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诗经》里读到的那份中国式浪漫,不加雕凿,清澈透亮,今人唯有艳羡而已。
溱水与洧水,周朝时郑国两条有名的河流。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而今,这两条河,汇入发源自河南登封的双洎河,流经新郑与新密两地。
这是一条爱情的河流,流淌了三千年。
《诗经》里,很多爱情诗都写于这两条河边。其中,尤以《诗经·郑风·溱洧》最为经典。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寥寥四句,上巳节里中国人的爱情画面呼之欲出。
三月,春意融融,万物萌动,溱水洧水,淙淙而流。一对手持兰花的男女相遇了。女孩含笑走上前去,邀请男孩,“我们一块儿到洧水那边去看热闹吧。”男孩憨憨地答:“我已经去过了。”女孩娇嗔地说:“再陪我去看看嘛,好不好?”
男孩心动了,兴高采烈地陪着女孩向洧水之滨走去。到了那里,男孩发现,那儿确实比刚才热闹多了。他们看着洧水之外宽阔的地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女孩和男孩开始了嬉戏打闹,欢乐无比。临别时,男孩深情地送给女孩一束芍药,女孩欣然接受。当他们四目相望,更多的男孩女孩,欢笑着从他们身边经过——原初的、不加雕凿的、不受约束的情感表达,从溱水洧水边快活透亮地荡漾开来。
后人很重视这首诗,多认为这就是三月三“中国情人节”的生活情态。因为这首诗,溱洧二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溱洧”从此变为男女游乐之处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词。
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至今,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
在古人看来,三月初的天气正好是万物复苏、草木萌动、嫩芽转绿、百花齐放的时候,人们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是繁衍后代的最好时节。
“春”,《说文解字》解释为草木破土而生,表示孕育生命的开始。《公羊传·隐公元年》称:“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指“春”为天地开辟之端。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配位东西南北四方,据甲骨文、《山海经》、《尚书》等文献记载,春天是安排男女以及动物交配繁衍后代的季节,与天道相合。
所以,上巳节这一天,成为古人迎接春天的狂欢节。人们结伴“祓除畔浴”和求子,官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活动。所谓“祓除”,也叫“祓禊”,即人们去水边沐浴。
古人认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同时祓除灾祸,祈降吉福。
《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溱洧》写的即是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趁祓除时相爱之事。
这一活动远在殷商或更早就已经形成了规模或定制,秦汉以后是在三月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之日举行,魏晋以后才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
周朝时,虽然在礼仪中严格规范了婚嫁礼仪,但为了人口繁育,仍允许上巳节男女私会,并以法令形式赋予其合法性。《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不仅不禁止,而且据考证,这还被看作是对大地丰产的祝福,是吉祥的事情——孔夫子据说就是这样来到世上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在世从未因为“野合”而生受到社会歧视或非难,可见,孔子父亲与颜氏女的“野合”符合“周礼”。
政府实施这一制度,目的是为了繁育人口,但是,它在客观上给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带来了较大程度的自由。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
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
在当时各国中,郑国的民风尤为开放,《诗经·郑风》所记录的21篇民间歌谣,多描写爱情生活。根据历史资料,郑国是西周姬姓诸侯国中最晚建立的国家,享有国号离西周灭亡只有三十六年。其真正立国,差不多和东周的开始同时。所以当地人民,受礼教束缚较少。
溱、洧地处中原腹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溱、洧两河交汇,流水淙淙,绿草茵茵,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这正是《诗经·郑风》多情歌的原因所在。
据记载,当时的郑国女性特别喜欢打扮,《战国策·楚策三》中所谓“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反映的便是这一史实。据说当时南方的楚王都惊呼自己从未见过中原有这么漂亮的美女。
方玉润《诗经原始》对郑国三月三的盛景做过描述:“想郑当国全盛时,士女务为游观。莳花地多,耕稼人少。每值风日融合,良辰美景,竞相出游,以至兰勺互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则其俗流荡而难返也。”,并称“(此诗)(注:《溱洧》)在三百篇中别为一种,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
《郑风》中大胆表爱的诗篇很多,可见当时男女交往相当自由。比如《诗经·郑风·蹇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翻译过来,即“你要是爱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溱河。你要不来,就没有别人爱我?你这个狂妄的小子!你要是想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洧河。你要是不来,就没有别人追我?你这个狂妄的小子!”
另外,《诗经》中《有梅》一诗,有学者推断可能是描写青年男女在三月三集体相会时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唱给爱慕她们的小伙子听的: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七,迨其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既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的意思是:快打梅子啊,树上只有七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趁这吉利的好日子吧!快打梅子啊,树上只有三成了,思念我的好小伙子啊,趁这今天的好时候吧!快打梅子啊,用顷筐来盛它,爱慕我的好小伙子啊,趁这好机会说一声爱吧!
郑国姑娘对小伙子大胆的、火辣辣的爱的表白,可谓淋漓尽致。
这些诗歌,让人痴迷。据说当时魏国第一位诸侯王魏文侯听了“郑声”之后,忘记了疲劳,此即《礼记·乐记》所记、魏文侯问孔子弟子子夏时所说的话:“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溱水与洧水,周朝时郑国两条有名的河流。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而今,这两条河,汇入发源自河南登封的双洎河,流经新郑与新密两地。
这是一条爱情的河流,流淌了三千年。
《诗经》里,很多爱情诗都写于这两条河边。其中,尤以《诗经·郑风·溱洧》最为经典。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寥寥四句,上巳节里中国人的爱情画面呼之欲出。
三月,春意融融,万物萌动,溱水洧水,淙淙而流。一对手持兰花的男女相遇了。女孩含笑走上前去,邀请男孩,“我们一块儿到洧水那边去看热闹吧。”男孩憨憨地答:“我已经去过了。”女孩娇嗔地说:“再陪我去看看嘛,好不好?”
男孩心动了,兴高采烈地陪着女孩向洧水之滨走去。到了那里,男孩发现,那儿确实比刚才热闹多了。他们看着洧水之外宽阔的地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女孩和男孩开始了嬉戏打闹,欢乐无比。临别时,男孩深情地送给女孩一束芍药,女孩欣然接受。当他们四目相望,更多的男孩女孩,欢笑着从他们身边经过——原初的、不加雕凿的、不受约束的情感表达,从溱水洧水边快活透亮地荡漾开来。
后人很重视这首诗,多认为这就是三月三“中国情人节”的生活情态。因为这首诗,溱洧二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溱洧”从此变为男女游乐之处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词。
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至今,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
在古人看来,三月初的天气正好是万物复苏、草木萌动、嫩芽转绿、百花齐放的时候,人们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是繁衍后代的最好时节。
“春”,《说文解字》解释为草木破土而生,表示孕育生命的开始。《公羊传·隐公元年》称:“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指“春”为天地开辟之端。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配位东西南北四方,据甲骨文、《山海经》、《尚书》等文献记载,春天是安排男女以及动物交配繁衍后代的季节,与天道相合。
所以,上巳节这一天,成为古人迎接春天的狂欢节。人们结伴“祓除畔浴”和求子,官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活动。所谓“祓除”,也叫“祓禊”,即人们去水边沐浴。
古人认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同时祓除灾祸,祈降吉福。
《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溱洧》写的即是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趁祓除时相爱之事。
这一活动远在殷商或更早就已经形成了规模或定制,秦汉以后是在三月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之日举行,魏晋以后才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
周朝时,虽然在礼仪中严格规范了婚嫁礼仪,但为了人口繁育,仍允许上巳节男女私会,并以法令形式赋予其合法性。《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不仅不禁止,而且据考证,这还被看作是对大地丰产的祝福,是吉祥的事情——孔夫子据说就是这样来到世上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在世从未因为“野合”而生受到社会歧视或非难,可见,孔子父亲与颜氏女的“野合”符合“周礼”。
政府实施这一制度,目的是为了繁育人口,但是,它在客观上给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带来了较大程度的自由。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
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
在当时各国中,郑国的民风尤为开放,《诗经·郑风》所记录的21篇民间歌谣,多描写爱情生活。根据历史资料,郑国是西周姬姓诸侯国中最晚建立的国家,享有国号离西周灭亡只有三十六年。其真正立国,差不多和东周的开始同时。所以当地人民,受礼教束缚较少。
溱、洧地处中原腹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溱、洧两河交汇,流水淙淙,绿草茵茵,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这正是《诗经·郑风》多情歌的原因所在。
据记载,当时的郑国女性特别喜欢打扮,《战国策·楚策三》中所谓“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反映的便是这一史实。据说当时南方的楚王都惊呼自己从未见过中原有这么漂亮的美女。
方玉润《诗经原始》对郑国三月三的盛景做过描述:“想郑当国全盛时,士女务为游观。莳花地多,耕稼人少。每值风日融合,良辰美景,竞相出游,以至兰勺互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则其俗流荡而难返也。”,并称“(此诗)(注:《溱洧》)在三百篇中别为一种,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
《郑风》中大胆表爱的诗篇很多,可见当时男女交往相当自由。比如《诗经·郑风·蹇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翻译过来,即“你要是爱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溱河。你要不来,就没有别人爱我?你这个狂妄的小子!你要是想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洧河。你要是不来,就没有别人追我?你这个狂妄的小子!”
另外,《诗经》中《有梅》一诗,有学者推断可能是描写青年男女在三月三集体相会时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唱给爱慕她们的小伙子听的: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七,迨其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既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的意思是:快打梅子啊,树上只有七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趁这吉利的好日子吧!快打梅子啊,树上只有三成了,思念我的好小伙子啊,趁这今天的好时候吧!快打梅子啊,用顷筐来盛它,爱慕我的好小伙子啊,趁这好机会说一声爱吧!
郑国姑娘对小伙子大胆的、火辣辣的爱的表白,可谓淋漓尽致。
这些诗歌,让人痴迷。据说当时魏国第一位诸侯王魏文侯听了“郑声”之后,忘记了疲劳,此即《礼记·乐记》所记、魏文侯问孔子弟子子夏时所说的话:“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