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前提。在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激荡和碰撞下,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扩大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文化认同 大学生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在该民族价值层面上的积淀、结晶和升华,是民族的文化共识在民族心理和行动层面上的折射。因此,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结晶,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没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石和前提
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地理环境、国家政治、宗教、历史发展和重要历史人物等有着重要影响,但本民族人民的文化共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作为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果失去了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就很难培育和弘扬。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民族精神产生认同危机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人才动力,他们的民族精神认识直接关系到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壮大。因此,要求大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相互交融碰撞,在其中加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自觉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培育和弘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然而,伴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
首先,西方文化凭借着巨大的物质和经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使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在应对巨大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而西方文化包裹着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途径进入校园,同时大学生又是各方面都比较脆弱的群体,所以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
其次,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正是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传统的价值体系已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局面,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确立,而新时期的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巨大变化,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使他们既定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不得不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撞下寻求协调、均衡和整合。
再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是由大众文化伴随着的,他们的喜好、情感甚至生活方式都已经成型甚至在今后很难改变。因此他们更愿意用大众文化的一套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体悟,所以,在迷恋大众文化过程中无形地削弱了对正统文化的认同。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的途径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在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当前国内文化的复杂现状,以及正在发展转型的文化建设,要想发展适应当代社会及国外局势的先进文化并巩固其主流文化的地位,“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理性正确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自觉地抵制多种不良信息,进而自觉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
2.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统的民族精神,总是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针对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下,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民族虚无主义、片面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现象,有必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研讨会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历史地位与丰富内涵,从而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扩大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新一代,但他们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优劣分辨不清,在多种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下容易迷惑,甚至出现偏差。因此,高校通过开设西方文化等相关课程,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引导他们“取其精华”。未来的发展,是文化的发展、是民族精神的发展。一个在文化上缺乏自信和对自己文化丧失认同的民族是一定不能在发展中有所成就。因此,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意义,我们应努力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好,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2] 江泽民.在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1.12.19.
[3] 王春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8):105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5] 江泽民.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5.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基于《感动中国》视域的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R406077)的阶断性成果。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文化认同 大学生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在该民族价值层面上的积淀、结晶和升华,是民族的文化共识在民族心理和行动层面上的折射。因此,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结晶,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没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石和前提
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地理环境、国家政治、宗教、历史发展和重要历史人物等有着重要影响,但本民族人民的文化共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作为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果失去了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就很难培育和弘扬。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民族精神产生认同危机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人才动力,他们的民族精神认识直接关系到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壮大。因此,要求大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相互交融碰撞,在其中加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自觉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培育和弘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然而,伴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
首先,西方文化凭借着巨大的物质和经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使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在应对巨大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而西方文化包裹着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途径进入校园,同时大学生又是各方面都比较脆弱的群体,所以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
其次,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正是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传统的价值体系已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局面,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确立,而新时期的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巨大变化,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使他们既定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不得不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撞下寻求协调、均衡和整合。
再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是由大众文化伴随着的,他们的喜好、情感甚至生活方式都已经成型甚至在今后很难改变。因此他们更愿意用大众文化的一套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体悟,所以,在迷恋大众文化过程中无形地削弱了对正统文化的认同。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的途径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在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当前国内文化的复杂现状,以及正在发展转型的文化建设,要想发展适应当代社会及国外局势的先进文化并巩固其主流文化的地位,“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理性正确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自觉地抵制多种不良信息,进而自觉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
2.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统的民族精神,总是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针对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下,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民族虚无主义、片面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现象,有必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研讨会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历史地位与丰富内涵,从而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扩大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新一代,但他们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优劣分辨不清,在多种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下容易迷惑,甚至出现偏差。因此,高校通过开设西方文化等相关课程,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引导他们“取其精华”。未来的发展,是文化的发展、是民族精神的发展。一个在文化上缺乏自信和对自己文化丧失认同的民族是一定不能在发展中有所成就。因此,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意义,我们应努力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好,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2] 江泽民.在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1.12.19.
[3] 王春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8):105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5] 江泽民.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5.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基于《感动中国》视域的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R406077)的阶断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