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汤婉君,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摘要:京津冀经济圈地缘政治、经济优势显著,但是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本文对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基本对外贸易状况进行了阐述。同时,本文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外贸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做了相关的实证回归,得出该区域的对外贸易是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该区域实现了外贸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互动。最后,本文提出了以对外贸易为切入点,如何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产业协作
京津冀经济圈地跨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级市,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前,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的国家重要战略布局。区域中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更成为一体化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此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京津冀地区的外贸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带动的作用。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古典经济学家很早就对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是由该国产业结构状况所决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出口结构,而进口劳动生产率处于劣势的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符合本国比较利益的对外贸易结构。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即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从该国拥有劳动或资本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此外,要素禀赋论在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上也做出解释,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对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缺乏流动性的一种替代,改进贸易国的要素丰裕程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竞争力的变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一致。产业竞争力是实现对外贸易的基础,从而使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一致。
具体来说,对外贸易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
1.进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来可以通过进口产品在国内打开市场,通过“干中学”和“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国内类似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当这一产业发生规模效应时,生产成本下降,充分发挥国内某一要素丰裕的特点与产业发展相結合,形成比较优势,以进口带动出口。二来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弥补国内这种要素资源的欠缺,克服供给瓶颈,促成产业结构调整。
2.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之一是资本积累,通过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出口国的外汇储备,出口国可以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和服务,进而可以对特定的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二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较低,国内需求较为有限,由迈因特进行完善的“剩余的出路理论”解释了怎样通过出口的乘数效应来扩大市场空间,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出口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也会优化资源配置,使更多的资源流向出口产业,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从而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外贸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虽然因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联系的经济统一体,但由于没有协调一致的产业制定政策,使得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雷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外贸带来的结构升级效应。
1.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活跃地区,从建国后至今,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按一般产业结构理论的划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从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的趋势以及产业升级中的问题。
(1)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为其他产业的发展积累资本和劳动力。通过表一我们可以发现,2004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该区域GDP的8.87%,到了2013年下降到6.19%,低于全国10%的水平,说明第一产业在该区域的比重较低,比全国水平合理。同时,第一产业的下降符合库兹涅茨的社会发展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该产业中的劳动力相对比重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第一产业释放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从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京津冀内部第一产业发展不平衡,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18倍多,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主要由于该省是农业大省,较高的土地禀赋系数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又是京津两地“菜篮子工程”的供应地,在2013年达到了3500.4亿元,绝对数值从2004年到2013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长了2.5倍,但是从比例上来看,从2004年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下降到12.4%,说明河北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13年也分别降到了0.08%、0.13%。
(2)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有增有减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为第一三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为第一三产业服务。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44.5%下降到2013年的42.45%,比全43.9%的比重水平略低,基本保持持平。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河北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有绝对优势,从2004年的4301.7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62.1亿元,在十年间实现了3倍多的增长。天津市第二产业也实现了4倍多的快速增长,北京次之。 从相对值来看,京津冀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整体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由于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的政策影响,第二产业增长较少。而河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50%上升到2013年的52.16%,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国有经济体制占主导,依然占据着产业结构的主体地位。而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从2004年的30.7%、54.2%下降到2013年的22.3%、50.6%,其中天津在2005年到2008年比重略有增长之后下降。相比北京市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市无论从发展速度和所占比例上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天津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天津都设有工厂,市场主体较为活跃,外商投资设厂多,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摩托罗拉、三星、ABB、三洋等,国家要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和建立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利好使天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第二产业。该区域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内部,京津冀经济圈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从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京津冀内部第一产业发展不平衡,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18倍多,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主要由于该省是农业大省,较高的土地禀赋系数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又是京津两地“菜篮子工程”的供应地,在2013年达到了3500.4亿元,绝对数值从2004年到2013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长了2.5倍,但是从比例上来看,从2004年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下降到12.4%,说明河北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13年也分别降到了0.08%、0.13%。
(2)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有增有减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为第一三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为第一三产业服务。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44.5%下降到2013年的42.45%,比全43.9%的比重水平略低,基本保持持平。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河北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有绝对优势,从2004年的4301.7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62.1亿元,在十年间实现了3倍多的增长。天津市第二产业也实现了4倍多的快速增长,北京次之。
从相对值来看,京津冀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整体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由于北京大力發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的政策影响,第二产业增长较少。而河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50%上升到2013年的52.16%,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国有经济体制占主导,依然占据着产业结构的主体地位。而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从2004年的30.7%、54.2%下降到2013年的22.3%、50.6%,其中天津在2005年到2008年比重略有增长之后下降。相比北京市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市无论从发展速度和所占比例上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天津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天津都设有工厂,市场主体较为活跃,外商投资设厂多,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摩托罗拉、三星、ABB、三洋等,国家要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和建立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利好使天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第二产业。该区域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内部,京津冀经济圈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从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京津冀内部第一产业发展不平衡,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18倍多,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主要由于该省是农业大省,较高的土地禀赋系数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又是京津两地“菜篮子工程”的供应地,在2013年达到了3500.4亿元,绝对数值从2004年到2013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长了2.5倍,但是从比例上来看,从2004年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下降到12.4%,说明河北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13年也分别降到了0.08%、0.13%。
(2)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有增有减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为第一三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为第一三产业服务。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44.5%下降到2013年的42.45%,比全43.9%的比重水平略低,基本保持持平。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河北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有绝对优势,从2004年的4301.7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62.1亿元,在十年间实现了3倍多的增长。天津市第二产业也实现了4倍多的快速增长,北京次之。
从相对值来看,京津冀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整体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由于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的政策影响,第二产业增长较少。而河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50%上升到2013年的52.16%,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国有经济体制占主导,依然占据着产业结构的主体地位。而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从2004年的30.7%、54.2%下降到2013年的22.3%、50.6%,其中天津在2005年到2008年比重略有增长之后下降。相比北京市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市无论从发展速度和所占比例上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天津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天津都设有工厂,市场主体较为活跃,外商投资设厂多,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摩托罗拉、三星、ABB、三洋等,国家要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和建立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利好使天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第二产业。该区域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内部,京津冀经济圈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3)第三产业总体上保持持续增长
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尤其第三产业所具有的污染低、附加值高的特点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相比较而言,2013年京津冀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51.36%还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1%的整体水平,超过了5.26%,高于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使得京津冀实现了“三二一”式的产业结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北京第二产业的迅速下降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造成的,早在1995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就已占到了全市GDP的半壁江山,到2010年则突破了10000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发展到76.86%,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9个百分点,在全国属于最高水平,这和首都北京的功能转型有关。天津市和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却比较缓慢,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这两个省市的第三产业均低于第二产业,增长缓慢,但在GDP中所占比重均出现了上升的现象,也体现了津冀两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向工业化社会的后一个阶段迈进的。
综上所述,根据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的三阶段理论,当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二产的比重高于三产,这时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三产比重逐步高于二产比重,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为76.9%,远超第二产业的比重,说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區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结论,同时也说明了产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呈现趋同的现象。
2.京津冀经济圈的对外贸易状况
首先,出口贸易的总量实现了波动性的增长,从2004年的299.09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940.76亿美元,增长了2.15倍。2009年以前出口额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说明京津冀地区的出口优势明显,需求旺盛。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略有下跌,直到2011年才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说明金融危机之后影响需要外贸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才能逐渐恢复出口水平。从出口比重看,京津冀的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5.04%演变为2013年的4.26%,期间虽有起伏,但总体变化不大,整体比重小。从出口贸易结构来看,2013年北京市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389.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1.7%,而且其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到了出口额的32.2%。天津市出口贸易中的优势产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工业制成品,河北省的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河北省出口的5成以上。机电产品这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是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出口产品,与上文分析的产业结构发展相吻合。
其次,进口贸易的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从2004年的993.6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694.5亿美元,实现了16.8%的年平均增长率,比出口贸易12.1%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4.7%。同时,从全国占比来看,京津冀地区的进口额比重从2004年17.71%上升到2013年24.07%,主要由于北京的进口贸易的高速发展。在进口贸易的结构中,原油在北京的进口中一直占据着40%以上的份额,由于汽车产业是北京的主导产业,导致对石油的消费性需求也日益增加。天津主要进口商品优势突出,铁矿砂、集成电路、汽车、飞机等前四类商品年进口额均突破70亿美元,河北省的进口商品则以以大宗商品为主,其中铁矿砂进口占河北省进口商品的5成以上,原材料的大量进口为第二产业提供资源,因此也直接影响着河北省进口总值的变化。该区域体现了原材料短缺的特点,进口成为主要解决原材料短缺的途径选择。
三、京津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是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基础,同时进出口也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现阶段,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为了更深入了解进出口贸易与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将使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京津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以期达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率的目的。
1.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五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即第一、二、三产业创造的生产总值(GDP1、GDP2、GDP3)的变动表示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变动指标,进口额(IM)和出口额(EX)代表京津冀的对外贸易指标。样本区间选取2004-2013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首先应对变量的实践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通过表可以发现,在90%的置信水平下,除了lngdp2其余各变量的水平值都存在单位根,数据为非平稳的实践序列。进行二阶差分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数据为二阶单整。
3.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lngdp1、lngdp2、lngdp3、lnex、lnim不平稳,但是经检验其均为二阶单整,因此可对其做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后做协整检验。lngdp1、lngdp2、lngdp3分别对lnex和lnim做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GDP1=3.636439097+0.3823875474*LNEX+0.8508404943*LNIM
LNGDP2=3.827033578+0.1123653678*LNEX+0.8406674758*LNIM
LNGDP3=3.292627307+0.09527842804*LNEX+0.9103702614*LNIM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e1、e2、e3进行ADF检验,以检查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由表可知,通过对残差项的ADF检验,序列均是平稳的,说明进出口贸易和三次产业的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回归结果说明
在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后证明lnex和lnim分别和lngdp1、lngdp2、lngdp3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根据Granger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京津冀的一二三产业与进出口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七可见,第一产业的增长与对外贸易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对外贸易对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同时,在因果检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进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的回归结果得知,出口额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0.11、0.095个百分点,说明出口额的增加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大。进口额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增加0.84、0.91个百分点,说明进口额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拉动较大。
四、结论及建议
由于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的产值以及贸易额较小,对外贸易与第一产业的关系并不密切,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能确定对外贸易与第一产业的产值之间是否有具有因果关系。二三产业对對外贸易的拉动作用大,同时对外贸易对第二、三产业有着较大的影响。贸易出口额的增加对第二产业拉动较大,进口额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拉动较大。京津冀地区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实现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1.加强第一产业的科技创新
由于对外贸易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不大,对外贸易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但是在第一产业本身的发展上,由于河北在京津冀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担任着“菜篮子”的任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农业规划下实现河北的新定位,加强农业前沿基础研究、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等。在对外贸易方面,提高特色农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利润空间,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2.增加第二产业出口以实现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河北作为资源中心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较大,天津在机械设备和化学等工业产品贸易方面表现突出,而且第二产业是津冀的主导产业,所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河北机电产品即从2006年开始,超过纺织服装,成为河北省第一大出口商品,但是普遍存在缺乏自主品牌和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保护,同时北京市机电产品高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在提高河北省机电产业的升级中应该与北京地区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提升河北省机电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以机电产业为龙头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外贸和产业结构的联动发展。天津的第二产业优势主要在工业制成品上,同时天津还具有天然的港口发展优势和丰富的物流发展经验,可以作为三个地区重要的沟通平台和枢纽。天津市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其交通枢纽国际的特点,以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对外贸易引领下,津冀两地可以实现第二产业的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内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3.合理引导第三产业进口以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能够带来高额的外汇收入,还能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北京市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科研能力,能够促进进口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水平,尤其是促进了该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转型,为打造成为服务贸易的创新和示范基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目前不具有优势的商业存在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服务贸易进口,我国应该进行合理化引导,对京津冀地区类似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相得益彰的促进效应。在京津冀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引导上,通过北京产业转移等途径,更应该实现津冀地区传统型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产业升级途径转变。(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振川.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D].2007年11月.
[2]许冰镔.珠三角与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研究[D].2007年06月.
[3]邢晓菲.京津冀对外贸易合作问题研究[D].2010年05月.
[4]唐红、陈元清.天津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0年02月
[5]魏浩.2003-2007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口结构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0月.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4-157.
[7]钟昌标.外贸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效应[J],2000年10月.
[8]张晗.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发展[J],燕赵论坛,2008年04月.
[9]田丽君,刘玉梅.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实施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2月.
[10]刘力.外资外贸互动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广东的证据[J],改革,2005年08月.
摘要:京津冀经济圈地缘政治、经济优势显著,但是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本文对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基本对外贸易状况进行了阐述。同时,本文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外贸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做了相关的实证回归,得出该区域的对外贸易是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该区域实现了外贸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互动。最后,本文提出了以对外贸易为切入点,如何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产业协作
京津冀经济圈地跨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级市,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前,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的国家重要战略布局。区域中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更成为一体化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此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京津冀地区的外贸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带动的作用。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古典经济学家很早就对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是由该国产业结构状况所决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出口结构,而进口劳动生产率处于劣势的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符合本国比较利益的对外贸易结构。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即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从该国拥有劳动或资本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此外,要素禀赋论在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上也做出解释,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对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缺乏流动性的一种替代,改进贸易国的要素丰裕程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竞争力的变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一致。产业竞争力是实现对外贸易的基础,从而使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一致。
具体来说,对外贸易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
1.进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来可以通过进口产品在国内打开市场,通过“干中学”和“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国内类似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当这一产业发生规模效应时,生产成本下降,充分发挥国内某一要素丰裕的特点与产业发展相結合,形成比较优势,以进口带动出口。二来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弥补国内这种要素资源的欠缺,克服供给瓶颈,促成产业结构调整。
2.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之一是资本积累,通过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出口国的外汇储备,出口国可以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和服务,进而可以对特定的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二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较低,国内需求较为有限,由迈因特进行完善的“剩余的出路理论”解释了怎样通过出口的乘数效应来扩大市场空间,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出口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也会优化资源配置,使更多的资源流向出口产业,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从而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外贸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虽然因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联系的经济统一体,但由于没有协调一致的产业制定政策,使得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雷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外贸带来的结构升级效应。
1.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活跃地区,从建国后至今,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按一般产业结构理论的划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从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的趋势以及产业升级中的问题。
(1)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为其他产业的发展积累资本和劳动力。通过表一我们可以发现,2004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该区域GDP的8.87%,到了2013年下降到6.19%,低于全国10%的水平,说明第一产业在该区域的比重较低,比全国水平合理。同时,第一产业的下降符合库兹涅茨的社会发展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该产业中的劳动力相对比重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第一产业释放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从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京津冀内部第一产业发展不平衡,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18倍多,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主要由于该省是农业大省,较高的土地禀赋系数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又是京津两地“菜篮子工程”的供应地,在2013年达到了3500.4亿元,绝对数值从2004年到2013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长了2.5倍,但是从比例上来看,从2004年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下降到12.4%,说明河北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13年也分别降到了0.08%、0.13%。
(2)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有增有减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为第一三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为第一三产业服务。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44.5%下降到2013年的42.45%,比全43.9%的比重水平略低,基本保持持平。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河北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有绝对优势,从2004年的4301.7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62.1亿元,在十年间实现了3倍多的增长。天津市第二产业也实现了4倍多的快速增长,北京次之。 从相对值来看,京津冀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整体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由于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的政策影响,第二产业增长较少。而河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50%上升到2013年的52.16%,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国有经济体制占主导,依然占据着产业结构的主体地位。而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从2004年的30.7%、54.2%下降到2013年的22.3%、50.6%,其中天津在2005年到2008年比重略有增长之后下降。相比北京市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市无论从发展速度和所占比例上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天津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天津都设有工厂,市场主体较为活跃,外商投资设厂多,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摩托罗拉、三星、ABB、三洋等,国家要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和建立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利好使天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第二产业。该区域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内部,京津冀经济圈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从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京津冀内部第一产业发展不平衡,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18倍多,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主要由于该省是农业大省,较高的土地禀赋系数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又是京津两地“菜篮子工程”的供应地,在2013年达到了3500.4亿元,绝对数值从2004年到2013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长了2.5倍,但是从比例上来看,从2004年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下降到12.4%,说明河北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13年也分别降到了0.08%、0.13%。
(2)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有增有减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为第一三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为第一三产业服务。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44.5%下降到2013年的42.45%,比全43.9%的比重水平略低,基本保持持平。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河北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有绝对优势,从2004年的4301.7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62.1亿元,在十年间实现了3倍多的增长。天津市第二产业也实现了4倍多的快速增长,北京次之。
从相对值来看,京津冀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整体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由于北京大力發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的政策影响,第二产业增长较少。而河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50%上升到2013年的52.16%,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国有经济体制占主导,依然占据着产业结构的主体地位。而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从2004年的30.7%、54.2%下降到2013年的22.3%、50.6%,其中天津在2005年到2008年比重略有增长之后下降。相比北京市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市无论从发展速度和所占比例上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天津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天津都设有工厂,市场主体较为活跃,外商投资设厂多,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摩托罗拉、三星、ABB、三洋等,国家要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和建立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利好使天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第二产业。该区域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内部,京津冀经济圈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从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京津冀内部第一产业发展不平衡,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18倍多,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主要由于该省是农业大省,较高的土地禀赋系数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又是京津两地“菜篮子工程”的供应地,在2013年达到了3500.4亿元,绝对数值从2004年到2013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长了2.5倍,但是从比例上来看,从2004年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下降到12.4%,说明河北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13年也分别降到了0.08%、0.13%。
(2)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有增有减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为第一三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为第一三产业服务。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44.5%下降到2013年的42.45%,比全43.9%的比重水平略低,基本保持持平。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河北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有绝对优势,从2004年的4301.7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62.1亿元,在十年间实现了3倍多的增长。天津市第二产业也实现了4倍多的快速增长,北京次之。
从相对值来看,京津冀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整体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由于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的政策影响,第二产业增长较少。而河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50%上升到2013年的52.16%,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国有经济体制占主导,依然占据着产业结构的主体地位。而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从2004年的30.7%、54.2%下降到2013年的22.3%、50.6%,其中天津在2005年到2008年比重略有增长之后下降。相比北京市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市无论从发展速度和所占比例上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天津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天津都设有工厂,市场主体较为活跃,外商投资设厂多,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摩托罗拉、三星、ABB、三洋等,国家要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和建立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利好使天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第二产业。该区域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内部,京津冀经济圈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3)第三产业总体上保持持续增长
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尤其第三产业所具有的污染低、附加值高的特点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相比较而言,2013年京津冀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51.36%还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1%的整体水平,超过了5.26%,高于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使得京津冀实现了“三二一”式的产业结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北京第二产业的迅速下降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造成的,早在1995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就已占到了全市GDP的半壁江山,到2010年则突破了10000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发展到76.86%,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9个百分点,在全国属于最高水平,这和首都北京的功能转型有关。天津市和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却比较缓慢,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这两个省市的第三产业均低于第二产业,增长缓慢,但在GDP中所占比重均出现了上升的现象,也体现了津冀两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向工业化社会的后一个阶段迈进的。
综上所述,根据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的三阶段理论,当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二产的比重高于三产,这时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天津市和河北省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三产比重逐步高于二产比重,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为76.9%,远超第二产业的比重,说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區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结论,同时也说明了产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呈现趋同的现象。
2.京津冀经济圈的对外贸易状况
首先,出口贸易的总量实现了波动性的增长,从2004年的299.09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940.76亿美元,增长了2.15倍。2009年以前出口额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说明京津冀地区的出口优势明显,需求旺盛。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略有下跌,直到2011年才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说明金融危机之后影响需要外贸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才能逐渐恢复出口水平。从出口比重看,京津冀的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5.04%演变为2013年的4.26%,期间虽有起伏,但总体变化不大,整体比重小。从出口贸易结构来看,2013年北京市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389.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1.7%,而且其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到了出口额的32.2%。天津市出口贸易中的优势产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工业制成品,河北省的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河北省出口的5成以上。机电产品这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是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出口产品,与上文分析的产业结构发展相吻合。
其次,进口贸易的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从2004年的993.6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694.5亿美元,实现了16.8%的年平均增长率,比出口贸易12.1%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4.7%。同时,从全国占比来看,京津冀地区的进口额比重从2004年17.71%上升到2013年24.07%,主要由于北京的进口贸易的高速发展。在进口贸易的结构中,原油在北京的进口中一直占据着40%以上的份额,由于汽车产业是北京的主导产业,导致对石油的消费性需求也日益增加。天津主要进口商品优势突出,铁矿砂、集成电路、汽车、飞机等前四类商品年进口额均突破70亿美元,河北省的进口商品则以以大宗商品为主,其中铁矿砂进口占河北省进口商品的5成以上,原材料的大量进口为第二产业提供资源,因此也直接影响着河北省进口总值的变化。该区域体现了原材料短缺的特点,进口成为主要解决原材料短缺的途径选择。
三、京津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是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基础,同时进出口也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现阶段,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为了更深入了解进出口贸易与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将使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京津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以期达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率的目的。
1.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五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即第一、二、三产业创造的生产总值(GDP1、GDP2、GDP3)的变动表示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变动指标,进口额(IM)和出口额(EX)代表京津冀的对外贸易指标。样本区间选取2004-2013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首先应对变量的实践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通过表可以发现,在90%的置信水平下,除了lngdp2其余各变量的水平值都存在单位根,数据为非平稳的实践序列。进行二阶差分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数据为二阶单整。
3.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lngdp1、lngdp2、lngdp3、lnex、lnim不平稳,但是经检验其均为二阶单整,因此可对其做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后做协整检验。lngdp1、lngdp2、lngdp3分别对lnex和lnim做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GDP1=3.636439097+0.3823875474*LNEX+0.8508404943*LNIM
LNGDP2=3.827033578+0.1123653678*LNEX+0.8406674758*LNIM
LNGDP3=3.292627307+0.09527842804*LNEX+0.9103702614*LNIM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e1、e2、e3进行ADF检验,以检查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由表可知,通过对残差项的ADF检验,序列均是平稳的,说明进出口贸易和三次产业的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回归结果说明
在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后证明lnex和lnim分别和lngdp1、lngdp2、lngdp3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根据Granger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京津冀的一二三产业与进出口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七可见,第一产业的增长与对外贸易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对外贸易对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同时,在因果检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进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的回归结果得知,出口额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0.11、0.095个百分点,说明出口额的增加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大。进口额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增加0.84、0.91个百分点,说明进口额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拉动较大。
四、结论及建议
由于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的产值以及贸易额较小,对外贸易与第一产业的关系并不密切,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能确定对外贸易与第一产业的产值之间是否有具有因果关系。二三产业对對外贸易的拉动作用大,同时对外贸易对第二、三产业有着较大的影响。贸易出口额的增加对第二产业拉动较大,进口额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拉动较大。京津冀地区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实现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1.加强第一产业的科技创新
由于对外贸易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不大,对外贸易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但是在第一产业本身的发展上,由于河北在京津冀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担任着“菜篮子”的任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农业规划下实现河北的新定位,加强农业前沿基础研究、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等。在对外贸易方面,提高特色农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利润空间,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2.增加第二产业出口以实现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河北作为资源中心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较大,天津在机械设备和化学等工业产品贸易方面表现突出,而且第二产业是津冀的主导产业,所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河北机电产品即从2006年开始,超过纺织服装,成为河北省第一大出口商品,但是普遍存在缺乏自主品牌和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保护,同时北京市机电产品高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在提高河北省机电产业的升级中应该与北京地区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提升河北省机电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以机电产业为龙头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外贸和产业结构的联动发展。天津的第二产业优势主要在工业制成品上,同时天津还具有天然的港口发展优势和丰富的物流发展经验,可以作为三个地区重要的沟通平台和枢纽。天津市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其交通枢纽国际的特点,以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对外贸易引领下,津冀两地可以实现第二产业的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内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3.合理引导第三产业进口以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能够带来高额的外汇收入,还能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北京市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科研能力,能够促进进口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水平,尤其是促进了该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转型,为打造成为服务贸易的创新和示范基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目前不具有优势的商业存在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服务贸易进口,我国应该进行合理化引导,对京津冀地区类似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相得益彰的促进效应。在京津冀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引导上,通过北京产业转移等途径,更应该实现津冀地区传统型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产业升级途径转变。(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振川.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D].2007年11月.
[2]许冰镔.珠三角与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研究[D].2007年06月.
[3]邢晓菲.京津冀对外贸易合作问题研究[D].2010年05月.
[4]唐红、陈元清.天津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0年02月
[5]魏浩.2003-2007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口结构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0月.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4-157.
[7]钟昌标.外贸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效应[J],2000年10月.
[8]张晗.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发展[J],燕赵论坛,2008年04月.
[9]田丽君,刘玉梅.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实施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2月.
[10]刘力.外资外贸互动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广东的证据[J],改革,2005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