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阻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阻力成因和对策进行分析。笔者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同地方教育部门的博弈、教师之间的博弈、学校和家庭间的博弈以及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 成因分析 博弈论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提出了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通过对2008年到2017年近十年的文献进行浏览,笔者发现学者从政策、经济、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成效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并未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成因分析。因此笔者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农村中学课程改革阻力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农村中学课程改革中的博弈主体
  农村中学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活动,是各方改革力量的博弈,其中博弈的主体包括教育专家、教师、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内部行政力量、学生家长、学生,其中各主体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知情权、发言权、决策权。但鉴于我国基础教育完全由国家统一安排并管理的现状,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博弈中又介入了比任何力量都强大的外部行政力量,包括国家教育部、各省市教育部门、县教育局等。这使得农村中学教育改革变成了一场不完全信息博弈,即行政力量成为了博弈活动中的主导力量,其他参与者无法掌握行政主体的策略空间、策略组合及收益信息等信息,因此参与者能做的就是尽量使期望效用最大化,即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同时,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性质十分复杂,牵涉的主体过多,不同于商业利益明码标价的分配,其自身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理论上教育改革作为一项合作博弈活动,其改革政策作为有约束力的“协议”,使参与者在此范围内进行博弈,从而使各方获益,但现实中博弈主体实际上进行着非合作博弈的行动,即各方参与者并不遵守 “协议”,而是选择对于自身最有利的战略,使自身收益最大化。因此博弈主体各自的选择形成的矛盾,以及改革内容,即“协议”本身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农村中学课程改革阻碍重重、成效甚微的原因。接下来笔者将对阻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博弈主体进行分析,并对改革内容即“协议”的可行性及其对博弈主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阻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博弈力量分析
  (一)国家教育部门与地方教育部门的博弈
  国家教育部门是宏观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因此其决策往往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我国教育发展总体状况,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资源分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便是国家希望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培养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人才和力量的举措。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一方面要履行国家指令,另一方面受当地实际情况制约,因此地方教育部门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解读政策,甚至做表面功夫消极应付,从而导致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无法良好推行。其次,由于国家教育部门掌控着资源分配的权力,占据着主动地位,地方教育部门成了被动的实施者,尤其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地区来说,任何一项需要大动干戈的政策实施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所以在这场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地方教育部门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非合作博弈的行动,导致改革无法顺利实施。
  (二)教师内部力量的博弈
  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干精神有较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农村教师长期处于不利于其专业发展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他们的专业素养还是职业精神,都一定程度上在贫乏的环境中被渐渐消磨。一部分教师对现有的状况不满却没有勇气去改变,对新兴事物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威胁到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怕为未知的结果而付出精力和时间。有改革之心的农村教师也受其自身专业知识和视野的局限,难以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革,多是浅显的修饰和粗糙的完善,使得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有其名而无其实。
  (三)学校和家庭的博弈
  学校和家庭的博弈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博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起到指引作用,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农村中学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考虑到改革措施在学校实施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到农村家庭能够接受和配合的程度,否则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之间的排斥力,会极大地降低学校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农村家庭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认识不足,教育观念薄弱且极端,因此对教育改革的接受度不够。同时,农村家庭多数经济条件差,对孩子的能力和潜力认识不足,仅希望孩子能够尽早挣钱独立。而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人生目标和未来道路认识不清,这时候教育改革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农村中学生的职业培训,很可能让农村家庭盲目地选择职业学校,或是让本来具有接受高等教育潜力的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的道路,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还远没有达到正规化、专业化、体系化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在农村学生打破阶层,追求更好生活的路途中又增添了不少的阻碍。因此农村学生父母也成为了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阻力,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观念灌输会影响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和学校表现乃至未来的人生道路。
  (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具有特殊性,首先农村中学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来自周边甚至更偏远的农村家庭,学生家庭背景纷繁复杂,学生之间的关系根据家住的远近亲疏有别,且由于生长环境和家庭的影響,多数学生性格较为谨小慎微,不容易放得开,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如城市的学生。其次,农村中学的各方面硬件软件条件与城市相比相差较远,而且一些较为偏远贫困的农村中学的学校制度都是不完备的,同是根据国家课程大纲制定的课程体系,但教学质量却无法与城市中学相比。学校的师资,甚至校长的知识水平都不高,仅凭农村中学自身的力量进行课程改革不太现实。以上种种都是阻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原因,因此可行性应该是农村课程改革首先考量的因素。   三、减少农村课程改革阻力的对策分析
  (一)扩大地方教育部门的自主权,强化教育部门的权责统一
  扩大地方教育部门的自主权以调动地方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仅是扩大地方教育部门在教育经费方面的自主权,更应该鼓励各地方教育部门积极参与到农村中学课程改革中,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课程改革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提供专家派遣、组织讨论会,给各地教育部门以帮助,从而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改革方案。在改革方案拟好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地方教育部门呈现的改革方案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讨论,对优秀的改革方案进行表扬和宣传,并合理地划拨经费,从而能使改革工作认真落实开展。在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中,仍然要进行过程跟踪,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调整,才能使工作真正地落实到位。
  (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支持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同其他职业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的身上背负着教育使命,这种使命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浸入了教师的灵魂和精神,当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则要诉诸于外部原因。一方面是物質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即是精神营养的匮乏。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和实施者,激励起农村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教育部门要保障农村教师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激励农村教师的改革精神,通过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竞争激励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斗志,建立额外绩效奖励制度,对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额外的物质和荣誉奖励;同时,要建立地方教育部门课程改革小组,配备相关专家,对校长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并在地方教育部门建立专门的培训小组,为农村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诸如经费、硬件方面的支持,联系培训老师、定期开办针对性的培训活动等。
  (三)加强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建立家庭信心
  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实际上怀着陌生又敬仰的心理,但由于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不重视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以及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尊崇使得教师自身有一种优越感,使得学校在农村家长心目中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彼此间造成了诸多误解。尤其是农村的家长,由于平时忙于生计极少参与孩子学习中,对学校知之甚少,基本是被动地完成学校的“指令”,这种家校关系导致家长对学校始终抱着疏远和迟疑的态度。此外,由于农村家长的阶层局限,他们对儿女抱有极大的期望,对教育“成效”的希望使他们如同惊弓之鸟,教育界一有变革,学校一有变化,家长们就忍不住开始怀疑和抱怨,“学习无用论”也正是这样才始终流传民间。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消除彼此隔阂,让家长有更多的参与感,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农村家庭对自身阶层的信心,也树立对孩子对教育的信心。实际上,农村扫盲,帮助农村家庭树立阶层自信,也正是农村学校除了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职责之外应该尽到的对社会的责任,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实行协商政策,增强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是一项博弈活动,那改革政策就是一项“协议”,只有参与博弈的各方都遵守协议,在协议范围内选择应对策略,才可能为所有人带来好的结果。因此,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协商的基础之上,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当地的企业。在召开相关会议时应该都有这些群体的代表参与并发表建议,倾听各方好的建议和想法,从而尽可能地使课程改革方案更具可行性,同时能够满足各方的利益,使课程改革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 张新海.农村课程改革十年:问题、成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922):75-79.
  [2] 白中军.农村课程改革之现状[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49-52.
  [3] 董春华.农村中小学职业与生活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3):146-147.[2017-08-25].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影响。而文学阅读更是要以文学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也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对于机械复制的时代来说,机械的逻辑决定了文学及其阅读的内在逻辑。本文在印刷决定了文本的线型结构、身体与机械相结合成为文学阅读的基本形态、线型文本决定了阅读的延宕等问题阐述的基础上,探讨机械复制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传媒 机械复制时代 文学阅读的
期刊
摘 要:电视剧《白鹿原》可谓一部忠于原著的经典改編。它保留了小说原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故事,甚至台词;又顾及到影视艺术的大众性,进行了适度的二次创作,突出与强化了主要情节、人物,并改写了部分情节与人物命运。此外,它全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关键词:改编 忠实 二度创作 地方色彩  一口气看完了77集电视剧《白鹿原》,不禁为它的精良制作、忠于原著、保留原汁原味而大加叹服
期刊
摘 要:《肮脏的爱情》是埃莱娜·费兰特的第一部小说。女儿迪莉娅在母亲阿玛利亚淹死后返回那不勒斯调查母亲死亡真相。调查过程中迪莉娅逐渐记起封存已久的过去并慢慢理解了母亲,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借助西方艺术史、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对原著中父亲所作的裸体吉普赛女郎和内衣店橱窗画女性裸体形象的分析, 说明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意识中女性的视觉表征是在伴有男性凝视和在男性为主的艺术实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天人五衰》文洁若译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实的实例阐述了著名翻译家文洁若一生中遵循并始终践行“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文洁若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三个方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原作意蕴。本文将翻译理论与实例论证相结合以求展现文洁若翻译理论的特征。  关键词:文洁若 信 一个零件也不丢 《天人五衰》  一、文洁若及其译著  作为目前中
期刊
摘 要:《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最典型的生态警示录。本文将从生态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其中体现的思想和智慧,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世界、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倡导人们建构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倡人人平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生态伦理学 强者与弱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国文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2017SJ
期刊
摘 要:唐月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了很多日本文学方面的著作,为中日两国进一步进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阐述唐月梅翻译实践,深入了解唐月梅忠实于原文的翻译风格,但过于忠实原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本文通过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作品《金阁寺》的中译本,分析唐月梅译本中的“得”与“失”。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大家研究唐月梅翻译风格提供一定的帮助,强化翻译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唐月梅
期刊
摘 要: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已成为国内外热门话题。本文旨在分析习近平2015年博鳌论坛演讲中的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口译,探索一些口译的技巧和策略,以便帮助口译人员创作出更好的口译作品,并且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词汇的内涵。研究表明,口译人员应该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应注重日常对不同文化知识的积累。本文认为,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对跨文化交际十分重要,口译人员应该采用合适的口译技巧和策略来
期刊
摘 要:在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老龄化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养老资源的缺乏也越来越严峻。为了解决城镇居民养老问题,上海市最新推出了一种迷你型嵌入式养老模式。笔者对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行调查了解,在本文中对该养老模式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在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种创新模式对养老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补充,打破老格局,迎接新发展,是未来国家养老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养老模式
期刊
摘 要:2016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要将各省份高考生源名额划拨到中西部地区,湖北、江苏两地承担大量名额,引发了江苏湖北两地高考考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政府针对这次事件给出了新的政策安抚群众。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分别从觸发机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两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对其政策议程建构过程进行解释和分析。  关键词:政策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知晓再到践行是一个过程,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淮阴工学院将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路径包括提高对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构建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创新周恩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