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05—2018年安徽省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LMDI方法将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的内在驱动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产出、行业结构、人口效应五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态势前期巨幅上升,后期逐步趋向平缓;(2)能源效率是促进安徽省工业行业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经济产出是抑制碳排放脱钩的首要原因,其次是人口效应因素,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脱钩抑制效果最弱;(3)在整个研究期间,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脱钩效应经历由长期的弱脱钩转变为短暂强脱钩,最终进入弱负脱钩3个阶段.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安徽省绿色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智慧结晶,是当今社会最先进、最科学的文明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出理论维度的全面性、现实维度的实践性以及价值维度的人民性.“五个文明”的完整阐述不仅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而且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新选择.
关于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学界已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目前对于作品思想主题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残酷和反共卖国”这种认识上.其实,这部作品存在多重价值,尤其是在“理想人性”倡导与建设方面的价值.对此,已有研究鲜有深入剖析.这里所谈的“理想人性”主要指健康的、纯美的、正直的、正义的人性.本文主要考察茅盾在《腐蚀》连载期间发表的《“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一文的主旨以及《腐蚀》中对鲁迅杂文《半夏小集》的引用,从中探讨《腐蚀》中关于“理想人性”思考的素材来源和理论
为了廓清网络舆论是如极化理论描述的那样消极发展,还是会在充分讨论后辨明实情,文章从网络舆论话语权视角出发,以结构要素为基础构建分析网络话语权发展走向的分析框架,通过政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三大主题下的12个典型案例,分析网络舆论中的话语发展现状及其总体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舆论总体趋向积极向上,在话语主体充分参与的前提下,虽然争论增多,但真相会越辩越明;网络舆论的积极发展趋势与话语主体能动性、价值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条件密切相关.未来需要通过正视网络舆论积极发展趋势、强化政府等话语主体的引导力、促进多主体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