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瓜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9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的时候,生产大队还没有解散,我们是第二生产队。白天,大人在田里劳作,我们在地头跑和玩,满头大汗。
  不远处是队里的瓜地,我们更喜欢去那里,看新芽一天天长大,秧子伸长,开花,结果。那时候,每家都有自留地,队上种小麦、玉米,自留地也会种,唯有瓜,很少有人种,粮食都不够吃,种瓜,从来没有想过。
  种瓜是一门手艺活。队上特意聘请了一个外地人侍弄那片瓜地。从播下种子到瓜熟,都由他负责。
  地里种的大多是西瓜,也套种一点甜瓜。
  这些瓜,各家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小麦换。这都是瓜园的收入,等瓜快要拔秧时,盘算一下,把钱、粮食和瓜一起平均分给每户。
  瓜成熟后,为了防止有人偷,每家都要轮流派人到地里看瓜。
  爷爷去过两次,每次都带着我。
  瓜棚往往是全生产队最热闹的地方。白天,有人在那里聊天。晚上,打牌、下棋也在那里。如果活儿很累,恰好队长也在,活千完后,队长会带大家到瓜棚,说杀一些西瓜吧。给社员们尝尝。看瓜的人就从地里摘一些,切开后,每人端一牙。男的都特别着急,好像不及时吃会被别人抢走,几下就啃完了。女的,一口一口,吃一半,剩下的给孩子。瓜子也不舍得吐到地上,都攥在手里,吃完西瓜,再嗑瓜子,这些瓜子,可以在嘴里嚼大半天。
  我们在瓜棚附近玩,有的大人认识我们,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吧,来,叔叔给你吃一块。
  赶紧拿一块,跑到瓜棚后面,大口吃起来,一直啃到不能啃了,才把皮丢掉。
  有一天中午,太阳很毒,大人们都在家里休息,等着午后上工。一个比我大几岁,按辈分我应该叫叔叔的人悄悄把我拉到一旁,说:“我带你吃西瓜去。”
  我还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他已经拽上了我,朝瓜棚的斜对角走去。
  还没有走多远,身上都湿了,看远处的空气,好像着了火一样,一跳一跳的。
  回头看瓜棚,越来越远。他说:“到时候我摘,你帮我看着看瓜的人。”我才知道是要偷瓜。我想说抓住了多不好,但我也想吃,看看周围也没有人,我说好,但是,你必须快一点。
  那里有一条干渠,我们先跳下去,然后再慢慢探出头。看到看瓜的人正好进瓜棚里面了,就匍匐前进。
  两个大西瓜都离我们很近。他看准一个,掐断了秧子,朝他怀里一滚。我原来是望风的,看到有这么好的事,有点等不及,急忙用小刀把另一个西瓜的秧子也割断了。
  这时,有人从瓜棚出来,看到了我们,大喊:“那边干什么呢?赶紧走!”说着,朝我们这边跑来,看样子不抓住我们誓不罢休。
  我被吓坏了,那个瓜也不敢要了,撒腿朝没有人家的地方跑。我的那个叔叔在后面追我,抱着瓜。
  一口气跑到大桥底下,我喘了一会儿气,他才跑过来。我说:“你怎么不着急呢,不怕被抓住?”他笑着说:“今天是我爸爸在看瓜,他刚才没追我们,是让我们快走,我跟他说过,我中午要叫你一起去偷瓜。”
  真是气人,早知道这样,我那个瓜也就不丢下了,都快到手了。
  那个下午,吃得我们两个肚子鼓鼓的,真是解渴呀!
  我怕叔叔说假话,好几天,我都没敢再去那个瓜园。
  (摘自《小小孩的春天》)
其他文献
很多年前,我有个仇人。  如今想起来。已经不记得怎么结的仇。那时我五年级,他四年级,我们周末在同一个地方学英语。上课的时候,老师只要一转过头去,我们就开始打架,周围的同学都躲得远远的;老师回过头来时,我们又各自气喘吁吁地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假装镇静。  放学的路上,我们就从教室门口一直打到少年宫门口,再从少年宫门口一直打到车站。路上的大人们都会充满好奇地一路望着我们。  开始我俩都以为我们是打着玩
期刊
我家门前有个白马湖。我长大后才发觉,各地有不少叫白马湖的地方,但我家边上这个大概算是最有名头的。上世纪20年代,乡绅陈春澜捐资在湖边设了一座私立中学,名为春晖,一批现在想来令人艳羡的名士曾在此执教或讲学过,蔡元培、叶圣陶、陈望道、刘大白、俞平伯、夏丐尊、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朱光潜……寄届期间,许多人的笔墨中又留下了对白马湖的纪念。最知名的大概是朱自清、夏丐尊的散文和丰子恺的漫画。拿今天的话来说
期刊
三月。画舫。一条名叫修水的河。  我,先是行走在三月的风里,行走在修水的岸边。我同河流只隔了一道浅浅的堤岸。软软的风,暖暖的阳光,很快就簇拥在指尖上。我的手伸出去,它就横亘在河流之上;但我很少这样做,我怕它一不留神会伤着河流的眼睛。  是的,河流是有眼睛的,它的眼睛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看不到丝毫的阴霾。它的眼中有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飞鸟的掠影,静静的舟楫。一个站在堤岸上的人。不过是它睫毛上一
期刊
女孩和男孩恋爱了。  说起来很简单。有一次,女孩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男学生们用自行车驮着女生们在公路上飞驰。她坐在那个男孩的自行车后架上,看见男孩的头发迎风扬起来的样子很是潇洒,于是就喜欢上了这个男孩。  那时,她并不懂得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在男孩送给她一个玩偶之后,她就像电视里的那些青年男女一样,不再叫男孩的名字了,直接叫他“老公”。然后,她把他送的玩偶叫成了他的名字。她觉得这样很幸福,很好玩。每
期刊
我是留级专家  我3岁开始读一年级,太小了一点,升不了级,就留级。6岁逃难到大陆,在一个地方念小四,跟着跳上初一,又跌落到小三。后来到了佛山华英中学,老师问我最高读几年级,我说初一,就考初一,不及格,就读小六。读了一年毕不了业,那就试试初一吧。读了一年,又升不了学,看来读初一不行,学校又叫我读小六。  1g48年回香港,我爸爸收到华英中学校长的信,说你儿子没什么希望了,不要令我们难做,别回来了。我
期刊
1982年,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无拘无束的性格。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  上小学时,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从那日寸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只是父母不允,常常在我看得紧张之时杀过来
期刊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我在街边跑完步以后,沿着洒有淡黄色灯光的林阴道随意地走着;忽然,我听到幽蓝而高的夜空中传来几声久违了的布谷鸟的鸣声,我的心府豁然洞开,一下子仿佛置身故乡的田野。我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叫了几声,也算是对飞过城市上空的布谷鸟的回应。  后来又有多次在这城市里听到布谷的叫声,奇怪的是都在夜间。也许白天市声太嘈杂,根本听不见;也许布谷鸟也喜欢在夜间出来——夜里安静也显得空旷多了,空气不消说也
期刊
在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座桥,成都人称它为二号桥。我每晚+点从桥上经过都会看到三个年轻小贩在路灯下玩扑克。他们的身后放着三辆自行车,车上的家什表明他们的身份,一个是卖爆米花的,一个是卖甘蔗的,一个是卖花的。他们这种小摊贩是城管重点打击的对象,他们的谋生也就显得格外的不易。白天他们和城管打游击,东奔西跑游窜于城市越来越少的空白管理地带,把车上的货物换成为数并不太多的钱。每晚九点左右,他们就像归巢性
期刊
在17岁那年,我读过一句格言,大概内容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这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句话从读到之日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吗?”当一连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刻到了。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早晨7:30我做了一个检查
期刊
①吃完团年饭,刚生燃火盆,雪就一团一团砸下来了。  ②我猫在火盆前烤火,双手夸张地在火苗上抓来抓去。新婚才三个月的妻偎在我身旁,把手笼在袖子里。妻是城里人,正月初五要上班,妻不想让同事闻见她手上烤过火的柴火味儿。  ③爹烤了会火,又咳嗽了一通,开始脱我给他买的大头靴,换上一双大胶鞋。我问爹,下这大的雪,换鞋干啥去?  ④爹没言语,娘插了句,能干啥,挖南瓜窝子呗!我想起来了,老辈人传下的规矩,三十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