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在运用艺术的手段,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包括感受、理解、评价、理想等)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创作过程的实质就是艺术家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过程,构成整个创作过程的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一、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艺术是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原料都必须由实际生活来提供,不仅作品的题材、情节和艺术形象的原型来自实际生活,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离不开实际生活。高尔基说:“主题是由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实际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艺术家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那就不仅失去了描写的实际对象,而且也不能形成明确、实在的思想。由于这个原因,艺术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树从根起,艺术创作也必须从观察体验生活开始。历史上一切大艺术家、大文学家都十分重视观察和体验生活。我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作《史记》,曾多次出外旅游,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收集材料,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很不满意,认为他成功的作品要在中年以后才有,因为他在中年参加了四川的军事活动,有了实际的生活感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创作名画。《最后的晚餐》时,为了画叛徒犹大的丑恶灵魂,曾长期在生活中寻找原型,甚至天天到米兰城里的各种场合去观察赌徒、流氓和罪犯,终于画出了那个形状粗鲁丑恶、内心惊慌不安的叛徒形象。
在观察和体验生活中,艺术家的世界观以及思想方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统一社会现象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艺术家在创作中不一定都是亲身经历的生活材料作为题材的,有时也要运用间接的生活材料,即以别人所经历的生活作为材料。例如,写历史剧和历史小说就非利用历史记载的材料不可。即使写现实生活的题材,也不一定每件事都得亲身经历,有时也需要做一些调查、访问和阅读材料,用间接材料进行创作时,艺术家仍须在自己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丰富和补充间接材料。
二、艺术构思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过程中为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所打动后,就会产生一种把这一切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冲动。有了创作冲动以后就可以进入创作过程了,而创作过程是从艺术构思开始的。
艺术家是通过创作构思把生活材料升华为艺术作品的。从广义上说,艺术构思是伴随着整个创作过程的,艺术家在自己头脑中对生活材料所进行的反复加工改制,都属于艺术构思。从产生创作冲动开始后的一个阶段是艺术构思最集中最紧张的阶段;而反复推敲、修改原稿的过程则是艺术构思逐步深化的过程。具体地说,艺术构思是指选材、立意、布局构图等各个环节而言的,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艺术构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选择题材,构思是从选择题材开始的。准备写哪些生活内容,要塑造哪些人物形象,选择哪些情节和细节,用什么来构成画面或场景等等,都要通过艺术构思来解决。题材是创作的基础,它为作者表达思想和感情,实现艺术上的追求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题材选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仅仅有了那些题材还是不够,还必须对已经把握到了的题材进行深入的开掘,到题材的深层中去探求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从而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也可以叫做立意。艺术创作中立意很重要,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辞呈才以校伎,意司棋契而为匠”,就是把立意放在统辖一切文辞描写的地位上。古人论画时说的“意在笔先”,也就是要求先有了立意然后再着手描写。那种用形象来图解思想概念的“主题先行”固然不足效法,但没有立意的创作也不会成功。特别在小说、戏剧创作中,以题材的开掘是否深,主题抓得是否准,往往是一部作品成功之关键。
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启示,来自对生活材料深入分析体察以后的认识。但当它一旦正式形成后,又在整个艺术构思中起着主导作用。
艺术构思是一桩复杂而又艰苦的精神劳动。不可否认,艺术构思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那样的想象作用,就不能产生优美动人的艺术作品。但从根本上说,艺术构思的成功与失败是由作者的生活底子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中向作者们提出要求,要求他们“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也就是说,要他们平时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对事理进行仔细分析,以丰富才能,并广泛深入地观察研究各种生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恰到好处的语言文辞。刘勰的这一要求是相当合理的。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的完成,艺术构思只有经过艺术表现,才能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以使人感觉到的艺术想象。例如,戏剧要表现在舞台上才算完成,音乐必须表现为演奏或演唱,绘画则最后表现为线条、色彩和画面。
在艺术表现中,艺术技巧的作用不容忽视。艺术作品如果只有生活内容而缺乏艺术性的话,往往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不会有艺术感染力。而作品艺术性的取得,无疑地应借助于卓越的艺术技巧。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对生活不乏真知灼见,对一些生活现象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就是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来。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艺术技巧。善于写小说的不一定会写剧本,能画画的不一定能作曲,其原因也是由于没有掌握编剧和作曲的技巧。
所谓艺术技巧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各种手法的综合,它包括艺术技能在内。如画家要掌握素描,歌唱家要懂得运气、发生的方法,文学家要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剧作家要熟悉舞台等。但这还不是艺术技巧的全部,真正的艺术技巧是艺术才能的表现,在对生活材料的鉴别与提炼上,在对作品内容的组织与剪接上,在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段上,都可以看出艺术家对艺术技巧掌握的程度。
艺术技巧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一味的卖弄技巧,一味的卖弄技巧实质上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我们仍必须强调从生活出发来运用技巧。中国戏曲艺术很讲究表演技巧,但那些表演大师们无不反对脱离了人物、生活来炫耀技巧。法国19世纪流行一种“佳构剧”,这种戏剧很有技巧,但内容十分贫乏,因此,只能风行于一时而无长久的生命力。“佳构剧”的代表作家斯克莱布曾写过三多部作品,但后来几乎全部被人遗忘了。
艺术技巧是有继承性的,卓越的艺术家都重视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但他们不会只停留在继承上,为艺术的发展,他们必然要用自己新的创造来提高、充实和丰富传统的表现技巧。就是这种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不断地推动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和变革。当前,我们的艺术创作要紧紧围绕弘扬主旋律,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艺术的构思、艺术的表现都要以此做为出发点。尤其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我契机,牢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真理,努力掌握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艺术创作水平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搞度。
一、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艺术是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原料都必须由实际生活来提供,不仅作品的题材、情节和艺术形象的原型来自实际生活,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离不开实际生活。高尔基说:“主题是由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实际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艺术家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那就不仅失去了描写的实际对象,而且也不能形成明确、实在的思想。由于这个原因,艺术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树从根起,艺术创作也必须从观察体验生活开始。历史上一切大艺术家、大文学家都十分重视观察和体验生活。我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作《史记》,曾多次出外旅游,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收集材料,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很不满意,认为他成功的作品要在中年以后才有,因为他在中年参加了四川的军事活动,有了实际的生活感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创作名画。《最后的晚餐》时,为了画叛徒犹大的丑恶灵魂,曾长期在生活中寻找原型,甚至天天到米兰城里的各种场合去观察赌徒、流氓和罪犯,终于画出了那个形状粗鲁丑恶、内心惊慌不安的叛徒形象。
在观察和体验生活中,艺术家的世界观以及思想方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统一社会现象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艺术家在创作中不一定都是亲身经历的生活材料作为题材的,有时也要运用间接的生活材料,即以别人所经历的生活作为材料。例如,写历史剧和历史小说就非利用历史记载的材料不可。即使写现实生活的题材,也不一定每件事都得亲身经历,有时也需要做一些调查、访问和阅读材料,用间接材料进行创作时,艺术家仍须在自己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丰富和补充间接材料。
二、艺术构思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过程中为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所打动后,就会产生一种把这一切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冲动。有了创作冲动以后就可以进入创作过程了,而创作过程是从艺术构思开始的。
艺术家是通过创作构思把生活材料升华为艺术作品的。从广义上说,艺术构思是伴随着整个创作过程的,艺术家在自己头脑中对生活材料所进行的反复加工改制,都属于艺术构思。从产生创作冲动开始后的一个阶段是艺术构思最集中最紧张的阶段;而反复推敲、修改原稿的过程则是艺术构思逐步深化的过程。具体地说,艺术构思是指选材、立意、布局构图等各个环节而言的,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艺术构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选择题材,构思是从选择题材开始的。准备写哪些生活内容,要塑造哪些人物形象,选择哪些情节和细节,用什么来构成画面或场景等等,都要通过艺术构思来解决。题材是创作的基础,它为作者表达思想和感情,实现艺术上的追求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题材选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仅仅有了那些题材还是不够,还必须对已经把握到了的题材进行深入的开掘,到题材的深层中去探求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从而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也可以叫做立意。艺术创作中立意很重要,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辞呈才以校伎,意司棋契而为匠”,就是把立意放在统辖一切文辞描写的地位上。古人论画时说的“意在笔先”,也就是要求先有了立意然后再着手描写。那种用形象来图解思想概念的“主题先行”固然不足效法,但没有立意的创作也不会成功。特别在小说、戏剧创作中,以题材的开掘是否深,主题抓得是否准,往往是一部作品成功之关键。
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启示,来自对生活材料深入分析体察以后的认识。但当它一旦正式形成后,又在整个艺术构思中起着主导作用。
艺术构思是一桩复杂而又艰苦的精神劳动。不可否认,艺术构思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那样的想象作用,就不能产生优美动人的艺术作品。但从根本上说,艺术构思的成功与失败是由作者的生活底子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中向作者们提出要求,要求他们“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也就是说,要他们平时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对事理进行仔细分析,以丰富才能,并广泛深入地观察研究各种生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恰到好处的语言文辞。刘勰的这一要求是相当合理的。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的完成,艺术构思只有经过艺术表现,才能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以使人感觉到的艺术想象。例如,戏剧要表现在舞台上才算完成,音乐必须表现为演奏或演唱,绘画则最后表现为线条、色彩和画面。
在艺术表现中,艺术技巧的作用不容忽视。艺术作品如果只有生活内容而缺乏艺术性的话,往往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不会有艺术感染力。而作品艺术性的取得,无疑地应借助于卓越的艺术技巧。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对生活不乏真知灼见,对一些生活现象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就是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来。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艺术技巧。善于写小说的不一定会写剧本,能画画的不一定能作曲,其原因也是由于没有掌握编剧和作曲的技巧。
所谓艺术技巧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各种手法的综合,它包括艺术技能在内。如画家要掌握素描,歌唱家要懂得运气、发生的方法,文学家要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剧作家要熟悉舞台等。但这还不是艺术技巧的全部,真正的艺术技巧是艺术才能的表现,在对生活材料的鉴别与提炼上,在对作品内容的组织与剪接上,在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段上,都可以看出艺术家对艺术技巧掌握的程度。
艺术技巧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一味的卖弄技巧,一味的卖弄技巧实质上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我们仍必须强调从生活出发来运用技巧。中国戏曲艺术很讲究表演技巧,但那些表演大师们无不反对脱离了人物、生活来炫耀技巧。法国19世纪流行一种“佳构剧”,这种戏剧很有技巧,但内容十分贫乏,因此,只能风行于一时而无长久的生命力。“佳构剧”的代表作家斯克莱布曾写过三多部作品,但后来几乎全部被人遗忘了。
艺术技巧是有继承性的,卓越的艺术家都重视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但他们不会只停留在继承上,为艺术的发展,他们必然要用自己新的创造来提高、充实和丰富传统的表现技巧。就是这种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不断地推动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和变革。当前,我们的艺术创作要紧紧围绕弘扬主旋律,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艺术的构思、艺术的表现都要以此做为出发点。尤其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我契机,牢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真理,努力掌握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艺术创作水平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