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还原事实真相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s2h114n9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十二公民》自上映以来深受好评,该影片一举夺得第9届罗马国际电影节、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奖项。定名为《十二公民》不仅是为了强调,更有一种讽刺意味掺杂其中。电影通过讲述十二个陪审员对案件的不同看法以及探究过程来反映当今社会的真实情况,以及人们对于认识、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真实反映,给观众以反思。
  【关键词】电影《十二公民》;理性;事实真相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公民意识与社会现实
  “公民”一词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而公民意识是指国家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十二公民》中的十二个公民,每一个角色都是社会上一类人的综合体,扮演着不同角色,看待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对于电影中案件的分析也说辞不一,最重要的是还掺杂了些许的个人情感因素在其中。其中包含了当地人对外地人的歧视;小商贩对富裕阶层的仇视;普通阶层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遇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消极心态;曾遭受过委屈的经历等。这也使得影片一开始的事件分析根本无法进行,而为什么不同阶层的人在一开始对一个有疑点的案件最后竟然有一致的看法,这不禁引发观众的思考。纵观影片全局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八号陪审员对于公民意识的重视与强调,一再坚持自己的看法,理性分析问题,不断说服其他陪审员,才能够支撑着故事一步步走向事情的真相。
  《十二公民》最大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当今社会发展环境,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电影的主题是围绕一个“富二代杀死亲生父亲”的辩题展开,乍一看这个题目指向性极强,大多数人们都会觉得错误应该在富二代身上,人们习惯对这件事情进行价值判断,而不是真正从事实出发,真正抛开主观意识去判断事件的真实性。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带有攻击性的言语、网络标语、舆论导向等,使得人们大都从自身遭遇出发去判断事情,忽略了理性地去分析问题,没有人愿意真正弄清楚事情的真伪。该电影最大意义就在于能够将观众对事件的认知从主观考虑自然转移到事情本身上,抛弃外界干扰与杂念,通过已有的事实证据来判断,而不是以情绪、价值观、社会信息的导向来判断。
  二、核心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电影中的核心人物八号检察官,他的出现让案件分析首先出现分歧和矛盾点,让事件分析不得不重新梳理。开始大家并不知其身份,但他对于公正审判的坚持不仅是他检察官的身份,还有其自身强烈的公民意识,这也正是其他十一位陪审员以及社会广大公民所缺少的。在座的十二位公民有权利,但忽略了权利与义务的同在。公民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更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或许是因对正义的渴望或对真相的追求,一步步牵动大家从开始的不认真讨论得出敷衍的结果,到最后激烈争执从而得出一致的答案。电影中八号的一句“凭什么你的一句话决定这个孩子的生死?”道出了社会对于审判案件态度上的不认真。小小的讨论桌汇聚了十二个不同的公民,代表着十二种对案件不同的态度,从而映射出整个社会的一种风气。唯有八号人物的出现,真正从理性出发从真相入手,才一步步征服大家去除偏见,影响社会走向公平正义。这种理性既是司法人员也是社会大众都非常必要的一种素质,更是当今社会所欠缺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为了事不关己的实践而据理力争还原事情真相,还“富二代”和社会一个真相。
  相比较于八号的理性存在,性情相反的三号对于强调自己的权利多一些,其无视对其他人的冒犯。三号和八号间是最大矛盾冲突点,在思想上和言语上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对角线。三号身上有老北京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交织着妻离子散的没落感,可恨之处尤显可怜。他与儿子的矛盾导致的严重心理阴影都通过所谓孝道报复性传递出来。对于案件分析过多掺杂个人情感,态度极其不认真,盲目去否认他人观点。甚至大家都在讨论问题时他拿着笔和纸和對面的人玩起了游戏,而在八号抢过纸笔之后却勃然大怒迁怒于别人,这种行为也在现实中常见,人们常常只顾维护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而忽略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错都在别人而不道歉。这样的情绪一直发展到他是最后一个转变意见的人,思维固化。但他也是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一个陪审员,在一次次的劝解中他的思维开始发生转变,对案件的分析也逐步透彻,大家也能真正理性地分析其难处。无论是对他还是他对案件,理性的对待最终都会走向事情真相。
  同样的十号陪审员,将北京本土人对于“外地人”的歧视,对于“蹲过牢”人的歧视,对于“孩子没法升学只能做民工”的哭诉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只重自身权利而忽略他人存在的表现。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即便别人反对也要为了面子死撑,面子如同利益一般。正是所谓面子让整个陪审团从一开始就漫不经心,一口咬定富二代有罪,都认为自己判断得对,从而丑化那些标签,并没有真正考虑即使是富二代有罪那也是一条人命,也是有尊严的,也应该被尊重。整个陪审团就仿佛代表整个司法程序,对于一个生命的抉择是生是死,不能够轻易判断,必须要有足够证据证明有罪或无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抉择中的一份子,都有义务理性认真地分析得出正确判断,还原真相,给社会还以公正的审判。正因有了三号八号这样的对立观点,才有了大家对充满道德感事件的审视,二者凝聚了太多人的特征,这一社会特质让这部电影更具本土灵魂,引发本土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三、寻找偏见背后的原因与共识
  八号在讨论中道出“大家只关心结果,并不关心过程”,这也是这个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特色,而恰恰本部电影中陪审团的存在就是在强调这个过程的意义所在。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能对已有证据和证词进行质疑和透彻剖析,寻找破绽还原事件真相。如今大家看到新闻都会盲目分析判断,缺乏这样真正的讨论。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事不关己,而这部电影却以小见大,将看似简单简陋的事情予以充分的思考和合理分析。八号虽是检察官,有这样的公民意识和素养,但这个社会有多少这样的检察官?细节之处见真章,观众观影后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或许会有不同见解吧。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但情绪容易埋没清醒,太多事情掩盖了理性,竭尽克制也难免盲目做出判断。人们并非没有偏见,人都会从自身角度看待某一个事情,只是从一开始就保持理性的人很少。   影片中大家基本都在争吵中进行案件分析,很少有人平心静气地说话,那么为什么大家不能好好说话呢?很多时候人们脸上和蔼善良,心里却早已风起云涌,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观点不了解,只是不想开口,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执念,这也许就是偏见。其实这恰恰是人们心理最真实的想法,这时一旦与人形成相反意见,认真沟通已很难实现。片中人物来自各个阶层,有的被长期漠视,有的长期存在偏见思想甚至已融入生活,有的甚至失去了原则底线,形形色色的人已经被生活磨砺得不知该如何好好说话了,每次发言不是对案件的合理分析,反倒变成了自己的诉苦渴望被理解。对于案件本身根深蒂固认为富二代有罪,那么又由谁来还原事情真相呢?电影的可贵之处是在此过程中一点点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成见,人们习惯认为富二代一定飞扬跋扈,河南人一定做坏事,女孩和大款在一起就是为了钱,北京人一定瞧不起外来人口等。虽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存在的,但这绝不是判断事件本身的绝对标准。电影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戾气的社会中太缺少理解他人的心了,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人口中的“外地人”呢?
  四、电影的本土化改编
  《十二公民》选择在单一封闭的场景内凭借十二位戏剧演员撑起了一场起伏跌宕的戏。电影的改编“模拟”了一场中国“公民”的法庭论辩。正如其宣传语 “十二个中国人,十二亿声音”一样,电影以雄心勃勃的姿态挑战了一項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本部电影的标签“仇富”“富二代”,都是一个个敏感字眼,但却都是具有本土特色的词语,与原版“贫民窟二代”等意味相同。对每位陪审员的深入刻画以及赋予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都极具特色。人与人之间总会因各种限制而产生偏见,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存在偏见,正如片中说着地域歧视却还想着证明自己公正一样。而其中涉及“河南人”“你们外地人”如何如何,尽管影片为此起了些许争执最终也于事无补。日常生活中这也许是常态,大家都司空见惯了。显然大家对这些词语字眼就是带着偏见去看的,已经融入生活很难改变,因此处理案件上很难将理性摆在首位,对于案件的不统一在所难免。他们只是社会中各阶层的普通人,无法改变社会,只有改变对社会的看法。这也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为之努力,把对他人的偏见转化为理解,少一些偏见的标签,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社会风气。
  五、结束语
  十二人的陪审团在一起讨论案件好像是一次集体疗伤,大家就相同的话题共同展开讨论,彼此袒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又直面别人产生的问题,在观察与被观察、分析与被分析中,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都在发生微妙变化,也在一次一次的“有罪”“无罪”中发生着奇妙的反应。大家慢慢放下了内心的自我,去直面问题,理性分析问题。每个人在过程中都找到了自我,将自己的小心思整理好归位。而陪审员的每一次讲述也都将人生百态冷暖自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部电影更好像一段人生。
  作者简介:褚婉婷(1993-),女,辽宁辽阳,辽宁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地方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常常以单个作品的方式呈现,缺乏品牌化思维的系统化、市场化的考量,往往成为设计师或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方式。对地方传统工艺最好的帮扶方式是能够通过品牌化思维再设计的方式,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重获生命力,从而在市场行为中具有竞争力。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地方工艺的文化特色是品牌价值的源泉,地方工艺的品牌化再设计是对这种特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持续性发展的一种设计介入的保障。品牌的语境已
【摘要】在罗西尼的代表作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极具表现力的唱段。本文对罗西娜咏叹调——《我心中有个声音》的不同音响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三位歌唱家在歌曲节奏、强弱对比、音色、情感表达、演唱技巧等各方面的不同演绎,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塑造出鲜明感人的、充满艺术气息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我心中有个声音;不同音响版本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
【摘要】《末路狂花》这部电影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题材的代表作。在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以金钱为信仰的父权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处于孤立地位的。这部影片可以引发全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末路狂花;女性主义;电影;叙事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影的背景及意义  电影中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是社会学与媒介研究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传统文化回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拓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播路径,成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先简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然后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就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摘要】蒯聩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遗迹,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遗址周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解开豫北乃至临近地区的古代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蒯聩台遗址的形成过程,是豫东北地区古文化发展序列的一个缩影,是濮阳市古老文明的实物见证,对研究濮阳地区古文化分期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关鍵词】蒯聩台遗址;仰韶文化;春秋文化;商周;鼎;簋;甗  【中图分类号】K8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一带一路”的双重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民族演艺事业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合作日益密切,由中、柬合作共建的民族舞台剧《吴哥的微笑》凭借其民族文化产业多方资源融合的运作背景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吴》剧作为当代民族文化产业的成功典型和研究对象,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民族歌舞演艺事业相互融合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及世界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合作提供全新的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摘要】阿伦·雷乃的电影时刻与观众探讨着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记忆与遗忘是他影片中的核心。他的影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线性的物理时空,而是以人的内心经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心理和情绪时间,有力地拓展了现代电影的时空表现,又侧重于表达人物的意识流动。这些特征在《穆里埃尔》中都有所展示,也体现出一种想要寻找的东西,现实中找不到,过去又抓不到的现实无奈感。  【关键词】阿伦·雷乃;意识流;大脑电影  【中图分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然而保护和开发,永远是矛盾而又要共处的两极,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还值得我们继续钻研。本文试图从
【摘要】1937年,纳粹德国政府在国内进行其所谓的现代艺术改造运动,艺术成为宣扬纳粹德国意图和精神的工具;以此同时,苏联的前卫建筑运动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代表着两国国家意志的展馆建筑在巴黎世博会不期而遇,在建筑形制上两者都不约而同地将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行了现代主义的改造;随后,现代主义在两国的发展轨迹与结果却截然相反。本文力求将这段历史进行还原,从而对那一年世界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发展做一个较为完整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方面的欣赏水平,激发对音乐更大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参与性。音乐教育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艺术所具备的真正魅力。但是現实情况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错误,致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音乐教育者能有一定的帮助,完善教学方法,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