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小场子”的艺术魅力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wei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到一平方米的方桌上,一旦一丑和着清脆的锣鼓载歌载舞,或倾吐儿女恋情,或敷演故事传说;说、唱、逗、捧、蹦、跺、颤、扭,无不起落有致,应付裕如。 这就是安康小场子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
  安康小场子主要分布在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及周边的大同镇、五里镇、流水镇、大河镇等乡镇、川道河谷地区,流及毗邻的旬阳、汉阴、石泉、紫阳、白河、宁陕六县。小场子形成于清乾隆中期,清嘉庆年间(1772-1810)已趋成熟,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当时恒口、五里一带演出班社就近30个。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小场子空前兴盛。之后小场子一蹶不振,直至上世纪80年代《民舞集成》期间,通过将近一年多时间的抢救性发掘整理,近20年的尽力扶持,使小场子锻造出了不少精品节目,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小场子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和安康其它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一样的演变过程,即唱民歌——打围鼓(赛唱)——小场子、地蹦子(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如八岔戏)。安康是民歌之乡,妇孺皆能吟唱“赛家什”(打击乐比赛),“打围鼓”(有敲击有歌唱的艺术活动形式),古已有之,常常一“闹”就是几个通宵,这种艺术活动形式至今仍在安康两山地区流传。恒口居民主要由明清以来的移民组成,尤其是清乾隆中期(1773-1774)两湖移民大量涌入,促成了恒口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与此同时,恒口会馆庙会文化繁盛,建于此时的会馆庙宇有十五座之多,且其中都建有乐楼,会馆、庵观、寺院活动四季不断,民俗、节庆活动需求巨大,正是相对繁荣的经济和旺盛的文化需求及南北文化的交融,为小场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条件。于是,在“打围鼓”的基础上跳了起来,舞了起来,唱起了故事,演起了人物,扮妆上了八仙桌,形成了今日独特的小场子。
  小场子的表演必须在方桌上进行,这种老式方桌大者边长不过二尺八寸,小者只有二尺四寸。在这种“方寸之地”上表演实属不易。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山区农家场地狭小的环境,照顾观众防止拥挤;另一方面如果艺人功底欠佳,技艺不高,恐怕也不会善作此举的。1959年,艺人李连志、张广明曾将桌子的一半位置放块大石头,他们二人在另一半空间里照演不误。方寸之地的小舞台在艺人的脚下变成了广阔的天地,技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小场子的道具非常独特。影响较大的是旦角手持彩扇,左手拿手帕。丑角手拿去顶镶边的草帽圈,演唱时这种草帽圈拿在手里做虚拟道具,舞蹈时挽成各种形象的帽花戴在头上,诙谐逗趣。三十多种花样转身即变,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汉滨区流水、大河镇一带的丑角,手上的道具是腰带,一招一式耍大带,五里镇一带的丑角手持折扇,有的还持大蒲扇上场舞动。)
  演员的服饰各地都大同小异,丑角有俊扮,也有在鼻梁处抹块“豆腐干”的丑扮,短衣便服。旦角为花旦装束。
  小场子的演唱不动丝弦,所以锣鼓乐在小场子中占有重要地位。锣鼓队通常由7人组成,常用乐器有柿饼鼓、苏锣、苏鈸、小锣、马锣、二五子(宽边小碗的鈸、比苏鈸小)、云锣等。在整个伴奏过程中,鈸不仅要熟悉鼓点和舞蹈,还必须具备音响指挥的能力。
  小场子的唱腔为八岔戏、小调或花鼓调,演唱的唱本绝大多数是描述男女爱情故事、民间传说和劳动生活中的逸闻趣事,也有一些花鼓小调。
  小场子与其它地方歌舞相比较,有三个明显差异,即八仙桌面上跳舞、歌唱、演故事,绝无仅有;舞蹈组合中的精粹部分“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一套动作向三个不同方向重复表演而丝毫不露痕迹,不多见;丑角耍草帽圈,30多种帽花转身即变,独此一家。
  小场子自18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流传至今近300年历史,这期间虽经风雨磨难,但仍然顽强的传承到现在,生机勃勃,受到人们的喜爱。安康小场子是研究安康民间歌舞艺术和安康艺术链的一把钥匙,在陕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坚信,安康小场子这一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必将不断地发展、完善。
  |作者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群众艺术群星榜由陕西省艺术馆协办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