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学校工作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离不开与学生正面接触,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不良行为的学生。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管理好一个学校的一种办法。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个性品质,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之成为符合社会、政治、道德要求的有个性的社会成员。在教育过程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性”要摸透
就是要摸清、熟悉学生的心理个性。对于同一种教育方法,对这个学生奏效,而另一个学生就不那么奏效 ,对第三个学生可以起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同样是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奏效,对那些“吃硬不吃软”,顽皮而习惯畏服的学生则不一定起作用;而对于怀有成见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是一种讥讽,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对抗。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对自尊心强的要注意照顾面子;对好胜自负的要一面肯定成绩,一面提出问题;对感情冲动的要暂时放一放,到冷静下来再说明道理,陈述利害;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心的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对那些讲哥们儿义气的应教育他们提高认识,并指出行为的危害和影响。
二、“点”要找准
就是要把握学生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和教育时机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该管的你不管,不该管的你老管”的不满情绪和对抗心理,认为教师老是在糊弄他们;如果忽视学生不良行为时机的有效性,则会干扰实施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有的老师,虽然他们非常爱护,关心学生,但他们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危害性的不良说服教育和教育时机的有效运用。有个别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外还抽烟等。他的老师就用《中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规范》对该生进行强制性的法规教育,结果,造成该生逆反心理愈加厉害。当他发现该生有另外的劣迹行为时,这位老师却唠叨着算前面的旧帐,就使这个学生再一次反感。这就说明了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用到“点子”上,因此,我们要在“点子 ”上下功夫,更要精心选准“点”,对犯错误和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三、“度”要把握好
在教学上的“度”是指限度和角度,以及运用教学的适度等。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教育一定要把握适当的限度,尽可能揣测学生心理,以恰到好处为最佳,倘若没有讲透,则就会造成学生不明事理而“半途而废”,收不到教育预期效果;有的老师发现学生在作业中乱画,便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矫正教育,但其教育程度只是简单的说教,没有在学生的心灵上触动他,因而两三天后便又旧戏重演;而说教过“度”,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也收不到矫正的效果;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危害翻来覆去地指导教育,没有突出重点,让学生听后没有什么中心,也不知老师教育的主题是什么,总觉得老师太啰嗦了。反之,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只是“蜻蜓点水”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样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应注意抓住重点,更应该把握好“度”。
四、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必须要选好角度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效果,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虽然被老师多次矫,正效果不佳,但只要换个角度,便能“新药治老病”,这是一种教育艺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还有一些技巧问题,在教育学生时灵活多变,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创新。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感、教育方式等诸多方面;如果运用得当、适度,便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要善于依靠学生个性中积极的因素,在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过程中应摸透“性”、找准“点”、 把握“度”,利用学生的兴趣特长,自尊向上的倾向,同时要密切地注意整个个性的合谐发展。
(作者单位:552100贵州省织金县板桥乡多吉中学)
一、“性”要摸透
就是要摸清、熟悉学生的心理个性。对于同一种教育方法,对这个学生奏效,而另一个学生就不那么奏效 ,对第三个学生可以起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同样是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奏效,对那些“吃硬不吃软”,顽皮而习惯畏服的学生则不一定起作用;而对于怀有成见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是一种讥讽,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对抗。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对自尊心强的要注意照顾面子;对好胜自负的要一面肯定成绩,一面提出问题;对感情冲动的要暂时放一放,到冷静下来再说明道理,陈述利害;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心的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对那些讲哥们儿义气的应教育他们提高认识,并指出行为的危害和影响。
二、“点”要找准
就是要把握学生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和教育时机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该管的你不管,不该管的你老管”的不满情绪和对抗心理,认为教师老是在糊弄他们;如果忽视学生不良行为时机的有效性,则会干扰实施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有的老师,虽然他们非常爱护,关心学生,但他们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危害性的不良说服教育和教育时机的有效运用。有个别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外还抽烟等。他的老师就用《中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规范》对该生进行强制性的法规教育,结果,造成该生逆反心理愈加厉害。当他发现该生有另外的劣迹行为时,这位老师却唠叨着算前面的旧帐,就使这个学生再一次反感。这就说明了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用到“点子”上,因此,我们要在“点子 ”上下功夫,更要精心选准“点”,对犯错误和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三、“度”要把握好
在教学上的“度”是指限度和角度,以及运用教学的适度等。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教育一定要把握适当的限度,尽可能揣测学生心理,以恰到好处为最佳,倘若没有讲透,则就会造成学生不明事理而“半途而废”,收不到教育预期效果;有的老师发现学生在作业中乱画,便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矫正教育,但其教育程度只是简单的说教,没有在学生的心灵上触动他,因而两三天后便又旧戏重演;而说教过“度”,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也收不到矫正的效果;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危害翻来覆去地指导教育,没有突出重点,让学生听后没有什么中心,也不知老师教育的主题是什么,总觉得老师太啰嗦了。反之,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只是“蜻蜓点水”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样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应注意抓住重点,更应该把握好“度”。
四、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必须要选好角度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效果,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虽然被老师多次矫,正效果不佳,但只要换个角度,便能“新药治老病”,这是一种教育艺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还有一些技巧问题,在教育学生时灵活多变,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创新。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感、教育方式等诸多方面;如果运用得当、适度,便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要善于依靠学生个性中积极的因素,在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过程中应摸透“性”、找准“点”、 把握“度”,利用学生的兴趣特长,自尊向上的倾向,同时要密切地注意整个个性的合谐发展。
(作者单位:552100贵州省织金县板桥乡多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