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鲜?”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歌在上世纪中叶风靡一时,从天山南北唱到大河两岸。片中,帕米尔高原的风景令人神往,塔吉克族姑娘——古兰丹姆的美貌更是倾倒无数。
金秋十月,我终于踏上了帕米尔高原,没想到,竟然有幸参加了一场婚礼,见到心中的古兰丹姆!
到达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手表显示着海拔:3180米,时间:21:26。这里与北京约有3小时时差,夜幕刚刚降临小城,塔吉克人正忙着回家。
塔什库尔干,突厥语意为“石头城”,位于县城北侧,是丝绸古道上著名的古城遗址。汉代,这里是西域36国之一的蒲犁国王城。史书《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取经荣归东土,行至“神秘的渴盘陀国”,正是此地。千百年来,石头城守在这里,目睹着塔吉克族人的生活。
次日,天蒙蒙亮,我们已守候在一片沼泽地里了。在朝阳破晓的瞬间,一缕晨光掠过,把石头城映得金灿灿,那种雄浑和坚实的质感令人想起这个被称为“鹰民族”的彪悍与豪放。
在向导哈米尔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哈合曼乡的喀合拉村。这儿是牧区,一片开阔的草原,远处有两座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旷野草地中央。深秋的阳光撒落在枯萎的低草上,反射出淡淡的一片金黄,与那低矮的黄土坯房浑然一体。伴随远山的皑皑雪峰,高原蓝天,相互辉映,在苍天与大地之间形成湛蓝、雪白、金黄三大色块。异常开阔美丽。
远方传来一阵阵手鼓声和笛声,我们朝着乐曲声行进,越过一段胡杨相拥的小道,迎亲人家的门前已聚满八方来客,欢腾一片。在帕米尔高原,无论何时,只要手鼓与鹰笛(用鹰翅骨做的短笛,当地人称“那伊”)响起,塔吉克人就会自然地汇聚一起,这是个“有鼓便有乐,有乐便起舞”欢乐而奔放的民族。
我们被主人引进一座全敞开的大院落。几个塔吉克妇人正忙着烧茶送水,里屋迎面走出一个身着红装,头戴库勒塔帽,脸颊裹着一条杏黄色头巾的塔吉克少妇,这位体态丰盈、热情美貌的少妇也许是新娘家负责接待的亲人,她与来客一一相拥,贴面司礼。
塔吉克人有“贴面”的习俗,一般朋友相见都会司“贴面礼”,多为女性之间,偶然也会见到男女贴面的场景,我想应该是更亲近的人吧。男人之间多用“吻手”礼,两人抓住对方的手指然后躬身亲吻手背。我们入乡随俗,愉快地融入其中。
塔吉克人把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当作最珍贵的客人。少妇微笑着向我们招呼,她高高直立的鼻梁,长长卷曲的睫毛,蓝色而凹陷的眼睛闪出丝丝温情。
往里走便是塔吉克人接待朋友的宽敞厅屋,屋顶露着天窗,类似汉族老屋的天井。厅里已挤满了客人,老人小孩,男男女女席地而坐,一盘盘手把羊肉、抓饭、大块馕饼、略感苦涩的红茶、糖果……丰盛极了!一批人吃毕离去,又一批人进来,“流水席”一直延至午后。
主人请我们品尝最地道的帕米尔高原抓饭。哈米尔带大家先去洗手。由于客人众多,当地取水不便,备水不足,只能用茶壶浇洗手指。一个塔吉克小伙子用腰刀把一大块羊排切开,我们一手抓着羊排,一手捏抓饭。抓饭用牛羊肉、红萝卜丝、土豆丝、棘皮子、羊油等拌成,要先用手将饭团捏实(否则会撒落在地毡上)再送入嘴中,吃上两口就喝口红茶。
室外又响起了手鼓、鹰笛声,人们在门前广场跳起了“鹰舞”。塔吉克人崇尚鹰,自认为鹰的传人。“鹰舞”刚柔相济,舞姿多模仿雄鹰展翅、翱翔、回旋等动作,舞姿矫健、优美。在舞动的人群中,见一位长者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对势,他们的舞姿是那样的自由、奔放而富有韵味,男女交错踏着铿锵有力的节拍,肢体又随意地在舞动中自由变格,特别是那股子时而奔放、时而柔情的劲儿,旁若无人。这种舞、乐、情的高度和谐,也许连专业的舞蹈家也自愧不如。我不禁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陶醉在“寻美”的梦幻中。
一阵马蹄声撕破了眼下醉人的一幕。村东头尘土飞扬,一群英俊的塔吉克小伙子骑着骏马直奔而来,后面尾随着几辆迎亲的汽车。新郎官来了!婚礼歌《国王来临》(塔吉克人把新郎比作国王)随之响起,此刻,只见新娘方的小伙子们飞身跨马迎了上去,两个马队奔腾在旷野的草原上。“屯巴克”(叼羊)开始了!
这是男人的游戏,几十个塔吉克“雄鹰”跨骑骏马追逐着,争抢一只白色的羊羔。这是异常剧烈的运动,集中地展示了“鹰”民族的彪悍与勇敢。在蓝天、雪山为背景的草原上,尘土在马蹄声中飞扬,小伙子们的呼喊与马的嘶叫声混为一片,这壮观与震撼人心的“屯巴克”把婚礼推向了高潮。
在叼羊比赛的同时,一场塔吉克族的结婚仪式在室内按程序进行。
在一个光线暗淡的小屋里,有几位老妈妈从一大早就围坐在炕沿上,守候着被蒙在大被子里的新娘——丹姆,被捂得大汗淋漓的新娘开始换装了,据说捂出一身汗后,新娘脸色红润,会显得更漂亮、动人。新郎——阿米尔把准备多年的礼品呈上。几十分钟后,头戴库勒塔帽,围着白色面纱,额前缀满精巧的“斯勒斯拉”(一种别致的纯银饰品)小辫上挂有各式各样的古钱,披着大红纱巾的新娘出来了。
真美呀!一朵高山雪莲!
厅屋里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年轻人和顽皮的孩子都爬上了柜顶,老者们盘腿坐在前面的地毡上。婚礼仪式由“拜德尔汗”主持。“拜德尔汗”是塔吉克人的“婚姻教父”,由男女双方和他们的父母共同选定,一般是村上最有声望的长者,婚姻大事要和“拜德尔汗”商定,婚后小夫妻的纠纷也都由“婚姻教父”来调解(两家父母及亲属不得介入,以示公证)。
婚礼开始,“拜德尔汗”摊开双手,背诵完一段《古兰经》,又主持了互拜、许愿等仪式,最后新郎、新娘互换戒指。老人把雪白的面粉撒在他们身上,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白头到老,我们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能看出,大家都在为新人祝福!
送新人喽!手鼓和鹰笛再度响起,人们在欢乐的乐曲中涌向广场,新郎、新娘在两个身材魁梧的“伴郎”护送中蹬上彩车,迎亲的车队和马队向东方徐徐离去,草原一片欢腾!
我意犹未尽,问哈米尔:何时再能参加塔吉克婚礼?哈米尔说:“来年的秋天吧! 秋实刚刚收过,空气中还残存着青稞的气息,金灿灿的小麦正迎风扬起,塔吉克人喜欢在丰收的季节结亲”!
金秋十月,我终于踏上了帕米尔高原,没想到,竟然有幸参加了一场婚礼,见到心中的古兰丹姆!
到达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手表显示着海拔:3180米,时间:21:26。这里与北京约有3小时时差,夜幕刚刚降临小城,塔吉克人正忙着回家。
塔什库尔干,突厥语意为“石头城”,位于县城北侧,是丝绸古道上著名的古城遗址。汉代,这里是西域36国之一的蒲犁国王城。史书《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取经荣归东土,行至“神秘的渴盘陀国”,正是此地。千百年来,石头城守在这里,目睹着塔吉克族人的生活。
次日,天蒙蒙亮,我们已守候在一片沼泽地里了。在朝阳破晓的瞬间,一缕晨光掠过,把石头城映得金灿灿,那种雄浑和坚实的质感令人想起这个被称为“鹰民族”的彪悍与豪放。
在向导哈米尔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哈合曼乡的喀合拉村。这儿是牧区,一片开阔的草原,远处有两座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旷野草地中央。深秋的阳光撒落在枯萎的低草上,反射出淡淡的一片金黄,与那低矮的黄土坯房浑然一体。伴随远山的皑皑雪峰,高原蓝天,相互辉映,在苍天与大地之间形成湛蓝、雪白、金黄三大色块。异常开阔美丽。
远方传来一阵阵手鼓声和笛声,我们朝着乐曲声行进,越过一段胡杨相拥的小道,迎亲人家的门前已聚满八方来客,欢腾一片。在帕米尔高原,无论何时,只要手鼓与鹰笛(用鹰翅骨做的短笛,当地人称“那伊”)响起,塔吉克人就会自然地汇聚一起,这是个“有鼓便有乐,有乐便起舞”欢乐而奔放的民族。
我们被主人引进一座全敞开的大院落。几个塔吉克妇人正忙着烧茶送水,里屋迎面走出一个身着红装,头戴库勒塔帽,脸颊裹着一条杏黄色头巾的塔吉克少妇,这位体态丰盈、热情美貌的少妇也许是新娘家负责接待的亲人,她与来客一一相拥,贴面司礼。
塔吉克人有“贴面”的习俗,一般朋友相见都会司“贴面礼”,多为女性之间,偶然也会见到男女贴面的场景,我想应该是更亲近的人吧。男人之间多用“吻手”礼,两人抓住对方的手指然后躬身亲吻手背。我们入乡随俗,愉快地融入其中。
塔吉克人把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当作最珍贵的客人。少妇微笑着向我们招呼,她高高直立的鼻梁,长长卷曲的睫毛,蓝色而凹陷的眼睛闪出丝丝温情。
往里走便是塔吉克人接待朋友的宽敞厅屋,屋顶露着天窗,类似汉族老屋的天井。厅里已挤满了客人,老人小孩,男男女女席地而坐,一盘盘手把羊肉、抓饭、大块馕饼、略感苦涩的红茶、糖果……丰盛极了!一批人吃毕离去,又一批人进来,“流水席”一直延至午后。
主人请我们品尝最地道的帕米尔高原抓饭。哈米尔带大家先去洗手。由于客人众多,当地取水不便,备水不足,只能用茶壶浇洗手指。一个塔吉克小伙子用腰刀把一大块羊排切开,我们一手抓着羊排,一手捏抓饭。抓饭用牛羊肉、红萝卜丝、土豆丝、棘皮子、羊油等拌成,要先用手将饭团捏实(否则会撒落在地毡上)再送入嘴中,吃上两口就喝口红茶。
室外又响起了手鼓、鹰笛声,人们在门前广场跳起了“鹰舞”。塔吉克人崇尚鹰,自认为鹰的传人。“鹰舞”刚柔相济,舞姿多模仿雄鹰展翅、翱翔、回旋等动作,舞姿矫健、优美。在舞动的人群中,见一位长者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对势,他们的舞姿是那样的自由、奔放而富有韵味,男女交错踏着铿锵有力的节拍,肢体又随意地在舞动中自由变格,特别是那股子时而奔放、时而柔情的劲儿,旁若无人。这种舞、乐、情的高度和谐,也许连专业的舞蹈家也自愧不如。我不禁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陶醉在“寻美”的梦幻中。
一阵马蹄声撕破了眼下醉人的一幕。村东头尘土飞扬,一群英俊的塔吉克小伙子骑着骏马直奔而来,后面尾随着几辆迎亲的汽车。新郎官来了!婚礼歌《国王来临》(塔吉克人把新郎比作国王)随之响起,此刻,只见新娘方的小伙子们飞身跨马迎了上去,两个马队奔腾在旷野的草原上。“屯巴克”(叼羊)开始了!
这是男人的游戏,几十个塔吉克“雄鹰”跨骑骏马追逐着,争抢一只白色的羊羔。这是异常剧烈的运动,集中地展示了“鹰”民族的彪悍与勇敢。在蓝天、雪山为背景的草原上,尘土在马蹄声中飞扬,小伙子们的呼喊与马的嘶叫声混为一片,这壮观与震撼人心的“屯巴克”把婚礼推向了高潮。
在叼羊比赛的同时,一场塔吉克族的结婚仪式在室内按程序进行。
在一个光线暗淡的小屋里,有几位老妈妈从一大早就围坐在炕沿上,守候着被蒙在大被子里的新娘——丹姆,被捂得大汗淋漓的新娘开始换装了,据说捂出一身汗后,新娘脸色红润,会显得更漂亮、动人。新郎——阿米尔把准备多年的礼品呈上。几十分钟后,头戴库勒塔帽,围着白色面纱,额前缀满精巧的“斯勒斯拉”(一种别致的纯银饰品)小辫上挂有各式各样的古钱,披着大红纱巾的新娘出来了。
真美呀!一朵高山雪莲!
厅屋里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年轻人和顽皮的孩子都爬上了柜顶,老者们盘腿坐在前面的地毡上。婚礼仪式由“拜德尔汗”主持。“拜德尔汗”是塔吉克人的“婚姻教父”,由男女双方和他们的父母共同选定,一般是村上最有声望的长者,婚姻大事要和“拜德尔汗”商定,婚后小夫妻的纠纷也都由“婚姻教父”来调解(两家父母及亲属不得介入,以示公证)。
婚礼开始,“拜德尔汗”摊开双手,背诵完一段《古兰经》,又主持了互拜、许愿等仪式,最后新郎、新娘互换戒指。老人把雪白的面粉撒在他们身上,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白头到老,我们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能看出,大家都在为新人祝福!
送新人喽!手鼓和鹰笛再度响起,人们在欢乐的乐曲中涌向广场,新郎、新娘在两个身材魁梧的“伴郎”护送中蹬上彩车,迎亲的车队和马队向东方徐徐离去,草原一片欢腾!
我意犹未尽,问哈米尔:何时再能参加塔吉克婚礼?哈米尔说:“来年的秋天吧! 秋实刚刚收过,空气中还残存着青稞的气息,金灿灿的小麦正迎风扬起,塔吉克人喜欢在丰收的季节结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