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孙四海怎么样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点左右。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住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他取下那只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著它拨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键,试着弹了一句曲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根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晓得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张英才跟着哼一句,那种节奏,需要好久才能将“幸福的花儿”这一句哼完整。
  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孙四海和邓有米没理他。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张英才惆怅起来,禁不住思索一个问题:能望见这杆旗的地方,会不会听见这笛声?他一边想,一边打量眼前这根用两棵松树捆绑着连接而成的旗杆。
  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回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扯拢来,遮住那露出来的一块黑瘦的肩头。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余校长试了几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选自《天行者》,有删改)
其他文献
【素材在线】  2017年7月26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洪灾过后,救灾工作陆续展开。在此期间,一张小男孩累瘫在矿泉水“山”旁的“最小志愿者”照片走红网络。  照片中,一个戴着眼镜、留着寸头的小男孩,背靠在由矿泉水堆起的“山”旁,嘴巴半张,在太阳下蜷着腿熟睡。小男孩的身上别着一块红布,上面印着“志愿者,远竹中学”字样。  男孩名叫胡智博,年仅12岁。放暑假之后,他自己要求去救灾。从
期刊
李健吾,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文学翻译家。作为戏剧家的李健吾,少年时期即荣膺舞台“名角儿”而名噪京城,1923年到1980年间他创作了近五十个剧本。作为文艺批评家的李健吾,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家的李健吾,有大量极有声望的译作传世;作为小说家的李健吾,同样创作了直指内心、深入灵魂的不朽之作。而作为散文家的李健吾,更是以其凝练大气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散文独特的魅力。他的文字简洁但气势磅礴
期刊
导读前沿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接近梦想,既然钟情未来,就奋力追赶;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砥砺前行,相信不会辜负期望。最高学府李德齐教授活到老学到老,只为实现生的价值,助产士刘军20余载兢兢业业,只为新生的力量;徐嘉祥摒弃俗见,创办豆汁店,只为现代与传统的合二为一……现实的艰难显而易见,但生活的美好也触手可及。这个世界,值得你为它努力。  埋
期刊
《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名句之所以让世人称赞,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描写之所以让人向往,其主要原因在于诗人筆下的秋夜山林既有月光笼罩的静谧,也有潺潺流水的灵动,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美好。  《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之所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主要原因在于诗人“以
期刊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云,简单平凡的云,极具淡然超脱之美。  云是极致的白色,纯净无暇,悠然邈远,仿佛穿着白袍的洒脱诗人,闲适淡然。云无拘无束,时刻变化着,千姿百态,无一丝呆气。仰望天空,它时而似羽毛,孤悬高空,仿佛白鹭翱翔天际时遗落的一片;时而如鱼鳞般一层层,一片片,轻盈晶亮;时而似黄土高原般崎岖不平,但又雄浑壮阔。夕阳中的云海最是雅静缱绻。
期刊
跟随时代的步伐,民族的融合加快了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作为国内的通用语言,在促进社会交往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历史的发展、地区的规划促成了地方方言的诞生。然而,它所具备的浓厚的地域色彩在普通话日趋强烈的影响力下被逐步淡化。因此,众多的社会工作者也开始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宜春市翰林學校引导学生学习方言,南京市教育工作者将南京方言带入课堂,让学生们记住乡音,将家乡的语言烙印在其心中。推广
期刊
绵绵细雨,静落无声,似老太太头上的簪花,以柔媚作骨,软得能融去世间一切纷繁。幽幽竹香徘徊在鼻尖,点点宁静漫上心头……  乡间的傍晚被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无限温柔。天上飘着牛毛细雨,沾衣欲湿,清而不寒,正是游竹园的好时候。踏着青石小路,穿过几家升着袅袅炊烟的田间小屋,幽幽竹香萦绕在鼻尖。黄白色的墙,青灰色的瓦,一扇拱门,这便是竹园的入口了。一进园,回环曲折的游廊呈现在眼前,廊檐上挂着断断续续的雨。游廊
期刊
“飞起吃人”“捉麻麻鱼”……这些地道的重庆方言、俚语,还有多少为人所知?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  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
期刊
《天行者》是刘醒龙继《凤凰琴》《雪笛》之后创作的长篇小说,2011年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书写了一群民办教师在农村中的坚守与盼望,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四百多万民办教师的近乎临摹式的描写。  《蟠虺》是劉醒龙从乡土文学转型的一部以现实反思历史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小说写了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学术、人格的困惑,深藏现代世风间的撕扯。小说还包含了对从传统中走过来的中国人在面对现代世界,如
期刊
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没有两只毫无差异的昆虫……世间万物无奇不有,形态各异,因此写景状物的文章,贵在写出景物的特征与意蕴。  要写出景物的特征与意蕴,首先须仔细观察,了解景物本身的特征。同样是山,塔山、剑山、狮峰山、象鼻山、石钟山、莲花峰等,从名字就可看出它们各自鲜明的特点。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不同的名山各有特色。  其次,注意地域、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