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22-01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成人的科学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说: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缺失的原因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这种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演示、幼儿看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
三、科學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一)营造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索是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总想摸一下,摆弄一下,进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索。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认知周围物质世界、建构知识结构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对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十分重要。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幼儿的探索精神、探索能力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从激发幼儿兴趣出发,注重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合作探讨机会,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1、引导主动探索
“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再去探索问题,这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开设了“小问号信箱”,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文字(幼儿口述、父母记录)或图画的形式反馈出来,投进信箱中,我们每月公布一次,每当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先大胆想象问题的答案,随后根据问题想象,有目的观察事物,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或与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
2、重视操作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感知能使幼儿获得关于事物的最初想象,是幼儿思维赖以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探究,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
在贯彻新《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个别和小组化的操作探索,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
3、鼓励合作、探讨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会交流与合作,能够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操作过程和发现。
当幼儿通过操作获得初步摩擦生电概念之后,我又提供新的活动材料,每人一支钢笔棒及一张纸条,纸条两端画上美丽的蝴蝶和蜻蜒、神气的飞机等,在纸条的中间压上暗针。再让幼儿去实验,小朋友个个都忙碌地用钢笔棒摩擦起来,李超小朋友第一个用摩擦后的钢笔棒吸起纸条,飞机立刻旋转起来。接着小朋友们都各自将纸条吸起,蝴蝶、蜻蜓立即飞舞起来,极大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孩子们不仅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这一科学原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翟玲小朋友说:“晚上,当我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我再次鼓励幼儿们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摩擦生电的道理。当我满意地微笑点头时,小朋友们笑容满面,奔走相告,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使用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成人的科学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说: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缺失的原因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这种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演示、幼儿看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
三、科學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一)营造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索是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总想摸一下,摆弄一下,进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索。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认知周围物质世界、建构知识结构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对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十分重要。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幼儿的探索精神、探索能力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从激发幼儿兴趣出发,注重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合作探讨机会,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1、引导主动探索
“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再去探索问题,这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开设了“小问号信箱”,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文字(幼儿口述、父母记录)或图画的形式反馈出来,投进信箱中,我们每月公布一次,每当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先大胆想象问题的答案,随后根据问题想象,有目的观察事物,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或与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
2、重视操作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感知能使幼儿获得关于事物的最初想象,是幼儿思维赖以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探究,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
在贯彻新《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个别和小组化的操作探索,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
3、鼓励合作、探讨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会交流与合作,能够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操作过程和发现。
当幼儿通过操作获得初步摩擦生电概念之后,我又提供新的活动材料,每人一支钢笔棒及一张纸条,纸条两端画上美丽的蝴蝶和蜻蜒、神气的飞机等,在纸条的中间压上暗针。再让幼儿去实验,小朋友个个都忙碌地用钢笔棒摩擦起来,李超小朋友第一个用摩擦后的钢笔棒吸起纸条,飞机立刻旋转起来。接着小朋友们都各自将纸条吸起,蝴蝶、蜻蜓立即飞舞起来,极大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孩子们不仅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这一科学原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翟玲小朋友说:“晚上,当我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我再次鼓励幼儿们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摩擦生电的道理。当我满意地微笑点头时,小朋友们笑容满面,奔走相告,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使用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