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赵秀村(198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暴力事件持续升温,除了对大学生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外,也严重影响到了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安定。而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大学生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暴力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1-02
近年来,我国有关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事件屡见不鲜,且呈恶性化趋势。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以及知识和道德结构的原因,容易产生暴力倾向甚至犯罪行为。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而针对此类行为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继续发生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首先,思维方式单一和性格缺陷。第一,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多面性的人,遇到问题不会转换角度,而是会继续放任问题的扩大,容易导致暴力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给他人生命造成威胁,同时影响社会安定。第二,行为人的性格缺陷在暴力行为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性格缺陷在现实生活释放过程中受到来自身边亲友和师生的干预,但心里放纵的小我一直在奔腾,导致负面情绪积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出极端的恶劣行为。20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小公主”、“小皇帝”们如今已然成长为大学生,但是他们一部分人性格中的“唯我独尊”却没变,从小缺乏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凡事不懂忍让,却仍把它视为一种彰显个性的理所当然。所以就发生了一些学生因嫉妒自己的同学得奖学金,而不惜往同窗的杯子里下毒的事件。
其次,知识结构单一,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以往的应付考试性的学习虽然能让学生们学到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却学不到为人处世的知识,人际关系是人生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人与人之间都是差异性个体,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和经历,因此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少些怀疑和猜测,多包容,进行换位思考,因为冲动而造成的暴力事件会明显减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日后的行为养成。
首先,家庭经济条件对行为人的影响。可以看见其呈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发生在“官二代”、“富二代”群体中,另一种是发生在经济状况比较差的群体中。这类人自尊心比较重,面对别人的“挑战”和外界的刺激,容易爆发,产生暴力行为。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经济条件只是影响大学生性格的一个外在因素,并不是根本,它不是人的行为动机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不当。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方面。社会上一部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切,他们早已为孩子的发展规划好,在想法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并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外,却忽视了对其道德的严格要求。知识和道德犹如人的两条腿,缺任何一个就会“瘸腿”。现在很多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法制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或不懂法或懂法却不守法。[1]这些都为大学生日后可能的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
(三)学校因素
校园是大学生人生初期的第二阵地,青少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等影响着学生的诸多思想和行为。
首先,学校对宿舍、实验室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管理不善。在马加爵杀人案中的四名同学为什么是在死亡后的八天才被发现?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为什么能轻易的把剧毒的化学药品带出实验室,倒进宿舍的水桶?总之,学校对宿舍、实验室、食堂等校园公共场所的管理疏忽,间接给大学生暴力违法行为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其次,某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失误。学校工作人员缺乏一种有效处理学生事件的方式,在一些暴力事件发生后,有些学校不把重点放在疏通引导与日后的预防上,而是急于撇清该事件跟自己的关系,加上信息的不透明,容易造成事态进一步恶化。另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有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美誉的辅导员素质不够,不能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做出相应的指导工作,一些所谓的“批评指正”也会加剧学生的反感,加剧师生矛盾,使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加大。
最后,教育体制存在一些缺陷。第一,我们在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某些学校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情感与道德的养成。第二,在教育界,有一句戏称“小学共产主义,中学集体主义,大学文明礼貌”,德育顺序的错位以及不合时宜,使得具备一定独立意识的大学生一旦在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中得不到相应指导,稍不留意,就更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四)社会因素
马克思说,每个人都是社会人,看似个人的行为其实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首先,网络监管不力,负面网络舆论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意识不够和辨别信息能力欠缺,加之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另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缺乏制约,马加爵杀人案中的马某通过上网找到了自己行凶的“凶器”,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通过微博控诉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愤怒与无能为力。但网络不能像人一样通过分辨这些信息,给他们提供及时的疏通引导,由于这种网络的不可监督性,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其次,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随着近年的高校扩招,每个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曾有一个女大学生就因工作问题而跳楼自杀。大学生常年生活在校园,脱离社会,抗压力弱,稍微遇上一点不顺心的问题,就容易导致情绪激变,做出出格的事。 二、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个人要正视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首先,勇于正视自己,改变“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在这些暴力行为事件中,行为者都有类似的“自我中心”性格缺陷,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较多考虑自己,缺少宽容心态,斤斤计较,如果林某在与黄某闹别扭后,能多一份宽容,大度地对待他们之间的口角之争,此后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其次,要学会转变个人的思维方式。很多人思维方式单一,处理问题欠缺考虑,遇事不会变通,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意识到了自己思维方式的单一性与不够灵活,但他没有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改变,放大化处理了与黄某的矛盾,最终导致黄某死亡,自己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优化家庭环境,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行为。树大不会自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孩子的成长必须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不然就会像混在黑土中的白色细沙,早晚得变黑。
家长要改变以往专制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民主开放型家庭,更容易培养出知书达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子女。[2]家长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只会让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的霸道性格,不忍让,更不会与同学和睦相处,极易造成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不能过度专制,就像药某那样,药父的严格管理造成其人格的双重性,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自如地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借鉴父母的意见等,为其暴力行为埋下了隐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多关心教导他们。知识不等于美德;相反,如果应有的美德跟不上已有的知识,道德认知不能随着知识水平相应提高,就会面临道德认知障碍,形成道德认知错误。
(三)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所谓“冰冻三只,非一日之寒”。案例中犯下罪行的行为人都曾经是“优等生”,一直以来,我们为了追求高而又高的升学率,逼迫学生们埋头于“题海”,知识的学习也挤占了体育、美术等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因此要进行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进,改变学习只重知识而忽视道德与法律学习的局面,让知识与道德“两条腿走路”,根据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知识,改变错误的道德认知。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宿舍、实验室、教室及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宿舍与实验室等的进出入制度。有的学校宿舍监管严格,携带电脑等贵重物品进出宿舍时必须登记,就值得效仿。如果每个大学能够严格遵守“不准携带剧毒化学试剂出实验室”的规定并切实履行,投毒类案件的发生就会少很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与班干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把矛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
最后,学校要做好危机公关。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准确发布到网上,而不要有所隐藏,否则只会导致网民的胡乱猜测,产生不利于事件正确处理的负面舆论,影响到学校师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及学校的声誉,甚至演变成社会事件。
(四)针对学生实际,解决社会性问题
首先,净化各种传媒,加强网络监管,减少亚文化侵袭。[2]要想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大众传媒与网络载体,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一个健康、干净、积极的传媒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需要政府多方监管与相关的法律条文来落实。[2]
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大学生就业渠道、加大经济投入。近年来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应该采取鼓励就业的政策措施,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另外,应该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成立就业指导咨询机构,及时解决众多学子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以便在日后的就业及工作中扬长避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因素导致的,我们积极培育包含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方面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培育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和法治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钱国玲,李素娟.大学生暴力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2]范艳香,田甲乐.新时期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14).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暴力事件持续升温,除了对大学生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外,也严重影响到了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安定。而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大学生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暴力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1-02
近年来,我国有关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事件屡见不鲜,且呈恶性化趋势。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以及知识和道德结构的原因,容易产生暴力倾向甚至犯罪行为。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而针对此类行为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继续发生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首先,思维方式单一和性格缺陷。第一,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多面性的人,遇到问题不会转换角度,而是会继续放任问题的扩大,容易导致暴力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给他人生命造成威胁,同时影响社会安定。第二,行为人的性格缺陷在暴力行为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性格缺陷在现实生活释放过程中受到来自身边亲友和师生的干预,但心里放纵的小我一直在奔腾,导致负面情绪积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出极端的恶劣行为。20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小公主”、“小皇帝”们如今已然成长为大学生,但是他们一部分人性格中的“唯我独尊”却没变,从小缺乏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凡事不懂忍让,却仍把它视为一种彰显个性的理所当然。所以就发生了一些学生因嫉妒自己的同学得奖学金,而不惜往同窗的杯子里下毒的事件。
其次,知识结构单一,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以往的应付考试性的学习虽然能让学生们学到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却学不到为人处世的知识,人际关系是人生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人与人之间都是差异性个体,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和经历,因此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少些怀疑和猜测,多包容,进行换位思考,因为冲动而造成的暴力事件会明显减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日后的行为养成。
首先,家庭经济条件对行为人的影响。可以看见其呈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发生在“官二代”、“富二代”群体中,另一种是发生在经济状况比较差的群体中。这类人自尊心比较重,面对别人的“挑战”和外界的刺激,容易爆发,产生暴力行为。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经济条件只是影响大学生性格的一个外在因素,并不是根本,它不是人的行为动机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不当。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方面。社会上一部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切,他们早已为孩子的发展规划好,在想法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并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外,却忽视了对其道德的严格要求。知识和道德犹如人的两条腿,缺任何一个就会“瘸腿”。现在很多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法制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或不懂法或懂法却不守法。[1]这些都为大学生日后可能的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
(三)学校因素
校园是大学生人生初期的第二阵地,青少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等影响着学生的诸多思想和行为。
首先,学校对宿舍、实验室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管理不善。在马加爵杀人案中的四名同学为什么是在死亡后的八天才被发现?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为什么能轻易的把剧毒的化学药品带出实验室,倒进宿舍的水桶?总之,学校对宿舍、实验室、食堂等校园公共场所的管理疏忽,间接给大学生暴力违法行为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其次,某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失误。学校工作人员缺乏一种有效处理学生事件的方式,在一些暴力事件发生后,有些学校不把重点放在疏通引导与日后的预防上,而是急于撇清该事件跟自己的关系,加上信息的不透明,容易造成事态进一步恶化。另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有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美誉的辅导员素质不够,不能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做出相应的指导工作,一些所谓的“批评指正”也会加剧学生的反感,加剧师生矛盾,使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加大。
最后,教育体制存在一些缺陷。第一,我们在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某些学校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情感与道德的养成。第二,在教育界,有一句戏称“小学共产主义,中学集体主义,大学文明礼貌”,德育顺序的错位以及不合时宜,使得具备一定独立意识的大学生一旦在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中得不到相应指导,稍不留意,就更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四)社会因素
马克思说,每个人都是社会人,看似个人的行为其实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首先,网络监管不力,负面网络舆论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意识不够和辨别信息能力欠缺,加之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另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缺乏制约,马加爵杀人案中的马某通过上网找到了自己行凶的“凶器”,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通过微博控诉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愤怒与无能为力。但网络不能像人一样通过分辨这些信息,给他们提供及时的疏通引导,由于这种网络的不可监督性,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其次,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随着近年的高校扩招,每个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曾有一个女大学生就因工作问题而跳楼自杀。大学生常年生活在校园,脱离社会,抗压力弱,稍微遇上一点不顺心的问题,就容易导致情绪激变,做出出格的事。 二、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个人要正视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首先,勇于正视自己,改变“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在这些暴力行为事件中,行为者都有类似的“自我中心”性格缺陷,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较多考虑自己,缺少宽容心态,斤斤计较,如果林某在与黄某闹别扭后,能多一份宽容,大度地对待他们之间的口角之争,此后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其次,要学会转变个人的思维方式。很多人思维方式单一,处理问题欠缺考虑,遇事不会变通,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意识到了自己思维方式的单一性与不够灵活,但他没有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改变,放大化处理了与黄某的矛盾,最终导致黄某死亡,自己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优化家庭环境,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行为。树大不会自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孩子的成长必须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不然就会像混在黑土中的白色细沙,早晚得变黑。
家长要改变以往专制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民主开放型家庭,更容易培养出知书达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子女。[2]家长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只会让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的霸道性格,不忍让,更不会与同学和睦相处,极易造成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不能过度专制,就像药某那样,药父的严格管理造成其人格的双重性,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自如地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借鉴父母的意见等,为其暴力行为埋下了隐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多关心教导他们。知识不等于美德;相反,如果应有的美德跟不上已有的知识,道德认知不能随着知识水平相应提高,就会面临道德认知障碍,形成道德认知错误。
(三)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所谓“冰冻三只,非一日之寒”。案例中犯下罪行的行为人都曾经是“优等生”,一直以来,我们为了追求高而又高的升学率,逼迫学生们埋头于“题海”,知识的学习也挤占了体育、美术等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因此要进行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进,改变学习只重知识而忽视道德与法律学习的局面,让知识与道德“两条腿走路”,根据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知识,改变错误的道德认知。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宿舍、实验室、教室及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宿舍与实验室等的进出入制度。有的学校宿舍监管严格,携带电脑等贵重物品进出宿舍时必须登记,就值得效仿。如果每个大学能够严格遵守“不准携带剧毒化学试剂出实验室”的规定并切实履行,投毒类案件的发生就会少很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与班干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把矛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
最后,学校要做好危机公关。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准确发布到网上,而不要有所隐藏,否则只会导致网民的胡乱猜测,产生不利于事件正确处理的负面舆论,影响到学校师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及学校的声誉,甚至演变成社会事件。
(四)针对学生实际,解决社会性问题
首先,净化各种传媒,加强网络监管,减少亚文化侵袭。[2]要想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大众传媒与网络载体,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一个健康、干净、积极的传媒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需要政府多方监管与相关的法律条文来落实。[2]
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大学生就业渠道、加大经济投入。近年来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应该采取鼓励就业的政策措施,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另外,应该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成立就业指导咨询机构,及时解决众多学子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以便在日后的就业及工作中扬长避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大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因素导致的,我们积极培育包含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方面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培育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和法治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钱国玲,李素娟.大学生暴力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2]范艳香,田甲乐.新时期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