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得以全面推进的内在要求。
一、培养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聚合式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活跃,但是受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容易产生惰性。要培养学生的聚合式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不是提问式,但是启发式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提问,因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科学设问,既注重设问的阶梯性和系统性,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质疑、求索、释疑。
比如在讲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问题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立法上为什么不能讲平等”?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立法权只能属于统治阶级;在我国,它必須牢牢掌握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手中,而不能给敌对分子以立法上的平等,否则法律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因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能是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内部的人犯了法也要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制裁”?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确,正因为法律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以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损害了人民的利益,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内部的人违法犯罪也不例外;否则,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就会遭到破坏,就会无人遵守,就会沦为一纸空文。因此法律不承认一切特权,不承认任何特殊公民,在法律面前只能而且必须“一律平等”。只有这样,法律才能切实发挥其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
(二)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聚合式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和检测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便是体现了聚合式思维“求同”这一基本要求。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是要探求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科学的结论之所以科学,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练习和训练,通过他们对多种答案的分析、比较、甄别,就可以使他们学会排除错误结论,坚持正确观点;就会使他们不求更好,而要追求最佳。就会使他们的聚合式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地训练。
二、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问题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在认识、分析问题时,往往只注意单向性,而缺乏全面性。具体表现在分析问题只注重实质,却不知怎样去论证和阐述,怎样多方位、多侧面地去立论和寻找证据。
如在教学“新型的民主”,学生往往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必须借助发散思维,以揭开“庐山真面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知道,事物总是与其周围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条件在时空中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事物总是相联系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培养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多种并存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横向地或纵向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如上例,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及“社会主义民主的服务对象、主题、特点、目的”等多个角度、多种层次上去分析、思考,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二)通过辩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辩论的主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即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期望给予正确回答的问题。认知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获得价值的结果的期望。就是说,人必须认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同时也预料到自己有成功的获得这一结果的可能(即期望)。而学生的疑虑和困惑、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问题,是他们亟待解决和急于了解的。因此,筛选出这类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比如在讲到“法律与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甲方的观点是,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乙方的观点是,法律比道德更重要。在讲到“经济活动中的规则”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甲方的观点是,应该把效益放在首位;乙方的观点是,应该把诚信放在首位。在讲到“公民的隐私权”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甲方的观点是,学习成绩应该成为隐私;乙方的观点是,学习成绩不应该成为隐私。在讲到“保障公共安全”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私人拥有枪支,甲方的观点是,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安全;乙方的观点是,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安全。
三、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高瞻远瞩,处理好坚持真理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坚持真理不是只唯书、只唯上,鼓励创新也不是要抛弃真理。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学旧(相应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不能完全脱离课本的知识,毕竟课本知识是经过专家论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也必须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更大的创新。在“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的螺旋式的模式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教师必须更新思想,在教学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输入——输出的活动,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无思维可言。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则要赋予学生自主和自由,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抛弃“以书为本”的理念;应该摆脱过去“将知识抛给学生”的思想,重新树立“带学生领悟知识”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教师不应厚此薄彼,必须同时并重两种思维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在一个完整的智力活动中,离开了过去的知识经验,即离开了聚合式思维所获得的一个“正确答案”,就会使智力灵活失去出发点;离开了发散式思维,缺乏对学生灵活思路的训练和培养,就会使思维呆板,即使学会一定知识,也不能展开和具有创造性,进而影响知识的获得和聚合式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培养智力灵活性的时候,既要重视“一解”,又要重视“多解”;既要重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2]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开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版
[4][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特·沃斯著.学习的革命[M].顾瑞革,陈标,许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8月第1版
[5]冯忠良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一、培养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聚合式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活跃,但是受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容易产生惰性。要培养学生的聚合式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不是提问式,但是启发式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提问,因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科学设问,既注重设问的阶梯性和系统性,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质疑、求索、释疑。
比如在讲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问题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立法上为什么不能讲平等”?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立法权只能属于统治阶级;在我国,它必須牢牢掌握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手中,而不能给敌对分子以立法上的平等,否则法律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因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能是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内部的人犯了法也要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制裁”?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确,正因为法律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以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损害了人民的利益,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内部的人违法犯罪也不例外;否则,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就会遭到破坏,就会无人遵守,就会沦为一纸空文。因此法律不承认一切特权,不承认任何特殊公民,在法律面前只能而且必须“一律平等”。只有这样,法律才能切实发挥其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
(二)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聚合式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和检测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便是体现了聚合式思维“求同”这一基本要求。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是要探求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科学的结论之所以科学,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练习和训练,通过他们对多种答案的分析、比较、甄别,就可以使他们学会排除错误结论,坚持正确观点;就会使他们不求更好,而要追求最佳。就会使他们的聚合式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地训练。
二、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问题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在认识、分析问题时,往往只注意单向性,而缺乏全面性。具体表现在分析问题只注重实质,却不知怎样去论证和阐述,怎样多方位、多侧面地去立论和寻找证据。
如在教学“新型的民主”,学生往往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必须借助发散思维,以揭开“庐山真面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知道,事物总是与其周围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条件在时空中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事物总是相联系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培养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多种并存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横向地或纵向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如上例,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及“社会主义民主的服务对象、主题、特点、目的”等多个角度、多种层次上去分析、思考,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二)通过辩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辩论的主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即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期望给予正确回答的问题。认知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获得价值的结果的期望。就是说,人必须认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同时也预料到自己有成功的获得这一结果的可能(即期望)。而学生的疑虑和困惑、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问题,是他们亟待解决和急于了解的。因此,筛选出这类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比如在讲到“法律与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甲方的观点是,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乙方的观点是,法律比道德更重要。在讲到“经济活动中的规则”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甲方的观点是,应该把效益放在首位;乙方的观点是,应该把诚信放在首位。在讲到“公民的隐私权”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甲方的观点是,学习成绩应该成为隐私;乙方的观点是,学习成绩不应该成为隐私。在讲到“保障公共安全”时,设计了这样的辩题:私人拥有枪支,甲方的观点是,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安全;乙方的观点是,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安全。
三、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高瞻远瞩,处理好坚持真理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坚持真理不是只唯书、只唯上,鼓励创新也不是要抛弃真理。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学旧(相应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不能完全脱离课本的知识,毕竟课本知识是经过专家论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也必须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更大的创新。在“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的螺旋式的模式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教师必须更新思想,在教学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输入——输出的活动,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无思维可言。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则要赋予学生自主和自由,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抛弃“以书为本”的理念;应该摆脱过去“将知识抛给学生”的思想,重新树立“带学生领悟知识”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教师不应厚此薄彼,必须同时并重两种思维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在一个完整的智力活动中,离开了过去的知识经验,即离开了聚合式思维所获得的一个“正确答案”,就会使智力灵活失去出发点;离开了发散式思维,缺乏对学生灵活思路的训练和培养,就会使思维呆板,即使学会一定知识,也不能展开和具有创造性,进而影响知识的获得和聚合式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培养智力灵活性的时候,既要重视“一解”,又要重视“多解”;既要重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2]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开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版
[4][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特·沃斯著.学习的革命[M].顾瑞革,陈标,许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8月第1版
[5]冯忠良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