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11月
17岁的我上初三,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始了“革命大串联”,沿途看到了许多异地的风景,也看到了“造反派”刀光剑影的厮杀,遂产生了怀疑与反思,再没有热情去“点火”,却收获了友谊和爱情。
1966年11月30日
今天是“长征”的第一天。我们从县文教局领到每人20元钱和60斤粮票,一行40人打着红旗沿着铁路出发了。我们的目的地是革命圣地韶山和井岗山。我们将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指导我们的行动,当然也有沿途“煽风点火”的作用。
1966年12月2日
中央不是倡导“徒步长征”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挤在列车上?望着飞驰而过的列车,我一直在思考这问题。井岗山,两三千里的路程,我们什么时候才走到?我真想劝大家去坐火车,又怕同学们说我不革命。唉!我的脚已经打了泡,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
1966年12月4日
我终于登上了火车。在信阳市,我找借口离开了队伍,背着被包直奔火车站。站内正好停着一辆向南的列车,我急急忙忙登上去。车上挤满了学生,过道、椅背、行李架上全是人。前方车站是武汉,我本想下去看看长江大桥的,但异常的拥挤使我根本下不去,只在车窗里看了大桥的夜景,便一直坐到终点站长沙。
1966年12月7日
我被安派到一个叫“菜园子”的街道接待站,这几天领教了什么叫“革命”:长沙“造反派”正在打倒省委书记张平化,“造反派”与“保皇派”展开了血肉的拼杀,场面的惊心动魄使我难忘。我的心在抖:这就是我们的“革命”吗?而在接待站内,北京音乐学院的学生却在悠闲地奏管弦,这使我受到了启迪。从今天起,我将成为一个超脱世外的“逍遥派”。
1966年12月15日
昨天我从韶山回来,今天决定去广州。广州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但学生只能办理返程票,坐火车似乎不可能。我在长沙火车站徘徊,遇到几个想北上的广州大学生。我灵机一动,提出各自办理返程票,然后互相交换(我持有多名单的介绍信),大学生们直夸我的主意好。三个湘乡县的学生请求一同去广州,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1966年12月20日
广州真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家乡早已冰封雪冻,这里却还百花盛开。我们住在市工人文化宫,每天观看各种歌舞的排练,简直有点乐不思蜀了。我和三个同学相处如同亲兄弟,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广州“造反派”在揪“联动”,我们丝毫不关心。
1967年1月18日
由于元旦演出文化宫站的撤消,我们搬到流花桥干校已近一月了。在这里我认识了广东英德县的陆赤霞。这是一个令我心仪的女孩子,清纯美丽又大方,她对我也表现出好感。她常带着两位女同学来找我们,大家一起去游越秀公园、珠江大桥和黄花岗,每天欢声笑语,这段日子真是幸福啊!
1967年1月21日
今天陆赤霞她们要返乡了,几天前三个男同学已回到了湖南。陆赤霞向我来辞行,悄悄塞给我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着:送给我亲爱的同志!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不出一句话。她告诉我,春节后4月将到我省郑州去串联,让我到时等着她。我送她们上火车,望着她从车窗挥动的双手,我高声喊:再见了!四月见,郑州见!
1967年3月19日
今天,中央发出了停止串联的通知,我们的“再见”成为了泡影。我非常想念陆赤霞,写下了一首《忆秦娥》:三月令,鹰燕欲飞且休骋。且休骋,巨蛇(指京广线)长横,向阳桥(指长江大桥)静。急风骤雨思更浓,立谷巨呼山也应。山也应,且让桥静,更待来龄。期望还有重逢的一天,但这一天也许永远没有了。
17岁的我上初三,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始了“革命大串联”,沿途看到了许多异地的风景,也看到了“造反派”刀光剑影的厮杀,遂产生了怀疑与反思,再没有热情去“点火”,却收获了友谊和爱情。
1966年11月30日
今天是“长征”的第一天。我们从县文教局领到每人20元钱和60斤粮票,一行40人打着红旗沿着铁路出发了。我们的目的地是革命圣地韶山和井岗山。我们将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指导我们的行动,当然也有沿途“煽风点火”的作用。
1966年12月2日
中央不是倡导“徒步长征”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挤在列车上?望着飞驰而过的列车,我一直在思考这问题。井岗山,两三千里的路程,我们什么时候才走到?我真想劝大家去坐火车,又怕同学们说我不革命。唉!我的脚已经打了泡,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
1966年12月4日
我终于登上了火车。在信阳市,我找借口离开了队伍,背着被包直奔火车站。站内正好停着一辆向南的列车,我急急忙忙登上去。车上挤满了学生,过道、椅背、行李架上全是人。前方车站是武汉,我本想下去看看长江大桥的,但异常的拥挤使我根本下不去,只在车窗里看了大桥的夜景,便一直坐到终点站长沙。
1966年12月7日
我被安派到一个叫“菜园子”的街道接待站,这几天领教了什么叫“革命”:长沙“造反派”正在打倒省委书记张平化,“造反派”与“保皇派”展开了血肉的拼杀,场面的惊心动魄使我难忘。我的心在抖:这就是我们的“革命”吗?而在接待站内,北京音乐学院的学生却在悠闲地奏管弦,这使我受到了启迪。从今天起,我将成为一个超脱世外的“逍遥派”。
1966年12月15日
昨天我从韶山回来,今天决定去广州。广州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但学生只能办理返程票,坐火车似乎不可能。我在长沙火车站徘徊,遇到几个想北上的广州大学生。我灵机一动,提出各自办理返程票,然后互相交换(我持有多名单的介绍信),大学生们直夸我的主意好。三个湘乡县的学生请求一同去广州,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1966年12月20日
广州真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家乡早已冰封雪冻,这里却还百花盛开。我们住在市工人文化宫,每天观看各种歌舞的排练,简直有点乐不思蜀了。我和三个同学相处如同亲兄弟,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广州“造反派”在揪“联动”,我们丝毫不关心。
1967年1月18日
由于元旦演出文化宫站的撤消,我们搬到流花桥干校已近一月了。在这里我认识了广东英德县的陆赤霞。这是一个令我心仪的女孩子,清纯美丽又大方,她对我也表现出好感。她常带着两位女同学来找我们,大家一起去游越秀公园、珠江大桥和黄花岗,每天欢声笑语,这段日子真是幸福啊!
1967年1月21日
今天陆赤霞她们要返乡了,几天前三个男同学已回到了湖南。陆赤霞向我来辞行,悄悄塞给我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着:送给我亲爱的同志!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不出一句话。她告诉我,春节后4月将到我省郑州去串联,让我到时等着她。我送她们上火车,望着她从车窗挥动的双手,我高声喊:再见了!四月见,郑州见!
1967年3月19日
今天,中央发出了停止串联的通知,我们的“再见”成为了泡影。我非常想念陆赤霞,写下了一首《忆秦娥》:三月令,鹰燕欲飞且休骋。且休骋,巨蛇(指京广线)长横,向阳桥(指长江大桥)静。急风骤雨思更浓,立谷巨呼山也应。山也应,且让桥静,更待来龄。期望还有重逢的一天,但这一天也许永远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