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肉瘤裸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k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的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方法 建立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2只,随机分为4组,移植瘤内分别植入为空源粒子,活度为14.8、22.2、29.6 MBq粒子各1颗.术后15 d,观察裸鼠存活率、皮肤放射性损伤、移植瘤体积及病理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低、中、高活度组存活率分别为75.0%、83.3%、100.0%和100.0%;实验组、对照组皮肤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度组抑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反应程度:中、高活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有显著抑瘤效果,粒子活度为影响抑瘤效果和皮肤损伤的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模型中Cyclophilin-D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100、300、500 μmol/L H2O2按时间依从处理人脐静脉ECV3O4细胞,对照组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检测细胞凋亡率、Cyclophilin-D蛋白及其编码基因ppif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500 pLmol/L H2O2处理组的ECV304细胞凋亡率、Cyclophilin-D蛋白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及与胰腺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8例胰腺癌组织和14例癌旁组织中COX-2、VEGF-C和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 48例患者的胰腺组织中,COX-2、VEGF-C和CDd4v6均呈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58.3%、62.5%,而在癌旁组织中均
目的 探讨带蒂大网膜对严重输尿管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随机将20条犬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建立严重输尿管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组采用带蒂大网膜包裹损伤输尿管,对照组未采用大网膜包裹.术后观察尿瘘及输尿管坏死情况,术后12周再手术观察输尿管损伤愈合及吻合口血管再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均无尿瘘,对照组2例因尿瘘反复腹腔感染而死亡.
目的 探讨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对寰枢关节稳定性和三维运动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选用12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包括枕骨基底部和C1~C4颈椎节段)置入1.53 Nm载荷下,依次轮流测试其完整状态、前路减压术后、Magerl螺钉固定后、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疲劳实验后C1、C2节段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寰枢关节旋转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但屈伸和侧屈运动范围较前路减压
目的 分析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ga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质粒pSi2.1-G9a-siRN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的关系.方法 构建pSi2.1-G9a-siRNA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QBC939细胞,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
临床发现骨折并脑损伤患者,相对单纯骨折患者,其骨痂量多、骨折愈合快,甚至异位骨化,而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骨质疏松仍然是临床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1,2].重复性好、稳定性高与临床相似的骨折脑损伤模型是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加速及相关研究的基础。
期刊
对同一种病原菌菌株进行亲缘性分析,是判断散在性感染还是暴发流行性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以及分析传播途径的有用方法,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期刊
自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到现在已将近140年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详细地解释了生命世界中一向无法阐明的相似和差异的情形.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某些原始细胞",后来逐渐地进化,变成了鱼、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等,其中一些哺乳动物再经过进化变成古代的类人猿,然后才进化成今天的人类。
期刊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移植后7、14、28 d采用斜板实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颈部胸导管淋巴瘘模型.方法 将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n=20):颈部胸导管直接组、颈部胸导管间接组、腹部胸导管组.各组分别在颈部胸导管、左颈干、腹部胸导管行胸导管结扎穿刺,制成胸导管淋巴瘘模型.对比各组操作成功率及淋巴引流量.结果 3种方法引流的淋巴液无明显性状差异;颈部胸导管直接组较另外两组操作成功率低(P<0.05),颈部胸导管间接组与腹部胸导管组操作成功率无明显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