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全民的法治观念又是彰显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群众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全面培育和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法治观念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依然繁重,要注重持续培养全民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全社会营造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形成法治思维。只有不断地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法治观念;文化素质;法治人才
一、法治观念的概述
(一)法治观念的基本概念
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是人们对于“法治”这一事物的反映,它是个体在法的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的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形成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和服从,以法治为遵循,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一种理念,而不在通过其他诸如宗教、人权、道德等思维解决问题。
(二)法治观念树立的过程
法治观念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明确规定了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建立起法治国家的第一步有法可依,但是由于基本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动等原因,公民的法治观念并没有树立起来。1982年宪法的颁布实施,又重新确立走法治道路,修订和制定各类法律,为法治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截止2019年中国出台法律1109部,在各个领域均做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新疆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疆紧紧围绕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进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是立法工作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10月,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含法规性决议、决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共计593件,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二是法治政府建设效果显著。2019年新疆全区共查处违法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15起,处理1407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35人。三是法治观念有明显提升。从新疆各地群众依法解决纠纷和信访工作等方面,对比前几年,遇事找法、走法律程序案件明显增多。但是,2017年中国法治评估报告显示,有93个城市的法治建设达到及格线,新疆的城市的法治建设处于不合格的状态,与法治建设示范地区的差距较大。
二、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法治观念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素质低的阻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法治观念培育的快慢,通常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的法治理念也相对较高。从表1来看,新疆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水平,表明新疆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高于全国的比重。作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的自治区,农村地区的法治化水平决定了新疆全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效果。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是新疆地区的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教育程度的比例均低于全国水平,只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以得出新疆居民的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较高,有些偏远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经常使用本民族语言,而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简单交流。
(二)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新疆现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多种宗教并存,信教群众人数众多。近些年,新疆信教群众受到“三股势力”的严重影响,庞大的信教群众被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控制,逐步出现泛清真化与非法宗教活动等问题,以至于发生暴力恐怖事件,自1990年至2016年底,新疆发生了数千起恐怖案件。虽然近年来新疆去极端化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受到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严重离阻碍离信教群众对法治的认可和快速接受,制约了法治观念的形成。
(三)法律人才队伍匮乏。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给予民族地区大量的教育优惠政策,法学教育事业在西部地区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也培育了大量的法律人才,但是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法治人才仍然严重缺乏,本土法律人才流失,外省的法律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法律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民族地区立法、司法、执法等各项法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法治观念转变的几点建议
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学法的主动性、培育遇事找法的意识、塑造法治思维,大力培育和弘扬涵盖公民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多渠道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公民法治法治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直接、充分、有效的法治教育,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法治宣传教育,培养民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品质。
1.推行学校法治教育,强化法治观念的基础。一是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学校教师法治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师资素质和力量,加快教育资源建设。二是提升学生受教育程度。在新疆已经普及了比义务教育更加长期和优惠的国民教育,但受大专以上的高层次受教育人数比例不高,加大高层次人才受教育的人数。三是法治教育从小学做起。要强化小学生法治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开展全民法治教育,培育法治观念的氛围。一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创新载体阵地,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法治宣传。二是积极推进媒体公益普法。各级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要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法治。三是推动法治文化广泛传播。结合实际开展学习,组织各族干部群众进行系统学习,使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人人遵守。
3.抓住关键领域教育,提升法治观念的转变。一是抓住农村群众学习教育。在全疆范围内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教育全覆盖和常态化,全民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基本交流。二是抓住流动人口法治教育。流动人口的特殊性时常导致盲区,以社区和企业主导开展流动人口法治教育全覆盖,提高日常法治知识和维权渠道。 (二)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对信教群众、信教场所和宗教人士严格按照法治化管理要求,普及与关宗教法律法規,树立并培养信教群众的法治意识。
1.加强宗教场所依法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从事信仰宗教人群,保障宗教信仰法治秩序。一是未成年人不得信仰宗教。在管控未成年人参加宗教活动上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不得从事宗教活动的行为。二是国家公职人员不得信仰宗教。包括在职和退休人员,对退休人员的管理要规范,违法者必将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三是中共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党员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规范自己,引导广大党员不得私下信仰宗教。
2.巩固提高宗教人士的法治素养。《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对教职人员集中培训,同时稳步推进宗教学教职人员历教育,提高素质。
3.强化信教群众的法治教育。村委会和工作组通过规约入户、定期宣传、创建评比等系列活动和措施,增强规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促使村民信守法治,转化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规则,成为教民之前成为合格的公民。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深入开展去极端化教育,增加法治观念。
(三)重视人才战略,构建法治人才专业化队伍
法治人才队伍的壮大对提成地区的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显著的作用。
1.大力培养本土法治人才。在专业教育上,扩大法律专业学生队伍,扩大各院校对专业法治人才的教育的培养,提高本地法律从业者的人数比例,壮大本土法治人才队伍。
2.加大引进和培养法治人才。按照需求有针对性的引进高校法学专业背景毕业生或高层次法学人才,不断充实各执法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国秘.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朱楷文.当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李进莲.浅谈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J].学理论,2015(22):144-145.
[4]省委党史研究室 范斌. 培育全民法治观念 夯实法治建设基础[N].四川日报,2015-03-25(006).
[5]王金豹 东莞市委党校博士. 培育全民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N].东莞日报,2014-11-04(A10).
[6]李静.析当前村民法治观念培育的障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2):56-57.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全疆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一般项目课题:吐鲁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观念变迁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法治观念;文化素质;法治人才
一、法治观念的概述
(一)法治观念的基本概念
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是人们对于“法治”这一事物的反映,它是个体在法的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的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形成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和服从,以法治为遵循,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一种理念,而不在通过其他诸如宗教、人权、道德等思维解决问题。
(二)法治观念树立的过程
法治观念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明确规定了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建立起法治国家的第一步有法可依,但是由于基本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动等原因,公民的法治观念并没有树立起来。1982年宪法的颁布实施,又重新确立走法治道路,修订和制定各类法律,为法治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截止2019年中国出台法律1109部,在各个领域均做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新疆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疆紧紧围绕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进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是立法工作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10月,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含法规性决议、决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共计593件,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二是法治政府建设效果显著。2019年新疆全区共查处违法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15起,处理1407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35人。三是法治观念有明显提升。从新疆各地群众依法解决纠纷和信访工作等方面,对比前几年,遇事找法、走法律程序案件明显增多。但是,2017年中国法治评估报告显示,有93个城市的法治建设达到及格线,新疆的城市的法治建设处于不合格的状态,与法治建设示范地区的差距较大。
二、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法治观念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素质低的阻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法治观念培育的快慢,通常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的法治理念也相对较高。从表1来看,新疆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水平,表明新疆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高于全国的比重。作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的自治区,农村地区的法治化水平决定了新疆全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效果。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是新疆地区的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教育程度的比例均低于全国水平,只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以得出新疆居民的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较高,有些偏远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经常使用本民族语言,而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简单交流。
(二)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新疆现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多种宗教并存,信教群众人数众多。近些年,新疆信教群众受到“三股势力”的严重影响,庞大的信教群众被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控制,逐步出现泛清真化与非法宗教活动等问题,以至于发生暴力恐怖事件,自1990年至2016年底,新疆发生了数千起恐怖案件。虽然近年来新疆去极端化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受到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严重离阻碍离信教群众对法治的认可和快速接受,制约了法治观念的形成。
(三)法律人才队伍匮乏。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给予民族地区大量的教育优惠政策,法学教育事业在西部地区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也培育了大量的法律人才,但是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法治人才仍然严重缺乏,本土法律人才流失,外省的法律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法律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民族地区立法、司法、执法等各项法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法治观念转变的几点建议
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学法的主动性、培育遇事找法的意识、塑造法治思维,大力培育和弘扬涵盖公民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多渠道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公民法治法治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直接、充分、有效的法治教育,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法治宣传教育,培养民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品质。
1.推行学校法治教育,强化法治观念的基础。一是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学校教师法治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师资素质和力量,加快教育资源建设。二是提升学生受教育程度。在新疆已经普及了比义务教育更加长期和优惠的国民教育,但受大专以上的高层次受教育人数比例不高,加大高层次人才受教育的人数。三是法治教育从小学做起。要强化小学生法治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开展全民法治教育,培育法治观念的氛围。一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创新载体阵地,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法治宣传。二是积极推进媒体公益普法。各级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要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法治。三是推动法治文化广泛传播。结合实际开展学习,组织各族干部群众进行系统学习,使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人人遵守。
3.抓住关键领域教育,提升法治观念的转变。一是抓住农村群众学习教育。在全疆范围内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教育全覆盖和常态化,全民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基本交流。二是抓住流动人口法治教育。流动人口的特殊性时常导致盲区,以社区和企业主导开展流动人口法治教育全覆盖,提高日常法治知识和维权渠道。 (二)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对信教群众、信教场所和宗教人士严格按照法治化管理要求,普及与关宗教法律法規,树立并培养信教群众的法治意识。
1.加强宗教场所依法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从事信仰宗教人群,保障宗教信仰法治秩序。一是未成年人不得信仰宗教。在管控未成年人参加宗教活动上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不得从事宗教活动的行为。二是国家公职人员不得信仰宗教。包括在职和退休人员,对退休人员的管理要规范,违法者必将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三是中共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党员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规范自己,引导广大党员不得私下信仰宗教。
2.巩固提高宗教人士的法治素养。《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对教职人员集中培训,同时稳步推进宗教学教职人员历教育,提高素质。
3.强化信教群众的法治教育。村委会和工作组通过规约入户、定期宣传、创建评比等系列活动和措施,增强规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促使村民信守法治,转化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规则,成为教民之前成为合格的公民。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深入开展去极端化教育,增加法治观念。
(三)重视人才战略,构建法治人才专业化队伍
法治人才队伍的壮大对提成地区的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显著的作用。
1.大力培养本土法治人才。在专业教育上,扩大法律专业学生队伍,扩大各院校对专业法治人才的教育的培养,提高本地法律从业者的人数比例,壮大本土法治人才队伍。
2.加大引进和培养法治人才。按照需求有针对性的引进高校法学专业背景毕业生或高层次法学人才,不断充实各执法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国秘.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朱楷文.当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李进莲.浅谈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J].学理论,2015(22):144-145.
[4]省委党史研究室 范斌. 培育全民法治观念 夯实法治建设基础[N].四川日报,2015-03-25(006).
[5]王金豹 东莞市委党校博士. 培育全民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N].东莞日报,2014-11-04(A10).
[6]李静.析当前村民法治观念培育的障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2):56-57.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全疆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一般项目课题:吐鲁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观念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