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阶段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數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发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虽然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社会中,人们都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常识。小学是学生认知的起步阶段,教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知识,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有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并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逐渐引入生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随之得到全面提高。
一、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的由来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将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和数学知识结合到一起,善于发现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发展过程,并将数学知识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搜集了很多种:红领巾、路灯杆支架、交通标志牌、晾衣架……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三角形,那么它有什么奥秘呢?教师让学生分别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分别拉一拉,看哪个更结实。学生1:四边形一拉就动,但三角形拉不动;学生2:四边形很容易就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学生3:三角形比四边形稳定。教师接着问:“如果要使四边形变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4:在四边形对角钉一根木头,将它变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接着,教师拿起班级一把已经摇晃的椅子问:“要想让这把椅子更稳定,你该怎么做呢?”学生看了看椅子说:“在每一个四边形框架上斜着钉上木条,分别构成两个三角形就更稳定了。”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疑问、动手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对学好数学更加主动和自信。
二、寻找数学信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寻找不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学生眼中,数学就是图片和数字,因此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够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信息,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数学信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启迪学生探究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用一根线将数学课本围绕一周,然后让学生测量线绳展开后的长度并记录。教师继续让学生用线绳分别测量语文课本、铅笔盒、桌子、椅子等的周长并记录,总结出这些周长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周长都不相同,这些和物体的大小有关系,也就是和物体的长和宽有关系。很快有学生总结出了,将物体四条边长度相加就得到周长。教师又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需要测量周长,比如黑板、窗户、门、天花板、操场等,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快更好地测量呢?学生分别给出了计算方法,并且对教室的门和窗户进行了实际测量,分别计算出了周长。紧接着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例题:妈妈要给家里的餐桌布加上一道漂亮的花边,餐桌长1.5米,宽1米,妈妈买了5.5米花边,你帮妈妈算算够用吗?学生利用学到的周长公式算出了桌布的周长为5米,所以买5.5米肯定够用。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认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三、设计操作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巧妙设计操作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不断将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这些周而复始的过程,将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后,学生对计算圆柱表面积有了初步了解,并且通过课本上的习题得到了巩固。但是,课本上的习题都是给出了底面圆的半径或直径、圆柱体的高,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就能计算,这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枯燥,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准备了5个完全相同的标准圆柱体铁皮罐头,并写出以下题目让学生解答:首先动手做一个与此相同的罐头盒,然后你们帮厂长算一下如果罐头厂要生产1000个与此相同的罐头盒,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学生立即分组动手操作,有学生负责测量半径和直径,有学生负责测量高,有学生负责裁剪和粘贴,很快一个相同的罐头盒就制作完成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计算表面积有了很多的奇思妙想,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测量方法,根据操作中取得的数据,依据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每一个罐头盒所需要材料数量计算出来了,教师布置的任务顺利完成。
学生巧妙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强化了应用意识。
四、逐渐走入生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受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走入社会,走向生活,充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后,正好遇上六一儿童节,教师带学生去公园游玩,全班46名学生。公园成人票是每张10元,儿童票每张5元,儿童节搞活动,50人以上按照八折优惠。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怎么买票最优惠?学生按照公园优惠政策提出两种方法计算。第一种方案:按照46人每人5元正常购票需花费46×5=230元;另一种方案:按照50人购票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费50×5×0.8=200元。这样计算下来,虽然第二种方案多买了4张票,看起来要多花钱,但是由于享受了公园的八折优惠政策,花钱却比第一种方案要少30元。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一致同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购票,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教师从社会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通过这种不断的培养、强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引导、渗透、强化、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应用方式,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小学数学虽然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社会中,人们都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常识。小学是学生认知的起步阶段,教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知识,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有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并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逐渐引入生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随之得到全面提高。
一、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的由来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将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和数学知识结合到一起,善于发现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发展过程,并将数学知识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搜集了很多种:红领巾、路灯杆支架、交通标志牌、晾衣架……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三角形,那么它有什么奥秘呢?教师让学生分别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分别拉一拉,看哪个更结实。学生1:四边形一拉就动,但三角形拉不动;学生2:四边形很容易就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学生3:三角形比四边形稳定。教师接着问:“如果要使四边形变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4:在四边形对角钉一根木头,将它变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接着,教师拿起班级一把已经摇晃的椅子问:“要想让这把椅子更稳定,你该怎么做呢?”学生看了看椅子说:“在每一个四边形框架上斜着钉上木条,分别构成两个三角形就更稳定了。”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疑问、动手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对学好数学更加主动和自信。
二、寻找数学信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寻找不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学生眼中,数学就是图片和数字,因此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够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信息,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数学信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启迪学生探究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用一根线将数学课本围绕一周,然后让学生测量线绳展开后的长度并记录。教师继续让学生用线绳分别测量语文课本、铅笔盒、桌子、椅子等的周长并记录,总结出这些周长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周长都不相同,这些和物体的大小有关系,也就是和物体的长和宽有关系。很快有学生总结出了,将物体四条边长度相加就得到周长。教师又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需要测量周长,比如黑板、窗户、门、天花板、操场等,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快更好地测量呢?学生分别给出了计算方法,并且对教室的门和窗户进行了实际测量,分别计算出了周长。紧接着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例题:妈妈要给家里的餐桌布加上一道漂亮的花边,餐桌长1.5米,宽1米,妈妈买了5.5米花边,你帮妈妈算算够用吗?学生利用学到的周长公式算出了桌布的周长为5米,所以买5.5米肯定够用。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认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三、设计操作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巧妙设计操作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不断将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这些周而复始的过程,将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后,学生对计算圆柱表面积有了初步了解,并且通过课本上的习题得到了巩固。但是,课本上的习题都是给出了底面圆的半径或直径、圆柱体的高,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就能计算,这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枯燥,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准备了5个完全相同的标准圆柱体铁皮罐头,并写出以下题目让学生解答:首先动手做一个与此相同的罐头盒,然后你们帮厂长算一下如果罐头厂要生产1000个与此相同的罐头盒,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学生立即分组动手操作,有学生负责测量半径和直径,有学生负责测量高,有学生负责裁剪和粘贴,很快一个相同的罐头盒就制作完成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计算表面积有了很多的奇思妙想,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测量方法,根据操作中取得的数据,依据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每一个罐头盒所需要材料数量计算出来了,教师布置的任务顺利完成。
学生巧妙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强化了应用意识。
四、逐渐走入生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受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走入社会,走向生活,充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后,正好遇上六一儿童节,教师带学生去公园游玩,全班46名学生。公园成人票是每张10元,儿童票每张5元,儿童节搞活动,50人以上按照八折优惠。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怎么买票最优惠?学生按照公园优惠政策提出两种方法计算。第一种方案:按照46人每人5元正常购票需花费46×5=230元;另一种方案:按照50人购票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费50×5×0.8=200元。这样计算下来,虽然第二种方案多买了4张票,看起来要多花钱,但是由于享受了公园的八折优惠政策,花钱却比第一种方案要少30元。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一致同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购票,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教师从社会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通过这种不断的培养、强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引导、渗透、强化、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应用方式,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