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媒体不分青红皂白,或者不懂装懂地报道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话题时,一大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就真的无法获取真相了。
猫哥吐槽
槽点一:纯果冻不见“果”
纯果冻不见“果”,猫哥对此十分纳闷,谁说果冻里必须有水果?那按此逻辑,是不是龙须酥必须有“龙”,玉环豆必须有“玉”?事实上,之所以命名为果冻,是因为这是一种食用明胶(明胶、卡拉胶、洋菜或者琼脂均可)添加水分、果汁、糖,在室温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因其晶莹剔透才得名果冻。对于煞有介事质疑果冻与“果”的关系这一行为,龙须酥、玉环豆、猫多哩、棒棒糖和棉花糖们均表示压力很大。
槽点二:果冻是怎么制造的?他们用的是什么胶?胶怎么是粉状?
这位记者一定不知道什么是琼脂、魔芋粉或者卡拉胶,这三种东西常用于果冻生产,均为天然植物提取物。其中琼脂与卡拉胶均来自于海藻,魔芋粉(魔芋烧鸭子你一定吃过)则来源于一种陆生植物的根茎。这三种亲水物质经加工后成为粉状,易溶于高温的水,在室温条件下则成为凝胶。特别注意的是,凝胶和胶水没有半毛关系。
槽点三:刚开罐的罐头不能吃,冲淋以后的可以吃,因为含有防腐剂
首先,新鲜水果易腐坏,不能作为水果果冻的制作材料,这一基本常识被记者“忽略”了;其次,依据国家标准GB2760,水果罐头是高温灭菌类产品,不得添加防腐剂,只要喜之郎采购的罐头来自于正规厂家,则根本不存在防腐剂问题;第三,洗消冲淋是为了去除罐头的铁锈与灰尘(就算真有防腐剂,只有在水果类似于石头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冲掉防腐剂)。
槽点四:配料车间显得很神秘
对于记者质疑配料车间很神秘这一问题,猫哥表示头很痛,任何一家正常的企业保护自己的生产配方是多么的合情合理,记者居然也拿出来质疑一番。
槽点五:前面说罐头水果含防腐剂大家都不吃,后面说有员工用勺子偷吃水果
智商问题不在猫哥的讨论范围之中。
入夏时节,一篇标题为《记者卧底喜之郎,纯果冻不见“果”,色香味是调的,果肉果冻用的是罐头,员工都不吃》的文章将网络搅得天翻地覆,当猫哥读完全部文章后几无吐槽之力,这位记者“大神”简直就是一个“果冻黑”。
此文不仅前后矛盾到思维紊乱,更让猫哥欲哭无泪的是,这位记者一再强调生产员工知识水平低下,可全文援引的几乎是一位“老员工”的口述。不是猫哥鄙视生产线上的工人,只会操控机器的工人怎么有能力说清楚什么是胶粉、冲淋、洗消与国家标准?更让猫哥愤怒的是,全文上下几乎找不到记者有任何的思考与调查,反而刻意避重就轻,希望以重磅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消费者不是“不明真相”,关键是你拿出来的东西必须是真相!
此间,媒体热炒的烟台“毒苹果农药袋”事件,记者将合格农药说成是国家禁用农药,还以偏概全地将整个烟台苹果往死里打,直逼无辜果农的生计问题。重庆一家媒体也很好玩,西瓜在冰箱里20多天不坏也成了大新闻,被认为是种植阶段添加了防腐剂……
崩溃,水果套袋子的目的之一便是避免农药喷洒时的污染;而报道西瓜事件的记者更缺乏常识,水果采摘后代谢尚未停止,北方地区更有大量采购西瓜贮存于床底的习惯。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媒体对食品企业的监督乃至曝光无良企业绝对理所应当。令人失望的是,国内记者多有科学素养偏低者或价值观不良者,要么歪曲解读,要么夸大其词,更有甚者甚至不惜以歪曲事实的方式博得眼球。想起前不久某土壤专家接受媒体约访,没有一个记者关心土壤中重金属超标的事实,却都希望土壤专家爆出食品毒死人的新闻。
猫哥认为,能成为记者则智商不会有问题,在科学素养偏低的前提下,多与科研专家或者行业从业人员沟通,这样才能避免闹出乌龙。
本次新闻报道中,喜之郎有无辜受冤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果冻这一大类食品就绝对健康,果冻不健康这一基本事实希望读者一定要知晓。
果冻含有大量水溶性植物纤维,过多食用会影响肠道功能,造成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并有可能引发便秘。水果果冻中虽然含有超过15%的水果,但因为都是罐头食品,唯一值得一提的营养价值就是热量。果冻均含有大量的糖分,所以果冻这一零食的热量还真的有点高。如果你忌讳自个儿成为胖墩儿,还是少吃为妙。
果冻中的添加剂比较多,如配料中的柠檬黄、红花黄为两种人工色素,其中柠檬黄极易造成特定人群的过敏,英国科研人员于2007年发现,柠檬黄会造成儿童智商减退并导致多动症。此外,氢化钾、食用香精、山梨酸钾等物质虽然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其不安全,但添加剂过多摄入总归不是一件好事。
特别提醒
猫哥曾仔细研究过学校外的饮料店与零食店,有不少的凝胶类食品缺乏食品安全QS认证,自制饮料店的果汁、果粒的来源更是无从查证。所以,诸位嘴馋的同学,买零食以前请多一个心眼。
喜之郎果肉果冻配料表:
水、白砂糖、什锦果肉、椰果、魔芋粉、卡拉胶、柠檬黄、柠檬酸钠、苹果酸、氢化钾、食用香精、山梨酸钾、胡萝卜素、红花黄
猫哥吐槽
槽点一:纯果冻不见“果”
纯果冻不见“果”,猫哥对此十分纳闷,谁说果冻里必须有水果?那按此逻辑,是不是龙须酥必须有“龙”,玉环豆必须有“玉”?事实上,之所以命名为果冻,是因为这是一种食用明胶(明胶、卡拉胶、洋菜或者琼脂均可)添加水分、果汁、糖,在室温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因其晶莹剔透才得名果冻。对于煞有介事质疑果冻与“果”的关系这一行为,龙须酥、玉环豆、猫多哩、棒棒糖和棉花糖们均表示压力很大。
槽点二:果冻是怎么制造的?他们用的是什么胶?胶怎么是粉状?
这位记者一定不知道什么是琼脂、魔芋粉或者卡拉胶,这三种东西常用于果冻生产,均为天然植物提取物。其中琼脂与卡拉胶均来自于海藻,魔芋粉(魔芋烧鸭子你一定吃过)则来源于一种陆生植物的根茎。这三种亲水物质经加工后成为粉状,易溶于高温的水,在室温条件下则成为凝胶。特别注意的是,凝胶和胶水没有半毛关系。
槽点三:刚开罐的罐头不能吃,冲淋以后的可以吃,因为含有防腐剂
首先,新鲜水果易腐坏,不能作为水果果冻的制作材料,这一基本常识被记者“忽略”了;其次,依据国家标准GB2760,水果罐头是高温灭菌类产品,不得添加防腐剂,只要喜之郎采购的罐头来自于正规厂家,则根本不存在防腐剂问题;第三,洗消冲淋是为了去除罐头的铁锈与灰尘(就算真有防腐剂,只有在水果类似于石头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冲掉防腐剂)。
槽点四:配料车间显得很神秘
对于记者质疑配料车间很神秘这一问题,猫哥表示头很痛,任何一家正常的企业保护自己的生产配方是多么的合情合理,记者居然也拿出来质疑一番。
槽点五:前面说罐头水果含防腐剂大家都不吃,后面说有员工用勺子偷吃水果
智商问题不在猫哥的讨论范围之中。
入夏时节,一篇标题为《记者卧底喜之郎,纯果冻不见“果”,色香味是调的,果肉果冻用的是罐头,员工都不吃》的文章将网络搅得天翻地覆,当猫哥读完全部文章后几无吐槽之力,这位记者“大神”简直就是一个“果冻黑”。
此文不仅前后矛盾到思维紊乱,更让猫哥欲哭无泪的是,这位记者一再强调生产员工知识水平低下,可全文援引的几乎是一位“老员工”的口述。不是猫哥鄙视生产线上的工人,只会操控机器的工人怎么有能力说清楚什么是胶粉、冲淋、洗消与国家标准?更让猫哥愤怒的是,全文上下几乎找不到记者有任何的思考与调查,反而刻意避重就轻,希望以重磅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消费者不是“不明真相”,关键是你拿出来的东西必须是真相!
此间,媒体热炒的烟台“毒苹果农药袋”事件,记者将合格农药说成是国家禁用农药,还以偏概全地将整个烟台苹果往死里打,直逼无辜果农的生计问题。重庆一家媒体也很好玩,西瓜在冰箱里20多天不坏也成了大新闻,被认为是种植阶段添加了防腐剂……
崩溃,水果套袋子的目的之一便是避免农药喷洒时的污染;而报道西瓜事件的记者更缺乏常识,水果采摘后代谢尚未停止,北方地区更有大量采购西瓜贮存于床底的习惯。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媒体对食品企业的监督乃至曝光无良企业绝对理所应当。令人失望的是,国内记者多有科学素养偏低者或价值观不良者,要么歪曲解读,要么夸大其词,更有甚者甚至不惜以歪曲事实的方式博得眼球。想起前不久某土壤专家接受媒体约访,没有一个记者关心土壤中重金属超标的事实,却都希望土壤专家爆出食品毒死人的新闻。
猫哥认为,能成为记者则智商不会有问题,在科学素养偏低的前提下,多与科研专家或者行业从业人员沟通,这样才能避免闹出乌龙。
本次新闻报道中,喜之郎有无辜受冤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果冻这一大类食品就绝对健康,果冻不健康这一基本事实希望读者一定要知晓。
果冻含有大量水溶性植物纤维,过多食用会影响肠道功能,造成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并有可能引发便秘。水果果冻中虽然含有超过15%的水果,但因为都是罐头食品,唯一值得一提的营养价值就是热量。果冻均含有大量的糖分,所以果冻这一零食的热量还真的有点高。如果你忌讳自个儿成为胖墩儿,还是少吃为妙。
果冻中的添加剂比较多,如配料中的柠檬黄、红花黄为两种人工色素,其中柠檬黄极易造成特定人群的过敏,英国科研人员于2007年发现,柠檬黄会造成儿童智商减退并导致多动症。此外,氢化钾、食用香精、山梨酸钾等物质虽然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其不安全,但添加剂过多摄入总归不是一件好事。
特别提醒
猫哥曾仔细研究过学校外的饮料店与零食店,有不少的凝胶类食品缺乏食品安全QS认证,自制饮料店的果汁、果粒的来源更是无从查证。所以,诸位嘴馋的同学,买零食以前请多一个心眼。
喜之郎果肉果冻配料表:
水、白砂糖、什锦果肉、椰果、魔芋粉、卡拉胶、柠檬黄、柠檬酸钠、苹果酸、氢化钾、食用香精、山梨酸钾、胡萝卜素、红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