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野生动物的神奇王国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q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西部祁连山西端,青藏高原的北緣,有一片总面积为136万公顷的高原高寒荒漠带,虽属荒漠地带,却是异常的神奇。因为除了没有藏羚羊外,其他西部高原上的野生动物悉数在这里亮相。然而,虽然有着这么多的野生动物,这片土地却很少有人知晓。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这里较好地保存了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原生态地貌及生灵。这里,便是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42万公顷的核心区内,几乎人迹罕至。
  当我们带着几分好奇,去探索这片土地时,收获的不仅是惊诧,还有欣喜和欣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重利的时代,盐池湾还保留着这份原始的深奥与静谧,实属难得与不易。这其中,自然凝聚着保护者的许多心血与智慧,他们该是付出了怎样的坚守与抗争?带着这些问号,在原国家林业局一位老朋友的引荐下,我们有幸一次又一次地走进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盐池湾初探


  2014年的4月,北京已经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甘肃省的肃北县还是狂风呼啸,风雪交加。顶着刺骨的寒冷,在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蒙古族同胞达布西力特站长的陪同下,我们第一次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从肃北县城出发,汽车一路颠簸了80多公里后,我们到达了扎子沟保护站。稍微停顿后,又开始前行。行进中,在长长的铁丝网围栏边上,迎面窜过一队藏原羚,借着奔跑的惯性,它们拼命地逃窜,跃过一道又一道的铁丝网后,绝尘而去。
  达布西力特站长用略显生硬的普通话解释说,这些藏原羚是下山来喝水的。现在山上还非常的寒冷,没有明水,每天它们要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两个时段,下山来喝水。
  “每次下山喝水都要跳过铁丝网吗?”我不解地问。
  “是的,不跳过铁丝网就到不了河边,要想喝到水,就必须跳过铁丝网。”
  “那铁丝网会不会造成对它们的伤害呢?比如说跳不过去,挂在了网上?”
①因挂在铁丝网上而死亡的蒙古野驴

  “那是经常发生的,”达布西力特心情沉重地说“虽说我们经常来巡查,但每年都会有野生动物在喝水途中丧命,保护区这么大,光靠巡查是不行的……”
②白唇鹿

  “那为什么要安装这些铁丝网呢?这里是保护区,又不是牧民的草场,安铁丝网有何意义呢?”同行的野生动物学专家也似有不解地问。
  “这是县上统一安排的,必须执行,我们也不知道。”说完这句话,达布西力特便不再作声。
  越野车依旧喘着粗气在高原上爬行,我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山峰,有的被云朵缠绕,有的被冰雪覆盖,也有的岩石裸露,在蓝天的映衬下或巍峨,或恬静,或险峻。我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不顾寒风扫射着车窗,执意向外张望着。
  “黑颈鹤!”达布西力特望着前方,声音不高不低地说了一句,司机浩师傅立即停下车,娴熟地拿出望远镜,下了车来,向远处眺望。达布西力特会意地指了指头顶,顺着达布西力特的指向,我看见一群30多只黑颈鹤从头顶掠过。同车的色拥军先生举头望去,然后喃喃地说“这是亚成体,它的父母回到繁殖地就把它们驱赶出去了,让它们自己另立门户。”
  听了色拥军的介绍,得知盐池湾国家级保护区的湿地上有十几对黑颈鹤在繁育,同行的鹤类专家精神头儿一下增添了许多,很快架起高倍单筒望远镜,开始在湿地上搜寻正在孵化的黑颈鹤。除了保护区之前有记录的鹤巢外,一个上午,我们又通过高倍望远镜记录到了13个黑颈鹤繁殖巢。望着远处的地形地貌,专家告诉我们说:“这块湿地属于高原草甸湿地,四面环山,呈凹形,很安静,加之上面有党河水流经过境,水量充沛,食物充足,是黑颈鹤繁殖的最佳选址。”
  按着鹤类专家“黑颈鹤繁殖期是对其开展研究的最佳时机”的理念,我们把此行的重点放在寻找黑颈鹤的孵化巢和观察它们的繁育行为上。经过三天多的仔细观察和记录,我们共记录到了35个孵化巢的位点和其他相关数据。
  “成年黑颈鹤在此孵化,亚成体黑颈鹤去了哪里?这些黑颈鹤在哪里越冬?”专家向色拥军及达布西力特询问,色拥军及达布西力特说已经有人在此做研究了,但究竟去了哪里还不清楚。
  完成了对黑颈鹤的繁殖巢寻找与观察,我们继续向保护区深处挺进,很快,一群约有150只的野驴进入视野。野驴先是悠闲地在山坡觅食,也许是看到了我们的车,便向山上跑去。可谁知另一群野驴却是从山上直冲下来,它们很快也越过铁线网,向腹地奔去。
  “上山的那一群野驴是刚在山下喝完水回来的,下山的这一群是去喝水的……”话音未落,一头野驴被铁丝网挂住,倒在了地上,发出哀鸣,其他野驴见状拼命逃窜。
③在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上繁殖的黑颈鹤

  司机浩师傅立即停下车,拿上手钳,向挂在铁丝网上的野驴跑去。惊恐万状的野驴躺在地上,腹部急剧地起伏着,浩师傅摘掉挂在野驴腿上的铁丝网,用手钳使尽浑身力气才剪掉扎进驴蹄子的铁蒺藜。   临危脱险,有如起死回生,野驴在地上打了个滚,立马站起来,头也不回,奋力追向野驴群。这时,我发现跑向前方的野驴群正站在腹地中央,似乎是等待着这只落难的同类。躲过一劫的这头野驴,回到群中,又是撒欢又是尥蹶子,另一头个体稍大些的野驴还不时用嘴啃着受惊野驴的脊背,也有几头野驴围上来,和这头野驴挨挨脸,打打响鼻,似是问候,更像是安慰。

再探盐池湾


  从盐池湾回到北京便多了一份牵挂,对盐池湾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兽,便再也无法放下了。
  那里的黑颈鹤能否孵化顺利?幼雏长多大了?成活率怎样?野驴过铁丝网是否还被伤害?藏原羚是不是也会被挂在铁丝网上?
④蒙古野驴

  脑海里的问号一闪现,便会给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打电话,他们总是一一耐心解答。尽管如此,还是忍不住这份牵挂,2015年6月底,我再次到达盐池湾。
  这一次,我选择了夏天去盐池湾,主要是想避开寒冷,让行动更便利一些,孰料,此时的黑颈鹤幼雏已经长成了半大鹤。斑头雁正带领着幼雁,畅游在湿地的小湖泊中。赤麻鸭还是三五成群,或聊天嬉戏,或悠然自乐,赤麻鸭的幼鸟比小斑头雁更机警,见有人来,便悄悄躲藏在妈妈的身后,“唦,唦”地鸣叫着,藏狐总是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来捕捉猎物,一只爱美的赤麻鸭妈妈,自顾梳理羽毛,它家的两只小鸭雏便成了藏狐口中的牙祭。大鵟和棕尾鵟总是站在高高的岩石上,盯着湿地边上的鼠类。
  喜欢逐草而居的藏原羚、野驴、野牦牛、白唇鹿、岩羊等食草动物为躲避蚊虫的叮咬,早早地躲到雪线区域,棕熊、狼、豺、猞猁、石貂、赤狐、兔狲、雪豹等肉食性动物自然不想放过品味盛宴的机会,它们的身手比起食草动物更敏捷,牙齿也更锋利。
  在高原荒漠地带,旱獭无疑是最弱势的啮齿类动物。旱獭身体肥硕憨态可掬,虽说四肢短小,但钻起洞来也还机灵迅速。但旱獭是狐狸、狼、豺和熊最喜欢的美餐,尽管早獭有着钻探洞穴的本能,但无论是狐狸的耐心等待与棕熊的掘地功夫,旱獭还是难逃被饕餮的噩运。
  野牦牛虽然也是食草动物,却可以借助自己硕大的体型及超强的体力和群体作战能力,藐视一切肉食性动物。野牛犊是雪豹最青睐的佳肴,但野牛的舐犊之情一点不亚于人类。小野牛犊从生下地,一刻也不会离开妈妈的视线,野牛群无论“男女老少”对小牛犊更是看护有加,无论是雪豹还是豺或狼,也都极难得手。
  当然,动物的本性决定了它们的取食好恶,尽管野牦牛有着如此强大的个体能力和集体护卫体系,雪豹对小野牛犊还是“情有独钟”,有时,还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雪豹仍然不肯放弃或是改变自己的食性。在我们寻找雪豹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只小野牛犊被雪豹猎杀的现场,从现场的打斗痕迹来看,雪豹对小野牛犊的猎杀手段,仍然属于偷袭。当它偷袭成功,准备拖上大于自己体重的小野牛犊独享时,遭到了野牦牛集体报复。雪豹依仗自己身体轻速度快,虽然得以脱险,但野牦牛在现场留下的痕迹,那些犄角剜起地面的石头、牛蹄子怒刨荒漠的零乱场面,可以还原当时野牦牛对失去小牛犊的愤怒与狂躁,也彰显了雪豹当时的境遇是何等的凶险。
⑤斑头雁
⑥雪豹
⑦兔狲

若识“庐山真面目”须当置身此山中


  两次探访盐池湾归来,对这里的雪山、冰川、荒漠湿地、闲云野鹤、牦牛野驴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那里的每座山峰,都被苍天赋予了神奇与美妙;每一条河流,都寄托了大地的善良与温馨;古老的老虎沟冰川,续写着千万年来的生命传奇;以厚道著称的党河在这里发源,养育了河西走廊两岸的英雄儿女,孕育并培植了西部文化;与阿尔金山一母同胞脐带相连的当金山,成就了多少淘金者的梦想,也让多少淘金者收获了梦魇。
⑧野牦牛

  带着与日俱增的好奇心,一次又一次地走进盐池湾,多想通过去触摸她的体肤,透视她的心脏,扫描她的大脑,探索她的骨骼,去弄清楚那些生命传奇是如何延续的,那些神奇故事与历史文化是怎样产生的,那些独特的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是怎样形成的,我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才疏学浅之人,无论怎么样努力,在有生之年,也无法完成这一系列伟大的工程,这有待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等各路“神仙”出山,去探究,去探索,去探寻。
  帶着这些想法和渴求,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景仰,沿着盐池湾的山路,一次又一次走进盐池湾,去探望那些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神奇世界。
  当我们正在S城海拔4000米的地方苦苦蹒跚时,山顶上的一群白唇鹿,像哨兵一样列队矗立在山脊上,它们瞪大清澈如水的瞳孔,好像是在细数着我们艰难的步履,也许正在取笑人类的愚昧与无知。
  我知道,今天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追赶上白唇鹿的脚步,只好拿出高倍望远镜和装有长焦镜头的照相机,拍下那些美妙而又令人心动的瞬间。
  这些三五十,一两百成群的白唇鹿,各居一方山头,且守土有则,互相谦让,不越雷池,信守着老祖宗在基因密码里遗留下来的信条。无论食物怎样的丰盛,也不会随意糟蹋和浪费,让有限的资源可以持续利用。
  看着白唇鹿无拘无束的样子,我们拍下了它们自由自在的一幕,便不忍心再打扰,悄悄离开这座山,顺着山间兽径,向另一山腰迈进。
  刚过山腰间凸显出来的脊梁,对面便传出了石头在山涧滑落的声音,原来,近千头野牦牛正在这里觅食。
  在这既无遮挡又无掩体的地方,遇上野牦牛是极其危险的,好在,我们有达布西力特做向导,这个有着丰富野外生存能力和经验的蒙古族汉子,既是我们此行的安全保障,也是团队的主心骨。
  达布西力特阻止了我们前行的步伐,让我们小心翼翼地退回到白唇鹿的领地,然后,下了山去,快步回到车上,一路狂奔,到达了安全地带。
  2017年,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编入到祁连山国家公园,一系列的探索与揭秘工作,正在次第展开,也许,要不了多久,盐池湾神秘面纱将被揭开:有仙鹤之称的黑颈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黑颈鹤的亚成体向何处扩散,肉食性动物与草食性动物是怎样相处的,冰川、雪山与湿地的相互关系,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等,将逐一解密。
⑨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连绵雪山
⑩猎隼
其他文献
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冈仁波齐是藏族人和印度人心中公认的“神山”,这里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转冈仁波齐朝圣,是藏族人由来已久的传统,很多虔诚的印度人也会在夏季来这里朝圣,当然他们更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很多人根本就是无怨无悔地前来“送死”。而更加虔诚的藏民,除了转冈仁波齐外,也会花上几天时间转玛旁雍错。而海拔4588米的玛旁雍错,绕其一周大约有85公里,多数人转上一周需要四到五天,并非一件易
期刊
贵州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去年4月中旬,有幸到贵州采风,在这里我参加了贵州姊妹节开幕式,又随团去了几个很有特色的苗寨、侗寨,领略了加榜梯田等贵州美景。贵州给我的初次印象就是,山青水秀人更美,乐在此乡不思归。当然,贵州也有不少落后贫困地方有待开发。这个被人们称作“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的中洞苗寨,位于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水塘镇的格井村。在100多米宽、200多米深的天然石洞里,目前只住着吴、王、罗、梁四个
期刊
与其说是来囊谦观鸟,不如说是来囊谦观花,借着观鸟的名义来赏花,有点跑题的味道。  我只有两天的时间,如何快速观赏这里的花鸟,我选择了两条路线。  第一条线路:囊谦——白扎乡——白扎盐场——白扎林场——嘎尔寺——嘎尔念庆山,全程80多公里。  嘎尔寺是藏教白教最大的一座寺院,位于玉树州囊谦县海拔4200米的嘎尔念庆山山坡上,约北纬31°,一个和西藏交界的地方。寺院的数百间建筑,不规则地分布在山南边的
期刊
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灵放归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称之为“放生”。一切生灵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得以重拾生机,而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生命垂危的人和野生动物的性命。不忍和恻隐之心是很多人的常有之心,放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但是在放生过程中,对于生态平衡的维系同样值得关注。  狭义的放生单指人命,广义则指一切人命与野生动物。关于放生的思想和行为,古已有之,西周祭神以陶俑
期刊
高寒、缺氧、干燥、荒芜……构成了高原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特点,这样的条件注定了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特点。  然而,就这广袤的大地上,野生动物守土有方,生存有道,建造了一个和谐生动的高原野生动物王国。  物种名称:藏野驴  拍摄地:格尔木野牛沟  藏野驴栖居于海拔3600~5400米的高原地带,营群居生活,它们早已适应了高原上严苛的生存环境,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成群的藏野驴
期刊
蓝马鸡是中国特产,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鸟类,只产在中国,终年留居于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一带及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蓝马鸡喜欢生活在高山地带的寒冷地区,多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边吃边叫,此起彼伏,其声粗而洪亮;中午便隐匿于灌木丛
期刊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作为美国本土面积最大的州,德克萨斯从北到南1100公里,从东到西1200公里,形状恰好像一块“T骨牛排(T-Bone)”,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而德州豪爽彪悍的民风,又仿佛为这块“牛排”添加了一把旺火。闻香奥斯汀,从BBQ开始  我们抵达德州首府奥斯汀时已是傍晚,旅途中在饭点儿觅食难免荒不择路饥不择食。但我们却执着地按计划行事,在德州地界儿若不享受传说中原汁原味的BBQ,岂不枉然
期刊
浩瀚的东太平洋上,有一片与世隔绝的神秘孤岛。直到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的造访,这座孤岛才开始为世人所知。当地栖息着许多史前动物,面目古老得像《圣经》故事中大洪水爆发之前的怪物一样的巨蜥,拖着恐龙般的身躯在陆地上和海水里爬来爬去,奇异多姿的鸟雀遮天蔽日,巨龟驮着数百斤重的厚壳数着岁月,许多动植物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太平洋深处的仙境,一艘诺亚方舟,一个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区。让达尔文着迷的“魔
期刊
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廉价五金、塑料制品的普及,木桶的市场竞争力直线下降,箍桶匠这门老手艺随之断层。“箍桶噢,箍桶 ;箍桶噢,箍桶……”曾经熟悉的吆喝声,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当得悉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长标村还有一位接活的老箍桶匠时,便特地前往
期刊
2018年3月21日至27日,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组联部主办、青岛市女摄影家协会承办的中国女摄影家走进青岛聚焦克利伯帆船赛采风活动正式举行。活动恰逢2017/18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比赛,来自4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航海勇士齐聚青岛,女摄影家们亲身感受国际帆船赛事的独特魅力。此外,会员先后前往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五四广场、音乐广场、青岛老城区、德国总督府、青岛圣弥厄尔教堂、青岛基督教堂、八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