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神赐的礼物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青稞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阳光最强烈的高原上顽强地生长,为生活在高原的人们奉献热量和营养,也成为雪域子民的一种精神养分和文化符号。
  布宫壁画上的古老传说
  “肉的宝座上有木的宝座,木的宝座上有大海,海的宝座上有雪山,雪山上落下来5只飞鸟”。这则关于糌粑的谜语在整个藏区颇为流行,人们从小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童,认识自己的文化。
  藏族人把青稞称之为养育众生的母亲,糌粑被视为她的无价长子,青稞酒则被称为滋补身心的甘露妹子。“吃糌粑的人”是藏族人最经典的自我称谓。在所有的藏人聚居区域,青稞的藏语称呼都称作“Nas”。
青稞生长季节,农牧民除去杂草。

  在西藏古代文献《吐蕃王统世袭明鉴》中,猕猴转化为高原人和种植青稞的故事相伴而生:
  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只被观世音菩萨点化的猕猴,在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被一岩罗刹女纠缠,要求成为夫妻。猕猴不允,岩罗刹女苦苦哀求。猕猴征得观世音的指点,与之结为伴侣,生了6只性情各不相同的小猴,将它们送归果林各自寻食生活。
  3年后,猕猴前去看视时猴数已增至500,树上的果实即将枯竭,群猴饥饿呼号。猕猴再往普陀山向观音求救,观音从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子、荞麦等五谷撒向高原,雪域大地便长出不种自收的五谷。猴群饱食五谷,体毛与尾渐短,以树叶为衣,操人语,始为人。
  作为藏族人民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这一故事被描绘在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处的壁画上。
  西藏第一块青稞地被认为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是传统中藏民族的发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砻河谷,被称作“猴子玩耍的平坝”,神猴同罗刹女创造藏族人的美丽神话就诞生在泽当镇的贡布日。后来藏民族在这里创造了西藏文明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这一切都源于第一块青稞地的开发。
  由猕猴向人类转变时播撒下青稞的第一块土地,在纵深阔远的历史中被赋予了神圣感,一种神奇的植物从此进入了西藏的漫长历史。
  Muesli——源于喜马拉雅的健康秘法
  在英国流行病专家菲普斯利提出提出“膳食纤维”概念之前,瑞士著名医师Maximilian Bircher-Benner通过对喜马拉雅一带的饮食观察发现,喜马拉雅山麓由于物产单一,农牧民仅以裸大麦(青稞)、小麦等磨碎后与当地一种干果混合的食物作为他们的主食,但这并没有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影响,相反个个身强体壮。这一区域的居民因天然膳食纤维摄入高,现代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及便秘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洲。
  根据这一观察结果,Maximilian Bircher-Benner医师模仿喜马拉雅一带人们的饮食方法,在欧洲发明了一种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健康食品“Muesli”——以麦片为主料,混合牛奶、水果、果仁等。
由青稞制成的糌粑,是藏族同胞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品。

  身患各类疾病的病人聚集于Maximilian Bircher-Benner医师位于苏黎世小山上的疗养院中,食用“Muesli”。1904至1994年之间,疗养院接待了4万位病人。其中包括以色列第四任女总理葛达·梅依(Golda Meir)、美国小提琴家、指挥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和德国作家托玛斯·曼 ( Thomas Mann )。
  这种被称作“Muesli”的营养早餐麦片,风靡欧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瑞士白玛藏药公司研制上市后,在欧洲掀起了“饮食革命”。其中有供幼儿、妇女、大众食用的三种不同口味的Muesli,蔬菜混合口味的Muesli,可用于做Muesli的糌粑及其他口味的Muesli。
  由于Muesli的研发以及在欧洲带来的深远影响,喜马拉雅地区被称为“欧洲人20世纪以来健康的源头”。
  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谷物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不无关系。青稞具有“三高两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的结构,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和β-葡聚糖。β-葡聚糖又称水溶性膳食纤维,是膳食纤维的一种,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
  青稞中的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60%,优良品种可达8.6%,是小麦β葡聚糖平均含量的50倍,也高于燕麦及大麦4.8%的平均含量,是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谷物。
  对于西藏人来说,青稞不仅是食品更是良药。在藏医典籍《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均将青稞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代研究也表明,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痛风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01%,与长期食用糌粑有关。
  经科学证实,青稞具有四大功效:减少肠道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癌微生物作用,预防结肠癌;降血脂和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改善消化系统,控制体重。
  2006年5月,FDA根据多种科学文献和临床报告对食品标签法作出新的补充,即在每日食用量中提供3gbeta葡聚糖的全麦谷物(包括青稞)产品包装上,可以明确标明此产品可帮助降低胆固醇,从而降低冠心病的患病几率。   欧洲食品安全局关于青稞类谷物中的beta葡聚糖,也明确了四大健康功效,并通过具体法规允许在此类产品包装上宣称这四大健康功效:维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正常含量;通过增加饱足感,减少能量摄入,从而帮助维持控制体重;降低餐后血糖反应;改善消化系统。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所有疾病死亡总数的40%。高胆固醇、高血压与糖尿病被列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每天三次或更多次食用全谷物食品,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得病几率20-30%。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是防治糖尿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膳食纤维可延缓胃排空,水溶性膳食纤维在胃肠内吸水后呈凝胶状,增加食物的粘滞性,减少食物与消化液的充分接触,使葡萄糖吸收减慢,摄入量减少,血液中的糖分只能缓慢增加,从而防止餐后血糖水平急剧上升,即或胰岛素稍有不足,也不致马上引发糖尿病。由此改善葡萄糖的耐量和减少血糖药物的用量。专家建议正常人每天摄入30克膳食纤维,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调节便秘;糖尿病人每天摄入40克左右,可以有效稳定血糖。
  此外,青稞的膳食纤维,还可延缓饥饿感和减少营养吸收,增加“饱足感”,对控制体重也有积极作用。与细面相比,青稞还可有效降低卡路里的吸收。
  顺应自然的古老有机种植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空气稀薄孕育了多变的自然气候,造就了昼夜温差巨大、阳光强烈、雨水丰富的得天独厚生长条件,养育了青稞这一充满能量的谷物。
  有机农业是对环境和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目前已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大众追求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可实践的技术与措施。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迄今受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土壤富含营养成为,其青稞种植的传统方式中不使用农药,藏民族以敬畏心和自然互动,尊崇生灵,歌舞相伴享受劳作,堪称传统有机的种植典范。
  在西藏山南的昌果遗址,考古人员发掘了距今3000年前的青稞碳化粒,处于西藏的早期金属时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目前由此推断,青稞在青藏高原的历史至少可追朔到3000年前。
  《本草纲目拾遗》当中最早有了青稞的记录:“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以西种之”。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
  青稞在西藏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类型有70多个,也叫“元麦、淮麦、米大麦,裸大麦”,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青稞耐瘠薄和高寒,生长期短,高产早熟,在海拔3000以上的局部高海拔高寒地带,是唯一可以正常成熟的作物,主要产自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
  在西藏,青稞种植的传统方式贯穿着环保、绿色无污染、生命互动的生态理念。从开始种植到最后成为食粮,各个生产环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质,与藏民族其他的劳作形式一样,整个过程始终与歌舞相伴,敬畏土地,尊崇生灵,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处,在世界农业文明当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气质。
  播种是一个隆重而吉祥的过程,藏历新年后准备播种前,藏民族会延请宗教人士卜卦预测,确定播种的日子以及在田块中开犁的方向。开犁耕种当日,人们以美好的饮食庆贺,有些地方会把当年吃剩的骨头扔到自家田地里;其后请宗教人士阿巴进行火施(“斯日”)仪式(当牛粪饼或者干净的柴薪烧成无烟的炭火时,加入青稞粉、茶叶、干净布条、酥油等作为供养物,燃之),以防冰雹(传统观念认为山神生气时下雹)、病虫害,取悦于土地神。这一方法主要存在于康区。
  而西藏自治区农业地带的人们则在每年过完藏历新年后,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选择最吉祥的日子,每家每户的犁手和播种者以及家庭主要成员身穿盛装,手捧吉祥的“切玛”和美酒,请出收藏在自家的“白石庄稼神”,让它在青稞田里守护庄稼,秋收后再把它请回家中供养。人们从家中出发之前,每家的耕牛都装扮得十分美丽,用青油把牛角擦洗一遍,让乌黑的牛角更加闪亮,再用五色染成的羊毛编织成具有日月或喷焰图案的护额,脖子上披着缀满小贝壳的彩缎和大小铜铃等。人畜共同来到田间,点燃起桑烟,举行耕种仪式,唱起耕地歌,开始耕种。
  在日喀则萨迦县流行的耕地歌如下:
  呀啦尼索,吉祥的太阳升起了,金色的种子撒下去;
  呀啦尼索,洁白闪光的庄稼神哟!请你守护农田保丰收。
  青稞生长过程中如有虫害时,会实施“火施”仪式来防治虫害发生,而不会选择农药来伤害生命。遇到天旱,藏民族会请僧人们到湖边或泉水边祈雨,与天地沟通互融。
  八月左右的时节,娇嫩的麦芽苞将转化为殷实麦粒,是决定青稞生长质量的关键时节。为避免早晨阳光灼伤和霜冻的双重侵袭,藏民族会采取极富特色的保护措施,清晨四、五点钟,男子们到田间进行“放桑”仪式,桑烟有效隔绝了强烈的太阳光和霜寒,麦芽在相对恒温的状态下,安全过渡成长为殷实的青稞粒。
  防雹仪式的原理虽然尚未有科学实证,但遇有雹雨等自然天象显现,传统上则延请宗教人士“阿巴”念经持咒,吹响白螺或者牛角,以期驱散乌云,防雹减轻灾害。
  九月间藏历七月十五之时,田里的青稞穗呈现喜人的丰收景象,藏民族也将迎来藏地秋收前最重要的节日——望果节。“望”是田地的意思,“果”是“转圈”之意,“望果”既是巡田或者转田埂的意思,大致源于祈求丰收的一种宗教仪式。这一天,农人们着盛装,举着幡、达达、麦穗、青稞穗等沿着田埂转圈巡游。同时也在这一天,人们进行歌舞、赛马、欢宴等活动。
  西藏传统青稞种植的另一特色是土地轮休使用,一块田地种植使用,另一块田地则须休养,以防止土地使用过度,土地养分减损,土质破坏,从而保证了青稞的高品质。土壤的纯净程度和长效性由此可见。
  首先,为防止土地使用过度、养分减损等不良情况,藏民族自古对土地实行轮休使用,从而保证土地的纯净度、来年青稞的品质。   为保证肥源清洁,藏民族积肥的方式是将轮休的其中一块田地,一年至少进行两次杂草耕犁并将杂草埋入地下,让埋入地下的杂草成为自生肥力。
  青稞传统种植的过程始终与歌舞相伴,敬畏土地,尊崇生灵,从开始种植到最后成为食粮,充满浓厚的文化气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一位一直关注西藏的台湾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青稞的优异品质得益于“干净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干净的人心”。
  青稞的N种吃法
  上天往往会赐给某个族群以一种特定的食物,比如赐给西方人的是小麦,给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人的是水稻,给美洲土著民的是玉米。而赐给藏族人的,则是青稞。
  在整个藏区,青稞的吃法非常丰富。一般,青稞在全手工炒制后,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研磨加工以后拌糌粑食用,或舂碎之后煮粥,亦或做青稞面等等,还被酿制为青稞酒。比较有特色的青稞饮食有糌粑、普兰的尼雾汁(醪糟煮油汁),巴擦玛尔库(酥油浇面粒)、玛尔森(酥油面糕)、扎卡森(藏式薄饼)、加热(酒饼)、内图(青稞肉粥)、仲图(青稞粥)、糌图(糌粑糊)、观典(青稞酒奶酪红糖汤)等。
  炒青稞时,先烧起牛粪火,在灶上驾一口大铁锅,倾入洗净的细河砂,待砂子炒热后,再把青稞粒倾入,用一头缠着布的木杖反复炒拌,布头的一端在锅里。待七八成熟,将砂子筛尽,剩下的便是炒得香气四溢的青稞,有点像爆米花,这时,再放入石磨中,研成青稞粉。
  藏族选择以青稞为主食原料,是由于乳酪、酥油、牛羊肉在饮食结构中比重较大,而青稞能清热化湿、祛风寒、宁肺定喘、治疗阳虚肾亏、降血脂等功效平衡了这种不足。仿佛是天赐,长期的饮食结构充分证明了藏族人对食材的选择独到,同时又与高寒高海拔的自然环境高度契合。
  到了藏区,学会吃糌粑不仅对身体有益,也是入乡随俗、感受地域文化的最好方式。
  过去,青稞把果实奉献给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而现在要把它奉献给全世界的消费者。今天,青稞的用途已经远远不止用来磨糌粑和酿青稞酒。青稞面包、青稞月饼、青稞饼干、青稞啤酒、青稞小食品……各种现代青稞食品层出不穷。
  青稞这一古老的食物,通过藏区一些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企业,不断适应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西藏天麦力健康品有限公司公是一家通过了青稞制品有机产品认证、青稞原麦有机产品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现代化企业。公司致力于有机青稞及青稞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采用国际先进的谷物加工技术,对青稞进行综合精深加工,目前公司已申报青稞相关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27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以青稞为主要原料,天麦力生产珠峰天米(青稞养生米)、藏青稞茶、青稞饼干、青稞糕点、青稞面包、青稞精华压片糖、青稞膨化食品、谷物营养粉、青稞β-葡聚糖、青稞膳食纤维等青稞系列产品,向市场提供优质的青稞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不断将雪域高原的有机青稞的精华浓缩成市场方便接受的系列产品,发展净土、健康产业,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青稞、喜欢青稞。2012年,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藏族作家旦巴亚尔杰到美国纽约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惊讶地发现主办方提供藏族传统的糌粑作为会议早餐。
  永续佑护雪域子民
  佛教进入西藏后,青稞成为藏传佛教仪式中重要的供养物之一。
  青稞分为黑、白、蓝、紫、红几大类。在向雪域护法女神班丹拉姆(吉祥天母)祀祷和向她占卜吉凶时,要选用紫青稞供养;在宗教火供仪式中,则使用黑青稞。
  “朵玛”是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在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中用途颇广。一般分供施用的朵玛为三份,一份上供诸佛菩萨,一份中献十方护法,一份下施六道众生和邪魔厉鬼。在驱逐妖魔鬼怪时专门为武器抛掷的食子,叫驱魔朵玛。
  措糌是一种奉献给神灵的贡品,由青稞粉、酥油、奶渣、红糖拌合成粑,中心夹红糖,捏成平底类似桃子形状,用一种植物(朱莫合)的根部和酥油一起熬煮出红色,涂在粑的上部分。
  佛教徒在结束一次念经诵咒之后的供曼扎,就是手结供养手印,并把手心里的青稞粒向空中抛撒,以供养和感谢降临的神佛,获得庇佑。
  藏传佛教里有大量的金刚和护法神,都要用青稞酒来供养,藏族人亦喜欢用新酿制的青稞酒来供养神灵,以祀求今生来世的幸福。
  藏族的诸多节庆活动,也少不了糌粑、青稞粉、青稞酒等。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年节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正月初一天亮后,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手捧“切玛”和青稞酒,给长者拜年。“切玛”也称“珠素切玛”,斗形,内衬拌好的酥油等做的称“孜布卓”的彩花板,插有青稞穗、花卉等饰品;有的还用酥油塑造的绵羊头,现在多用其它材质的代替,整个“切玛”象征吉祥和五谷丰登、牛羊兴旺。长者先从“切玛”中取些青稞粉,向上弹三弹,放一点在嘴里再用无名指蘸着青稞酒向上弹三弹,或三杯或一口一杯喝了敬酒,祝以“扎西德勒”等祝福语;平辈人互致节日祝福,互敬青稞酒。
  在拉萨、日喀则、昌都地区,藏历五月初一至十五日的“赞林吉桑”日也称为“世界公桑日”,传说是神灵下降之日,要进行盛大的煨桑祈祷仪式。煨桑是“烟祭”的意思,源于非常古老的风俗。烟祭物品主要为松柏枝、艾蒿、石南等香草,散上糌粑、五谷。
  千百年来,青稞这一朴实芳香的神奇植物,年复一年地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阳光最强烈的高原上顽强地生长着,不仅为一代又一代藏族人奉献着热量和营养,也成为雪域子民的一种精神养分和文化符号,永久养护这片生存条件特殊的土地,并将惠及所有亲近它的人们。
其他文献
喜马拉雅鬣羚,属于“鬣羚属”。这一属现在认为有6种,分别是苏门答腊鬣羚、华西鬣羚、赤鬣羚、喜马拉雅鬣羚、日本鬣羚和中国台湾鬣羚。前4种鬣羚形态上比较接近,而后两种在非专业人士眼中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很长时间里,中国台湾鬣羚都被视为日本鬣羚的一个亚种。大陆上的几种鬣羚往往被统称为鬣羚,又叫作苏门羚,在中国黄河以南的多数省份都有分布。原本鬣羚分布的那些高山峭壁都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但随着人类的步步
“八宝祥徽”,又称“八瑞相”,也被世俗化地称为“八宝吉祥”。它们是藏传佛教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象征符号,也是藏族百姓文化生活中最常见最受欢迎的一组象征吉祥如意的符号。 它们的传统排列方式如下:1.宝伞 ;2. 金鱼 ; 3. 宝瓶 ; 4. 妙莲 ;5. 右旋白海螺 ; 6. 吉祥结 ;7. 胜利幢 ;8.金轮。   八祥瑞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梵文或巴利语的印度佛教经文。在传统佛教中有一种说法:“八瑞
经过海拔超过5000米的蒙达拉山,我们便进入到了洛扎县境内,也就进入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带。对于西藏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喜马拉雅山南麓是高原上最为美丽的地带。夏季是多云多雨的季节,那里深邃的蓝天不再“一丝不挂”,而有了白云的衬托,变得分外美丽。  年纪稍长的人,大约会知道毛泽东主席曾以“减字木兰花”词牌,填写了著名的“广昌路上”一词。传统词牌名中有减字方式的,就来自于此。“减字木兰花”,是在“木
“早就听说过积雪的冈仁波齐顶峰,还有神山脚下鬼湖和神湖的相连,  脑子里已经晕染了很久了”,沙宝亮说。但这是对于西藏的想象,  构成其巨大吸引力的,还有另一方面:极致的、一剑封喉式的体验。  “我不能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工作方面,而忘了要感受的东西。人不能被工作牵制,需要更自由的空间来体会,打开感官,来亲自感受周围。”在京郊的赛马场上,沙宝亮说。  “我倒不是想要刻意地去西藏自虐,寻找痛感。只不过一
自大昭寺广场北侧向东步行5分钟,穿过熙熙攘攘的老街,就走到了我要寻找的一幢土石结构的老院,这里叫“罗增坚参东院”。它坐落在拉萨老城区繁华的中心地带,属于城关区鲁固社区。这个院子是1951年和平解放以后建造的,最初是土木结构的二层院落,大多一家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主要解决进藏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和从内地直接来西藏工作的政府机关职员的住房。1991年政府投资重新翻建了这个院子,建成土石结构的三层院落,
【摘要】学生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表现出设计意识薄弱、创新思路局限、应用思维欠缺等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宏观把握、多维立体的优势,将其作为支架輔助学生进行设计思考,历经“活学、激学、研学”三个阶段,学会“善思、深思、创思”,就此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设计·应用;思维导图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造型能
2009年10月,被称作中国第八条进藏公路的“丙察察”公路全线通车。但这条公路继续向前延伸,在八宿县然乌镇同川藏公路交会,又形成了一条新的进藏大通道“丙察然”新滇藏大道。相比1930公里的老滇藏公路,新滇藏公路走察隅、然乌,仅1139公里,缩短了791公里,它是目前内地进藏线路中里程最短的一条。  也许,自驾游客更关注丙察察公路,从云南省贡山县的丙中洛乡向北60多公里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察瓦龙乡,
【摘 要】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要通过“‘为什么’:在对比实践中探究原因”“‘是不是’:在深入观察中提出猜测”“‘怎么做’:在资料整理中寻找方法”“‘真的吗’:在质疑中学会批判”等策略,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问;问题意识  问题,是人类对事
“后卫”II行动中排队等待起飞的B-52 机群  “后卫行动”的轰炸停止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宣称“和平尽在掌握”。然而,1972年12月13日,在巴黎和谈的会场上,美国和北越的谈判代表又一次不欢而散。2天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下令开展“后卫”II行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决心,在这场仅仅持续了11天的超大规模轰炸中,美军一改此前以战术飞机为主的空袭方式,来自战略空军司令部的B-52
拉萨,一座古老的高原圣城,自松赞干布开创伟大的吐蕃王朝之始,便在拉萨河(藏语称做吉曲)畔的吉雪卧塘之地逐步壮大兴盛,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时光而繁荣不息。  而与拉萨隔河相望的慈觉林,则一直见证着圣城的变奏。这里能看到红山耸立,也能看到碧水中流。这里,是眺望布达拉宫的最佳视角,被誉为“能看得见布达拉宫的窗口”。从布达拉宫金顶,又可以回望到慈觉林,那里有茂密葱郁的绿色林卡,是拉萨难得的一片绿色风景。而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