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在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中的心理需求表现在感受户外空间、体验行为场景、参与活动项目及缓解情绪压力四个方面。我国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易识别性、适宜性与功能复合性问题,制约了共享城市的发展。文章研究纽约泪珠公园案例中空间建构、环境营造、景观设施和植物绿化内容,归纳空间、环境、设施及植物的设计策略,结合青年心理需求规律,营造情感、精神与文化融合的景观空间。依据青年群体心理需求,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概念,重视服务区域空间容量问题,可以营造出满足市民需求的城市生态共享场所。
关键词:景观设计;青年;心理需求;中小型公共空间;生态共享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对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其心理需求也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研究青年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公共空间中形式、功能、尺度等要素,可以设计出更优质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
一、青年心理需求及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概述
(一)青年心理需求
不同群体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等影响,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目前,儿童与老年的心理需求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青年相对较少。国家统计局将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5~34岁,其性格一般乐观开朗,对环境需求主要是自我满足与放松[1],在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中,青年心理需求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感受户外空间、体验行为场景、参与活动项目、缓解情绪压力。
(二)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
中小型公共空间利用周边建筑的围合分隔,形成散布于城市中的活动场所,包括休闲广场、街头绿地、迷你公园等类型。其空间利用率高,但尺度规模很难明确界定,通常几十平米到一公顷左右都可称为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当前我国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安全性。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多与建筑、停车场、城市街道等场地相邻,环境影响因子复杂。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安全性因素,重视景观与建筑空间的接触边界,提升场地功能属性与空间氛围,同时应关注植物密度、高度与配套设施等设计元素。
第二,易识别性。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到好的设计有两个重要特征,可视性(discoverability)及易通性(understanding)[2],其中易通性在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中,也可称为易识别性。依据场地周边建筑性质,通过环境营造手法,使人可以体会场地文化,感知设计意图。
第三,适宜性。约翰·O·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认为,除了极少数例外,那些著名的构筑物在它们的时代,都曾与建成环境和居住景观和谐融洽[3]。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型公共空间功能单一,设施陈旧,未考虑各景观元素之间的协调性,缺乏环境的亲近尺度。
第四,功能复合性。缺乏功能属性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很难满足人对场地文化与精神特质的体验需求。将亲近自然、宣泄情感与场景体验等内容融入可达性较高的中小型公共空间,同时避免周边环境干扰,有利于营造出“一种空间,多重功能”的景观场所。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与共享城市理念逐渐被人民所认可。以城市发展为前提的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通过对安全性、易识别性、适宜性及功能复合性的研究,用合理尺度构筑空间功能与形象内涵,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与生活体验,同时传播了区域精神及文化内涵。
二、案例解析——美国纽约泪珠公园
(一)案例概况
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西南侧的泪珠公园是一个占地约7300m2的开放性公园,由迈克尔·范·瓦尔肯伯格及其合伙人景观事务所设计,设计时间为1999-2006年,曾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9年综合设计类荣誉奖[4]。该案例在空间建构、环境营造、景观设施及植物绿化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空间建构
泪珠公园服务对象主要是附近居民或周边工作人士,在有限的设计范围内,融合私密、半私密及开敞性的空间类型,构筑理性、宜人的景观场所。
公园由高层公寓围合而成,通过高楼与公园的竖向高差对比,形成安全的围合感。公园北面相对日照充足,设计阳光草坡,打造静态交往空间。南面蜿蜒曲折的叠石景观,营造出动态探索空间(图1)。
2.环境营造
元素丰富、充满活力的环境场地会直接吸引人们参与体验。北面道路划分两块阳光草坡,既是草地滚球场,也可作为定期活动举办地;附近迷你沼泽地呈现出典型的生态景观风貌;阅读平台增加了休憩与交往空间;公园南面利用叠石、沙地与植物等材料,给人有效的环境刺激,并将场地与路径合理串联,提升环境利用率。
公园设置多个出入口,满足人从不同方向出入的行为习性。内部道路结合环境界面中肌理、質感与氛围的变化,增加了场地的体验性。
3.景观设施
景观小品与配套设施,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包含隐喻象征意义。公园标志性景观冰水墙因夏天渗水、冬天结冰而得名,它能有效阻挡哈德逊河吹来的强烈干冷风,并分隔和保护公园的南北面,所用石材也隐喻和诠释着纽约州的地质情况。
南面沙坑游乐区结合滑梯、石块与沙地,营造游戏体验场所;石块浅滩设计自由控制的戏水景观,提升了场地的参与性;北面阅读平台散布的不规则石块满足坐憩功能,采用当地蓝灰砂岩,与冰水墙材质统一。
4.植物绿化
受强烈干冷风与大片阴影遮挡,泪珠公园选择乡土和非乡土植物搭配,设计自然原始的风貌景象,展现出丰富的季相效果。
园内共有超过65910株植物,包括树、小灌木、藤、球茎和地被[5],依据植物生长特性,营造乔灌草的配置层次,有效调节环境微气候。后期维护管理中,避免使用化肥、杀虫剂,同时收集废水并净化成灌溉用水,满足生态绿色标准。
(二)案例小结 纽约泪珠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绿色共享的城市景观空间,其理念构思、设计策略及材料运用等内容,对现当代景观设计具有借鉴价值。人既是空间景观的构成者,也是空间行为的参与者,研究人的生理行为与心理需求,通过环境刺激人的感觉与知觉,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创造赋有场地精神与文化脉络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
三、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一)空间
研究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设计出独立开放、尺度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通过明确入口节点,梳理步行通道、规划活动广场等具体措施,整合场地内点线面空间。在感受户外环境、体验场地功能之余,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有利于营造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综合化的场所空间。
(二)环境
现代青年运用社交软件来维系社会关系,缺乏情感交流。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为青年提供接触与感知的环境,满足其参与活动项目、融入空间场景的心理需求。运用色彩对比、铺装分割、地面高差的设计手法,构建休闲绿地、水景假山、运动娱乐等功能区,营造出易于识别的环境场所。分析人在环境影响下的心理变化规律,可以设计出更具社会性、文化性与符号性的空间环境。
(三)设施
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涵盖座椅、灯具、铺装、小品、水景等景观设施。良好的设施布局为青年提供适宜的交往空间,促使他们在场地中停留较长时间。具体设计策略:第一,座椅设计需符合人体工程学及人的行为习性,以集中或分散的形式,满足独坐和集会的需求;第二,喷泉、瀑布等“活水景观”,运用水的流动性特征,增加了景观空间的活力;第三,铺装设计可分为线型和面型两类,以质感和纹理刺激人的感官与知觉,达到停留和穿行的功能;其余景觀设施应结合场地特性做选择性设计。
(四)植物
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青年,通过体验自然环境能达到放松心情、缓解情绪压力的目的。绿化设计可以塑造接近自然感受的空间环境,其整体布局应遵循配置多样性原则,具体方案包括:第一,以乡土植物为主,局部点缀非乡土植物,塑造乔灌草与时令花卉的组团;第二,树池与花坛可增加环境绿量,与座椅、台阶或地形组合满足休憩、观赏功能;第三,垂直绿化区域提升场地绿视率,构筑立体景观空间;第四,树木、花草、果实等元素,能有效调节环境微气候,减弱噪声,净化空气。
四、结语
以青年群体为研究背景,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概念,可以设计出文化、精神与情感融合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图2)。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借鉴经济学领域提出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观点,必须重视国土资源紧缺的现状,考虑服务区域空间容量问题,提升公共空间的环保与经济价值,为市民交往与城市生活营造生态共享场所。
图片来源:自制
参考文献:
[1]李雪,谭少华,戴妍.促进人群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与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7(6):230-231.
[2]诺曼.设计心理学[M].小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5.
[3]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79-281.
[4]金云峰,简圣贤.泪珠公园 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J].风景园林,2011(10):30-35.
[5]林俏.纽约泪珠公园:对于场地现状影响活动类型的思索[J].现代园艺,2016(8):105-107.
作者简介:
张涛,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通讯作者:赵慧宁,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与景观设计。
关键词:景观设计;青年;心理需求;中小型公共空间;生态共享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对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其心理需求也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研究青年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公共空间中形式、功能、尺度等要素,可以设计出更优质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
一、青年心理需求及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概述
(一)青年心理需求
不同群体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等影响,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目前,儿童与老年的心理需求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青年相对较少。国家统计局将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5~34岁,其性格一般乐观开朗,对环境需求主要是自我满足与放松[1],在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中,青年心理需求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感受户外空间、体验行为场景、参与活动项目、缓解情绪压力。
(二)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
中小型公共空间利用周边建筑的围合分隔,形成散布于城市中的活动场所,包括休闲广场、街头绿地、迷你公园等类型。其空间利用率高,但尺度规模很难明确界定,通常几十平米到一公顷左右都可称为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当前我国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安全性。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多与建筑、停车场、城市街道等场地相邻,环境影响因子复杂。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安全性因素,重视景观与建筑空间的接触边界,提升场地功能属性与空间氛围,同时应关注植物密度、高度与配套设施等设计元素。
第二,易识别性。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到好的设计有两个重要特征,可视性(discoverability)及易通性(understanding)[2],其中易通性在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中,也可称为易识别性。依据场地周边建筑性质,通过环境营造手法,使人可以体会场地文化,感知设计意图。
第三,适宜性。约翰·O·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认为,除了极少数例外,那些著名的构筑物在它们的时代,都曾与建成环境和居住景观和谐融洽[3]。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型公共空间功能单一,设施陈旧,未考虑各景观元素之间的协调性,缺乏环境的亲近尺度。
第四,功能复合性。缺乏功能属性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很难满足人对场地文化与精神特质的体验需求。将亲近自然、宣泄情感与场景体验等内容融入可达性较高的中小型公共空间,同时避免周边环境干扰,有利于营造出“一种空间,多重功能”的景观场所。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与共享城市理念逐渐被人民所认可。以城市发展为前提的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通过对安全性、易识别性、适宜性及功能复合性的研究,用合理尺度构筑空间功能与形象内涵,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与生活体验,同时传播了区域精神及文化内涵。
二、案例解析——美国纽约泪珠公园
(一)案例概况
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西南侧的泪珠公园是一个占地约7300m2的开放性公园,由迈克尔·范·瓦尔肯伯格及其合伙人景观事务所设计,设计时间为1999-2006年,曾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9年综合设计类荣誉奖[4]。该案例在空间建构、环境营造、景观设施及植物绿化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空间建构
泪珠公园服务对象主要是附近居民或周边工作人士,在有限的设计范围内,融合私密、半私密及开敞性的空间类型,构筑理性、宜人的景观场所。
公园由高层公寓围合而成,通过高楼与公园的竖向高差对比,形成安全的围合感。公园北面相对日照充足,设计阳光草坡,打造静态交往空间。南面蜿蜒曲折的叠石景观,营造出动态探索空间(图1)。
2.环境营造
元素丰富、充满活力的环境场地会直接吸引人们参与体验。北面道路划分两块阳光草坡,既是草地滚球场,也可作为定期活动举办地;附近迷你沼泽地呈现出典型的生态景观风貌;阅读平台增加了休憩与交往空间;公园南面利用叠石、沙地与植物等材料,给人有效的环境刺激,并将场地与路径合理串联,提升环境利用率。
公园设置多个出入口,满足人从不同方向出入的行为习性。内部道路结合环境界面中肌理、質感与氛围的变化,增加了场地的体验性。
3.景观设施
景观小品与配套设施,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包含隐喻象征意义。公园标志性景观冰水墙因夏天渗水、冬天结冰而得名,它能有效阻挡哈德逊河吹来的强烈干冷风,并分隔和保护公园的南北面,所用石材也隐喻和诠释着纽约州的地质情况。
南面沙坑游乐区结合滑梯、石块与沙地,营造游戏体验场所;石块浅滩设计自由控制的戏水景观,提升了场地的参与性;北面阅读平台散布的不规则石块满足坐憩功能,采用当地蓝灰砂岩,与冰水墙材质统一。
4.植物绿化
受强烈干冷风与大片阴影遮挡,泪珠公园选择乡土和非乡土植物搭配,设计自然原始的风貌景象,展现出丰富的季相效果。
园内共有超过65910株植物,包括树、小灌木、藤、球茎和地被[5],依据植物生长特性,营造乔灌草的配置层次,有效调节环境微气候。后期维护管理中,避免使用化肥、杀虫剂,同时收集废水并净化成灌溉用水,满足生态绿色标准。
(二)案例小结 纽约泪珠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绿色共享的城市景观空间,其理念构思、设计策略及材料运用等内容,对现当代景观设计具有借鉴价值。人既是空间景观的构成者,也是空间行为的参与者,研究人的生理行为与心理需求,通过环境刺激人的感觉与知觉,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创造赋有场地精神与文化脉络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
三、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一)空间
研究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设计出独立开放、尺度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通过明确入口节点,梳理步行通道、规划活动广场等具体措施,整合场地内点线面空间。在感受户外环境、体验场地功能之余,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有利于营造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综合化的场所空间。
(二)环境
现代青年运用社交软件来维系社会关系,缺乏情感交流。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为青年提供接触与感知的环境,满足其参与活动项目、融入空间场景的心理需求。运用色彩对比、铺装分割、地面高差的设计手法,构建休闲绿地、水景假山、运动娱乐等功能区,营造出易于识别的环境场所。分析人在环境影响下的心理变化规律,可以设计出更具社会性、文化性与符号性的空间环境。
(三)设施
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涵盖座椅、灯具、铺装、小品、水景等景观设施。良好的设施布局为青年提供适宜的交往空间,促使他们在场地中停留较长时间。具体设计策略:第一,座椅设计需符合人体工程学及人的行为习性,以集中或分散的形式,满足独坐和集会的需求;第二,喷泉、瀑布等“活水景观”,运用水的流动性特征,增加了景观空间的活力;第三,铺装设计可分为线型和面型两类,以质感和纹理刺激人的感官与知觉,达到停留和穿行的功能;其余景觀设施应结合场地特性做选择性设计。
(四)植物
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青年,通过体验自然环境能达到放松心情、缓解情绪压力的目的。绿化设计可以塑造接近自然感受的空间环境,其整体布局应遵循配置多样性原则,具体方案包括:第一,以乡土植物为主,局部点缀非乡土植物,塑造乔灌草与时令花卉的组团;第二,树池与花坛可增加环境绿量,与座椅、台阶或地形组合满足休憩、观赏功能;第三,垂直绿化区域提升场地绿视率,构筑立体景观空间;第四,树木、花草、果实等元素,能有效调节环境微气候,减弱噪声,净化空气。
四、结语
以青年群体为研究背景,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概念,可以设计出文化、精神与情感融合的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图2)。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借鉴经济学领域提出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观点,必须重视国土资源紧缺的现状,考虑服务区域空间容量问题,提升公共空间的环保与经济价值,为市民交往与城市生活营造生态共享场所。
图片来源:自制
参考文献:
[1]李雪,谭少华,戴妍.促进人群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与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7(6):230-231.
[2]诺曼.设计心理学[M].小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5.
[3]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79-281.
[4]金云峰,简圣贤.泪珠公园 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J].风景园林,2011(10):30-35.
[5]林俏.纽约泪珠公园:对于场地现状影响活动类型的思索[J].现代园艺,2016(8):105-107.
作者简介:
张涛,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通讯作者:赵慧宁,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与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