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途径——能力分解,阶段性培养
学术与应用相结合的法学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即自主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培养这三种能力为目的,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设计培养方案。构建能力分解、阶段性培养的途径。
1 学分制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对本科教学实行了学分制管理,这种学分制管理可以优化专业课,丰富选修课,增加实践课,实行分阶段的功能性学习制度。从学分设定、课程设置、教学分配等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有些学校还实行了弹性学分制度。让学生3-6年完成本科学习就可以毕业,也有的学校建立学生网上选课制度和按学分收费制度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安排个人修学计划,根据个人志趣选择法学专业所需补充的基础知识。
2 建立“大平台+专业特色+实践”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可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五个部分。以“公共基础课+任意选修课”构成学校层次的大平台,“公共基础课+任意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构成学科层次大平台,“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形成专业特色。实践课程贯穿于“大平台+专业特色”之中,形成实践课程体系。大平台的构建,不仅加强了公共课教学。还可以打通基础课教学,有利地笃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 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源泉。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促进其品格的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对培养学术和应用相结合的法学人才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满1学分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单独设立课程,压缩理论教学学分和课时,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和课时,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内容上。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原则,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实践观”下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类时间:一是赋予学分的实践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实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四年不断线,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以上;二是科研训练,从大学二年级起配备学术导师,通过科研立项和实验室项目开放,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竞赛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型竞赛活动,以竞赛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竞赛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四是社团训练,积极倡导发展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展现学生的个性。
培养特色——全程化、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教学
1 开展校内仿真模拟实践教学。法学本科专业的仿真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形式。仿真模拟法庭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借助案件。通过情景设计和角色扮演,模拟法官审判,使学生真实感受和体验法律的尊严。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课堂内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延伸,为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及可行的途径,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一是体验,在课程的模拟实验和训练中,通过情景设计、模拟操作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类案件及法官审理案件的处境,激发学生的创新与研究,在体验式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二是实训,在课程的模拟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景设计中去审理案件或扮演律师、公诉人等角色。在角色扮演中,训练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2 建立研究学习基地,实现真实践。转变观念,变革传统的学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基地,一方面积极发挥高校的优势为司法机关提供咨询、专题研究等知识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司法机关的资源为教学提供素材、案件、实践等服务,以服务为桥梁搭建研究学习的平台,使司法机关成为师生的研究学习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为司法机关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聘请司法机关的实践工作者担任学生的社会导师,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实现了双赢。
以实践为教学突破口,设计整体育人培养方案。育人培养方案体现为,社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承载了‘整体教育产品”的整体人才,就像营销学中的整体产品概念一样,学校给予学生的绝非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一个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打了包”的整体教育产品,应该包括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方面。稳固的研究学习基地建设所带来的实践效果,远远超出了熟悉实际、训练技能的范畴,能够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态度的全面发展和升华。
3 丰富第二课堂,开辟实践育人的多种载体。学校应该加大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力度,设立学生科研立项与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科学研究。学校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知识性和技能性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学校应该倡导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加,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展现个性的舞台。学校还可以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聘请学术领域的专家和政府工作部门及企业界的高层管理者走进课堂,开展外界人士讲学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学术与应用相结合的法学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即自主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培养这三种能力为目的,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设计培养方案。构建能力分解、阶段性培养的途径。
1 学分制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对本科教学实行了学分制管理,这种学分制管理可以优化专业课,丰富选修课,增加实践课,实行分阶段的功能性学习制度。从学分设定、课程设置、教学分配等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有些学校还实行了弹性学分制度。让学生3-6年完成本科学习就可以毕业,也有的学校建立学生网上选课制度和按学分收费制度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安排个人修学计划,根据个人志趣选择法学专业所需补充的基础知识。
2 建立“大平台+专业特色+实践”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可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五个部分。以“公共基础课+任意选修课”构成学校层次的大平台,“公共基础课+任意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构成学科层次大平台,“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形成专业特色。实践课程贯穿于“大平台+专业特色”之中,形成实践课程体系。大平台的构建,不仅加强了公共课教学。还可以打通基础课教学,有利地笃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 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源泉。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促进其品格的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对培养学术和应用相结合的法学人才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满1学分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单独设立课程,压缩理论教学学分和课时,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和课时,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内容上。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原则,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实践观”下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类时间:一是赋予学分的实践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实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四年不断线,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以上;二是科研训练,从大学二年级起配备学术导师,通过科研立项和实验室项目开放,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竞赛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型竞赛活动,以竞赛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竞赛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四是社团训练,积极倡导发展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展现学生的个性。
培养特色——全程化、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教学
1 开展校内仿真模拟实践教学。法学本科专业的仿真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形式。仿真模拟法庭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借助案件。通过情景设计和角色扮演,模拟法官审判,使学生真实感受和体验法律的尊严。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课堂内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延伸,为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及可行的途径,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一是体验,在课程的模拟实验和训练中,通过情景设计、模拟操作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类案件及法官审理案件的处境,激发学生的创新与研究,在体验式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二是实训,在课程的模拟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景设计中去审理案件或扮演律师、公诉人等角色。在角色扮演中,训练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2 建立研究学习基地,实现真实践。转变观念,变革传统的学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基地,一方面积极发挥高校的优势为司法机关提供咨询、专题研究等知识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司法机关的资源为教学提供素材、案件、实践等服务,以服务为桥梁搭建研究学习的平台,使司法机关成为师生的研究学习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为司法机关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聘请司法机关的实践工作者担任学生的社会导师,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实现了双赢。
以实践为教学突破口,设计整体育人培养方案。育人培养方案体现为,社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承载了‘整体教育产品”的整体人才,就像营销学中的整体产品概念一样,学校给予学生的绝非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一个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打了包”的整体教育产品,应该包括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方面。稳固的研究学习基地建设所带来的实践效果,远远超出了熟悉实际、训练技能的范畴,能够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态度的全面发展和升华。
3 丰富第二课堂,开辟实践育人的多种载体。学校应该加大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力度,设立学生科研立项与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科学研究。学校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知识性和技能性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学校应该倡导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加,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展现个性的舞台。学校还可以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聘请学术领域的专家和政府工作部门及企业界的高层管理者走进课堂,开展外界人士讲学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