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追求独立、渴望自由的个性日益突出,他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充满好奇,但思想还不成熟,认识也不深刻。在作文中表现为内容空洞,缺乏生活的底色,思路不清,表达不连贯,甚至词不达意等。简而言之就是既缺少写作素材又缺乏表达技巧。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呢?我做了一些尝试,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我将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做了统筹安排,希望能对学生进行有序训练。
一、七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在七年级,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将读书中遇到到的好句好段或好的素材摘抄在积累本上。
例如,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就要求学生摘抄有关面对困难挫折的名言、警句或者积累一些名人克服困难的事例。除了文字摘抄,学生还可以自由发挥,给所摘抄的内容配上插图。小组内随时可以交流分享,推荐出好的积累本,在全班交流分享。每一学期,评比出优秀摘抄,进行奖励和展览。这样做下来,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语言范例、经典文段,还大大提高了积累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片断练习克服畏难情绪。写作素材的贫瘠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甚至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上有畏难情绪,我就引导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例如,学习了《在山的那边》之后,我设计的训练任务是:请以《我终于爬到了山顶》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开始爬山了,先是抓住一棵小树拉一拉,结不结实,拉着树爬上去;再拉第二棵爬。直往前爬,爬到半山腰,才发现同伴不见了。向山下看,太陡,向下滑太险了。幸好我看到一条羊肠小道伸向山顶,我只好沿着小路继续向上爬去,走了一段路,路越走越陡,“哎呀。”吓死了,脚踩空了,崴了一下,手抓住了旁边一棵小树,总算没倒下去,手缺擦掉一块皮。这样跌跌撞撞地山顶终于到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不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了。
再次,通过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生动表达。学生的文字表达不够生动,甚至苍白,我认为仿写是个很好的训练途径。
例如,学习了《蝉》《贝壳》以后,我让学生以《蚂蚁》或者《蚕》为题,记叙你对它们的观察和感受,不少于200字。请学生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有学生写蚕时写道:那小小的蚕,经过二十多天的积聚: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狂吃,追肥;然后开始不吃不喝,把全部生命的力量转化,创造出这样精美的丝线,吐出来,把自己结实的围住,直至耗尽最后一丝能量……
学习《王几何》时,作者抓住王几何“哑笑、微笑、双目含笑、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眉开眼笑”等神态描写,形象刻画出了王老师的性格特点。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同学或者老师,不要写出名字,抓住他的语言或者神态或者动作特点,用片段描绘出来。大家猜出是谁,就证明你观察到位,要求用词准确。有了范例,进行仿写,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也更容易有效果。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认识,学生在积累和片段练习中得到乐趣和成长。
二、八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生活,谈生活的感悟。
首先,通过仿写文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的积累和练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文章的仿写。
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后,我设计的训练任务是:鲁迅先生没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怀念保姆的文章。保姆阿长既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却占有极大的分量。观察自己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令人难忘的人?写下他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情,字数600字左右。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写一个你生活中离不开,却并不真正了解的人,要求写出他(她)的个性或者特点。
有的同学写了门卫师傅,虽然天天见面很熟悉,其实并不真正的了解,甚至有时候还在嫌弃他的啰嗦与多事。直到有一天,下着大雨,急急忙忙跑回家却发现忘记带钥匙。门卫师傅不但热心地让我进门卫避雨,还腾出桌子,让我写作业,借给我手机让我联系家人……
其次,通过写读后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感悟能力。在七年级积累和仿写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八年级也是学生自我意识最强烈的阶段,如学完《背影》《老王》之后,我设置写作训练:选择一篇课文,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两年的训练下来,学生对写作文不再头疼,反而很乐意记录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三、九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分析和运用写作技巧。
首先,归回顾课文纳总结写作技巧。和学生一起回顾三年来学过的课文,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写作特点和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归纳出写作方法。如通过分析《春》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如通过分析《在山的那边》《蜡烛》引导学生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爱莲说》《陋室铭》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芦花荡》《故乡》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描写;通过分析《蝉》《阿长与〈山海经〉》引导学生学习欲扬先抑;通过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卒章显志;通过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通过分析《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引导学生学习正反对比和侧面烘托《爸爸的花儿落了》《藤野先生》引导学生学习明线暗线的写法……
其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技巧训练。
例如,学习四单元的文章,完成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写作时,可以采用镜头组接的方式。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的不同镜头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的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选用片段或画面,这些片段或画面之间,不一定要衔接,可以各自有各自独立的起讫,每个小片段或画面都有各自相对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但是所有的片段或画面必须围绕着一个主题或中心,同时每个画面或片段,不能是同一个层面或同一个角度的内容,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的表现主题。
如,同学们在写《我们心目中的老师》时,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
镜头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时间:开学之际
“咦?那个戴着眼镜,梳着短发,拎着本书的年轻教师是谁呀?”
“噢,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张老师!”
张老师走进了初一(8)班的大门,站在三尺讲台前,板着脸,我断言,此乃“严师”。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字典、周记、笔记、积累”这八个大字。黑板上那简短而又刚劲有力的粉笔字,足以显示其语文功底,而那所谓的“新学期要求”,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以为说说而已,大家都左耳进右耳出,谁也没放心上。结果第二天带字典回校的要求“全军覆没”,罚以“静坐”,“留校观察”40分钟,
经过这一“静养”,调以身心。从此,同学们把老师的话都听在脑里,记在心里,不敢有半点遗忘,语文成绩当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作文的语言应忠实于生活,尽量生活化,尽量与文中的语境想吻合。有时候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模仿别人的语言为我所用。
如:学生在写与父亲之间的感情纠结时,直接借用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来做题目——《“爱”在心 口难开》,直接把对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和自己对父亲的恨、怨、不理解、爱准确地提炼出来。将自己的特点表达的鲜明、生动、准确、活泼、有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就必须给学生写作空间,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多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认识,作文教学的难点才能化解为易,学生才能在写作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写作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呢?我做了一些尝试,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我将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做了统筹安排,希望能对学生进行有序训练。
一、七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在七年级,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将读书中遇到到的好句好段或好的素材摘抄在积累本上。
例如,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就要求学生摘抄有关面对困难挫折的名言、警句或者积累一些名人克服困难的事例。除了文字摘抄,学生还可以自由发挥,给所摘抄的内容配上插图。小组内随时可以交流分享,推荐出好的积累本,在全班交流分享。每一学期,评比出优秀摘抄,进行奖励和展览。这样做下来,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语言范例、经典文段,还大大提高了积累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片断练习克服畏难情绪。写作素材的贫瘠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甚至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上有畏难情绪,我就引导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例如,学习了《在山的那边》之后,我设计的训练任务是:请以《我终于爬到了山顶》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开始爬山了,先是抓住一棵小树拉一拉,结不结实,拉着树爬上去;再拉第二棵爬。直往前爬,爬到半山腰,才发现同伴不见了。向山下看,太陡,向下滑太险了。幸好我看到一条羊肠小道伸向山顶,我只好沿着小路继续向上爬去,走了一段路,路越走越陡,“哎呀。”吓死了,脚踩空了,崴了一下,手抓住了旁边一棵小树,总算没倒下去,手缺擦掉一块皮。这样跌跌撞撞地山顶终于到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不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了。
再次,通过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生动表达。学生的文字表达不够生动,甚至苍白,我认为仿写是个很好的训练途径。
例如,学习了《蝉》《贝壳》以后,我让学生以《蚂蚁》或者《蚕》为题,记叙你对它们的观察和感受,不少于200字。请学生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有学生写蚕时写道:那小小的蚕,经过二十多天的积聚: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狂吃,追肥;然后开始不吃不喝,把全部生命的力量转化,创造出这样精美的丝线,吐出来,把自己结实的围住,直至耗尽最后一丝能量……
学习《王几何》时,作者抓住王几何“哑笑、微笑、双目含笑、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眉开眼笑”等神态描写,形象刻画出了王老师的性格特点。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同学或者老师,不要写出名字,抓住他的语言或者神态或者动作特点,用片段描绘出来。大家猜出是谁,就证明你观察到位,要求用词准确。有了范例,进行仿写,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也更容易有效果。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认识,学生在积累和片段练习中得到乐趣和成长。
二、八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生活,谈生活的感悟。
首先,通过仿写文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的积累和练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文章的仿写。
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后,我设计的训练任务是:鲁迅先生没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怀念保姆的文章。保姆阿长既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却占有极大的分量。观察自己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令人难忘的人?写下他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情,字数600字左右。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写一个你生活中离不开,却并不真正了解的人,要求写出他(她)的个性或者特点。
有的同学写了门卫师傅,虽然天天见面很熟悉,其实并不真正的了解,甚至有时候还在嫌弃他的啰嗦与多事。直到有一天,下着大雨,急急忙忙跑回家却发现忘记带钥匙。门卫师傅不但热心地让我进门卫避雨,还腾出桌子,让我写作业,借给我手机让我联系家人……
其次,通过写读后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感悟能力。在七年级积累和仿写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八年级也是学生自我意识最强烈的阶段,如学完《背影》《老王》之后,我设置写作训练:选择一篇课文,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两年的训练下来,学生对写作文不再头疼,反而很乐意记录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三、九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分析和运用写作技巧。
首先,归回顾课文纳总结写作技巧。和学生一起回顾三年来学过的课文,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写作特点和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归纳出写作方法。如通过分析《春》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如通过分析《在山的那边》《蜡烛》引导学生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爱莲说》《陋室铭》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芦花荡》《故乡》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描写;通过分析《蝉》《阿长与〈山海经〉》引导学生学习欲扬先抑;通过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卒章显志;通过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通过分析《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引导学生学习正反对比和侧面烘托《爸爸的花儿落了》《藤野先生》引导学生学习明线暗线的写法……
其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技巧训练。
例如,学习四单元的文章,完成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写作时,可以采用镜头组接的方式。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的不同镜头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的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选用片段或画面,这些片段或画面之间,不一定要衔接,可以各自有各自独立的起讫,每个小片段或画面都有各自相对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但是所有的片段或画面必须围绕着一个主题或中心,同时每个画面或片段,不能是同一个层面或同一个角度的内容,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的表现主题。
如,同学们在写《我们心目中的老师》时,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
镜头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时间:开学之际
“咦?那个戴着眼镜,梳着短发,拎着本书的年轻教师是谁呀?”
“噢,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张老师!”
张老师走进了初一(8)班的大门,站在三尺讲台前,板着脸,我断言,此乃“严师”。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字典、周记、笔记、积累”这八个大字。黑板上那简短而又刚劲有力的粉笔字,足以显示其语文功底,而那所谓的“新学期要求”,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以为说说而已,大家都左耳进右耳出,谁也没放心上。结果第二天带字典回校的要求“全军覆没”,罚以“静坐”,“留校观察”40分钟,
经过这一“静养”,调以身心。从此,同学们把老师的话都听在脑里,记在心里,不敢有半点遗忘,语文成绩当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作文的语言应忠实于生活,尽量生活化,尽量与文中的语境想吻合。有时候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模仿别人的语言为我所用。
如:学生在写与父亲之间的感情纠结时,直接借用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来做题目——《“爱”在心 口难开》,直接把对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和自己对父亲的恨、怨、不理解、爱准确地提炼出来。将自己的特点表达的鲜明、生动、准确、活泼、有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就必须给学生写作空间,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多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认识,作文教学的难点才能化解为易,学生才能在写作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写作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