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小课题实践探究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课题活动是指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上的矛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一些切口小、易操作的调查访问、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资料搜集等探究性活动。通过小课题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在生活中惊醒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其原有模糊的道德认识清晰化,激发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的协调统一,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课题,实践探究
  
  1.课题研究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人们只看到它的思想性、教育性,忽视了学生的亲身实践。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结合在一起的双边共同活动,即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如"小学思品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奠定基础。
  2.概念界定
  小课题活动:本研究中的小课题活动是指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上的矛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一些切口小、易操作的调查访问、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资料搜集等探究性活动。通过小课题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在生活中惊醒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其原有模糊的道德认识清晰化,激发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单的行为,达到知行的协调统一,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课题活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探究性。"小课题活动"的核心就是研究性学习。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的探索、认识、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2.2 实践性。实践性是"小课题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它摒弃了思想品德课动口不动手,在书面作业上打转的做法,重视实践体验在道德认识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让学生在一次次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
  2.3 开放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实施小课题研究时,不仅其结果指向开放,而且其过程也指向开放。选题时,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开放的生活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们有必要直接去评价学生操作的情况好坏与否,而是利用他么解决问题,经验交流的途径,让其自我调整学习经验、研究方法等。
  3.小课题活动内容的选择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小课题活动。
  3.1 在校园生活中寻找鲜活的课题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小社会中,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捕捉到许多及时信息,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鲜活的课题活动资料。
  3.2 在家庭生活中搜寻多彩的课题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家庭氛围,成员间的互敬互爱等,都可成为正面的教学资源;反之,也可成为教学的反面材料。
  孝敬父母(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德育内容。学思想品德课中接受的是正面教育,而眼前看到的又不尽人意,在其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迷惑:我到底该怎么做呢?这时,我们可以及时地开展"感恩一刻"小课题实践活动。以每个学生个体为行动单位,制定具体的孝敬父母的行为,并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可以先通过和父母聊天,知道爸爸、妈妈每天工作的劳累,把我抚养长大真是非常辛苦。然后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或主动地询问爸爸妈妈的身体情况。通过"感恩一刻"活动,可以实践在上学到的道德认识,并转化为行动,继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3.3 在社会生活中捕捉丰富的课题资源。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都要走向社会大世界。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慧眼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学生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时间运用,才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学生除了在校学习,还有较多的时间(双休日、假期)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当一回小公民"课题实践活动。到商店,作一名小顾客;到剧院,做一名小观众;到车站,做一名小乘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公共场所里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小公民。
  4.课后开展小课题活动,深化思品课堂教学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有些教材内容,由于受时间或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显然不能完成目标,我们就可以在课后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
  在学完《爱惜劳动果实》课后,我请同学注意观察学校食堂的水槽,食堂工作人员每天能从哪儿捞起多少大米?这些大米是怎么来的?然后通过调查得知,全校同学每天浪费的粮食可供一个同学吃半个月。全校大部分学生通过课题的实践,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爱惜劳动果实"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学完课文后,在老师的提议下,课题组专门写了一封"致全校少先队员的倡议书"。倡议书中号召全校的伙伴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惜劳动果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文明的校园。课题实施一个月后,我及时进行回顾小结,并鼓励学生把已养成的"爱惜劳动果实"这一良好习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这样,通过课后小课题的研究活动,巩固了思品课堂所学的内容,促进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使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效果比较明显。
  5.小课题活动的评价
  在小课题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分析自己通过此项活动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注重与自己原有基础的比较。小学生活波好动,对事物的专注程度较差。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教师的激励、导向和调控还是不能缺少的。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5.1 成果展示。
  每次小课题实践后,课题组都能搜集到一定的资料,如照片、简报、标本、实物、访谈录等。在总结回顾的基础上,课题组同学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经过一定的整理和加工,然后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展览。让每位同学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有展示和肯定的机会,使课题组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开阔视野。成果展示,既是对每位同学活动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小课题实践活动的进一步认识。
  5.2 心得交流。
  成果展示的是一些课题研究的显性成果,而课题组、学生个体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相互之间缺乏了解。比如搜集资料时经常用那些方法;调查访问时要注意那些事项等。为此,教师在每次小课题活动结束后,都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他们获得对本课题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
  5.3 评比"小能手"。
  开展小课题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小课题的实践,需要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一些在实践活动中态度认真、成果明显或进步较大的同学授予"活动小能手"称号,并给与适当的奖励,以起到激励、推动作用。
  5.4 小课题活动情况作为思品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做出终结性评价,而应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小课题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一个学生平时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课平时成绩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教师要做好小课题活动的情况记录,到期末综合评定时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之一。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对小课题实践的重视,又能提高活动的质量。
  6.研究的收获与思考
  一年的实践,支持了上面的研究。实践证明:小课题活动走进思品教学,对发展和丰富儿童的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的能力效果是显著的。
  6.1 小课题活动扩大了主体的参与对象和参与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小课题活动中,个体探究使每位学生都亲身参与到道德知识的获得中。课题组内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都有实践任务。小课题活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洞口表达,,提高个体参与活动,参与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
  6.2 实现了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造就了自主的道德主体。
  小课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究、体验、感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造就了自主的道德主体。班里有一位同学,家里条件比较好,吃的、穿的、用的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零用钱出手很大方。但每次开展"献爱心"活动时,他总是当作不闻不问。自从开展了"身边的伙伴,我来帮你"实践课题后,使他真正认识了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贫困,这些小伙伴是多么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这个能力,更应该献出这份爱心。他不但在献爱心活动中带头捐款,而且平时也主动关心这些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课题实践,既使这位同学懂得了节约用钱的道理,更伸出了友谊之手,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6.3 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思品教学的时效性。
  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走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感悟。学生接受了思想品德课的道德认识教育,进而形成了道德信念,通过小课题活动落实于自己的道德行动,最终实现知行的统一,提高了思品教学的时效性。
  
其他文献
The aim ofEnglishreadingiscomprehension. Inordertomakereadingeffect,readersthemselves musthavecertainspeed,anditdependsonthemethodsthey'vechosen,soresearchrightandsuitablemethodsofreadingisveryimporta
期刊
【摘要】在学校里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认识到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各科教学。在强调德育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德育首位与教学中心的辩证关系,强调政治教育,抓好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强调,把握,重视,培养    在学校里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从领导、组织、措施上都应得加强,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说,从德育的深入有效着手,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要求,我以为,
期刊
【摘要】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钻研教材,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合理组织,灵活地把握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围绕课题开展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揭示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搭建一座对未知领域的一个桥梁,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
期刊
由于新课改所需,传统教学的教师满堂讲解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互动在新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学重在互动,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如何和学生互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全班学生的听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英语,
期刊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日,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儿童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氛围,象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汲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有最佳收效。  1.注重开发美术校本资源,营造鲜活的教学情境  
期刊
【摘要】本文从直观激趣、实验导趣等授课方式和教师本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诸方面探究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旨在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激发,兴趣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生物学的"爱"之火焰,这是生物教学成功的关
期刊
【摘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革命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三大政策"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历史,孙中山,三大政策,意义,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近代革命史时说过:"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期刊
【摘要】学校的机房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和广大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教学的重要场所。一旦机房出现了问题,将对计算机教学及相关的管理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常规管理、机房维护、故障排除、病毒防治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计算机,机房,制度管理,维护系统,故障排除    机房的维护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数学效果。但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破坏性也强,动辄出现如注册表被改动,
期刊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动机,便会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在这种氛围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亦可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达到这个"理想境界",应着重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利用非智力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但对人的"认知"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勤动手、多训练、多讨论交流,才会学好信息技术,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体验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