菜只是尝试而已,偶尔为之,并不常吃。
巨型葛根
云南的集市上经常能见到葛根,不稀奇。有一次在个旧,见到一个煮熟了的葛根在出售,巨大,十几公斤重的一个。递1块钱过去,摊主切一块下来,吃在嘴里,有点粉,有点面,涩味少了,淡淡的苦味还在。
我在昭通见到一个卖葛根的男子,居然有专门的工具,是卖葛根的专业人士,不像大多数卖葛根的人那样平时种田,偶尔挖到就卖,只是业余客串一下。这位专业人士把葛根绑在一条长凳上,不能动弹。有人要买,1块钱三片,他挥动着长长的弯刀,大张旗鼓地割下来,动作潇洒利落。我也买几片,请他切薄点。切出来一看,真是薄,有点透明,在我手中轻轻一动,折碎了。这就是水平,干一行爱一行。
还有人采集提取葛根淀粉。人们把葛根挖回来后,分段砍开,在石臼中舂碎,淘洗,滤出杂质后沉淀,白色沉淀物就是葛粉。葛粉一般现采现吃,大多是做成饼烤吃或煎吃。
竹笋,现砍现做
享用竹笋,最好的去处是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文山等地。
云南有200多种竹子,如果给它们写一个小传,也是好厚的一本书。很多少数民族中,住的是竹楼,用的是竹具。在饮食方面,云南各民族也形成了独特的食“竹”习俗。
云南可供食用的竹笋有20多种,如甜竹笋、黄竹笋、茅竹笋、白竹笋、斑竹笋、细泡竹笋、窝竹笋、篾竹笋、麻金竹笋等。
在西双版纳勐海南糯山吃竹笋炒肉,店家现提着砍刀到后园去砍一根回来,去壳切丝,山林味,清甜味,吃过之后难忘的味道。
在云南的南部旅行,一定会邂逅酸笋。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有制作食用酸笋的习俗。制作也简单方便,将切好的笋片或笋丝在罐中压实,加盐,并加少量米饭,将口封严,然后发酵,酸笋就成了。
酸笋煮鸡,一定要尝试。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酸笋与鸡块一起煮,很开胃的菜。西双版纳,这道菜很寻常。如果煮鱼,加上一点酸笋,就成为美味的酸笋鱼。
舂酸笋在孟连很流行。孟连是一个边境小城,傣族古城,宁静而诗意的地方。当地人喜欢将舂酸笋作为小吃。小吃摊上,舂碓响个不停,那是加工酸笋的声音。酸笋已是切成丝的,加入辣椒等调料在舂筒舂,出来就成绒状了,辣椒等其他味道就进入了酸笋,作为零食吃酸辣可口,但对外地人来说,这种吃法是不是有些“奢侈”,有些“重口味”了?
鱼腥草,凉拌
鱼腥草,古称蕺菜,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具有腥味的草本植物,日常蔬菜。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有栽培。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云南人称其为折耳根,因为它的叶片像耳朵,而吃的又是它的根茎,所以名称就直指食用的目标——折耳根。
旅行至云南,会发现鱼腥草很常见。云南人已习惯其强烈的带鱼腥气的味道,普遍食用。吃法是拌腌根茎,将白色有节的根茎采回来,去杂洗净,切成段,用盐水泡几分钟,放盐、花椒、辣椒、糖,拌匀即可食,口味自定。小餐馆里饭前的开胃菜通常就是拌腌折耳根。
我在文山、砚山等地旅行,在街子上见当地人吃苞谷饭(玉米),一碗用苞谷磨碎蒸出来的饭,加一碗菜豆花,一杯苞谷酒,酒是烧酒,还有一碟免费配给的折耳根,吃得很淋漓。
即使在昆明,小吃店里也可点一份凉拌鱼腥草,价很便宜。当然,要习惯其味,人还要多一点,不然,有点浪费——因为很多人只是尝一下而已,做不到像云南人那样大嚼特嚼。不过,昆明的过桥米线通常就会配一小碟鱼腥草,似乎成了标配。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拌腌根茎对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中耳炎、肠炎等有一定疗效。《 滇南本草》说:“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青苔也能吃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享用青苔食品,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味觉回忆。
淡水季节(秋冬季节),气候干爽,河床裸露出来,水流清洁,河中岩石上都挂着长长的青苔。傣族妇女从绿意掩映的竹楼里走出来,三五成群捞青苔。她们的腰里系着竹编小箩,捞到的青苔随手装到小箩里,一边滤水一边捞,欢笑声与流水声一起流动,美好而诗意。
青苔鲜汤是最简单的吃法,拣去混在青苔丝内的杂质,用清水反复漂洗,配上一种叫聚果榕的嫩树尖,加葱、蒜、芫荽等作料烹煮。煮时,就像云南人做其他汤一样,可先将油锅烧热,入二三块蒜瓣煸炒,香味溢出,入鲜青苔和食盐翻炒,加水烧沸,再加入聚果榕嫩尖煮熟,加入切碎青蒜、芫荽即成,有的还在汤面上撒葱花。成品色泽青翠,气味清香,吃起来则是鲜香味。这样的吃法,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海边的人煮紫菜汤,不过紫菜汤需要将紫菜烤干后煮,才有更鲜美的味。青苔煮汤的味道虽不是紫菜般的鲜味,但它带着森林和河流的气息,是属于森林和河流的清香。
青苔汤有古老的传统。过去,猎人们在森林中打猎,吃饭的问题就在林中完成。煮青苔汤也简单易行。他们先在河边取几块鹅卵石扔到火堆里烧着,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小坑,采几片芭蕉叶垫里面,成一个临时的锅,当然要垫好不要漏了,用竹筒取水倒进去,适量而止。到河里采一点青苔,有其他野菜也可采一点,洗净,放到“芭蕉锅”里,与水一起。看看卵石烧红了,用竹棍取出来,丢进“芭蕉锅”里,卟卟有声,森林里的青苔汤就煮熟了。然后,用竹筒舀着享用,原始的情趣。
现在禁止打猎了,这道汤还是要享用的。因为其风味独特,口感滑美,在当地的餐馆里也有人专门做这样的汤,只是吃其味,少了森林里的环境。好在青苔仍是来自森林来自河流,感觉也仍在。
青苔也可以清蒸。当然,清蒸并不只是青苔,还要配上其他料,通常是加入剁细的肉,有的还加入鸡蛋,加食盐和其他调料。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调味众多,人们喜欢在做菜时加入很多调料,口味较重,外地人食用可要求少加调料。比如清蒸青苔,傣族人可能就会加入辣椒、葱、蒜、姜、芫荽、野韭菜等,感觉好像不是清蒸。蒸青苔要加入猪油味才好,蒸出来的青苔色彩新鲜,既有绿色的青苔,也有粉色的肉,还有黄色的鸡蛋,口感细嫩,吃起来别样鲜香。
青苔还可以凉拌。我在西双版纳没有吃过这种小菜,而是在边境小城孟连见识到的。孟连的傣族古城娜允这里生活着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民风纯朴,和平安宁。从这里跨过边境就是有名的金三角。这里能见到各民族各种有意思的食品,凉拌青苔就是,当地小吃摊上就有,新鲜青苔加柠檬、辣椒等拌成,口感滑腻,隐约的酸辣味。 傣族女子们采回来的青苔只有很少的部分是用来新鲜吃的,更多的是加工成干片保存。加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水里淘洗干净,然后在小筛子里搅拌,轻轻从水中捞起,就像抄纸那样,就形成了青苔片,将这样的青苔片晒干,可以保持很久时间。另一种是加料青苔干片,制作时撒上姜汁、芝麻、辣椒等调料晒干。
因为当地人的喜欢,所以傣族人清晨的早市上都有青苔片,几乎随处可见。
吃青苔干片的方式主要是油煎。将其切成小块,或者整块,下油锅里面炸脆即可。什么样的味道呢?既不是香,也不是淡,没有什么可比较,我还真说不清。但作为小菜,总体上来说还是有意思的,一桌菜上有一份会不错,单独弄一碟吃饭,不对路子。
青苔,清流之下的艺术品,富含绿色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还含有人体所需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可防治疟疾,对消化不良、肺炎、气管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天然而绿色的小食品。别处哪里可寻?
清香蕨菜
蕨类很寻常。它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某一方面来说,是植物界的先驱。蕨类千百万年一直靠效率不高的孢子进行繁殖,一株蕨产生出的千百万孢子中,只有少数能落在阳光和潮湿度等条件都适宜萌发的环境里。它们也曾是恐龙的食物,但令恐龙想不到的是,蕨类中的一些至今还是人类的食物。
云南民间,蕨类通常叫蕨蕨稞,蕨菜通常叫龙爪菜,它只是蕨类植物的嫩叶,因卷曲也称拳头菜、蕨儿菜等。蕨菜太过于常见,种类很多,但采食的不过三五种。它们野生在林间,绿色野菜,不但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还有清肠健胃,舒筋活络等功效。蕨菜食用前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炒食即可。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清凉滑爽。蕨菜只是尝试而已,偶尔为之,并不常吃。
巨型葛根
云南的集市上经常能见到葛根,不稀奇。有一次在个旧,见到一个煮熟了的葛根在出售,巨大,十几公斤重的一个。递1块钱过去,摊主切一块下来,吃在嘴里,有点粉,有点面,涩味少了,淡淡的苦味还在。
我在昭通见到一个卖葛根的男子,居然有专门的工具,是卖葛根的专业人士,不像大多数卖葛根的人那样平时种田,偶尔挖到就卖,只是业余客串一下。这位专业人士把葛根绑在一条长凳上,不能动弹。有人要买,1块钱三片,他挥动着长长的弯刀,大张旗鼓地割下来,动作潇洒利落。我也买几片,请他切薄点。切出来一看,真是薄,有点透明,在我手中轻轻一动,折碎了。这就是水平,干一行爱一行。
还有人采集提取葛根淀粉。人们把葛根挖回来后,分段砍开,在石臼中舂碎,淘洗,滤出杂质后沉淀,白色沉淀物就是葛粉。葛粉一般现采现吃,大多是做成饼烤吃或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