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百鸟朝凤》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不灭的初心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唢呐精神的故事。本文试图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影片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解读,揭示该片所传递出来的文化意蕴,从而引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反思。
关键词:《百鸟朝凤》;人类学;文化传承
1 影片简介
电影《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遗作,影片依托于20世纪80年代变革的社会背景,以传统与现代这对二元对立的结构作为电影叙事的基调,讲述了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唢呐班班主焦三爷费尽心思精挑细选徒弟,用爱传承唢呐这一项传统技艺的故事。在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被演绎得分外鲜明生动。师傅焦三爷外表看似冷酷无情,内心却一片火热,他始终用“从艺先做人”的标准去找寻和考查弟子;而徒弟天鸣则是那种天赋一般却有着良好德行的孩子。正是在这种考量设计下,两代唢呐人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仍然秉持着初心和使命去守护唢呐艺术的这份信仰和情怀让人动容。这部电影既承载了现实的无奈与刺痛,又于并不精良的一帧帧画面中体现出了一种最质朴温厚的美感与力量。
2 影片所体现的人类学方法与理论
2.1 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从事人类学研究的独特方法。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方法,使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1]
《百鸟朝凤》中透露出立体而多面的信息:西北浓厚的地理特征、焦三爷个人的从艺经历、焦三爷收徒的标准与方式、唢呐在乡村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的作用与体现、传统的唢呐受到西洋乐队侵扰等内容。如果没有前期扎实的调查工作,没有对拍摄地和拍摄文化事项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将这些细节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出来的。虽说导演吴天明不是人类学者,但他的众多影片都关注到了人类学的问题,亦在有意无意中采用了人类学的方法,因此本片方可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2.2 历时性与共时性
历时性与共时性也称历史性与现实性。人类学中历时性研究方法重在研究其历史起源与变迁,是纵向的;共时性研究方法重在考察当下的文化发展和跨文化比较,是横向的。[2]因此,将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增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发生在1982年西北地域上,民间艺人焦三爷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原则,用一套严格的标准去锤炼与考验徒弟,让唢呐这门传统技艺在夹缝中传承与发展的故事。天鸣和蓝玉当学徒的过程,到最后天鸣学成并继承了焦三爷的衣钵,这折射出20世纪中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影片具有很强的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历时性特点。同时,当唢呐的传承遇到西洋乐器的冲击时,以天鸣为主的游家班人开始了他们的不同选择,这些内容体现了现实性。不仅如此,影片还揭示了外来文化与现代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让人更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2.3 整体观
人类学的整体观认为,文化的整体特征并非部分特质的简单之和,而是把各种文化现象作为一个内部相连的整体来看待。“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理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时的问题,又关照历史的因素。总之,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1]
本片即是整体观的完美体现:镜头关注的是一个民间唢呐技艺高超的艺人为了唢呐的延续和发展,始终与弟子坚持与守护唢呐的故事。这种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现代化的冲击,不仅涉及个人、地方和国家的历史,而且还有婚丧嫁娶、社会开放程度、个人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本片不仅是个人学艺与传承的故事,更是置于更大的国家社会背景下来考察的。这些内容都是互相关联的,相互间构成了以唢呐为载体的文化整体。
3 影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百鸟朝凤》是一部文艺题材的作品,也是一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匠心之作。整部影片饱含情感的深度总在不经意间弥散出一种忧伤,发人深省,因此,下文笔者将从两方面进行解读。
3.1 唢呐文化的传承
所谓的传承,不单在于技艺本身,更看重的是掌握一套精准的文化理念、价值判断与伦理规矩。中国俗语里有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的就是师徒关系的一种神圣性与阶序性,是对于身份与伦理的再确认与安排。影片中的焦三爷是一位有些刻板的老师傅,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在其内心深处早已洞悉一切。相对于学艺中的天赋,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品质与德行。所以当师兄天鸣与师弟蓝玉两位准弟子找上他家家门拜师学艺时,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加以考查。同是割稻草,蓝玉手脚麻利但是干活不够有耐心,相比之下,天鸣不急不躁,一丝不苟地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原本是在父亲的“威逼利诱”下才不得已被迫学艺的天鸣,等真正入了师门,却也能谨遵父命,踏实学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孝心。而当他与师弟蓝玉在演奏场合奉命保管师傅视为珍宝的唢呐时,因为疏忽导致唢呐葬身火海,比起蓝玉事后处理时的逃避与怯懦,天鸣不顾一切投入火海抢救唢呐的情形在映衬下显得熠熠生辉。天鸣虽悟性不如师弟蓝玉,但心中却对人对事对物多了一份敬畏与感恩。这绝对是心中强烈的担当和责任使然,而这正是师傅最看重的修身之道。天鸣的一滴泪打动了焦三爷,也成功成为三爷的耳提面命之人。
3.2 唢呐文化的坚守
当唢呐班的掌门人变成了游天鸣,时代转变,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容小觑。如果说焦三爷最注重的是传承人本身,到了天鸣这里他需要平衡的是如何让唢呐这门本土化的传统技艺在面对以管弦乐为代表的西洋乐器的冲击,以及经济市场化的席卷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稳步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对比,就像在葬礼中呈现出的那样,当管弦乐和唢呐正面相对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对传统的东西产生鄙夷的态度,这是一种尴尬的境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浪潮也随之蓬勃起来,游家班的人为了生计,开始了他们不同的选择。师弟蓝玉去了油榨厂上班,而当初执意逼迫天鸣学艺的父亲,此时也认为“唢呐没什么用”,因为单凭这门技艺已经养不了家,甚至娶不到媳妇。然而不管外界怎么反对,天鸣面对唢呐这种窘境,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他要把对师傅的承诺守护到底。这是他这类技艺人匠心的最好写照,守得住清贫,耐得起寂寞,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仰慕功成名就。而影片的最后,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最迫切的一个便是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如何才能在现代化的环境下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4 结语
在对影片《百鸟朝凤》的主题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影片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事项进行了分析,实则是为了呼吁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认同。更为紧迫的是,在现行的经济态势下,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挤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土壤,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与撕裂。而本文旨在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反思,即以何种方式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迎接时代与社会的双重考验。
参考文献:
[1]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修订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557,247,14.
[2] 王旺.以影视人类学视角赏析纪录片《三节草》[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01):29-31.
[3] 窦兴斌.《百鸟朝凤》:多层叙事的文本建构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和救赎想像[J].电影评介,2016(09).
[4] 李彬,赵楠.《百鸟朝凤》影像中的乡土叙事策略解析[J].电影文学,2014(04).
[5] 余洪.艺术电影《百鸟朝凤》中乡土叙事策略与文化传承解读[J].大众文艺,2017(15).
[6] 胡俊.权力或艺术:中国乡土文化符号唢呐的隐喻与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7(09).
作者简介:杨童(1995—),女,贵州锦屏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7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百鸟朝凤》;人类学;文化传承
1 影片简介
电影《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遗作,影片依托于20世纪80年代变革的社会背景,以传统与现代这对二元对立的结构作为电影叙事的基调,讲述了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唢呐班班主焦三爷费尽心思精挑细选徒弟,用爱传承唢呐这一项传统技艺的故事。在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被演绎得分外鲜明生动。师傅焦三爷外表看似冷酷无情,内心却一片火热,他始终用“从艺先做人”的标准去找寻和考查弟子;而徒弟天鸣则是那种天赋一般却有着良好德行的孩子。正是在这种考量设计下,两代唢呐人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仍然秉持着初心和使命去守护唢呐艺术的这份信仰和情怀让人动容。这部电影既承载了现实的无奈与刺痛,又于并不精良的一帧帧画面中体现出了一种最质朴温厚的美感与力量。
2 影片所体现的人类学方法与理论
2.1 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从事人类学研究的独特方法。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方法,使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1]
《百鸟朝凤》中透露出立体而多面的信息:西北浓厚的地理特征、焦三爷个人的从艺经历、焦三爷收徒的标准与方式、唢呐在乡村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的作用与体现、传统的唢呐受到西洋乐队侵扰等内容。如果没有前期扎实的调查工作,没有对拍摄地和拍摄文化事项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将这些细节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出来的。虽说导演吴天明不是人类学者,但他的众多影片都关注到了人类学的问题,亦在有意无意中采用了人类学的方法,因此本片方可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2.2 历时性与共时性
历时性与共时性也称历史性与现实性。人类学中历时性研究方法重在研究其历史起源与变迁,是纵向的;共时性研究方法重在考察当下的文化发展和跨文化比较,是横向的。[2]因此,将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增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发生在1982年西北地域上,民间艺人焦三爷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原则,用一套严格的标准去锤炼与考验徒弟,让唢呐这门传统技艺在夹缝中传承与发展的故事。天鸣和蓝玉当学徒的过程,到最后天鸣学成并继承了焦三爷的衣钵,这折射出20世纪中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影片具有很强的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历时性特点。同时,当唢呐的传承遇到西洋乐器的冲击时,以天鸣为主的游家班人开始了他们的不同选择,这些内容体现了现实性。不仅如此,影片还揭示了外来文化与现代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让人更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2.3 整体观
人类学的整体观认为,文化的整体特征并非部分特质的简单之和,而是把各种文化现象作为一个内部相连的整体来看待。“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理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时的问题,又关照历史的因素。总之,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1]
本片即是整体观的完美体现:镜头关注的是一个民间唢呐技艺高超的艺人为了唢呐的延续和发展,始终与弟子坚持与守护唢呐的故事。这种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现代化的冲击,不仅涉及个人、地方和国家的历史,而且还有婚丧嫁娶、社会开放程度、个人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本片不仅是个人学艺与传承的故事,更是置于更大的国家社会背景下来考察的。这些内容都是互相关联的,相互间构成了以唢呐为载体的文化整体。
3 影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百鸟朝凤》是一部文艺题材的作品,也是一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匠心之作。整部影片饱含情感的深度总在不经意间弥散出一种忧伤,发人深省,因此,下文笔者将从两方面进行解读。
3.1 唢呐文化的传承
所谓的传承,不单在于技艺本身,更看重的是掌握一套精准的文化理念、价值判断与伦理规矩。中国俗语里有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的就是师徒关系的一种神圣性与阶序性,是对于身份与伦理的再确认与安排。影片中的焦三爷是一位有些刻板的老师傅,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在其内心深处早已洞悉一切。相对于学艺中的天赋,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品质与德行。所以当师兄天鸣与师弟蓝玉两位准弟子找上他家家门拜师学艺时,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加以考查。同是割稻草,蓝玉手脚麻利但是干活不够有耐心,相比之下,天鸣不急不躁,一丝不苟地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原本是在父亲的“威逼利诱”下才不得已被迫学艺的天鸣,等真正入了师门,却也能谨遵父命,踏实学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孝心。而当他与师弟蓝玉在演奏场合奉命保管师傅视为珍宝的唢呐时,因为疏忽导致唢呐葬身火海,比起蓝玉事后处理时的逃避与怯懦,天鸣不顾一切投入火海抢救唢呐的情形在映衬下显得熠熠生辉。天鸣虽悟性不如师弟蓝玉,但心中却对人对事对物多了一份敬畏与感恩。这绝对是心中强烈的担当和责任使然,而这正是师傅最看重的修身之道。天鸣的一滴泪打动了焦三爷,也成功成为三爷的耳提面命之人。
3.2 唢呐文化的坚守
当唢呐班的掌门人变成了游天鸣,时代转变,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容小觑。如果说焦三爷最注重的是传承人本身,到了天鸣这里他需要平衡的是如何让唢呐这门本土化的传统技艺在面对以管弦乐为代表的西洋乐器的冲击,以及经济市场化的席卷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稳步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对比,就像在葬礼中呈现出的那样,当管弦乐和唢呐正面相对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对传统的东西产生鄙夷的态度,这是一种尴尬的境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浪潮也随之蓬勃起来,游家班的人为了生计,开始了他们不同的选择。师弟蓝玉去了油榨厂上班,而当初执意逼迫天鸣学艺的父亲,此时也认为“唢呐没什么用”,因为单凭这门技艺已经养不了家,甚至娶不到媳妇。然而不管外界怎么反对,天鸣面对唢呐这种窘境,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他要把对师傅的承诺守护到底。这是他这类技艺人匠心的最好写照,守得住清贫,耐得起寂寞,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仰慕功成名就。而影片的最后,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最迫切的一个便是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如何才能在现代化的环境下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4 结语
在对影片《百鸟朝凤》的主题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影片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事项进行了分析,实则是为了呼吁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认同。更为紧迫的是,在现行的经济态势下,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挤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土壤,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与撕裂。而本文旨在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反思,即以何种方式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迎接时代与社会的双重考验。
参考文献:
[1]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修订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557,247,14.
[2] 王旺.以影视人类学视角赏析纪录片《三节草》[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01):29-31.
[3] 窦兴斌.《百鸟朝凤》:多层叙事的文本建构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和救赎想像[J].电影评介,2016(09).
[4] 李彬,赵楠.《百鸟朝凤》影像中的乡土叙事策略解析[J].电影文学,2014(04).
[5] 余洪.艺术电影《百鸟朝凤》中乡土叙事策略与文化传承解读[J].大众文艺,2017(15).
[6] 胡俊.权力或艺术:中国乡土文化符号唢呐的隐喻与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7(09).
作者简介:杨童(1995—),女,贵州锦屏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7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