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海的勇士,演绎科考版“老人与海”

来源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m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从5月13日至24日,同济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8名科研人员,先后乘坐“深海勇士”号到甘泉海台、海马冷泉、西沙海槽和泥火山的海底,进行深海过程、生物群和微地貌的观察研究,采集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岩石、沉积物以及供分析的微生物、海水等科学样品。
   担任此次“南海深部计划”专家组组长的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已是82岁高龄的他此次终于实现深潜的心愿,3次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每次都收获满满。他说:“如果没有这次深潜,我们是不会发现‘深水珊瑚林’的,深潜加深了对冷泉口变化的认识,为全面、正确理解南海深部提供崭新的材料和方向。”
  不断修正的航行路线和计划
   回想起来,让汪品先院士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本航次“连续作战”的奋斗精神。半个月里,“探索一号”科考船俨然成为一个“科学大会堂”,每天下潜的人员上来后都要做分享,讨论、分析“深海勇士”号在海底录制的图像。
   “大家不仅讨论与后面科考任务相关的内容,还不断将科考内容与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每一次分享就像一次学术报告。”汪院士说,参加本航次的不少人都是各个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在各自的领域颇有建树,大家既能在交流互动中加深对深海的认知和了解,也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调整,这种连续作战、随时调整科考计划的工作状态是以往少有的。
   实地探索深海与在办公室读文章思考出的问题截然不同。汪品先说,本航次就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是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修正航行路线和计划变成了正常的事情。
   本航次上的8位科研人员,每人都搭乘“深海勇士”号下潜了1至2次,每次要在海底待上8个小时。不过原计划下潜2次的汪品先多了一次下潜机会,“我原来主要也是想看冷泉和珊瑚礁,但因深水珊瑚林的发现,在中科院深海所的支持下,我有幸多潜了一次。”
  让人骄傲的“深海勇士”号
   1000多米深的海底是什么样?那是一片黑暗的神秘世界。因为只有200米以上的浅水才有光,超过这个深度的海底一片黑暗。世界大洋平均3700米深,这就是说海洋的95%是黑的,汪品先说自己观察到的仅仅是这广阔海底世界的一角。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舱像一个直径两米的‘球’,里面的大气环境与在陆地一样。每一次载人下潜的成本很高,下潜前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珍惜在海底的每一分、每一秒。”尽管年事已高,但汪品先那份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激动、兴奋、紧张,早已盖过了身体的劳累,他总觉得舱外海底神奇的世界让时间走得快极了。
   每每想起这几次深潜科考经历,汪品先都为之动容,他很感激中科院深海所丁抗、彭晓彤等科学家的陪伴和支持。
   汪品先和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祖国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壮大的受益者,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深潜。“深海探索太重要了,无论如何,我们南海深部计划的目标是要向世界证明南海深部主要是中国人认识的。深潜就是其中一个环节。”他说。
   仔细算算,这已是汪品先第五次参与南海科考。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海南岛莺歌海打下南海第一口探井时,他就在岸边为石油井做鉴定。之后的三次南海科考,汪品先乘坐的都是“外国船”。
   数十年风风雨雨,汪品先见证了祖国海洋科研实力的发展壮大。“如今,那么多曾一起并肩作战的人不在了,和他们相比,我太幸运了,直到今天还能发挥些许作用。”他说,最让自己骄傲和激动的是,他有幸搭乘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下潜到了千余米深的南海。
   历经8年艰苦攻关,在国家863计划支持和国内近百家单位共同研制下,“深海勇士”号成功实现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它充一次电,能在海底遨游10个小时,借助锂电池的澎湃动力,这名“勇士”可以快速上浮和下潜,大大节约了往返时间,增加了深海作业的时间。
  震撼于海底绿洲“海马冷泉”
   从变幻多彩的海平面到美丽繁华的热带浅海生物,再到漆黑荒凉的深海海底,又到奇形怪状的深渊生物,科学家们逐步揭开了海洋的神秘面纱,而海洋也在不断地惊艳着世人。
   在深海,科学家们探索发现了热液和冷泉这两种神秘而特殊的环境。冷泉是探寻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航次的科考目标便把冷泉列了进来。
   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到南海西沙某海域,汪品先被眼前的“冷泉”惊住了:在灯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蓝静寂,一串串气泡从海底汩汩冒出,气泡周边,密密麻麻生长着贻贝与蛤类,半透明的阿尔文虾、白色的铠甲虾、一簇簇管状蠕虫也随处可见。
   冷泉系统是一种深海自然现象,由富含甲烷的流体渗漏出海底而成。这片“海马冷泉”位于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分布在水深为1350至1430米的海底。“海马冷泉”因201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海马”号无人深潜器发现而得名。
   不少参与深潜的科考人员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海马冷泉”这片海底“生命绿洲”,他们无不被冷泉的生物量之大、丰富度之高所震撼。
   汪品先在海底注意的是冷泉区的变化过程。如果从新出现的土堆,到败落衰亡的貝壳堆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随着甲烷气体排放的盛衰,生物群、沉积物和微地貌都在变化,可以解读出千余米水下冷泉生态系统生生息息的“深海演义”。
   此外,科考人员还在“海马冷泉”发现了新的活动喷口。在西沙甘泉海台下,他们也发现了活的冷泉生物群和弱冷泉活动口。随后,科学家在“海马冷泉”区进行了沉积水化学的测量和动物诱捕的试验,并在不同活动程度的冷泉口,采集了定量生物和地质样品,首次对泥火山进行了深潜探测,采集到了碳酸盐结壳等样品。
  意外发现海洋古生物深水珊瑚林
   在西沙海域1000多米深的海底,一些下半部分像竹子,上半部像鞭子的“竹珊瑚”引起了汪品先的注意。把这些珊瑚拉直,能有五六米之长,“站立”在它们身旁的,还有一些扇状、扫帚状等多种多样的深水珊瑚,还有海绵和苔藓虫。
   深水珊瑚林的发现,让他兴奋极了,这成了本航次意想不到的重要收获。为什么会对深水珊瑚林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关于深水珊瑚,大西洋早有报道,我们国家此前还几乎是个空白。据国外报道,世界上最老的生物可能就是深水珊瑚。”汪品先解释说,珊瑚不仅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造礁,深水也有珊瑚,许多珊瑚营是单体生活,并不形成骨骼。但这次“偶遇”的深水珊瑚不但有高大的骨骼,珊瑚群的分布也相当密集,称得上是“海底的珊瑚林”。
   和陆地上的园林一样,高大的竹珊瑚像树木,低矮的扇珊瑚和海绵之类像灌木,而贴在海底的海绵、苔藓虫相当于草本植物。这些固着在海底的生物构成了深海的“园林”,为游泳和爬行的章鱼、海星等海洋动物提供了栖居地,就好比陆地上的树林是鸟兽的家园。
   汪品先介绍,追溯陆地和海面千百年来的气候变化,人类可以分析树木和珊瑚的年轮,但是我们当前研究的珊瑚多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水面上,反映不了深海的变化。而深水珊瑚长在千米水深的海底,有些属种生长十分缓慢,几十年才长一毫米,寿命可以高达数千年,为我们研究古海洋气候提供了宝贵的记录。
   深水珊瑚林的发现,还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以前人们认为深海裸露的岩石只是风化剥蚀的对象,没有生物。可深水珊瑚林这一生物的发现,也打破了原有的认知,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分布范围和形成原因,探索它们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汪品先说。
   “这次深潜,我在海底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生态系统,见识到了冷泉的‘快生活’,也领略到了深水珊瑚的‘慢生活’,太神奇、太难得了!”说到印象深刻的瞬间,汪品先对那片深水珊瑚林念念不忘。更让他兴奋的是,“深海勇士”号抓取了一支5米长的“竹珊瑚”,不但是研究的好材料,也是科普陈列的“宝贝”。
   神秘壮阔的深海,我们朝你又近了一步。
其他文献
桂花的历史  桂花有很多别称,因为叶子像圭而称“桂”;又因其花朵清雅高洁,香飘四溢,而被称为仙友、仙树。据文字记载,中国栽培桂花的历史达2500年以上。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作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成为了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桂花十株。唐宋以后,桂花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而民间栽培桂花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其中以湖北咸宁的桂花
期刊
荧光鱼   2003年,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家公司宣布,利用转基因技术他们已经研制出能发荧光的小型热带——“荧光鱼”。這种“光芒四射”的红色荧光鱼,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得到商标注册的第一种商业性荧光宠物鱼。基因改变后的荧光鱼散发出粉色荧光,远看像金鱼一样。目前,公司以GloFish的商标对红色荧光鱼进行了注册,这标志着转基因荧光鱼可以被当作家庭宠物进行出售。  转基因蚊子   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
期刊
奇奇你可不要因为一次考试就骄傲哦!不过相比起来,在动物界猴子的大脑的确比较发达。  猴脑的进化程度比较高,它大脑的结构复杂而完善,表面也布满了回纹,与人的大脑非常接近。当大脑表面回纹越多,猴子的行为就越复杂,同时它们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模仿能力也就越強。
期刊
捣鼓走出来的天才少年  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3岁时一家人迁往深圳,他自幼就十分聪明,读小学时,往往老师刚说出题目,他就能喊出答案。他还特别喜欢捣鼓电子产品,经常跑去深圳的电子市场,然后买上一大堆电子原件回家,拆了装,装了拆地去研究电子线路。他特别热衷的就是科技类课外书,一本《科学探索者》,他就前前后后翻了好几遍。   2007年9月,他顺利考上以“超常教育”闻名的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在这
期刊
4月5日至7日,我们学校举办了“走伟人故里,智在柏乐园”的研学旅行活动。   4月5日是清明节,我们出发旅行第一站——伟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这一天,我早早地就来到学校参加开营仪式,校长进行开营致辞,同学们庄严宣誓。7时30分,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研学之旅。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湖南韶山。带队老师带我们去给毛主席献花。毛泽东铜像高10.1米,身着中山装,手握书卷,面向东方,似
期刊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兔子和小象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它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形影不离——一起玩耍,一起上下学,一起学习知识……   不过,它们的友谊在一堂体育课上破裂了。一天,在河马老师的体育课上,老师组织了一场两人一足比赛。幸运的是,小兔子和小象恰巧分到了一组,它们的目标就是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比赛开始了,在“一二一二”的口号声中,小兔子和小象出发了。一开始的时候,它俩的步伐是协调有序的。当小象看到
期刊
2019年4月12日,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学校——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泉四小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课堂之“走伟人故里,智在柏乐园”的研学之旅,扬红色文化,传雷锋精神。   这天早上,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伟人故里——韶山。远远看去,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欢笑声中,我们走进伟人的故居,这里是毛主席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此时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大家都怀着对伟
期刊
70年前的那个10月,开国大典上的礼炮声响彻云霄,牵动着远在海外的王承书的心;55年前的那个10月,新疆羅布泊上空的蘑菇云震动世界,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王承书日子一如往常,没有因此家喻户晓,没有因此广为人知。她为了国家选择隐姓埋名30年。  “没有她,我们至今还是瞎子”   1956年,王承书从美国回国。1958年,王承书从近代物理研究所调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   那时
期刊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激情澎湃的中国人将天安门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在雄浑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中国开启了新纪元!   那一天,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从此揭开了新篇章!伟大的祖国,走过沧海桑田,历经风雨坎坷。不少人因战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如叶成焕、董存瑞、杨靖宇……而今天,科技的发达,武器的强大,国力的强盛,让别的国家不敢再来侵犯我们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4月5日早上,在老师的祝福声和父母的叮咛声中,我和149名小伙伴踏上了前往长沙的研学之旅……   经过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研学旅行的第一站:韶山。伴随着庄严的《献花曲》徐徐响起,两名武警献花礼兵抬着花篮,敬献于毛主席铜像前。大家一起鞠躬致敬,表示缅怀之情。在庄严的音乐声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肃穆的氛围,仿佛看到了毛爷爷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无数英雄牺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