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 一抹清新的纯净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8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的都是菜,这是滇南民间的说法。云南野生植物丰富,各民族都有吃野生植物的习俗,或者说有品尝山珍的幸福。在乡镇集市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野菜上市。所出售的野菜,往往是人们在赶集的路上或头天采集的。野菜的种类很多,当有数百种,常见的主要是竹笋、蕨菜、鱼腥草、臭菜、苋菜、水芹菜、水香菜、苦凉菜、树头菜、苤菜、缅芫荽、苦藤叶等等。云南的野菜不能少了块根或块茎植物,它们富含淀粉,是替代粮食的重要植物,经常采集的有葛根、青山药、绿山药、硬壳山药、黄山药、马蹄、山芋头、山堆堆、黄精、山羊头、芭蕉根、野百合、魔芋等。
  竹笋,现砍现做
  享用竹笋,最好的去处是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文山等地。
  云南有200多种竹子,如果给它们写一个小传,也是好厚的一本书。很多少数民族中,住的是竹楼,用的是竹具。在饮食方面,云南各民族也形成了独特的食“竹”习俗。
  云南可供食用的竹笋有20多种,如甜竹笋、黄竹笋、茅竹笋、白竹笋、斑竹笋、细泡竹笋、窝竹笋、篾竹笋、麻金竹笋等。
  在西双版纳勐海南糯山吃竹笋炒肉,店家现提着砍刀到后园去砍一根回来,去壳切丝,山林味,清甜味,吃过之后难忘的味道。
  在云南的南部旅行,一定会邂逅酸笋。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有制作食用酸笋的习俗。制作也简单方便,将切好的笋片或笋丝在罐中压实,加盐,并加少量米饭,将口封严,然后发酵,酸笋就成了。
  酸笋煮鸡,一定要尝试。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酸笋与鸡块一起煮,很开胃的菜。西双版纳,这道菜很寻常。如果煮鱼,加上一点酸笋,就成为美味的酸笋鱼。
  舂酸笋在孟连很流行。孟连是一个边境小城,傣族古城,宁静而诗意的地方。当地人喜欢将舂酸笋作为小吃。小吃摊上,舂碓响个不停,那是加工酸笋的声音。酸笋已是切成丝的,加入辣椒等调料在舂筒舂,出来就成绒状了,辣椒等其他味道就进入了酸笋,作为零食吃酸辣可口,但对外地人来说,这种吃法是不是有些“奢侈”,有些“重口味”了?
  鱼腥草,凉拌
  鱼腥草,古称蕺菜,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具有腥味的草本植物,日常蔬菜。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有栽培。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云南人称其为折耳根,因为它的叶片像耳朵,而吃的又是它的根茎,所以名称就直指食用的目标——折耳根。
  旅行至云南,会发现鱼腥草很常见。云南人已习惯其强烈的带鱼腥气的味道,普遍食用。吃法是拌腌根茎,将白色有节的根茎采回来,去杂洗净,切成段,用盐水泡几分钟,放盐、花椒、辣椒、糖,拌匀即可食,口味自定。小餐馆里饭前的开胃菜通常就是拌腌折耳根。
  我在文山、砚山等地旅行,在街子上见当地人吃苞谷饭(玉米),一碗用苞谷磨碎蒸出来的饭,加一碗菜豆花,一杯苞谷酒,酒是烧酒,还有一碟免费配给的折耳根,吃得很淋漓。
  即使在昆明,小吃店里也可点一份凉拌鱼腥草,价很便宜。当然,要习惯其味,人还要多一点,不然,有点浪费——因为很多人只是尝一下而已,做不到像云南人那样大嚼特嚼。不过,昆明的过桥米线通常就会配一小碟鱼腥草,似乎成了标配。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拌腌根茎对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中耳炎、肠炎等有一定疗效。《 滇南本草》说:“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青苔也能吃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享用青苔食品,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味觉回忆。
  淡水季节(秋冬季节),气候干爽,河床裸露出来,水流清洁,河中岩石上都挂着长长的青苔。傣族妇女从绿意掩映的竹楼里走出来,三五成群捞青苔。她们的腰里系着竹编小箩,捞到的青苔随手装到小箩里,一边滤水一边捞,欢笑声与流水声一起流动,美好而诗意。
  青苔鲜汤是最简单的吃法,拣去混在青苔丝内的杂质,用清水反复漂洗,配上一种叫聚果榕的嫩树尖,加葱、蒜、芫荽等作料烹煮。煮时,就像云南人做其他汤一样,可先将油锅烧热,入二三块蒜瓣煸炒,香味溢出,入鲜青苔和食盐翻炒,加水烧沸,再加入聚果榕嫩尖煮熟,加入切碎青蒜、芫荽即成,有的还在汤面上撒葱花。成品色泽青翠,气味清香,吃起来则是鲜香味。这样的吃法,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海边的人煮紫菜汤,不过紫菜汤需要将紫菜烤干后煮,才有更鲜美的味。青苔煮汤的味道虽不是紫菜般的鲜味,但它带着森林和河流的气息,是属于森林和河流的清香。
  青苔汤有古老的传统。过去,猎人们在森林中打猎,吃饭的问题就在林中完成。煮青苔汤也简单易行。他们先在河边取几块鹅卵石扔到火堆里烧着,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小坑,采几片芭蕉叶垫里面,成一个临时的锅,当然要垫好不要漏了,用竹筒取水倒进去,适量而止。到河里采一点青苔,有其他野菜也可采一点,洗净,放到“芭蕉锅”里,与水一起。看看卵石烧红了,用竹棍取出来,丢进“芭蕉锅”里,卟卟有声,森林里的青苔汤就煮熟了。然后,用竹筒舀着享用,原始的情趣。
  现在禁止打猎了,这道汤还是要享用的。因为其风味独特,口感滑美,在当地的餐馆里也有人专门做这样的汤,只是吃其味,少了森林里的环境。好在青苔仍是来自森林来自河流,感觉也仍在。
  青苔也可以清蒸。当然,清蒸并不只是青苔,还要配上其他料,通常是加入剁细的肉,有的还加入鸡蛋,加食盐和其他调料。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调味众多,人们喜欢在做菜时加入很多调料,口味较重,外地人食用可要求少加调料。比如清蒸青苔,傣族人可能就会加入辣椒、葱、蒜、姜、芫荽、野韭菜等,感觉好像不是清蒸。蒸青苔要加入猪油味才好,蒸出来的青苔色彩新鲜,既有绿色的青苔,也有粉色的肉,还有黄色的鸡蛋,口感细嫩,吃起来别样鲜香。
  青苔还可以凉拌。我在西双版纳没有吃过这种小菜,而是在边境小城孟连见识到的。孟连的傣族古城娜允这里生活着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民风纯朴,和平安宁。从这里跨过边境就是有名的金三角。这里能见到各民族各种有意思的食品,凉拌青苔就是,当地小吃摊上就有,新鲜青苔加柠檬、辣椒等拌成,口感滑腻,隐约的酸辣味。   傣族女子们采回来的青苔只有很少的部分是用来新鲜吃的,更多的是加工成干片保存。加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水里淘洗干净,然后在小筛子里搅拌,轻轻从水中捞起,就像抄纸那样,就形成了青苔片,将这样的青苔片晒干,可以保持很久时间。另一种是加料青苔干片,制作时撒上姜汁、芝麻、辣椒等调料晒干。
  因为当地人的喜欢,所以傣族人清晨的早市上都有青苔片,几乎随处可见。
  吃青苔干片的方式主要是油煎。将其切成小块,或者整块,下油锅里面炸脆即可。什么样的味道呢?既不是香,也不是淡,没有什么可比较,我还真说不清。但作为小菜,总体上来说还是有意思的,一桌菜上有一份会不错,单独弄一碟吃饭,不对路子。
  青苔,清流之下的艺术品,富含绿色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还含有人体所需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可防治疟疾,对消化不良、肺炎、气管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天然而绿色的小食品。别处哪里可寻?
  清香蕨菜
  蕨类很寻常。它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某一方面来说,是植物界的先驱。蕨类千百万年一直靠效率不高的孢子进行繁殖,一株蕨产生出的千百万孢子中,只有少数能落在阳光和潮湿度等条件都适宜萌发的环境里。它们也曾是恐龙的食物,但令恐龙想不到的是,蕨类中的一些至今还是人类的食物。
  云南民间,蕨类通常叫蕨蕨稞,蕨菜通常叫龙爪菜,它只是蕨类植物的嫩叶,因卷曲也称拳头菜、蕨儿菜等。蕨菜太过于常见,种类很多,但采食的不过三五种。它们野生在林间,绿色野菜,不但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还有清肠健胃,舒筋活络等功效。蕨菜食用前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炒食即可。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清凉滑爽。蕨菜只是尝试而已,偶尔为之,并不常吃。
  巨型葛根
  云南的集市上经常能见到葛根,不稀奇。有一次在个旧,见到一个煮熟了的葛根在出售,巨大,十几公斤重的一个。递1块钱过去,摊主切一块下来,吃在嘴里,有点粉,有点面,涩味少了,淡淡的苦味还在。
  我在昭通见到一个卖葛根的男子,居然有专门的工具,是卖葛根的专业人士,不像大多数卖葛根的人那样平时种田,偶尔挖到就卖,只是业余客串一下。这位专业人士把葛根绑在一条长凳上,不能动弹。有人要买,1块钱三片,他挥动着长长的弯刀,大张旗鼓地割下来,动作潇洒利落。我也买几片,请他切薄点。切出来一看,真是薄,有点透明,在我手中轻轻一动,折碎了。这就是水平,干一行爱一行。
  还有人采集提取葛根淀粉。人们把葛根挖回来后,分段砍开,在石臼中舂碎,淘洗,滤出杂质后沉淀,白色沉淀物就是葛粉。葛粉一般现采现吃,大多是做成饼烤吃或煎吃。
其他文献
物以稀为贵,时光则总是因短暂而难得。最美的北京,莫过金秋。但当你准备要享受它的秋高气爽,它就即将和你说明年再见了。既然脚步跟不上它的匆匆,趁着空气新鲜,不如骑上久违的自行车,一日看尽京城花——不光是桃红柳绿争奇斗艳,还有红墙黄瓦灰胡同在这温暖中释放出平静的繁华。  但京城那么大,一日看尽显然不现实,也难免囫囵吞枣。东城显然是浓缩精品版的北京:在这片土地上,皇家风范与市井文化比邻而居, 与全球同步的
到苏州,正是清晨。徜徉在古城的街巷中,大石板的路面、清悠的水道、细密的杨柳,时光仿佛在此停驻,唯有静静流淌的河水和偶尔升起的袅袅炊烟,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和现在。  正沉浸在这满城的玲珑风雅中时,忽闻得一阵食香。细辨下,肉香、葱香、油香、麦香、芝麻香兼而有之,既熟悉、又诱惑,正是我极喜欢的小吃——生煎。循香而去,于前方三四十米处发现了一家小吃店。香味,真是由此处飘散开来的。  那店,两间两进的模
日前,为了展现北京导游员们的工作风貌,彰显行业价值,汇聚更多正能量,树立正面形象,让社会各界更深入地理解导游员的工作,由北京导游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导游大会在虎坊桥工人俱乐部举办。市旅游委巡视员周卫民出席此次活动。  在2017年,北京导游协会推出了40个北京导游工作室,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为北京导游打造“北京导游学历提升定制班”,开展关爱导游的“导游驿站”“名师话讲堂”和“老年旅游培训”活动。导游
“巍巍故宫,竦峙苍穹。 雕梁画栋,巧及人工。 文华武英,太和乾清。 体象天地,寔丽且宏。”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白雪镶红墙,碎玉坠琼芳。”每当雪花如蝶飞落,红墙城阙,庭院玉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件,梁枋上绚丽的彩绘,层层叠叠的重檐殿顶,与白雪相映,赋予这片“殿宇之海”夺人心魄的视觉与人文之美。从午门城阙开始  打开卫星地图鸟
主持人语  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林海内,护林员刘善贵正在山林间穿行。担任护林员的4年里,他带着一把镰刀、一只水壶和一个背包,走遍了大山里的每一个角落,记录着每一棵树的生长,为绿色产业发展坚守, 为石柱走生态优先型高质量发展路子助力。  “如今搬到这里,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便利的交通还带来了远方的游客,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武隆区羊角古镇农家乐老板杨小明感慨
文玩市场是在兴盛还是在衰退?  我住的那个小区,墙外是绿化带,俗称公园或花园。花园的西侧,原本是个早市,那是自发形成的贸易市场,卖蔬菜、粮食、干果、衣服、鞋帽、日用小百货什么的,先是被驱赶,后纳入管理,要求9点以前收摊。管理方看到了商机,又有场地,盖起了大棚市场,市场为全天候经营,以蔬菜、食品、服装为主,还有了专门的药品商店,早市却没能被取代,旧摊儿收编了又来了新的,而且几经蜕变,规模与常市同步增
北京地铁1号线是国内最早建设最先投入运营的地铁线,见证了北京地铁从地下战备交通到地下民用交通的发展历程。它穿越石景山、海淀、西城、东城、朝阳五个行政区,横贯享誉世界的天下第一街——长安街和长安街的东西延长线,形成地上地下重合的立体交通大動脉,明清皇城、皇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沿线分布;北京十大建筑(也是国家十大建筑)从20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四届评选活动中分别入选的人民大会堂、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
【慈寿寺站】  慈寿寺站是北京地铁系统中的一座换乘车站,地铁6号线和10号线汇聚于此,车站的名字来源于附近一座已经不复存在的寺庙。慈寿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为母亲慈圣皇太后所建。不幸的是这座寺在清朝光绪年间遭遇了一场特大火灾,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一座孤塔矗立其间。地铁站内墙壁上刻有多座古塔,庄严肃穆。  古寺遗迹:玲珑公园  玲珑公园是1989年在废弃的慈寿寺
初秋的杭州,小雨细细地飘洒着,带着江南特有的细腻温婉。这条腰带般窄窄的小巷,两头低中间高,呈元宝状,名元宝街,大概当年胡雪岩图个吉利,便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10米多高的白墙内,便隐藏着胡雪岩的豪宅。  胡雪岩,名光墉,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杭州人,祖籍安徽绩溪。“家素贫,年弱冠,入钱肆习贾事,以诚谨闻。”他当时在浙江巡抚王有龄扶持下,办阜康钱庄,又因助左宗棠筹措粮饷有功,受封布政使衔。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