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必须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把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只有让学生在他们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敢下于去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实施创新教育,重点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一、尊重宽容,保护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好奇好问,对问题具有敏锐的思维火花,这种好奇好问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有时提问可能是很幼稚,甚至不像“问题”;或者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没有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而只是当“观众”、“听众”。这时,教师更要尊重儿童人格和个性,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学生,如“不要紧张”、“再想想、慢慢说”、“你能行”、“你真能动脑筋”、“你提的问题真有趣”等,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只有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其在宽松、坦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思考,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探索,才能提出新路子、新设想,才能培养学生“敢创”意识。
二、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教学相长。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出一些比较灵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练习,使其在尝试中,经历了困惑,自主地进行旧知识的检索,新知识的探索,得到思想上的顿悟,从而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要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分别测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周长时,教师又提出:圆形花池能竖起来滚动吗?学生又想出“绳测”的方法;教师又设疑:如果把一个球系在绳子一端,拉着另一端,在空中旋转形成了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量吗?这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新欲望。通过再次认真操作、观察、思考、比较,学生终于认识和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三、开放教学,给予创新自由
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所学知识的再现、再创造。如在教学丈量土地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自由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再让各组活宝代表讲述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学生有用绳子量的、有步测的、有目测的,还有以教学楼为参照物估算的,所以结果总不那么一致。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谁的测量出的结果准确?谁的快些?谁的方法既快又较准?最后归纳出丈量土地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自主地探索、自主地创造。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开放性练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或得出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创造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应用了旧知去探求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实践,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活”的数学,如不定期组织调查活动或实践活动。
四、潜移默化,培养创新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要使学生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已有的知识不够用,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充满兴趣、充满神奇,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从而产生新的渴望、新的动力,逐步形成创新品质的良好习惯,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 赖庆安
一、尊重宽容,保护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好奇好问,对问题具有敏锐的思维火花,这种好奇好问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有时提问可能是很幼稚,甚至不像“问题”;或者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没有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而只是当“观众”、“听众”。这时,教师更要尊重儿童人格和个性,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学生,如“不要紧张”、“再想想、慢慢说”、“你能行”、“你真能动脑筋”、“你提的问题真有趣”等,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只有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其在宽松、坦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思考,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探索,才能提出新路子、新设想,才能培养学生“敢创”意识。
二、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教学相长。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出一些比较灵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练习,使其在尝试中,经历了困惑,自主地进行旧知识的检索,新知识的探索,得到思想上的顿悟,从而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要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分别测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周长时,教师又提出:圆形花池能竖起来滚动吗?学生又想出“绳测”的方法;教师又设疑:如果把一个球系在绳子一端,拉着另一端,在空中旋转形成了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量吗?这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新欲望。通过再次认真操作、观察、思考、比较,学生终于认识和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三、开放教学,给予创新自由
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所学知识的再现、再创造。如在教学丈量土地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自由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再让各组活宝代表讲述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学生有用绳子量的、有步测的、有目测的,还有以教学楼为参照物估算的,所以结果总不那么一致。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谁的测量出的结果准确?谁的快些?谁的方法既快又较准?最后归纳出丈量土地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自主地探索、自主地创造。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开放性练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或得出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创造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应用了旧知去探求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实践,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活”的数学,如不定期组织调查活动或实践活动。
四、潜移默化,培养创新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要使学生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已有的知识不够用,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充满兴趣、充满神奇,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从而产生新的渴望、新的动力,逐步形成创新品质的良好习惯,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 赖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