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途径,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去探究,去挖掘,那课堂就会像磁铁般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动”起来,课堂也就会“活”起来了。这样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踏实、学得有滋有味。笔者现就初中语文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诱惑力这一点浅谈一下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31
一、精心准备导语,诱发学生求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新课都需要注重导入这个环节,如果精心准备了导语,并有所创新,定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仅能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还能陶冶情操。“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鉴于此,教师特别要注重新课导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这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他们就急于想听下去,自然进入最佳求知的亢奋状态。教学一开始就出现了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那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不言而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设计好导入环节,就应该克服过去千篇一律的做法,可以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可采用“开门见山式”“巧设悬念式”“创设疑问式”“环环相扣式”等导入方法,如果用情景材料导入,就可以利用悬念、故事、生活角色、歌曲、图片、视频、时政材料、现实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我最近执教《斑羚飞渡》一课,灵活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了教学:采取了情景导入法。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在导入时运用了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了几个月的孩子,而自己却选择了死亡的视频,引出“在灾难来临时不光人类有这样的壮举,动物中也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同样悲壮感人的有关斑羚的故事 ——《斑羚飞渡》”。这样很自然地利用视频导入,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进了斑羚的精神世界,给这节课定下了悲壮的基调。
二、精心设疑问难,激发学生联想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伴随着设疑问难,解决问题进行的,设疑、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释疑、质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跟踪课文中的问题,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问题情境或有意创造悬念,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之间还可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之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品读《斑羚飞渡》中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部分9—15自然段时,我首先采取精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这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围绕问题学生给了一些提示:语言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写作手法的应用,如描写手段;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学生探究出的结果是:动词用得精彩;七八十只斑羚飞渡的过程,只详写了一对,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比喻句、反问句用得好;作者的心理活动、对彩虹的描写以及对狗的侧面描写等写出了斑羚飞渡场面的悲壮。学生探究完后,教师利用白板展示了斑羚飞渡时的动作简图分析和斑羚飞渡的动画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斑羚们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悲壮与伟大,学生也被斑羚们的团结合作、自我牺牲精神所深深打动,达到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的效果。
三、精心组织活动,激活学生能力
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让我们的教学充满诱惑力,更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更好地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提高实践能力,激励创新。开展活动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组织,要灵活多样,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去流于形式,更不能是“放羊式”。活动范围可大可小,该在课堂进行的就在课堂进行,该在校园进行的就在校园进行,该走向社会的就可以走向社会。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常见的活动:编课本剧、即兴表演、背诵比赛、演讲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社会调查、书法竞赛、参观、歌咏赛、作文竞赛……
例如,有的语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有的课文有极强的表演性,教师就可以利用机会让学生即兴表演,表演的过程中必须是以课文内容为前提,适当加入一些情感因素,也可以适当地加工。如对情节进行想象和扩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表演最好当堂去完成,活动形式以说为主,因为这样能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再例如,教学一些写景诗词时,就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读课文,安排布置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愫,为更好理解打下基础。如教学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边展示诗中所描绘的“婆娑的柳丝,青青的客舍,惜别的身影”之图景,边让学生诵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之佳句,在这样的活动情况下,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学生也自然能悟出诗中所表达的真挚的友情和淡淡的离愁之意,这就是无声胜有声。接下来再来几遍个人或小组背诵赛,学生与作者就会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心与心彼此接纳。这样的学习活动,真正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触摸、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也会和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诗的底蕴、内涵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写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激情朗读中真正理解到的。每次类似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心必然会受到启发,灵魂得以震撼,情操得以净化。
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来弥补因狭窄的校园生活,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缺憾。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庄等地方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加一些社会劳动等,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锤炼自己。
总之,“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语)。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诱惑力,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31
一、精心准备导语,诱发学生求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新课都需要注重导入这个环节,如果精心准备了导语,并有所创新,定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仅能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还能陶冶情操。“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鉴于此,教师特别要注重新课导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这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他们就急于想听下去,自然进入最佳求知的亢奋状态。教学一开始就出现了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那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不言而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设计好导入环节,就应该克服过去千篇一律的做法,可以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可采用“开门见山式”“巧设悬念式”“创设疑问式”“环环相扣式”等导入方法,如果用情景材料导入,就可以利用悬念、故事、生活角色、歌曲、图片、视频、时政材料、现实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我最近执教《斑羚飞渡》一课,灵活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了教学:采取了情景导入法。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在导入时运用了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了几个月的孩子,而自己却选择了死亡的视频,引出“在灾难来临时不光人类有这样的壮举,动物中也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同样悲壮感人的有关斑羚的故事 ——《斑羚飞渡》”。这样很自然地利用视频导入,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进了斑羚的精神世界,给这节课定下了悲壮的基调。
二、精心设疑问难,激发学生联想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伴随着设疑问难,解决问题进行的,设疑、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释疑、质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跟踪课文中的问题,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问题情境或有意创造悬念,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之间还可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之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品读《斑羚飞渡》中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部分9—15自然段时,我首先采取精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这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围绕问题学生给了一些提示:语言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写作手法的应用,如描写手段;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学生探究出的结果是:动词用得精彩;七八十只斑羚飞渡的过程,只详写了一对,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比喻句、反问句用得好;作者的心理活动、对彩虹的描写以及对狗的侧面描写等写出了斑羚飞渡场面的悲壮。学生探究完后,教师利用白板展示了斑羚飞渡时的动作简图分析和斑羚飞渡的动画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斑羚们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悲壮与伟大,学生也被斑羚们的团结合作、自我牺牲精神所深深打动,达到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的效果。
三、精心组织活动,激活学生能力
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让我们的教学充满诱惑力,更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更好地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提高实践能力,激励创新。开展活动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组织,要灵活多样,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去流于形式,更不能是“放羊式”。活动范围可大可小,该在课堂进行的就在课堂进行,该在校园进行的就在校园进行,该走向社会的就可以走向社会。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常见的活动:编课本剧、即兴表演、背诵比赛、演讲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社会调查、书法竞赛、参观、歌咏赛、作文竞赛……
例如,有的语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有的课文有极强的表演性,教师就可以利用机会让学生即兴表演,表演的过程中必须是以课文内容为前提,适当加入一些情感因素,也可以适当地加工。如对情节进行想象和扩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表演最好当堂去完成,活动形式以说为主,因为这样能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再例如,教学一些写景诗词时,就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读课文,安排布置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愫,为更好理解打下基础。如教学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边展示诗中所描绘的“婆娑的柳丝,青青的客舍,惜别的身影”之图景,边让学生诵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之佳句,在这样的活动情况下,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学生也自然能悟出诗中所表达的真挚的友情和淡淡的离愁之意,这就是无声胜有声。接下来再来几遍个人或小组背诵赛,学生与作者就会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心与心彼此接纳。这样的学习活动,真正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触摸、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也会和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诗的底蕴、内涵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写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激情朗读中真正理解到的。每次类似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心必然会受到启发,灵魂得以震撼,情操得以净化。
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来弥补因狭窄的校园生活,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缺憾。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庄等地方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加一些社会劳动等,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锤炼自己。
总之,“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语)。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诱惑力,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