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功能对等理论造成的局限性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从翻译《圣经》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其中所提倡的“读者等效反应”理论也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翻译标准,它把译本读者的反应尽量达到与原文读者反应相同视为一种新的翻译标准。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的差异,地理环境,宗教的影响,政治因素等方面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上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文化差异;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5-0001-03
  1引言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他是迄今为止美国翻译界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功能对等,试图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阅读时有相同的反应。在20世纪80年代,功能对等理论被引入中国,并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奈达的理论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最有应用价值的翻译理论,它帮助译者翻译和判断翻译作品。尽管这个翻译理论在翻译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一理论在理论上存在着局限性。首先,有必要了解“功能对等”的具体背景。奈达的“功能对等”主要应用于“圣经”的翻译。因此,对文本的信仰要比形式更注重。此外,不同的国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会很大。翻译的方法无疑会受到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象这一前提上的,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功能对等理论一再强调的读者反应相同是不可能达到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用读者反应是否相同来衡量疑问的优劣似乎有点不切实际。由于各自的社会经历,家庭背景,或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再读原文是都难以获得相同的反应的。因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谋求疑问读者和原文读者同等反应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从而充分发挥其优势,尽量避免不足之处。
  2历史文化因素
  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历史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英国也是如此。同时,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在發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差异会导致语言的不同特征。
  例如,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包含着许多成语,俚语等。如果不理解社会背景,或不知道关于语言的历史典故,我们将会很难理解这些表达的准确意思,更不用说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使译文读者了解正确的意思了。因此,为了翻译习语和历史典故中,想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语读者有相同的反应,该语言的历史常识是第一个限制。
  在英语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它的意思是,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在汉语中将其翻译为“殊途同归”。这也是一个中国成语,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以奈达的理论为基础的。看起来似乎是很完美的翻译。然而细究其历史文化,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All roads lead to Rome” 这句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因此有了这样一条谚语。当英国人说起这条谚语时,必然满怀着对辉煌的罗马帝国的憧憬称赞之情。而“殊途同归”则是出自《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我们在引用这句话时,并没有太多关于历史崇拜的因素在里面。同样地,我们将“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翻译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存在这方面的历史影响。当英国人引用这个谚语时,他就会想起罗马帝国在历史上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经过三百多年的艰苦斗争和残酷的扩张而建立起来的,这将使后代有一种自豪感。翻译后的谚语仅仅代表着一种自然现象。
  3地理文化环境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部落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在这个地区的影响下,那里的人们会对许多事情形成一种特殊的看法。这种观点将使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一种特殊的思想。
  这种特殊的地域影响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困难。英汉风的翻译有很明显的区别。在英国,人们喜欢“西风”而讨厌“东风”,因为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了温暖,而来自欧洲大陆北部的“东风”则是寒冷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脍炙人口的《西风颂》中这样写到:啊,西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这首诗中,所指的“风”即为西风,处于特殊地理文化中的英国人看到这样的词语时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事实上在雪莱的这首诗中,“西风”比喻作革命。当中国的读者遇到这样的翻译时,他们的反应和英国读者的反应肯定是有冲突的。他们疑惑: 西风,一种冷风如何会带来春天? 因为在我国“东风”才是温暖的风。朱自清曾经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宋代诗人朱熹也留下名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以,在外面的观点中,东风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而西风,则代表了万物凋零、草木枯萎,寒冷即将到来。如果不了解两地的气候差异,我们自然不明白为什么雪莱要歌颂西风而不是东风。
  4宗教文化影响
  英国人普遍是基督教信仰,基督徒把信仰看得无比重要。基督教是一种信仰——神和天国的宗教,发源于中东以色列地区。在人类发展史上,基督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中世纪的欧洲地区)。近代以来,虽然经历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基督教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欧美地区被普遍信仰。作为一种基督教民族的语言,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基督教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宗教词汇。这些与宗教有关的宗教术语也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例来说,“犹大”这个词是一个象征性的宗教词。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一个,他背叛耶稣,得到了一些钱。而“犹大”这个词是指叛徒。在西方,许多人信任基督教,相信上帝,当感到惊讶时说“Jesus”,遇到困难、危险时说“God save me”。有一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红楼梦》)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Tr. David Hawkes) 所以,如果我们不知道语言的宗教文化,我们中国人是如何对它作为源语言读者做出反应的呢?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信奉佛教、道教和儒教。有许多汉字与这些宗教有关系。有许多中国成语,如“林”、“二”等。外国人不知道中国的宗教文化是不可能理解他们的意思的。   5政治文化因素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策,这将使人们对同一政治术语有不同的看法。与之相反的立场,读者很难产生同样的反应,甚至对事件。例如,当我们提到“人权”这个词时,我们中国人的反应会与英国和美国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在英国和美国的政治领域,他们认为人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里的人们渴望追求个人的自由。而在汉语中,我们认为一个群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看来,我们对个人的权利并没有比集团更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特征受到政府的政策影响。
  6其他文化因素
  6.1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历史、社会、宗教、政治以及经济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有差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人们对同一事件作出的反应。比如“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就很明显。“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尊贵吉祥、力量和威严,被赋予至尊神圣、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藏龙卧虎”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对龙并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dragon”是一种能喷吐烟火、凶残可憎的动物,它常常代表邪恶,让人感到恐怖。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儿像“dragon”,表示此人飞扬跋复,令人讨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碰到“龙”这个字时,我们怎能期望中外读者的反应是一致的呢?
  6.2译者的因素
  翻译是通过译者这个中介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译者的目的、喜好、表达方式、翻译策略使得原文会有很多不同的译本,比如有部小说名字是《迦因小传》,在该译本中凡是有违中国伦理道德的男欢女爱的情节,特别是女主人公未婚先孕的情节都被译者隐去了。这样符合中国的伦理标准受到文人的欢迎。试想中国的读者读到这样的译本怎么会和原文的读者反应一样呢?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主体研究的新课题,它不仅对翻译研究,而且对原语及目的语文学关系的研究和翻译史的撰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虽然奈达的“功能对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也不能全部否定它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理论。此外,我们也应看到这一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忽视,译者主体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必将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否认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语言差异性上的积极作用,它仍然是目前最佳的翻译理论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很显然,一次理论作为一切翻译的标准是不恰当的。我们在用这一理论知道我们翻译活动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它在处理文化差异和形式转换上的消极作用,认识到翻译等理论之由于我国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相结合,才具有实用价值。一个好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源文的种类、文化色彩在源文中的重要性、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充分考虑对源文文化因素的取舍问题。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它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范例。我们承认它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它的局限性。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研究将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葛小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I):66.
  [3]谭载喜.文化形象思维与信达雅[J].中国翻译,1988(5):9-10.
  [4]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118.
  [6]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on.[M].Leiden: E.J. Brill,1964:59.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城市住房矛盾突出,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城市居民家庭呈现出典型的大城市居住特征,即人均居住面积偏低、租赁住房比例高、住
摘要:《五音集韵》和《切韵指南》是从中古音到近代音的过渡时期材料。《五音集韵》是一部韵书,《切韵指南》是一部韵图。本篇论文按照等韵学原理将《五音集韵》还原成一部韵图。比较两部韵图,来研究中古音到近代语音的演变规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部韵书既沿袭旧例,又根据当时的语音变化,做出了改变。  关键词:《五音集韵》;《切韵指南》;中古音;等韵学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的传递不再只能通过文本实现。通过语言,图像,颜色,动作,声音等多种符号进行意义表达和信息沟通的交际现象广
资源共享、战略联盟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本文回顾了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省孵化器协会的成立背景、基本定位及其主要任务,明确了协会依托单位集成资源
根据工作实践,对本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尤其是实现了校园一卡通以后,利用ILAS3.0系统处理借还图书时,读卡器兼容、消磁、漏借漏还、拒借、超期罚款等
经济强省是对一个地区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均处于较领先地位,并发挥着辐射和聚集效应的总体评价。河北省要建设经济强省不仅要充分利用环京津、环渤海地理、资源优势以
今年是深入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年,也是改革促进年.全省科技工作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