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建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牢牢抓住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力争实现“教师巧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师少于教,学生多感悟”“教师可不教,学生已自通”三种层次的提升。
关键词:层次教学;巧教;少教;不教
王世发曾说过读书有三种层次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想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努力实现这三个层次。
一、教师巧于教,学生乐于学
教学的第一层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即安下心来,全神贯注做好自己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专心学习,乐于学习。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教师来说,则要求教师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地激励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了有效地实现第一层次,达到巧教乐学目的,可采用以下做法:
1.精心设计导语
教学中每课内容都要精心设计导语,或用故事,或设计悬念,或运用多媒体展示,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其学习的欲望,从而为上好每堂课打下基础。在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我就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斤》的报道,及《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等漫画,学生看了都会大笑不止。学生大笑之余我借机问学生:“这些资料可信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了本课答案就会揭晓。”
2.编纂助记歌谣
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时我就借助历史歌谣帮助学生记忆。
“统一全国定长安,开皇之治数杨坚。政权改革重人才,倡导节俭减农担。
开明君主唐太宗,隋朝灭亡记心中。轻徭薄赋减农负,选用良吏提效能。
简法轻刑修法律,恩威并施民族兴。兴办教育人才旺,经济发展国力强。”
以上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压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概括本课知识
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时总结如下:一种局面,两位公主及皇帝,三个少数民族,四位少数民族首领。提纲挈领,简洁明了,概括了本课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少于教,学生多感悟
教学的第二层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融入其中,物我归一。要想做到“教师少于教,学生多感悟”,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特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四课《封建帝国的危机》为例探讨一下:
1.精心筛选,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我经过筛选后确定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2.围绕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
对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的学习,我准备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组,即农业组、手工业组、商业组,再让一名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调查封建帝国时期的三个方面的成就,并把他所了解的情况介绍给大家。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其归纳概括能力。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时,我出示几则材料帮助学生总结,这样促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时,让学生围绕“闭关锁国政策的利与弊”展开辩论。学生辩论得很精彩,书本知识掌握得很透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这既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教师可不教,学生已自通
教学的第三层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辨析,从而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具体来说,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求知欲和人生观,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时树立热爱学习的信心,认识到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竞争的社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立足。其次,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四课《封建帝国的危机》后,让学生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朝代的对外政策,然后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相对比并总结。学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之后,我就展示了从汉代的“坐而论道”到宋代的“站议时政”再到清代的“跪受笔录”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怎样的演变趋势?同时你认为皇帝专权有什么利弊?”就这样坚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培养起自主探究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教师能把握学情,铺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能培养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杨屯中学)
关键词:层次教学;巧教;少教;不教
王世发曾说过读书有三种层次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想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努力实现这三个层次。
一、教师巧于教,学生乐于学
教学的第一层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即安下心来,全神贯注做好自己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专心学习,乐于学习。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教师来说,则要求教师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地激励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了有效地实现第一层次,达到巧教乐学目的,可采用以下做法:
1.精心设计导语
教学中每课内容都要精心设计导语,或用故事,或设计悬念,或运用多媒体展示,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其学习的欲望,从而为上好每堂课打下基础。在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我就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斤》的报道,及《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等漫画,学生看了都会大笑不止。学生大笑之余我借机问学生:“这些资料可信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了本课答案就会揭晓。”
2.编纂助记歌谣
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时我就借助历史歌谣帮助学生记忆。
“统一全国定长安,开皇之治数杨坚。政权改革重人才,倡导节俭减农担。
开明君主唐太宗,隋朝灭亡记心中。轻徭薄赋减农负,选用良吏提效能。
简法轻刑修法律,恩威并施民族兴。兴办教育人才旺,经济发展国力强。”
以上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压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概括本课知识
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时总结如下:一种局面,两位公主及皇帝,三个少数民族,四位少数民族首领。提纲挈领,简洁明了,概括了本课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少于教,学生多感悟
教学的第二层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融入其中,物我归一。要想做到“教师少于教,学生多感悟”,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特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四课《封建帝国的危机》为例探讨一下:
1.精心筛选,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我经过筛选后确定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2.围绕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
对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的学习,我准备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组,即农业组、手工业组、商业组,再让一名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调查封建帝国时期的三个方面的成就,并把他所了解的情况介绍给大家。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其归纳概括能力。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时,我出示几则材料帮助学生总结,这样促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时,让学生围绕“闭关锁国政策的利与弊”展开辩论。学生辩论得很精彩,书本知识掌握得很透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这既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教师可不教,学生已自通
教学的第三层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辨析,从而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具体来说,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求知欲和人生观,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时树立热爱学习的信心,认识到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竞争的社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立足。其次,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四课《封建帝国的危机》后,让学生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朝代的对外政策,然后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相对比并总结。学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之后,我就展示了从汉代的“坐而论道”到宋代的“站议时政”再到清代的“跪受笔录”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怎样的演变趋势?同时你认为皇帝专权有什么利弊?”就这样坚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培养起自主探究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教师能把握学情,铺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能培养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杨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