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27日~2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和课堂内外集團联合主办的2016年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是继2013年之后的第二届双高论坛,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30多所高校参与支持,河北衡水中学、杭州学军中学、重庆南开中学等全国100多所重点中学参与活动。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指出2016年双高论坛的主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是国家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阐释了双高论坛的目的与意义,即架起一个高校高中的桥梁,让大家共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出谋划策,培养出中国所需要的、世界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课堂内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进一步阐明了课堂内外集团和北大中文系主办双高论坛的初衷,并高度评价双高论坛是高规格的论坛,必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产生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的高峰对话中,嘉宾就主持人或与会教师的提问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核心素养”“高校高中教育衔接”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体制改革核心
田慧生院长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参与者、制定者,对其精神实质及其发展变化做了解读与说明。
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技术、资本和资源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正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成为教育最大的短板。这就要求中学、大学乃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引导人才培养由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
教育体制改革重点发生变化
教育规划纲要重点提到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六大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在过去30多年若干层重大的教育改革的规划或者相应的重大文件的制定中,这样的表述是第一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实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
关于高考改革下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各位专家学者、高校代表、中学校长各抒己见,可谓见仁见智。简单来说,就是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方式,选拔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发展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提供支持,同时又把这个选拔标准传导到中学教育,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无缝对接。
人才选拔:注重知识、能力和品格三维度
在人才选拔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丁水汀,就学院专业特点谈了他们学院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及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方法、经验,很有代表性。
他们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他们认为,工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是要有知识、能力和品格这三个维度。
知识构成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数理基础。美国的STDM计划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有非常扎实的数理基础。第二,专业基础,在本科期间不强调非常专的专业,而是要宽泛一些的专业基础。第三,多学科背景,在本科期间学的学科面不能太窄。第四,跨文化交流,形成国际化的认知。
能力层面,包括12种能力,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要求必须有全局思维能力、极限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一个是时间轴的,一个是空间轴的,以此考察出学生的张力。什么是全局思维?就是你一定要把这一件事放在一个很宽的领域里面,先给它定位;什么是超前思维?所谓超前,即要用时间跨度上有20年的视野来看问题;什么是极限思维?极限思维就是你做一件事,就必须想到这件事做到极致是什么。
第二个层级是战术层面,要求必须有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它体现了智商和情商的结合。
第三个层级是表达层面,要求必须有文字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个层级是实践层面,要求必须有自主实践能力、团队实践能力、领导层面的能力。
总之,工科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注重学生12种能力的潜质及其知识结构和品格。
人才培养:不断尝试与突破
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不断在做新的尝试与突破。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怀宇指出,现在的学生,数理基础不足,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工程训练不充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弱,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业投入不够。对此,他所在学院在育人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举措包括这几个方面:除关注学生的兴趣之外,在课程构建上面重基础、重实践,而且加强了非技术因素的培养环节,并在国际接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鹏飞介绍了兰州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如创新培养理念,完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环节,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体验环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总之,学校注重的是大学阶段的基本学科训练,领悟和掌握科研的方法。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淦提出,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希望培养未来活跃在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对研究的热情,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创新的能力,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因而,在培养模式方面,学院的原则是重视基础,不会特别的细分学科方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个性化支持和指导,特别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做开放式的教育。 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什么样的能力才是创新能力?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泰山学堂常务副院长、教授、长江学者吴臻指出,对此首先探讨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或者辅导等来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的主任虞立红谈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面也有很多精英的教育举措。一是有一个个性化的学术方案,除了完成本专业必修的课程之外,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修的,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来选;二是提供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凭兴趣来选择;三是组织本科的科研训练,只要有意愿的学生就可以参加科研训练。还有导师制,小班化的教学,双学位制度—在学校内可以跨专业选修有兴趣的专业。
南京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本科招生办主任索文斌则从全局的高度讲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如南京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有三个阶段—大力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把在中国专业教育思想下的给予的过程变成选择的过程、自主的过程和自我选择的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促使人人成才。
中美大学人才选拔比较
不以分数为最终目的和最终标准,是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最后的目标;打破分数,让更多有个性化色彩的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心仪的大学,这也是自主招生十多年来试图探索的一个方向。
在这方面,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显然值得借鉴。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周鸿谈了美国大学选拔人才的特点,并对中美招生做了一个比较。
在国内,选拔人才的标准。其实不管是自主招生也好,自主评价也好,最后的结果都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由高校的招办主任从高分到低分来录取。
美国的高校招生标准,只是画一条底线,而且这个底线各种各样的,有学业化也有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美国大学人才选拔从申请到录取,留给招办的时间非常长。他们可以有半年多的时间看材料,对学生做出比较恰当评价,最后选择出适合他自己学校的学生。它实际上分三个过程,一是申请,学生按要求递交材料。第二是校园日活动,即面试的环节。第三是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高考的录取。申请的环节其实是美国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申请的材料其实相当于我们自主招生的材料,再加上高考报名的材料,这个申请系统里面覆盖有学生许许多多的内容,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家庭的经济状况,包括学校的推荐,他的平时成绩等,包罗万象。面试环节,学生要24小时待在学校,进行一些活动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家、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教授在里面参与帮助设计每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考量点。
高中创新人才培养
为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教育改革也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启动新高考方案
田慧生院长介绍说,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浙江、上海两个省市作为试点省市,已经启动了新高考的方案, 2017年这两个试点省市将率先进入新高考。从明年开始,大概六七个省市也将进入新高考,而其他省市也将逐步进入到新高考的序列当中。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学科核心素养首次进入高中新课程
普通高中的课程全面修订情况即将完成,也即将配合新高考2017年正式实施。这次全面修订高中课程呈现有哪些特点?田慧生院长对此做了说明:
这次课程的全面修订是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改的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体育、艺术教育。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的定位,在性质上除了强调它的基础性之外,还强调了它的选择性,即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面临未来人生的很多选择,在高中阶段要给学生在这方面提供必要的空间。第三,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课程的全面修订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到了普通高中的课程内容框架中,第一次对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即研究每一个学科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比如说,语文课究竟培养什么,高中三年你要赋予他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方面打下什么基礎,培养哪些关键的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导向,对于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来推进、实施与改革教学,也提供了新的引领。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高校和高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至关重要。关于核心素养,课堂内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认为:青少年有三个很重要的素养。一是人格。一个没有人格或者人格不健全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是有缺陷的人。而一个人格完整、健全的人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现在学校教育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教育。二是勇气。现在的孩子,出了事情就推卸责任,缺乏勇气与担当,认为家里面有父母在,出了什么问题跟他没关系,“我是孩子,凭什么负这个责”?但是勇气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有勇气才会敢于迎接挑战,敢于完成不可能。三是能力。人格、勇气、能力都具备了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能够体现人的价值。
教育观念转变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沈献章谈了他对奥数、尖子生的看法。
理性看待奥数。 奥数是一个高端学科,是一个自然学科。5%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是学得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他们开设奥数这门课,对今后他们的拔尖创新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奥数这门学科本身没问题。奥数在西方国家,包括在俄罗斯、日本等国,就是天才教育。但是我们中国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且喜欢跟风,你的孩子学奥数,我的孩子也学奥数,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逼着学生学奥数,结果就产生了问题,以至于教育行政力量开始扼制奥数。所以说,应该理性地看待奥数,让那些有突出特长的孩子把这门课学好。
正确看待尖子生。广义的尖子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特长,也就是说,任一学科都学得好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尖子生。而狭义的尖子生,有特长,但偏科很厉害,这样的学生即使在某一学科上得到一定的成绩,但他的知识面很窄,今后是没有机会发展成尖子生的,在大学也成不了拔尖创新的人才。 浙江东阳中学校长吴海尧对高中人才培养强调了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背后隐性的东西,他认为中学的教育要从显性走向隐性。离开学校后,留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那么,留下来的是什么?仔细琢磨琢磨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一个是他的生活方式,一个是他的思维方式,另外一个是他的学习方式。拔尖的学生为什么拔尖?产生这个拔尖的原因是什么?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自身已形成了隐性的良好习惯、素养。而这个习惯、素养可以把人推向拔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
现在的中学教育和大学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一些脱节。而人才培养,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无缝衔接的链条。
打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新的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需要更好的衔接,大学主动走进中学,中学在人才培养上跟大学培养相对接。这样大学与中学形成合力,联合打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共同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储备丰厚的人才。具体怎么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综合专家教授们的建议,归结为两点:
一是交好接力棒。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学生普遍出现不适应的问题,甚至是严重不适应。因为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的教学模式很多是割裂的。怎样做好高校与高中的衔接,交好这个接力棒,是高中教育要重视的问题。高校与高中可以做这样一件事——为孩子由高中到大学的成长过程做好服务。比如说加强学校对学生及家长的服务,根据学生需求,利用高校资源,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开设选修课。
人才培养要注重全面,这个保证就是学校的课程结构。它应具备:一是科技类的学习领域,再有就是人文领域的,还有就是体育健康类的,以保证学生营养全面。
二是打好基础。高中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只有一个目标——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其自由學习能力、自由创新能力提供非常好的自由环境。这也是今天很多大学在做的一件事情。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课堂内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服务,在为我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新的途径、尝试建立一个第三方评价机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课堂内外以“科学,人文,生活”为办刊理念。而这一理念,恰恰与人才选拔与培养所说的核心素养相契合。
一个学生至少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底蕴和生活能力,才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如田慧生院长所说,课堂内外希望把社会做成一个大课堂,从科学、人文、生活的视角为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一个大课堂、大舞台,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建立权威可信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并提供优质有效的教育服务。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指出2016年双高论坛的主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是国家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阐释了双高论坛的目的与意义,即架起一个高校高中的桥梁,让大家共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出谋划策,培养出中国所需要的、世界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课堂内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进一步阐明了课堂内外集团和北大中文系主办双高论坛的初衷,并高度评价双高论坛是高规格的论坛,必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产生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的高峰对话中,嘉宾就主持人或与会教师的提问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核心素养”“高校高中教育衔接”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体制改革核心
田慧生院长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参与者、制定者,对其精神实质及其发展变化做了解读与说明。
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技术、资本和资源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正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成为教育最大的短板。这就要求中学、大学乃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引导人才培养由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
教育体制改革重点发生变化
教育规划纲要重点提到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六大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在过去30多年若干层重大的教育改革的规划或者相应的重大文件的制定中,这样的表述是第一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实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
关于高考改革下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各位专家学者、高校代表、中学校长各抒己见,可谓见仁见智。简单来说,就是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方式,选拔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发展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提供支持,同时又把这个选拔标准传导到中学教育,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无缝对接。
人才选拔:注重知识、能力和品格三维度
在人才选拔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丁水汀,就学院专业特点谈了他们学院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及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方法、经验,很有代表性。
他们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他们认为,工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是要有知识、能力和品格这三个维度。
知识构成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数理基础。美国的STDM计划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有非常扎实的数理基础。第二,专业基础,在本科期间不强调非常专的专业,而是要宽泛一些的专业基础。第三,多学科背景,在本科期间学的学科面不能太窄。第四,跨文化交流,形成国际化的认知。
能力层面,包括12种能力,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要求必须有全局思维能力、极限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一个是时间轴的,一个是空间轴的,以此考察出学生的张力。什么是全局思维?就是你一定要把这一件事放在一个很宽的领域里面,先给它定位;什么是超前思维?所谓超前,即要用时间跨度上有20年的视野来看问题;什么是极限思维?极限思维就是你做一件事,就必须想到这件事做到极致是什么。
第二个层级是战术层面,要求必须有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它体现了智商和情商的结合。
第三个层级是表达层面,要求必须有文字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个层级是实践层面,要求必须有自主实践能力、团队实践能力、领导层面的能力。
总之,工科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注重学生12种能力的潜质及其知识结构和品格。
人才培养:不断尝试与突破
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不断在做新的尝试与突破。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怀宇指出,现在的学生,数理基础不足,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工程训练不充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弱,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业投入不够。对此,他所在学院在育人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举措包括这几个方面:除关注学生的兴趣之外,在课程构建上面重基础、重实践,而且加强了非技术因素的培养环节,并在国际接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鹏飞介绍了兰州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如创新培养理念,完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环节,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体验环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总之,学校注重的是大学阶段的基本学科训练,领悟和掌握科研的方法。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淦提出,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希望培养未来活跃在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对研究的热情,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创新的能力,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因而,在培养模式方面,学院的原则是重视基础,不会特别的细分学科方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个性化支持和指导,特别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做开放式的教育。 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什么样的能力才是创新能力?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泰山学堂常务副院长、教授、长江学者吴臻指出,对此首先探讨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或者辅导等来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的主任虞立红谈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面也有很多精英的教育举措。一是有一个个性化的学术方案,除了完成本专业必修的课程之外,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修的,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来选;二是提供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凭兴趣来选择;三是组织本科的科研训练,只要有意愿的学生就可以参加科研训练。还有导师制,小班化的教学,双学位制度—在学校内可以跨专业选修有兴趣的专业。
南京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本科招生办主任索文斌则从全局的高度讲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如南京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有三个阶段—大力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把在中国专业教育思想下的给予的过程变成选择的过程、自主的过程和自我选择的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促使人人成才。
中美大学人才选拔比较
不以分数为最终目的和最终标准,是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最后的目标;打破分数,让更多有个性化色彩的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心仪的大学,这也是自主招生十多年来试图探索的一个方向。
在这方面,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显然值得借鉴。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周鸿谈了美国大学选拔人才的特点,并对中美招生做了一个比较。
在国内,选拔人才的标准。其实不管是自主招生也好,自主评价也好,最后的结果都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由高校的招办主任从高分到低分来录取。
美国的高校招生标准,只是画一条底线,而且这个底线各种各样的,有学业化也有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美国大学人才选拔从申请到录取,留给招办的时间非常长。他们可以有半年多的时间看材料,对学生做出比较恰当评价,最后选择出适合他自己学校的学生。它实际上分三个过程,一是申请,学生按要求递交材料。第二是校园日活动,即面试的环节。第三是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高考的录取。申请的环节其实是美国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申请的材料其实相当于我们自主招生的材料,再加上高考报名的材料,这个申请系统里面覆盖有学生许许多多的内容,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家庭的经济状况,包括学校的推荐,他的平时成绩等,包罗万象。面试环节,学生要24小时待在学校,进行一些活动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家、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教授在里面参与帮助设计每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考量点。
高中创新人才培养
为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教育改革也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启动新高考方案
田慧生院长介绍说,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浙江、上海两个省市作为试点省市,已经启动了新高考的方案, 2017年这两个试点省市将率先进入新高考。从明年开始,大概六七个省市也将进入新高考,而其他省市也将逐步进入到新高考的序列当中。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学科核心素养首次进入高中新课程
普通高中的课程全面修订情况即将完成,也即将配合新高考2017年正式实施。这次全面修订高中课程呈现有哪些特点?田慧生院长对此做了说明:
这次课程的全面修订是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改的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体育、艺术教育。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的定位,在性质上除了强调它的基础性之外,还强调了它的选择性,即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面临未来人生的很多选择,在高中阶段要给学生在这方面提供必要的空间。第三,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课程的全面修订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到了普通高中的课程内容框架中,第一次对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即研究每一个学科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比如说,语文课究竟培养什么,高中三年你要赋予他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方面打下什么基礎,培养哪些关键的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导向,对于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来推进、实施与改革教学,也提供了新的引领。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高校和高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至关重要。关于核心素养,课堂内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认为:青少年有三个很重要的素养。一是人格。一个没有人格或者人格不健全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是有缺陷的人。而一个人格完整、健全的人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现在学校教育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教育。二是勇气。现在的孩子,出了事情就推卸责任,缺乏勇气与担当,认为家里面有父母在,出了什么问题跟他没关系,“我是孩子,凭什么负这个责”?但是勇气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有勇气才会敢于迎接挑战,敢于完成不可能。三是能力。人格、勇气、能力都具备了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能够体现人的价值。
教育观念转变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沈献章谈了他对奥数、尖子生的看法。
理性看待奥数。 奥数是一个高端学科,是一个自然学科。5%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是学得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他们开设奥数这门课,对今后他们的拔尖创新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奥数这门学科本身没问题。奥数在西方国家,包括在俄罗斯、日本等国,就是天才教育。但是我们中国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且喜欢跟风,你的孩子学奥数,我的孩子也学奥数,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逼着学生学奥数,结果就产生了问题,以至于教育行政力量开始扼制奥数。所以说,应该理性地看待奥数,让那些有突出特长的孩子把这门课学好。
正确看待尖子生。广义的尖子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特长,也就是说,任一学科都学得好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尖子生。而狭义的尖子生,有特长,但偏科很厉害,这样的学生即使在某一学科上得到一定的成绩,但他的知识面很窄,今后是没有机会发展成尖子生的,在大学也成不了拔尖创新的人才。 浙江东阳中学校长吴海尧对高中人才培养强调了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背后隐性的东西,他认为中学的教育要从显性走向隐性。离开学校后,留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那么,留下来的是什么?仔细琢磨琢磨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一个是他的生活方式,一个是他的思维方式,另外一个是他的学习方式。拔尖的学生为什么拔尖?产生这个拔尖的原因是什么?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自身已形成了隐性的良好习惯、素养。而这个习惯、素养可以把人推向拔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
现在的中学教育和大学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一些脱节。而人才培养,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无缝衔接的链条。
打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新的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需要更好的衔接,大学主动走进中学,中学在人才培养上跟大学培养相对接。这样大学与中学形成合力,联合打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共同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储备丰厚的人才。具体怎么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综合专家教授们的建议,归结为两点:
一是交好接力棒。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学生普遍出现不适应的问题,甚至是严重不适应。因为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的教学模式很多是割裂的。怎样做好高校与高中的衔接,交好这个接力棒,是高中教育要重视的问题。高校与高中可以做这样一件事——为孩子由高中到大学的成长过程做好服务。比如说加强学校对学生及家长的服务,根据学生需求,利用高校资源,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开设选修课。
人才培养要注重全面,这个保证就是学校的课程结构。它应具备:一是科技类的学习领域,再有就是人文领域的,还有就是体育健康类的,以保证学生营养全面。
二是打好基础。高中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只有一个目标——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其自由學习能力、自由创新能力提供非常好的自由环境。这也是今天很多大学在做的一件事情。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课堂内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服务,在为我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新的途径、尝试建立一个第三方评价机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课堂内外以“科学,人文,生活”为办刊理念。而这一理念,恰恰与人才选拔与培养所说的核心素养相契合。
一个学生至少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底蕴和生活能力,才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如田慧生院长所说,课堂内外希望把社会做成一个大课堂,从科学、人文、生活的视角为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一个大课堂、大舞台,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建立权威可信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并提供优质有效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