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侗寨·五娘”非遗学堂的建设与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专家在对非遗学堂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这导致传统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与社会脱节。因此,以“侗寨·五娘”的非遗学堂为例,站在产教融合的角度探讨职业学校与地方有关部门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互动,从而将非遗盘活,进而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詞]  产教融合;侗寨·五娘;非遗;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40-02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产教融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为了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得以发展,就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的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为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非遗学堂的建立可以使当地的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为非遗商业价值转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促使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中。
  一、以产教融合催生非遗匠心的传承与文创平台的培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了新的政策指示。实际上,通读相关文献就可以发现,产教融合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鼓励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应当对自身原有的政策制度进行改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学校培养的优质人才可以在企业中游刃有余地处理事务。第二,随着生产知识的主体逐渐从单一化趋向于多元化,因此,近年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模糊。由此看来,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是校企双方在深度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需求,这种情况在非遗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非遗作为一种即将走向没落的传统技艺,如果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其“盘活”,那么不仅有利于非遗日后的传承与发展,更是能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经济收益,一举两得[1]
  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非遗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以下问题: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不足,这就导致非遗文化无法与学校的专业进行很好地匹配与发展,进而就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了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侗族非遗职业院校,组织相关专家和教师组成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教改课题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历时8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专业群联动,将“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五项侗族非遗技艺相融互促,打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牌。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促进“侗寨·五娘”的产教融合发展,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全方位推动“侗寨·五娘”的“123+N”现代传承育人模式。具体为:1个核心,即以“侗寨·五娘”非遗为传承创新教育的核心;2个平台,即搭建“侗寨·五娘”非遗校内研学平台和校外产商平台;“3”指三级传承人梯队,即非遗传承人+校内教师(校级技能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生;“+N”指整合多个专业,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艺术创作、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全方位地推动侗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经过调查发现,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政、校、企、行多方参与的侗族非遗文化实践共同体,最终使得“侗寨·五娘”取得不错的成果。2012年以来,培养校内侗族学生3000余人,已培养六代绣娘,歌娘、茶娘、画娘、厨娘各三代,代代相传。通过“侗寨·五娘”的培养,改变了侗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育观,她们更加追求上进,毕业学生中升读大学1200多人,其余就业学生中不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不仅如此,受“侗寨·五娘”项目的启发,自治区打油茶非遗传承人郭朝阳创立了三江县侗寨五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此外,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还为国内各文创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由此看来,“侗寨·五娘”非遗学堂的建设深入贯彻了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政策。
  二、以非遗新经济促进文创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打造
  2019年6月,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正式发布[2]。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借助销售平台来促进非遗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发挥出非遗产品的真正潜力。因此,“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政策进行深度解读。
  第一,为了能够使更多的人对侗族非遗有全面了解,“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安排专业教师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掌握其文化内涵,归纳提炼出侗族元素,寻找侗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契合点进行再创造,创新设计侗族服饰品、工艺品、歌舞表演和饮食文化,打通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当通过运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手段,使得文创产品在传统和时尚之间形成碰撞,在改变消费者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时代适应性和消费的另类需求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一些真正有生命力的侗族文创产品提供展现平台,为社会对非遗活化的模式探索起到了借鉴作用。
  第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这意味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高。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通过与文旅局和文化创意联合会的联合指导、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时尚产品打造、电商公益售卖等举措,积极推动非遗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和发展可持续化,并实现对非遗手艺匠人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通过唤醒、激活、赋能、服务“四部曲”,“侗寨·五娘”以“产学研售秀”打通“非遗新经济”全链条,提升其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现代生产与市场意识;在文化研究梳理环节,联合专业院校和研究学者进行非遗研究和梳理,为非遗创新转化提供支持并发起大学生非遗设计项目,吸引多所高校参与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产品创新开发环节,撬动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多元设计力量,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碰撞融合;在电商平台销售环节,发挥电商平台优势为非遗时尚产品提供全链条线上销售支持;在非遗传播推广环节,为非遗策划年轻化、趣味化的线上新媒体传播事件,在城市商圈和文创基地开展各类跨界联合活动。   第三,“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需要加大市场的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侗寨·五娘”了解到侗族的传统技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首先,“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需要引领区内外同类院校,牵头成立中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柳州联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侗寨·五娘”系列成果在同类院校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例如:区内的多所职业院校可以到“侗寨·五娘”非遺学堂进行参观学习,并且联合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柳州联盟,再通过召开“侗寨·五娘”文化论坛的方式扩大侗族传统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其次,非遗文化的学习应当从中小学生开始抓起,“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需要面向中小学,普及侗族非物质文化。例如,“侗寨·五娘”项目可以向柳州市各中小学开展送课进校活动,通过体验式教学,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再次,“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提高社会的关注度,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了解侗族非遗,进而爱上侗族非遗。最后,“侗寨·五娘”非遗学堂还需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侗族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实际上,“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2016-2019年期间就陆续接待了来自法国、日本和泰国等多所国外职业院校代表团来校进行文化交流。2018年“侗寨·五娘”侗族服饰受邀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展演,获得“最具文化品牌奖”“最佳设计师奖”;2018年“侗寨·五娘”歌舞秀在中国—东盟博览会首演;2019年与法国里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侗族服饰、侗族打油茶赴法国、意大利展演;2019年受邀参加中国广西—越南广宁青年大联欢演出。这些国际交流平台最终的宣传都十分成功,这充分表明了国际友人对侗族非遗文化的肯定。
  三、以文化服务搭建侗族文化产业多元化销售体系
  众所周知,通过“侗寨·五娘”非遗学堂的教育能够为学生系统地传授侗族的传统技艺技能,是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下的全民学习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实践模式,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学习的内容,这大大削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因此,这一类型的学习模式又被称为服务学习,其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兼容并包。“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进行侗族传统技艺的教授过程中,需要将其与现代化的专业课程进行衔接。例如:“侗寨·五娘”之一的歌娘主要是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技艺与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绣娘主要是将侗绣这一传统技艺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画娘主要是将侗族农民画这一传统技艺与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茶娘则是将侗族打油茶这一传统技艺与茶叶加工专业、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厨娘则是将侗族百家宴这一传统技艺与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第二个特点为社会参与。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并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服务学习更加注重学习与服务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型期。在此机遇窗口期,“侗寨·五娘”整合侗族文化产业供应链,打造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帮助工匠更快速、灵活地感知市场,根据目标人群需求,找到价格与品质的最佳平衡点,为市场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侗寨产品,创造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侗寨特色品牌[3]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这一大形势下,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因此,本文主要以“侗寨·五娘”非遗学堂为例,站在产教融合的角度探讨职业学校与地方有关部门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互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非遗盘活,进而促进侗族人民的经济发展[4]
  参考文献:
  [1]吴隽,肖薇薇.产教融合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的培育与销售[J].销售与管理,2019(12):90-92.
  [2]智英斌.山西省高校产教融合下非遗传承与管理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9(6):52-53.
  [3]钟妍,刘子川,孔德强.基于产教融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20(4):196-199.
  [4]吴以默,维伊图.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用实践演绎非遗传承和产教融合[J].东方收藏,2018(2S):44-45.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创新人才‘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20A062)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计算机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对中职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课程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硬性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的必备素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助力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  [关 键 词] 中职;计算机;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 就如何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予以初步探索。主要从创新课堂教学、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元”育人的途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等途径,促进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关 键 词] 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企业文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5-0012-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网络在教育领域已经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同样,网络教学模式也被中职语文教师所运用。网络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补充教材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学習的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对培养复合技术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语文作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
关键词:投资机构;情报需求;情报服务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及一系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纷纷把为企业提供创新情报服务定为新时期的业务方向[1],对支撑科研活动、支撑战略决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情报服务亦是情报工作的核心,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等是各级情报研究所的任务之一[2]。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相对动荡,金融市场呈现出深化繁荣、投资风险和投资机遇同步激增,利用科
[摘 要] 为探索中职校“三全育人”模式运行方法,辅助学校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对“三全育人”模式进行了解读,然后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方面提出了运行建议。为保证模式维持高效运行,分析了组织、管理、沟通等保障机制建立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中职校思政教育水平提升。  [关 键 词] 中职校;“三全育人”模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编者按:美国华裔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邱彰博士一直从事旅美华人的历史研究,2016 年出版了《Herstory: 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她的历史)》,2020年出版了《Herstory 2: 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她的历史2)》。两本书分别记载了1852年至2012年35个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来,无论是网络信息技术还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都已经有了较大突破,受此影响,各种类型的短视频不断涌现,这一新型媒体产物对中职学生有较大吸引力,而如何借助短视频实施有效教学,则是中职阶段教育人员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现以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为例,具体说明短视频应用的优势、制作策略以及实施流程,希望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内容与方法上的缺憾,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及教育教学质量,帮助中职学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