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米,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亲切指导下,吉安县始终把改善农村条件、最大程度地消除贫困作为统领全局的工作重点,把不断增强扶持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目标,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为主抓手,积极改善贫困乡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促进贫困农户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使全县农村贫困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十一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由8.7万减少到4.1万,重点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00元提高到2010年的3205元,年均增幅超过全县农村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108个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五通一气”目标。连续多次荣获全省扶贫开发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全市扶贫开发先进单位,近两年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荣誉,县扶贫和移民办还被推荐参加“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评选。
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县域面积211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总人口47.2万,其中乡村人口36.7万,2002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有141个行政村被列为扶贫重点村。“十二五”期间,有108个行政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其中53个行政村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实施“五通一气”,整村推进强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吉安县以10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为单位,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每个重点村都按“五通一气”(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自来水,建沼气池)的总体要求进行配套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规划项目。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341.52万元,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2125万元,实施交通、水利、电力、文化等扶贫项目1853个。108个重点村的水、电、路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通了有线电视、电话,卫生厕普及率95%,沼气普及率60%,初步实现了农民“走平坦路、用自来水、上卫生厕、烧清洁气、打全球通”的愿望。永阳蒋坊、敦厚廖家、横江横巷、横江屋头、永和白沙、万福净坑、敦厚乌石等一批重点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二)改善居住条件,移民扶贫重民生。为了让移民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吉安县对居住在深山区、库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实施移民扶贫。在实施移民搬迁工作中,坚持对移民安置点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改善移民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移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2006至2010年,全县先后对180个居住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自然村组实施移民搬迁,搬迁人口2844户12937人。其中移民集中安置点89个,集中安置移民2276户10174人。全县89个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通砂石路64.5公里,水泥路29.7公里;用电线路都已架设到点到户;1714户移民安装了“户户通自来水”;通讯线路全部到点,安装电话732部;56个集中安置点接通有线电视线网,所有安置点都有电视信号;移民户新建沼气池965座;房前屋后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基本上实现了“五通一气一绿化”的目标。横江西车、指阳长丰、安塘赤陂等一批移民安置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三)多项措施并举,产业扶贫促发展。为培育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吉安县积极引进了温氏集团和正邦公司两家大型龙头企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一是出台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对发展葡萄、肉鸡、肉牛、肉猪等产业,每年安排500万元予以不同标准的补贴。二是建立信贷担保联合体。由县财政牵头出资100余万元、龙头企业出资200万元设立信贷合作担保基金,对需要贷款的农户,由企业、金融机构、农户三家联合签订贷款协议。三是建立自然灾害保险。由县财政每年出资50万元、龙头企业出资80万元建立保险补贴基金,对加入葡萄、肉鸡、肉猪产业的农户进行保险,并按有关标准补贴保费,规避养殖风险。四是实行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出资60万元作为四大特色产业贴息资金,并整合扶贫的贴息资金向四大特色产业倾斜。按贷款不超过5万元/户、5‰的月利率进行贴息。五是建立村级产业发展基金。依托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率先在15个重点村开展了村级产业发展基金试点,每个村建立了一个由彩票公益金15万元、村民自愿参股构成的村级产业信贷基金。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全县重点村和移民扶贫新村共发展葡萄种植1.2万亩,年产值达7000余万元;发展肉鸡养殖户1100户,年出笼肉鸡1200万羽;发展养猪户250户,年出栏3万余头;发展养牛户1200户,年出栏2万头;同时,还形成了螺旋藻、鲴鱼、双孢菇、蔬菜、肉鸭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葡萄、肉鸡、肉猪、肉牛四大扶贫支柱产业已覆盖全部10个贫困乡镇和70%的在册贫困户。
(四)开展科技扶贫,“雨露计划”提素质。为提高贫困户就业转移技能,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吉安县组织开展了“雨露计划”。县里成立了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与指定的培训机构签订了委托培训框架协议和各具体培训班的培训协议,对培训内容、时间、收费标准、质量保证、就业推荐保障等作出规定。根据青年农民知识需求和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吉安县先后组织了电脑、电车、数控模具、汽车驾驶、电子、家政服务等45期技能培训;针对新生劳动力长期培训需求,对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学员给予每年600-1000元学费补贴,对在外地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学员给予全免学费补贴。五年来,吉安县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9091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6681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1780人,中级技师培训188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1042人,实现了“培训一人,成就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五)集聚各方资源,社会扶贫汇洪流。吉安县积极组织动员各方资源开展社会扶贫,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全县共安排了108个县直单位挂点帮扶108个重点村,每年有20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1+1”结对包户扶贫。五年来,县直部门和单位共筹措帮扶资金940万元,争取项目400多个、资金1600多万元;广大党员干部向贫困群众捐赠折合610余万元,其中创业帮扶1500人。同时,吉安县积极发挥中央、省、市挂点扶贫单位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省扶贫和移民办、省人大机关、省建工集 团、南昌铁路局等挂点扶贫单位的沟通联系。五年来,上级扶贫挂点单位共帮扶挂点县、乡镇、村资金46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技术、文化医疗等项目300个,其中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每年为吉安县横江葡萄发展捐赠100万元,省人大机关为敦厚镇筹措帮扶资金484万元,南昌铁路局每年帮扶天河镇白泥村资金201万元。为吉安县扶贫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此外,吉安县还积极引导30多家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吉安温氏公司、正邦公司采取“四提供一回收”及信贷担保、分担保险等形式对合作养殖户开展产业扶贫,每年帮扶资金达500多万元;积极引导享受扶贫项目贴息贷款政策的企业拿出贴息总额的20%对口帮扶贫困村,共帮扶资金100万元;江西燕京、吉安温氏、吉安锅丰等一批企业还积极捐款捐物,参与赈灾救济事业,共折合800余万元。
二、工作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上下同心,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吉安县始终牢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宗旨,围绕扶贫开发这条主线,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加快扶贫开发、促进强县富民上,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完善了县级领导扶贫开发联系制度、乡镇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县直单位定点扶贫和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制度,为移民扶贫的集中安置点建设还另行布置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对扶贫开发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同时,整合农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沼气推广、人畜饮水、以工代赈、生态家园建设等资金,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尽可能把项目资金集中安排到重点村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等工程。2008年,县财政还专门拨付160万元给40个重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
(二)上级关心,群众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是吉安县扶贫开发取得成绩的动力和保证。一是上级扶贫部门十分关心和支持吉安县扶贫开发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1年、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在吉安县永和镇开展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推进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派出了工作组常驻吉安县,不遗余力地指导吉安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省委书记苏荣挂点联系吉安县扶贫工作,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多次与县委商议联系点工作贯彻落实意见,并给予了项目支持。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坚定了我们搞好扶贫开发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全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十分珍惜扶贫开发的大好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项目建设。154个重点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村级议事、决策、干事制度,有3万余人次的村民分别参与了项目管理监督、贫困对象评议等村级理事组织,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为用好扶贫资金,涌现了农民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动人场景。为节省成本,不少农民自发借建筑机械、拆自家门板作模板。农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开展社会扶贫、专项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大力支持吉安县的扶贫事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自2002年驻县扶贫以来,不遗余力地为吉安县招商引资和葡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累计为吉安县捐赠600余万元,引资近10亿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扶贫和移民办、南昌铁路局、省建工集团等省、市直单位积极在吉安县开展定点扶贫,受到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称赞。尤其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自2002年在吉安县定点扶贫以来,先后驻凤凰镇凤凰村、敦厚镇店下村、敦厚镇廖家村,积极帮助所挂村筹措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培训技术、转移劳动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事业。每到一村,都使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观。仅为敦厚镇廖家村就争取帮扶资金484万元,使廖家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镇综合考评先进村、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社会各界为吉安县扶贫开发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支持,使吉安县能够充分依托各类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扶贫产业发展的多元网络已日渐成形。
(三)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是促进吉安县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方法。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扶困,更重要的是扶志。自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思想观念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方面为贫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农民思想上的引导,拓宽他们的视野,不断接受新的观念,使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自发地走上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路子。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重视结合实际,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以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教育培训、机制和方法上努力创新。在劳动力培训方面,改变以往组织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的短期培训方式,将培训重点放在农村新生劳动力(两后生)的长期技能培训上,提高青年劳动力的稳定就业能力,确保收入稳定。据吉安县华忆学校介绍,今年毕业的吉安县“雨露计划”受助学员,平均实习工资就达4000余元。吉安县率先在扶贫重点村和扶贫移民新村中开展以“五通一气一绿化”为主要载体的整村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部委誉为新农村建设的“吉安模式”;在产业扶持方式上,推出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的产业保险、信贷担保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要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吉安县四大扶贫产业的壮大,促进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增收。
三、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不断加大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向重点贫困村重点倾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大力整合各部门、单位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向重点贫困村、移民扶贫村、扶贫产业倾斜。
(二)加强扶贫工作队伍的建设。要落实扶贫工作责任,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使之与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相适应。对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要在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扶贫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机关单位到吉安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全方位主动出击,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综合部门、重要部门的联系,主动汇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争取支持。力争取得3-5个中央国家机关、省直重要部门的支持,来吉安县定点扶贫,在保障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的同时,尽量争取政策上的倾斜。
(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智力扶贫。扶贫、财政、人事、劳动保障、教育等相关部门联动,相互支持配合,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力度。一是策应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发展农村新生劳动力长期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成就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二是策应吉安县四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大力组织开展农村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和农村人才创业培训,加强农业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等培训工程,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逐年增长,为全县农村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程文燕
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县域面积211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总人口47.2万,其中乡村人口36.7万,2002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有141个行政村被列为扶贫重点村。“十二五”期间,有108个行政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其中53个行政村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实施“五通一气”,整村推进强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吉安县以10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为单位,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每个重点村都按“五通一气”(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自来水,建沼气池)的总体要求进行配套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规划项目。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341.52万元,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2125万元,实施交通、水利、电力、文化等扶贫项目1853个。108个重点村的水、电、路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通了有线电视、电话,卫生厕普及率95%,沼气普及率60%,初步实现了农民“走平坦路、用自来水、上卫生厕、烧清洁气、打全球通”的愿望。永阳蒋坊、敦厚廖家、横江横巷、横江屋头、永和白沙、万福净坑、敦厚乌石等一批重点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二)改善居住条件,移民扶贫重民生。为了让移民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吉安县对居住在深山区、库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实施移民扶贫。在实施移民搬迁工作中,坚持对移民安置点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改善移民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移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2006至2010年,全县先后对180个居住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自然村组实施移民搬迁,搬迁人口2844户12937人。其中移民集中安置点89个,集中安置移民2276户10174人。全县89个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通砂石路64.5公里,水泥路29.7公里;用电线路都已架设到点到户;1714户移民安装了“户户通自来水”;通讯线路全部到点,安装电话732部;56个集中安置点接通有线电视线网,所有安置点都有电视信号;移民户新建沼气池965座;房前屋后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基本上实现了“五通一气一绿化”的目标。横江西车、指阳长丰、安塘赤陂等一批移民安置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三)多项措施并举,产业扶贫促发展。为培育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吉安县积极引进了温氏集团和正邦公司两家大型龙头企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一是出台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对发展葡萄、肉鸡、肉牛、肉猪等产业,每年安排500万元予以不同标准的补贴。二是建立信贷担保联合体。由县财政牵头出资100余万元、龙头企业出资200万元设立信贷合作担保基金,对需要贷款的农户,由企业、金融机构、农户三家联合签订贷款协议。三是建立自然灾害保险。由县财政每年出资50万元、龙头企业出资80万元建立保险补贴基金,对加入葡萄、肉鸡、肉猪产业的农户进行保险,并按有关标准补贴保费,规避养殖风险。四是实行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出资60万元作为四大特色产业贴息资金,并整合扶贫的贴息资金向四大特色产业倾斜。按贷款不超过5万元/户、5‰的月利率进行贴息。五是建立村级产业发展基金。依托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率先在15个重点村开展了村级产业发展基金试点,每个村建立了一个由彩票公益金15万元、村民自愿参股构成的村级产业信贷基金。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全县重点村和移民扶贫新村共发展葡萄种植1.2万亩,年产值达7000余万元;发展肉鸡养殖户1100户,年出笼肉鸡1200万羽;发展养猪户250户,年出栏3万余头;发展养牛户1200户,年出栏2万头;同时,还形成了螺旋藻、鲴鱼、双孢菇、蔬菜、肉鸭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葡萄、肉鸡、肉猪、肉牛四大扶贫支柱产业已覆盖全部10个贫困乡镇和70%的在册贫困户。
(四)开展科技扶贫,“雨露计划”提素质。为提高贫困户就业转移技能,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吉安县组织开展了“雨露计划”。县里成立了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与指定的培训机构签订了委托培训框架协议和各具体培训班的培训协议,对培训内容、时间、收费标准、质量保证、就业推荐保障等作出规定。根据青年农民知识需求和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吉安县先后组织了电脑、电车、数控模具、汽车驾驶、电子、家政服务等45期技能培训;针对新生劳动力长期培训需求,对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学员给予每年600-1000元学费补贴,对在外地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学员给予全免学费补贴。五年来,吉安县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9091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6681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1780人,中级技师培训188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1042人,实现了“培训一人,成就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五)集聚各方资源,社会扶贫汇洪流。吉安县积极组织动员各方资源开展社会扶贫,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全县共安排了108个县直单位挂点帮扶108个重点村,每年有20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1+1”结对包户扶贫。五年来,县直部门和单位共筹措帮扶资金940万元,争取项目400多个、资金1600多万元;广大党员干部向贫困群众捐赠折合610余万元,其中创业帮扶1500人。同时,吉安县积极发挥中央、省、市挂点扶贫单位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省扶贫和移民办、省人大机关、省建工集 团、南昌铁路局等挂点扶贫单位的沟通联系。五年来,上级扶贫挂点单位共帮扶挂点县、乡镇、村资金46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技术、文化医疗等项目300个,其中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每年为吉安县横江葡萄发展捐赠100万元,省人大机关为敦厚镇筹措帮扶资金484万元,南昌铁路局每年帮扶天河镇白泥村资金201万元。为吉安县扶贫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此外,吉安县还积极引导30多家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吉安温氏公司、正邦公司采取“四提供一回收”及信贷担保、分担保险等形式对合作养殖户开展产业扶贫,每年帮扶资金达500多万元;积极引导享受扶贫项目贴息贷款政策的企业拿出贴息总额的20%对口帮扶贫困村,共帮扶资金100万元;江西燕京、吉安温氏、吉安锅丰等一批企业还积极捐款捐物,参与赈灾救济事业,共折合800余万元。
二、工作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上下同心,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吉安县始终牢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宗旨,围绕扶贫开发这条主线,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加快扶贫开发、促进强县富民上,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完善了县级领导扶贫开发联系制度、乡镇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县直单位定点扶贫和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制度,为移民扶贫的集中安置点建设还另行布置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对扶贫开发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同时,整合农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沼气推广、人畜饮水、以工代赈、生态家园建设等资金,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尽可能把项目资金集中安排到重点村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等工程。2008年,县财政还专门拨付160万元给40个重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
(二)上级关心,群众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是吉安县扶贫开发取得成绩的动力和保证。一是上级扶贫部门十分关心和支持吉安县扶贫开发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1年、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在吉安县永和镇开展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推进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派出了工作组常驻吉安县,不遗余力地指导吉安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省委书记苏荣挂点联系吉安县扶贫工作,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多次与县委商议联系点工作贯彻落实意见,并给予了项目支持。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坚定了我们搞好扶贫开发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全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十分珍惜扶贫开发的大好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项目建设。154个重点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村级议事、决策、干事制度,有3万余人次的村民分别参与了项目管理监督、贫困对象评议等村级理事组织,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为用好扶贫资金,涌现了农民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动人场景。为节省成本,不少农民自发借建筑机械、拆自家门板作模板。农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开展社会扶贫、专项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大力支持吉安县的扶贫事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自2002年驻县扶贫以来,不遗余力地为吉安县招商引资和葡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累计为吉安县捐赠600余万元,引资近10亿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扶贫和移民办、南昌铁路局、省建工集团等省、市直单位积极在吉安县开展定点扶贫,受到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称赞。尤其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自2002年在吉安县定点扶贫以来,先后驻凤凰镇凤凰村、敦厚镇店下村、敦厚镇廖家村,积极帮助所挂村筹措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培训技术、转移劳动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事业。每到一村,都使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观。仅为敦厚镇廖家村就争取帮扶资金484万元,使廖家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镇综合考评先进村、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社会各界为吉安县扶贫开发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支持,使吉安县能够充分依托各类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扶贫产业发展的多元网络已日渐成形。
(三)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是促进吉安县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方法。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扶困,更重要的是扶志。自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思想观念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方面为贫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农民思想上的引导,拓宽他们的视野,不断接受新的观念,使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自发地走上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路子。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重视结合实际,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以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教育培训、机制和方法上努力创新。在劳动力培训方面,改变以往组织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的短期培训方式,将培训重点放在农村新生劳动力(两后生)的长期技能培训上,提高青年劳动力的稳定就业能力,确保收入稳定。据吉安县华忆学校介绍,今年毕业的吉安县“雨露计划”受助学员,平均实习工资就达4000余元。吉安县率先在扶贫重点村和扶贫移民新村中开展以“五通一气一绿化”为主要载体的整村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部委誉为新农村建设的“吉安模式”;在产业扶持方式上,推出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的产业保险、信贷担保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要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吉安县四大扶贫产业的壮大,促进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增收。
三、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不断加大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向重点贫困村重点倾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大力整合各部门、单位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向重点贫困村、移民扶贫村、扶贫产业倾斜。
(二)加强扶贫工作队伍的建设。要落实扶贫工作责任,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使之与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相适应。对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要在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扶贫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机关单位到吉安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全方位主动出击,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综合部门、重要部门的联系,主动汇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争取支持。力争取得3-5个中央国家机关、省直重要部门的支持,来吉安县定点扶贫,在保障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的同时,尽量争取政策上的倾斜。
(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智力扶贫。扶贫、财政、人事、劳动保障、教育等相关部门联动,相互支持配合,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力度。一是策应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发展农村新生劳动力长期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成就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二是策应吉安县四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大力组织开展农村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和农村人才创业培训,加强农业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等培训工程,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逐年增长,为全县农村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