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教师一声令下“discuss”学生则迅速围在一起,叽哩呱啦开始了,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讨论,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一、讨论话题设计要科学
最近,我听了一堂课牛津教材8A Unit 1 “Integrated skills”。教者在播放完听力材料后要求学生填入短文所缺单词。学生填好后,老师要求学生讨论所填答案的正确与否。试问:这是讨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吗?这应该是一个核对(check )的过程。如正确率不高,可以再听一遍。笔者认为,讨论的话题应遵循这么两个原则:
1.讨论话题应联系实际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如果只追求形式,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讨论范畴,只会导致课堂讨论泛滥成灾,那是无病呻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反之,如果把一些学生毫不熟悉的或者与学生知识水平悬殊很大的内容搬出来讨论,学生会觉得高不可攀,从而丧失信心。
2.讨论话题应具备开放性,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牛津教材8Aunit 1 “Study skills”处理短文内容导入时,笔者设计了个讨论话题: How do you solve your problems? 讨论结果有:I go to the teacher for help when I…; I call my parents when I…, I go to my friends when…讨论结果表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二、讨论时间安排要充足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一展开讨论,教室里就像油锅里掉进了几滴水,炸开了,热闹非凡。有的小组“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不去倾听他人意见;有的小组则高谈阔论,越扯越远,偏离了主题方向;有的小组则一人夸夸其谈,其他成员只充当听众。教师呢,则催个不停:“Are you ready? Be quick.”或 “Time is up, let’s stop here.”这样的讨论实质是无效讨论,只说不听、只议不思,没有真正人人参与,更谈不上发挥集体的智慧。
要使讨论具有实际效益,讨论前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话题去独立思考,体会,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样学生才能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小组成员才会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施展才华的可能,讨论才会深入,资源才能共享、彼此之间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三、讨论过程教师要参与
在学生进入讨论环节时,教师不是讲台前的等待者,不是穿梭于小组行间的旁观者,也不是着手准备下一环节的备课者。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他们期待着你的帮助和引导,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做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做学生的顾问和参谋,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可以驻足倾听,可以探头发表意见,可以拉把椅子坐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这时候的讨论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师生互教互学的壮观学习场面。
四、讨论评价操作要实在
科学的评价会给讨论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合理的评价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为继续进步的动力。讨论结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组间交流,及时点评。每组派一人主讲,教师密切关注,给予点评、鼓励和表扬。2、其他小组对发言人加以点评,然后教师补充并对点评者加以鼓励和表扬。3、组长可对本组成员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加以点评,指导组长对组员要以鼓励为主。4、自我评价。可以将自己与组内成员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教师合理组建讨论小组,科学设计讨论话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话题去独立思考并讨论,正确组织与参与并引入恰当的评价机制是课堂讨论效果的有力保证。也只有有效的课堂讨论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讨论话题设计要科学
最近,我听了一堂课牛津教材8A Unit 1 “Integrated skills”。教者在播放完听力材料后要求学生填入短文所缺单词。学生填好后,老师要求学生讨论所填答案的正确与否。试问:这是讨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吗?这应该是一个核对(check )的过程。如正确率不高,可以再听一遍。笔者认为,讨论的话题应遵循这么两个原则:
1.讨论话题应联系实际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如果只追求形式,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讨论范畴,只会导致课堂讨论泛滥成灾,那是无病呻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反之,如果把一些学生毫不熟悉的或者与学生知识水平悬殊很大的内容搬出来讨论,学生会觉得高不可攀,从而丧失信心。
2.讨论话题应具备开放性,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牛津教材8Aunit 1 “Study skills”处理短文内容导入时,笔者设计了个讨论话题: How do you solve your problems? 讨论结果有:I go to the teacher for help when I…; I call my parents when I…, I go to my friends when…讨论结果表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二、讨论时间安排要充足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一展开讨论,教室里就像油锅里掉进了几滴水,炸开了,热闹非凡。有的小组“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不去倾听他人意见;有的小组则高谈阔论,越扯越远,偏离了主题方向;有的小组则一人夸夸其谈,其他成员只充当听众。教师呢,则催个不停:“Are you ready? Be quick.”或 “Time is up, let’s stop here.”这样的讨论实质是无效讨论,只说不听、只议不思,没有真正人人参与,更谈不上发挥集体的智慧。
要使讨论具有实际效益,讨论前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话题去独立思考,体会,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样学生才能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小组成员才会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施展才华的可能,讨论才会深入,资源才能共享、彼此之间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三、讨论过程教师要参与
在学生进入讨论环节时,教师不是讲台前的等待者,不是穿梭于小组行间的旁观者,也不是着手准备下一环节的备课者。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他们期待着你的帮助和引导,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做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做学生的顾问和参谋,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可以驻足倾听,可以探头发表意见,可以拉把椅子坐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这时候的讨论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师生互教互学的壮观学习场面。
四、讨论评价操作要实在
科学的评价会给讨论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合理的评价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为继续进步的动力。讨论结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组间交流,及时点评。每组派一人主讲,教师密切关注,给予点评、鼓励和表扬。2、其他小组对发言人加以点评,然后教师补充并对点评者加以鼓励和表扬。3、组长可对本组成员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加以点评,指导组长对组员要以鼓励为主。4、自我评价。可以将自己与组内成员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教师合理组建讨论小组,科学设计讨论话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话题去独立思考并讨论,正确组织与参与并引入恰当的评价机制是课堂讨论效果的有力保证。也只有有效的课堂讨论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