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1918-2010),本名陈克惠,壮族,广西扶绥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1938年投身抗战,历任鲁艺文学研究员,部队教员,《部队生活》编辑,《东北日报》副刊主编,中共广西地、省级党委宣传部处长、秘书长、副部长。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全委会名誉委员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四部),中短篇小说选《浪漫的诱惑》,短篇小说集《好样的人》《故人》,长篇散文《青春独白》,综合文集《劫后余灰》《广西20人集——陆地卷》,诗词《落花集》,理论专著《怎样学文学》《创作余谈》,自传文学《直言真情话平生》《书信日记选》等。《长夜》(《瀑布》上部)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长篇创作一等奖,《黎明》(《瀑布》下部)获广西文学最高奖——铜鼓奖。
2018年是文坛前辈陆地同志100周年诞辰,这位已经离世8年的老领导、老作家,一生致力文学创作,成就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广西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广西长篇小说的开拓者,为广西文学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广西区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年龄和我相差有半个世纪多一点,而且曾身居高位,于我这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而言,如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即。没想到,由于偶然的机缘,我却有幸与这位名声在外的文学大家有着割舍不清的关系,说起来真的有点像编故事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曾经暗中与“陆地”较劲
出生于上林县大明山脚下的我,是一个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农家子弟,家里没有什么文化人,七八百人的村子里文盲居多。奇怪的是,我的爷爷和父母小学都没毕业,偏偏都爱买书报来看,这在整个村子里极为少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迷上了看书,迷上了文学,一度对鲁迅、高尔基等名人崇拜不己,对从家乡走出去的著名作家韦一凡老师仰慕己久,希望将来能走上文学之路,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的文学梦一直到了高中还在做,由于偏科严重,除了语文和英语差强人意,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偏偏此时我还不警醒,仍整天埋头于文学书籍的阅读和创作之中,而且还大着胆子给时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韦一凡老师写信,冒昧地向他请教文学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没想到对我这个小字辈、小老乡,韦老师及时又热情地给了回复,勉励我首先要好好学习,把功课弄上去,打好基础了再谈文学创作。他同时将他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隔壁官司》签上名送给我,这本小说集的序言就是陆地前辈写的,此前我对陆地这个名字很陌生。
《隔壁官司》到我手上时,也引起了班上其他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他们翻看到序言作者即惊呼:我们班上也有一个“陆地”呢!细问之下,才知道这是一个陆姓同学所用的笔名。这个笔名叫陆地的同学和我一样黑黑瘦瘦的,一样爱好文学,一样清高自大,都有点目中无人、舍我其谁的心态。实话实说,我在中学时代的作文可以说是写得蛮不错的,每到作文课,语文老师就拿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大声朗读并点评,惹得一些女同学对我另眼相看,让我心里美滋滋的。然而,笔名陆地的这个同学却很不以为然,老师一读完,他就会发出“哼”的鼻音,貌似很不服气。
对此,我也颇看不惯这个笔名叫陆地的同学,无非是眼红我罢了,你有能耐你也写几篇来给老师朗读、点评啊。没想到,这个陆地同学真的行动了,立马组织了几个文学爱好者,在后墙上弄了一大版的“报春花”墙报,上边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插图,花花绿绿一大片。当时,这个陆地同学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竟没约我这个才子的稿,让我颇为伤心。“报春花”很快出了第二期,主持编务的另外一个同学上了我的稿,不然我会更郁闷。不知为什么,高中二年级后,我和这个陆地同学的较劲竟然无声无息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两次当面聆听陆地老师教诲
高考落榜进入社会后,一边参加成人自学考试,一边打工谋生的我依旧沉迷于文学创作,先后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陆地前辈发表在区内外报刊上的小说、散文等,以及有关他的生平经历的介绍。我惊喜地发现,出生在广西扶绥县的陆地前辈本名陈克惠,曾用名陈寒梅,竟然是我的本家,同是南宁人!为了能有更多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在好几个行当劳碌奔波之后,我进了一所挂靠办学的中专担任班主任、授课老师,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校园生活,其间写了一些小说、杂文。然而由于办学竞争过于激烈,招生十分困难,爱好文学的我一边在极不稳定的学校里上课,一边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我想当然地认为,所在的南宁市西乡塘一带,大中专院校林立,爱看书的人肯定不少,办一家有特色的书店绝对受欢迎。我将书店命名为“新文化书店”,计划专卖以广西作家为主的和外地作家写广西为主的书籍,打出广西人看广西书的口号,然后不时请些知名作家来搞讲座、联谊,再借助媒体宣传一番,走出南宁,走出广西——社会效益上去了,经济效益自然跟着上去,届时想不火都难!放眼整个南宁,还没有一家这样的书店呢。
1998年初,雄心万丈兼头脑发热的我把自己的创意告诉了朋友,从中找了几个合作者在西乡塘派出所旁租下一个门面,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我们都是刚到城市不久的草根阶层,本来手头就没有几个钱,在租下铺面、简单装修、买了两三千块钱的书之后即囊空如洗,怎么办?借钱,谁肯借?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写信或打电话给南宁的作家们和各地的出版社、杂志社请他们提供书籍代销,售后再结算,缓解我们进货资金不足的压力。为成“大业”,我这个不名一文的所谓老板,带着帮忙的学生踩着单车找到南宁市区一家家的出版社、杂志社,寻求帮助。至于作家们,则要么事先写信投石问路,要么通过各种途径打听,看看对方有没有这个意向再做打算。这些信寄给了很多作家,有老的也有中青年的,得到了他们的不少帮助,有些热心的老师还把认识的年纪很大的作家的电话、住址告诉了我,方便我去拜訪。
通过时任《出版广角》副主编梁奇才老师(老狼)的介绍,我认识了同在那里任副主编的陆老的儿子陈南南老师,并获得了我心仪己久的陆老的电话和地址。经联系,陆老答应和我见面,我那个时候的高兴劲儿真是没法形容! 1998年7月5日星期天上午,按着约定的时间,我带着一束鲜花来到了陆地老师的住所,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本家陆老,这是我第一次和他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陆老所居之处甚为朴实简单,一如他的为人。他须臾不离的书房很狭窄、拥挤,估计不到10平方米,而且到处都摆满了书,多一两个人想找个坐的地方都很难——由此可见这位老前辈的艰苦朴素和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不倚老卖老,不伸手向党和政府要好吃的住宽的,实在是令人钦佩!
那时陆老已经是80岁高龄,而我还不到30岁,我俩相差50多岁,但年龄不是问题,我们聊得相当投入,约有两个钟头,话题围绕文学创作、陈年旧事、社会弊端等。当然我这个小字辈说的少,主要是陆老讲话,他行动有些不便,但是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对往事记得清清楚楚。可惜我回来后没有整理当天的聊天内容,也没有带上相机拍几张合影什么的,至今仍遗憾不己。
同年8月1日星期六,我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离休教授傅希恺外出办事,路上我提到了不久前见过陆老的事情。傅教授听了极感兴趣,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陆老曾到学院找过他(不记得是为什么了),算是老朋友了,因此约我和他一起去探望陆老。没有预约的我们到达时已过了中午,没敲开门,在等待一两个钟头后,终于把午休后醒来的陆老等来了。在陆老面前,除了我目不转睛垂手恭听,没想到同是离休老干部且年过七旬的傅教授也完全像个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听陆老讲话。我们相谈甚欢,但是不好占用陆老太多的宝贵时间,没过多久我们就告辞了。这次我们同样没带相机,在离开前我恳请陆老送一本签名的作品,他表示很为难,说手头没有多余的书,不过可以送一张照片给我留念,并给我题字。尽管有些小小的失望,我还是将带去的一本笔记本及时打开,陆老用蓝色墨水的钢笔写下“一滴不枯唯入海”,以及署名和日期。陆老对我解释说,一滴水要想不干枯,唯有投入大海之中。也就是一个人要想有取之不尽、源源不绝的创作题材,就必须放下身子,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深入生活。
无奈,陆老的这番至理名言我没能好好地领悟,更没有好好地践行,为了稻粱谋,为了一碗饭,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几乎没下什么功夫,自然在这方面也就没有做出什么名堂。这是我深感惭愧的地方,觉得很对不起陆老对我的厚望和期待。这两次后,我再也没见过陆老,也没给他打过电话,但跟他却依然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两次追寻前辈走过的足迹
2003年和2017年,两次偶然的机会我又跟陆地前辈搭上了线,一次是采写新闻稿件,一次是受托为他撰写传记。
当年所开的新文化书店因经营不善倒闭了,而我也辞了教书匠工作,经过公开招考,改行到广西日报社所属的《当代生活报》工作,当了一名记者、编辑。有一次,我偶然听说李可染、田汉、陆地等名人曾在麻子畲住过。我立马激动起来,来到了这个位于南昆铁路零公里处、东靠邕江的小村庄麻子畲。村子里绿树掩映,环境幽静,村前是一大片竹林,房前屋后种有许多龙眼、黄皮、乌榄等果树,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分外迷人。据有关资料记载,1951年末至1952年夏,中央派来的广西土改工作二团进驻时属邕宁十三区的麻子畲开展工作,成员多是中国文化、教育、理论界的名人,有土改工作团副团长田汉及夫人安娥,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的艾青,学贯中西的外交家唐明照,与齐白石、李苦禅齐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以及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一批教授、学生等,还有任土改工作团一中队副中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广西省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秘书长、副部长职务的著名作家陆地。
采风中我了解到,田汉夫妇的房东覃占清,据说就是陆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广西社会主义文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中的主人公原型。土改结束后不久,陆地根据在麻子畲、永安、和安等地收集到的素材,以麻子畲最穷的贫农覃占清为原型,经过加工创作了《美丽的南方》一书,于196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先后3次再版,在全国发行26万多册。我当时专程寻访了陆老、艾青、唐明照一起住过的地方,只见房子周围都是龙眼、黄皮等果树,景色很是幽雅别致。想来《美丽的南方》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这些景物给了陆老不少的创作灵感吧!陆老也曾在回忆创作历程时说:“如果没有麻子畲的深刻体会,不是耳濡目染知识分子和农村结合的许多生动故事,启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有《美丽的南方》。很多东西,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从麻子畲回到报社,我便根据实地采访和查阅资料,撰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稿件《南宁麻子畲有名家旧居
田汉胡绳艾青李可染曾进驻》,配上拍摄的照片如陆老旧居等,于2003年3月19日在《当代生活报》刊发。我因此得以再次跟陆老结缘。
时光转眼间来到了2017年,扶绥县政协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听说我对陆地、凌渡老师蛮熟悉的,便告诉我,根据崇左市政协办公室《关于报送<崇左名人录>相关资料的函》的有关精神要求,他们决定报送本县10位名人的資料,并请专人收集、撰写,想委托我负责采写陆老、凌老这两位文学前辈。我不假思索,很干脆地答应下来了。不久,扶绥县政协寄来了委托函,我便着手搜集两位文学前辈的作品、评论和相关新闻报道等材料,还于当年4月21日、22日在扶绥政协的朋友的陪伴下到了扶绥县东门镇,先去陆老童年时生活的岜等村旧址寻找他走过的足迹。我们随后来到东门镇东门社区,采访了陆老的二哥陈曼夫的小儿子陈磊等人,获得了不少与陆老有关的珍贵资料。陈磊他们很热情,除了讲述陆老与他们全家的故事,还把当年搬过来的一块记载岜等村来由的石碑从菜地里翻出来给我们拍照。陈磊等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能说会道,谈吐得体,显见他们的长辈对他们的影响力之大。
将一切准备就绪,我即根据现场采访、搜集掌握的新闻报道及陈南南老师等人提供的回忆录等材料为依托,着手撰写陆老的传记。当年10月底,我终于完成3万多字的《陆地:广西文坛“不老松”》。
越深入了解陆老,我就越崇拜他。在我的心目中,他寡言少语,有些内向自卑,不善交际,但他是一个纯朴善良、清高傲气的文人,是一个高风亮节、忠诚事业的官员,是一个实实在在、人品文品俱佳的人。他因为文学成名,也因为文学受了许多苦,遭了许多罪,几起几落,死去活来,但他从不埋怨,从不纠缠,胸怀坦荡,以平常心视之。
2018年是文坛前辈陆地同志100周年诞辰,这位已经离世8年的老领导、老作家,一生致力文学创作,成就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广西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广西长篇小说的开拓者,为广西文学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广西区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年龄和我相差有半个世纪多一点,而且曾身居高位,于我这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而言,如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即。没想到,由于偶然的机缘,我却有幸与这位名声在外的文学大家有着割舍不清的关系,说起来真的有点像编故事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曾经暗中与“陆地”较劲
出生于上林县大明山脚下的我,是一个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农家子弟,家里没有什么文化人,七八百人的村子里文盲居多。奇怪的是,我的爷爷和父母小学都没毕业,偏偏都爱买书报来看,这在整个村子里极为少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迷上了看书,迷上了文学,一度对鲁迅、高尔基等名人崇拜不己,对从家乡走出去的著名作家韦一凡老师仰慕己久,希望将来能走上文学之路,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的文学梦一直到了高中还在做,由于偏科严重,除了语文和英语差强人意,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偏偏此时我还不警醒,仍整天埋头于文学书籍的阅读和创作之中,而且还大着胆子给时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韦一凡老师写信,冒昧地向他请教文学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没想到对我这个小字辈、小老乡,韦老师及时又热情地给了回复,勉励我首先要好好学习,把功课弄上去,打好基础了再谈文学创作。他同时将他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隔壁官司》签上名送给我,这本小说集的序言就是陆地前辈写的,此前我对陆地这个名字很陌生。
《隔壁官司》到我手上时,也引起了班上其他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他们翻看到序言作者即惊呼:我们班上也有一个“陆地”呢!细问之下,才知道这是一个陆姓同学所用的笔名。这个笔名叫陆地的同学和我一样黑黑瘦瘦的,一样爱好文学,一样清高自大,都有点目中无人、舍我其谁的心态。实话实说,我在中学时代的作文可以说是写得蛮不错的,每到作文课,语文老师就拿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大声朗读并点评,惹得一些女同学对我另眼相看,让我心里美滋滋的。然而,笔名陆地的这个同学却很不以为然,老师一读完,他就会发出“哼”的鼻音,貌似很不服气。
对此,我也颇看不惯这个笔名叫陆地的同学,无非是眼红我罢了,你有能耐你也写几篇来给老师朗读、点评啊。没想到,这个陆地同学真的行动了,立马组织了几个文学爱好者,在后墙上弄了一大版的“报春花”墙报,上边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插图,花花绿绿一大片。当时,这个陆地同学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竟没约我这个才子的稿,让我颇为伤心。“报春花”很快出了第二期,主持编务的另外一个同学上了我的稿,不然我会更郁闷。不知为什么,高中二年级后,我和这个陆地同学的较劲竟然无声无息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两次当面聆听陆地老师教诲
高考落榜进入社会后,一边参加成人自学考试,一边打工谋生的我依旧沉迷于文学创作,先后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陆地前辈发表在区内外报刊上的小说、散文等,以及有关他的生平经历的介绍。我惊喜地发现,出生在广西扶绥县的陆地前辈本名陈克惠,曾用名陈寒梅,竟然是我的本家,同是南宁人!为了能有更多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在好几个行当劳碌奔波之后,我进了一所挂靠办学的中专担任班主任、授课老师,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校园生活,其间写了一些小说、杂文。然而由于办学竞争过于激烈,招生十分困难,爱好文学的我一边在极不稳定的学校里上课,一边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我想当然地认为,所在的南宁市西乡塘一带,大中专院校林立,爱看书的人肯定不少,办一家有特色的书店绝对受欢迎。我将书店命名为“新文化书店”,计划专卖以广西作家为主的和外地作家写广西为主的书籍,打出广西人看广西书的口号,然后不时请些知名作家来搞讲座、联谊,再借助媒体宣传一番,走出南宁,走出广西——社会效益上去了,经济效益自然跟着上去,届时想不火都难!放眼整个南宁,还没有一家这样的书店呢。
1998年初,雄心万丈兼头脑发热的我把自己的创意告诉了朋友,从中找了几个合作者在西乡塘派出所旁租下一个门面,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我们都是刚到城市不久的草根阶层,本来手头就没有几个钱,在租下铺面、简单装修、买了两三千块钱的书之后即囊空如洗,怎么办?借钱,谁肯借?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写信或打电话给南宁的作家们和各地的出版社、杂志社请他们提供书籍代销,售后再结算,缓解我们进货资金不足的压力。为成“大业”,我这个不名一文的所谓老板,带着帮忙的学生踩着单车找到南宁市区一家家的出版社、杂志社,寻求帮助。至于作家们,则要么事先写信投石问路,要么通过各种途径打听,看看对方有没有这个意向再做打算。这些信寄给了很多作家,有老的也有中青年的,得到了他们的不少帮助,有些热心的老师还把认识的年纪很大的作家的电话、住址告诉了我,方便我去拜訪。
通过时任《出版广角》副主编梁奇才老师(老狼)的介绍,我认识了同在那里任副主编的陆老的儿子陈南南老师,并获得了我心仪己久的陆老的电话和地址。经联系,陆老答应和我见面,我那个时候的高兴劲儿真是没法形容! 1998年7月5日星期天上午,按着约定的时间,我带着一束鲜花来到了陆地老师的住所,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本家陆老,这是我第一次和他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陆老所居之处甚为朴实简单,一如他的为人。他须臾不离的书房很狭窄、拥挤,估计不到10平方米,而且到处都摆满了书,多一两个人想找个坐的地方都很难——由此可见这位老前辈的艰苦朴素和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不倚老卖老,不伸手向党和政府要好吃的住宽的,实在是令人钦佩!
那时陆老已经是80岁高龄,而我还不到30岁,我俩相差50多岁,但年龄不是问题,我们聊得相当投入,约有两个钟头,话题围绕文学创作、陈年旧事、社会弊端等。当然我这个小字辈说的少,主要是陆老讲话,他行动有些不便,但是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对往事记得清清楚楚。可惜我回来后没有整理当天的聊天内容,也没有带上相机拍几张合影什么的,至今仍遗憾不己。
同年8月1日星期六,我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离休教授傅希恺外出办事,路上我提到了不久前见过陆老的事情。傅教授听了极感兴趣,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陆老曾到学院找过他(不记得是为什么了),算是老朋友了,因此约我和他一起去探望陆老。没有预约的我们到达时已过了中午,没敲开门,在等待一两个钟头后,终于把午休后醒来的陆老等来了。在陆老面前,除了我目不转睛垂手恭听,没想到同是离休老干部且年过七旬的傅教授也完全像个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听陆老讲话。我们相谈甚欢,但是不好占用陆老太多的宝贵时间,没过多久我们就告辞了。这次我们同样没带相机,在离开前我恳请陆老送一本签名的作品,他表示很为难,说手头没有多余的书,不过可以送一张照片给我留念,并给我题字。尽管有些小小的失望,我还是将带去的一本笔记本及时打开,陆老用蓝色墨水的钢笔写下“一滴不枯唯入海”,以及署名和日期。陆老对我解释说,一滴水要想不干枯,唯有投入大海之中。也就是一个人要想有取之不尽、源源不绝的创作题材,就必须放下身子,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深入生活。
无奈,陆老的这番至理名言我没能好好地领悟,更没有好好地践行,为了稻粱谋,为了一碗饭,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几乎没下什么功夫,自然在这方面也就没有做出什么名堂。这是我深感惭愧的地方,觉得很对不起陆老对我的厚望和期待。这两次后,我再也没见过陆老,也没给他打过电话,但跟他却依然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两次追寻前辈走过的足迹
2003年和2017年,两次偶然的机会我又跟陆地前辈搭上了线,一次是采写新闻稿件,一次是受托为他撰写传记。
当年所开的新文化书店因经营不善倒闭了,而我也辞了教书匠工作,经过公开招考,改行到广西日报社所属的《当代生活报》工作,当了一名记者、编辑。有一次,我偶然听说李可染、田汉、陆地等名人曾在麻子畲住过。我立马激动起来,来到了这个位于南昆铁路零公里处、东靠邕江的小村庄麻子畲。村子里绿树掩映,环境幽静,村前是一大片竹林,房前屋后种有许多龙眼、黄皮、乌榄等果树,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分外迷人。据有关资料记载,1951年末至1952年夏,中央派来的广西土改工作二团进驻时属邕宁十三区的麻子畲开展工作,成员多是中国文化、教育、理论界的名人,有土改工作团副团长田汉及夫人安娥,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的艾青,学贯中西的外交家唐明照,与齐白石、李苦禅齐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以及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一批教授、学生等,还有任土改工作团一中队副中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广西省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秘书长、副部长职务的著名作家陆地。
采风中我了解到,田汉夫妇的房东覃占清,据说就是陆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广西社会主义文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中的主人公原型。土改结束后不久,陆地根据在麻子畲、永安、和安等地收集到的素材,以麻子畲最穷的贫农覃占清为原型,经过加工创作了《美丽的南方》一书,于196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先后3次再版,在全国发行26万多册。我当时专程寻访了陆老、艾青、唐明照一起住过的地方,只见房子周围都是龙眼、黄皮等果树,景色很是幽雅别致。想来《美丽的南方》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这些景物给了陆老不少的创作灵感吧!陆老也曾在回忆创作历程时说:“如果没有麻子畲的深刻体会,不是耳濡目染知识分子和农村结合的许多生动故事,启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有《美丽的南方》。很多东西,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从麻子畲回到报社,我便根据实地采访和查阅资料,撰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稿件《南宁麻子畲有名家旧居
田汉胡绳艾青李可染曾进驻》,配上拍摄的照片如陆老旧居等,于2003年3月19日在《当代生活报》刊发。我因此得以再次跟陆老结缘。
时光转眼间来到了2017年,扶绥县政协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听说我对陆地、凌渡老师蛮熟悉的,便告诉我,根据崇左市政协办公室《关于报送<崇左名人录>相关资料的函》的有关精神要求,他们决定报送本县10位名人的資料,并请专人收集、撰写,想委托我负责采写陆老、凌老这两位文学前辈。我不假思索,很干脆地答应下来了。不久,扶绥县政协寄来了委托函,我便着手搜集两位文学前辈的作品、评论和相关新闻报道等材料,还于当年4月21日、22日在扶绥政协的朋友的陪伴下到了扶绥县东门镇,先去陆老童年时生活的岜等村旧址寻找他走过的足迹。我们随后来到东门镇东门社区,采访了陆老的二哥陈曼夫的小儿子陈磊等人,获得了不少与陆老有关的珍贵资料。陈磊他们很热情,除了讲述陆老与他们全家的故事,还把当年搬过来的一块记载岜等村来由的石碑从菜地里翻出来给我们拍照。陈磊等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能说会道,谈吐得体,显见他们的长辈对他们的影响力之大。
将一切准备就绪,我即根据现场采访、搜集掌握的新闻报道及陈南南老师等人提供的回忆录等材料为依托,着手撰写陆老的传记。当年10月底,我终于完成3万多字的《陆地:广西文坛“不老松”》。
越深入了解陆老,我就越崇拜他。在我的心目中,他寡言少语,有些内向自卑,不善交际,但他是一个纯朴善良、清高傲气的文人,是一个高风亮节、忠诚事业的官员,是一个实实在在、人品文品俱佳的人。他因为文学成名,也因为文学受了许多苦,遭了许多罪,几起几落,死去活来,但他从不埋怨,从不纠缠,胸怀坦荡,以平常心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