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进行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对其进行选拔、激励、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本文通过二次相对效益模型,测算各企业的二次相对效益评价值,剔除客观基础条件的优劣对经营者绩效的影响,以此对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进行评价,反映企业经营者真正的努力及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并选取了沪市24家上市电力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高层管理者经营业绩,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经营者绩效 二次相对效益 数据包络分析
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经营模式,使得经营者实际控制着企业的发展命脉,经营者的能力、努力程度、对企业的贡献程度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的管理行为和努力程度,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给予正面激励,对于激发经营者为企业发展努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营者管理行为的不规范、工作产出的不易度量,要对经营者绩效进行直观的测量,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易操作。因此,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绩效一直是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针对经营者绩效评价问题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冯英俊等教授提出了二次相对效益的概念,为评价企业绩效和经营者绩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巧转等在总结以往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EVA和RPE的职业经理人业绩评估方法,为设计合理的经营者激励契约提供了依据;陆玉梅提出了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并设计了一套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周莉等借助于功效系数法,建立了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并借此研究了上市公司经营者相对业绩与激励状况,为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参考;王宗军等建立了一套包含财务指标、企业发展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指标的相对全面、系统的高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用自适应的模式识别方法对高管人员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杨少梅等学者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决策矩阵,以实现对管理人员绩效的综合评价。
但是,这些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往往含有评价对象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仅仅体现了它们的实力,难以反映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因此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对于管理者的评价指标的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人为因素过多,难以做到客观合理。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企业绩效和经营者绩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以剔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对经营者绩效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管理绩效。
一、经营者业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
企业绩效是指利用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全部经营成果。经营者绩效是指不受企业环境中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经营者通过自身的能力、努力,利用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营成果。经营者绩效和企业绩效最终都是以企业的经营成果来体现的,经营者绩效是企业绩效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是否有经营者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它们面对的外部不可控因素是相似的,这些因素是经营者无法控制的,从理论上说,在同一行业内,要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只要在企业绩效的基础上剔除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就可以得到。经营者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经营者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图
二、经营者绩效评价方法构建
1.评价方法构建的思路
A. Charnes, W. W. Cooper和E. 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与分析方法是研究具有相同类型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的十分有用的工具[7],因此是本文构建模型的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库,通过对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分析,借助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大量的变量归纳为几个可以综合反映指标的公共因子,将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提取公共因子的总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求得综合因子。第一年的综合因子,反映的是评价对象的基础状况,称为参考指数;第二年的综合因子,反映了评价对象的当前的状况,称为当前指数。将第一年的公共因子作为输入,第二年的公共因子作为输出,计算出各评价对象的二次相对效益值,以此作为剔除客观基础条件影响的经营者主观努力程度的评价依据。
2.评价方法构建步骤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时,经营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评价者最关注的,因此主要采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而且本文所采用的是二次相对评价方法,评价对象非财务指标值的变化,会通过财务性评价指标值的动态变化反映出来,因此,本文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未引入非财务性指标。
以往,在指标的选取上,研究者往往会凭自己的主观意志选取指标,这样往往会使选取的指标并不能全面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因此,在对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财务指标库,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在内,避免主观选择指标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包括以下指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每股现金流量,每股净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净利率,主营业务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如此多的指标难免会加大问题的分析的难度,而且有的指标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这样也会给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甚至会影响最终的统计分析结果。因此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力保数据信息损失最少的原则下,从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出发,把大量的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从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二次相对效益模型
设有N个参评对象,Xi、Yi分别代表第i个参评对象的参考指数和当前指数,则数组(Xi,Yi)为第i个参评对象的指数状态,称 (1)
为由指数状态(Xi,Yi)组成的指数状态可能集。
将参考年的公共因子作为一种输入,当前年的公共因子作为一种输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构造出绩效状态可能集的前沿面。它包括全部数据,反映了测评系统输入输出间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了各测评单位偏离指数集前沿面的程度,即二次相对效益值,借此可以判断它们的主观努力程度及能力对企业的贡献。
三、 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及评价过程说明
本实证研究选取了24家上市电力企业,这些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而且均是通过第三方审计后对外公开发布的,数据真实可靠、可信度较高。利用本文的评价方法,分别计算出参考指数、当前指数、二次相对效益值,并进行排名,如下表所示。
表 2010年~2011沪市电力企业经营者绩效二次相对效益分析
2.评价结果及说明
各企业在二次相对效益的排名与当前绩效和参考绩效的排名有较大的差别。对企业来说,当前绩效和参考绩效都处于较高排名,二次相对绩效值排名会较高;当前绩效与参考绩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时,二次相对绩效值也处于较高水平;而相反如果当前绩效下降幅度较大,二次相对绩效值会处于较低的水平。
由此可见,仅仅参考绩效指标高,并不能使得二次相对效益指标就同样处于较高的水平,还要取决于当前绩效指标的高低,这样就可以剔除由于客观基础条件优劣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正,从而能真正的体现经营者通过努力程度而为企业做的贡献。
四、结语
对企业的经营者的绩效进行评价,一直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相关利益者关注的问题,各学者也都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仅仅以企业绩效的好坏来评判经营者的绩效,这样得到的结果没有剔除企业客观基础条件的影响,无法真正的反映经营者通过自身的有效主观努力,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而使企业绩效提高的程度,不能作为经营者管理的绩效。为此,本文建立了关于企业绩效的参考绩效指数、当前绩效指数,并通过建立的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借助DEA模型,测算企业绩效的二次相对效益,以此作为对企业经营者绩效的评判依据,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用该方法对经营者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使基础条件好和基础条件差的企业的经营者都受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可以使所有企业处于不进则退的状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能更进步,基础条件差的企业也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冯英俊,李成红.二次相对效益—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指标[J].中国软科学,1995(7) (30-37)
[2]梁巧转,徐细雄.基于EVA、RPE的职业经理人业绩评估[J].预测,2003(5)
[3]陆玉梅.经营者业绩的模糊综合评价[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4]周莉,黄河清,蒲永健.基于功效系数法的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2(1)40-45
[5]王宗军,尹鹏,肖德云.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公司高管人员绩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2)
[6]杨少梅,张杰.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度的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8( 5)
[7] A. Charnes, W. W. Cooper ,E. Rhodes,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8]魏松贤.企业经营者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88-90
[9]胡季英,冯英俊. 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业绩评价的关系及实证研究[J]. 2006(12):90-94
[关键词]经营者绩效 二次相对效益 数据包络分析
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经营模式,使得经营者实际控制着企业的发展命脉,经营者的能力、努力程度、对企业的贡献程度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的管理行为和努力程度,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给予正面激励,对于激发经营者为企业发展努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营者管理行为的不规范、工作产出的不易度量,要对经营者绩效进行直观的测量,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易操作。因此,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绩效一直是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针对经营者绩效评价问题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冯英俊等教授提出了二次相对效益的概念,为评价企业绩效和经营者绩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巧转等在总结以往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EVA和RPE的职业经理人业绩评估方法,为设计合理的经营者激励契约提供了依据;陆玉梅提出了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并设计了一套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周莉等借助于功效系数法,建立了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并借此研究了上市公司经营者相对业绩与激励状况,为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参考;王宗军等建立了一套包含财务指标、企业发展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指标的相对全面、系统的高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用自适应的模式识别方法对高管人员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杨少梅等学者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决策矩阵,以实现对管理人员绩效的综合评价。
但是,这些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往往含有评价对象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仅仅体现了它们的实力,难以反映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因此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对于管理者的评价指标的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人为因素过多,难以做到客观合理。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企业绩效和经营者绩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以剔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对经营者绩效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管理绩效。
一、经营者业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
企业绩效是指利用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全部经营成果。经营者绩效是指不受企业环境中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经营者通过自身的能力、努力,利用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营成果。经营者绩效和企业绩效最终都是以企业的经营成果来体现的,经营者绩效是企业绩效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是否有经营者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它们面对的外部不可控因素是相似的,这些因素是经营者无法控制的,从理论上说,在同一行业内,要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只要在企业绩效的基础上剔除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就可以得到。经营者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经营者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图
二、经营者绩效评价方法构建
1.评价方法构建的思路
A. Charnes, W. W. Cooper和E. 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与分析方法是研究具有相同类型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的十分有用的工具[7],因此是本文构建模型的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库,通过对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分析,借助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大量的变量归纳为几个可以综合反映指标的公共因子,将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提取公共因子的总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求得综合因子。第一年的综合因子,反映的是评价对象的基础状况,称为参考指数;第二年的综合因子,反映了评价对象的当前的状况,称为当前指数。将第一年的公共因子作为输入,第二年的公共因子作为输出,计算出各评价对象的二次相对效益值,以此作为剔除客观基础条件影响的经营者主观努力程度的评价依据。
2.评价方法构建步骤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时,经营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评价者最关注的,因此主要采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而且本文所采用的是二次相对评价方法,评价对象非财务指标值的变化,会通过财务性评价指标值的动态变化反映出来,因此,本文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未引入非财务性指标。
以往,在指标的选取上,研究者往往会凭自己的主观意志选取指标,这样往往会使选取的指标并不能全面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因此,在对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财务指标库,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在内,避免主观选择指标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包括以下指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每股现金流量,每股净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净利率,主营业务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如此多的指标难免会加大问题的分析的难度,而且有的指标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这样也会给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甚至会影响最终的统计分析结果。因此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力保数据信息损失最少的原则下,从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出发,把大量的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从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二次相对效益模型
设有N个参评对象,Xi、Yi分别代表第i个参评对象的参考指数和当前指数,则数组(Xi,Yi)为第i个参评对象的指数状态,称 (1)
为由指数状态(Xi,Yi)组成的指数状态可能集。
将参考年的公共因子作为一种输入,当前年的公共因子作为一种输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构造出绩效状态可能集的前沿面。它包括全部数据,反映了测评系统输入输出间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了各测评单位偏离指数集前沿面的程度,即二次相对效益值,借此可以判断它们的主观努力程度及能力对企业的贡献。
三、 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及评价过程说明
本实证研究选取了24家上市电力企业,这些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而且均是通过第三方审计后对外公开发布的,数据真实可靠、可信度较高。利用本文的评价方法,分别计算出参考指数、当前指数、二次相对效益值,并进行排名,如下表所示。
表 2010年~2011沪市电力企业经营者绩效二次相对效益分析
2.评价结果及说明
各企业在二次相对效益的排名与当前绩效和参考绩效的排名有较大的差别。对企业来说,当前绩效和参考绩效都处于较高排名,二次相对绩效值排名会较高;当前绩效与参考绩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时,二次相对绩效值也处于较高水平;而相反如果当前绩效下降幅度较大,二次相对绩效值会处于较低的水平。
由此可见,仅仅参考绩效指标高,并不能使得二次相对效益指标就同样处于较高的水平,还要取决于当前绩效指标的高低,这样就可以剔除由于客观基础条件优劣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正,从而能真正的体现经营者通过努力程度而为企业做的贡献。
四、结语
对企业的经营者的绩效进行评价,一直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相关利益者关注的问题,各学者也都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仅仅以企业绩效的好坏来评判经营者的绩效,这样得到的结果没有剔除企业客观基础条件的影响,无法真正的反映经营者通过自身的有效主观努力,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而使企业绩效提高的程度,不能作为经营者管理的绩效。为此,本文建立了关于企业绩效的参考绩效指数、当前绩效指数,并通过建立的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借助DEA模型,测算企业绩效的二次相对效益,以此作为对企业经营者绩效的评判依据,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用该方法对经营者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使基础条件好和基础条件差的企业的经营者都受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可以使所有企业处于不进则退的状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能更进步,基础条件差的企业也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冯英俊,李成红.二次相对效益—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指标[J].中国软科学,1995(7) (30-37)
[2]梁巧转,徐细雄.基于EVA、RPE的职业经理人业绩评估[J].预测,2003(5)
[3]陆玉梅.经营者业绩的模糊综合评价[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4]周莉,黄河清,蒲永健.基于功效系数法的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2(1)40-45
[5]王宗军,尹鹏,肖德云.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公司高管人员绩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2)
[6]杨少梅,张杰.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度的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8( 5)
[7] A. Charnes, W. W. Cooper ,E. Rhodes,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8]魏松贤.企业经营者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88-90
[9]胡季英,冯英俊. 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业绩评价的关系及实证研究[J]. 2006(12):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