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与日俱增。在全民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深入人心的今天,以奥康纳《自然的理由》中所体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审视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给这样的社会认同以理性的牵引和指导,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自然的理由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远远没有今天的严重,而马克思却前瞻性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预测和批判,对后世探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资本主义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背后,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家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在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理论分析,即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它的核心工作就是试图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及其方法对于人类目前解决的生态环境难题的可行性对策。
一、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的提出
詹姆斯·奥康纳是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集大成之作《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一部批判性论著。该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阐发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双重危机的生态学批判理论,即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揭露了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危机——即作为生产与消费前提的生态危机和资本积累带来的经济危机,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危机理论。
从理论来源上来看,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对生产方式的批判和生态问题预测的思想,并对其进行探索和挖掘而形成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性质上来说,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都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来阐明的,在本质上都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的。因此可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奥康纳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极大丰富和发展。在奥康纳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问题上存在的“理论空场”,即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与研究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的认识与研究“没有融入到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理论和经济危机的理论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没能深入到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态问题同资本积累的矛盾,或者可以说他们是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诸如自然退化、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这个矛盾过导致的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通过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力或者生产关系的方式来解决,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给生态环境或者生产条件带来问题,由此造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预测缺乏这样的意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这些问题特别容易发生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因此,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需要生态学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奥康纳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问题上存在的“理论空场”进行了补充。
二、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的论证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奥康纳重新解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怎样才能建构出一种资本主义的理论,使之能帮助我们清晰地思考全球环境破坏的问题?”这种政治理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给予当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恰当的思路。因此,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没有深入研究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危机进行补充论述。在奥康纳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的这个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奥康纳还指出了这两个危机的内在的主要联系就在于资本主义追逐利益的本性,从生态学上来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反自然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驱使资本无限扩张。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这种扩大再生產带来的典型后果就是商品生产过剩,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的不断扩张是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资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又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所以,资本的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消耗原材料和破坏了自然环境,越发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因此,奥康纳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条件日趋恶化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违背自然规律追逐利润的本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衰竭是资本积累带来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把利润当作唯一追求的目的,资本家通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以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的目的,超越生产条件的客观规律性、忽视生产条件的内在自主性,而自然界或者生产条件的节奏和周期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所以资本追逐利润的反生态性同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性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
“有关资本主义的积累损害或破坏了资本本身的条件,并由此而威胁到其自身利润的获得及其在生产和积累更多的资本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在现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中,生态问题是在是科技现代化、城市化等中间环节产生的,科技现代化和城市化是资本反生态、反自然的一个重要中介。比如科学技术的运用在给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人类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忽视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所带来的诸如人类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大气变暖、地下水的盐化、酸雨、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造成的破坏,将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三、奥康纳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观念的片面性,忽视了环境的承受能力,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严重的矛盾状态。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继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后,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美丽中国”理念,并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所以,分析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中体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根据奥康纳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学改革”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出路之一。“社会主义需要生态学……生态学需要社会主义,因为后者强调民主计划以及人类相互间的社会交换的关键作用。缺少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社会计划,一种在动态上可持续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和生态学是互补的。因此,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持生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要对有自然深刻的、科学的了解,根据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杜绝一切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盲目追求当前效益的错误行为。另外,生态危机的爆发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事实:生态危机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产物,生态危机也有可能在社会主义国家爆发。用生态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社会主义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学改革。
2.用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既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是,市场经济追求效率、科学的同时也往往会产生某些过于功利意识——即只问以何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是最为有效的计算性意识,即“经济理性”。这种盲目强调经济理性的行为是导致“理智的毁灭”的直接原因。所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导致奥康纳所说的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界的自身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通过对生产条件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奥康納主张用生态理性解决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界的自身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发展不能凌驾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上,人的发展要以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人依赖于自然并与自然共同发展。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的同时,不能过分强调人的地位,而是以生态理性调整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方式,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价值观选择上,科学技术先进、物质生活丰富是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这不是终极目标,这都属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用生态理性的生态性、系统性来代替经济理性的盲目性,克服经济理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反思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方式,以生态价值观反对任何形式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观。
3.打破二元对立局面,统筹城乡发展。传统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并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少农民过度地依赖自然资源,而且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来获得,但是资源的有限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方式随之而来的便是荒漠化、水土流失或者土地资源恶化等生态问题,严峻的环境问题也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由此环境破坏和经济发展这两者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相互制约。从体制上来看,我国是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分散经营的特点,导致了先进科技的推广与实施难度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滞后。另外,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方便人民的生活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其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污染防治措施以及生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农村生态破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当前正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协调好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奥康纳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对生态问题的分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城乡之间物质代谢断裂的思想,他认为不平衡的发展是加剧生态危机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平衡发展的资本主义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灾难”。那么,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同样适用于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给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以重要启示: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我国现在化的重要举措,其影响我国现代化全局。我们要避免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城镇转型——即由资源型经济转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目前协调我国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矛盾的主要出路,这将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在缓和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分追求经济的增长,破坏生产条件必然会导致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又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如此的一个恶性循环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不断推进生态学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运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现在所面临是环境问题进行恰当分的分析,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实现人的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启琳.“自然”的哲学与环境史的书写——读《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J].中国农史.2013(4)
[3]史小宁.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启示[J].天中学刊.2010(1).
[4]何自力,杨志强.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
[5]马万利,梅雪芹. 生态马克思主义述评[J]. 国外理论动态.2009(2).
[6]唐正东.生产条件的批判之维与当代资本主义超越之路[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陆礼娟,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二年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自然的理由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远远没有今天的严重,而马克思却前瞻性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预测和批判,对后世探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资本主义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背后,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家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在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理论分析,即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它的核心工作就是试图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及其方法对于人类目前解决的生态环境难题的可行性对策。
一、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的提出
詹姆斯·奥康纳是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集大成之作《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一部批判性论著。该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阐发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双重危机的生态学批判理论,即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揭露了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危机——即作为生产与消费前提的生态危机和资本积累带来的经济危机,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危机理论。
从理论来源上来看,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对生产方式的批判和生态问题预测的思想,并对其进行探索和挖掘而形成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性质上来说,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都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来阐明的,在本质上都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的。因此可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奥康纳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极大丰富和发展。在奥康纳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问题上存在的“理论空场”,即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与研究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的认识与研究“没有融入到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理论和经济危机的理论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没能深入到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态问题同资本积累的矛盾,或者可以说他们是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诸如自然退化、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这个矛盾过导致的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通过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力或者生产关系的方式来解决,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给生态环境或者生产条件带来问题,由此造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预测缺乏这样的意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这些问题特别容易发生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因此,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需要生态学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奥康纳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问题上存在的“理论空场”进行了补充。
二、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的论证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奥康纳重新解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怎样才能建构出一种资本主义的理论,使之能帮助我们清晰地思考全球环境破坏的问题?”这种政治理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给予当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恰当的思路。因此,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没有深入研究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危机进行补充论述。在奥康纳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的这个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奥康纳还指出了这两个危机的内在的主要联系就在于资本主义追逐利益的本性,从生态学上来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反自然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驱使资本无限扩张。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这种扩大再生產带来的典型后果就是商品生产过剩,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的不断扩张是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资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又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所以,资本的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消耗原材料和破坏了自然环境,越发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因此,奥康纳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条件日趋恶化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违背自然规律追逐利润的本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衰竭是资本积累带来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把利润当作唯一追求的目的,资本家通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以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的目的,超越生产条件的客观规律性、忽视生产条件的内在自主性,而自然界或者生产条件的节奏和周期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所以资本追逐利润的反生态性同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性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
“有关资本主义的积累损害或破坏了资本本身的条件,并由此而威胁到其自身利润的获得及其在生产和积累更多的资本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在现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中,生态问题是在是科技现代化、城市化等中间环节产生的,科技现代化和城市化是资本反生态、反自然的一个重要中介。比如科学技术的运用在给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人类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忽视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所带来的诸如人类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大气变暖、地下水的盐化、酸雨、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造成的破坏,将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三、奥康纳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观念的片面性,忽视了环境的承受能力,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严重的矛盾状态。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继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后,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美丽中国”理念,并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所以,分析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中体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根据奥康纳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学改革”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出路之一。“社会主义需要生态学……生态学需要社会主义,因为后者强调民主计划以及人类相互间的社会交换的关键作用。缺少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社会计划,一种在动态上可持续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和生态学是互补的。因此,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持生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要对有自然深刻的、科学的了解,根据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杜绝一切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盲目追求当前效益的错误行为。另外,生态危机的爆发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事实:生态危机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产物,生态危机也有可能在社会主义国家爆发。用生态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社会主义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学改革。
2.用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既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是,市场经济追求效率、科学的同时也往往会产生某些过于功利意识——即只问以何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是最为有效的计算性意识,即“经济理性”。这种盲目强调经济理性的行为是导致“理智的毁灭”的直接原因。所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导致奥康纳所说的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界的自身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通过对生产条件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奥康納主张用生态理性解决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界的自身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发展不能凌驾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上,人的发展要以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人依赖于自然并与自然共同发展。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的同时,不能过分强调人的地位,而是以生态理性调整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方式,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价值观选择上,科学技术先进、物质生活丰富是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这不是终极目标,这都属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用生态理性的生态性、系统性来代替经济理性的盲目性,克服经济理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反思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方式,以生态价值观反对任何形式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观。
3.打破二元对立局面,统筹城乡发展。传统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并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少农民过度地依赖自然资源,而且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来获得,但是资源的有限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方式随之而来的便是荒漠化、水土流失或者土地资源恶化等生态问题,严峻的环境问题也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由此环境破坏和经济发展这两者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相互制约。从体制上来看,我国是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分散经营的特点,导致了先进科技的推广与实施难度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滞后。另外,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方便人民的生活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其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污染防治措施以及生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农村生态破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当前正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协调好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奥康纳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对生态问题的分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城乡之间物质代谢断裂的思想,他认为不平衡的发展是加剧生态危机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平衡发展的资本主义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灾难”。那么,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同样适用于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给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以重要启示: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我国现在化的重要举措,其影响我国现代化全局。我们要避免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城镇转型——即由资源型经济转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目前协调我国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矛盾的主要出路,这将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在缓和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分追求经济的增长,破坏生产条件必然会导致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又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如此的一个恶性循环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不断推进生态学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运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现在所面临是环境问题进行恰当分的分析,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实现人的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启琳.“自然”的哲学与环境史的书写——读《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J].中国农史.2013(4)
[3]史小宁.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启示[J].天中学刊.2010(1).
[4]何自力,杨志强.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
[5]马万利,梅雪芹. 生态马克思主义述评[J]. 国外理论动态.2009(2).
[6]唐正东.生产条件的批判之维与当代资本主义超越之路[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陆礼娟,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二年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