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应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美国数学家克莱因也曾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这些表明了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决定了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生活素材;润泽课堂;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所谓有价值的数学,我认为就是莫过于让他们知道原来数学课堂的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并且我们在生活中也必须要用到。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他们能从认知身边的数学问题开始,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色彩去润泽他们的数学课堂,让他们觉得数学有东西可学,而且学来有用,从而更能兴致勃勃地主动去学。
一、创设课堂开场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声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因素,如果你能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来设计一个特别的开场白,那么你那天要教学的内容肯定能事半功倍。记得有天我要教学的是一节令学生头疼的概念教学——质数和合数,由于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数的概念: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还有就是2、3、5倍数的特征等等,一系列的概念下来,很多学生已经混淆不清,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这节课继续毫无特色地上课,那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于是结合以往的经验,我在一上课的时候,就拿出了两台好漂亮的手机,说:“这两台手机漂亮吗?”“漂亮!”“其中一台是我的,想打通老师的手机吗?”“想!”“好,那老师告诉你们我的手机号码吧……”于是,我就出示准备好的题目,并说谁能最快得出号码谁就可以上来用另一台手机拨打老师的手机。
老师的11位手机号码分别是:最小的奇数、3的最大约数、既有约数2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数、约数和倍数都是它本身的数、最小的非“0”偶数、5的最小倍数、2的4倍数、最小的合数、最小的质数、与前一位数相同、7的1倍数。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逐一对号,前面对应的7个号码学生很快就都找了出来,但到“最小的合数、最小的质数”时,马上就有学生发问了:“老师,什么是合数呀,我们都没有学过,是不是出错啦?”“对,质数也没有学过的!”见时机来了,我就说:“老师没有写错,其实自然数还有‘质数与合数’之分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认识它们,只要你们能积极探究,很快你们就会知道老师的号码是多少了。”
二、运用情景创设,更好地把握情景教学
如果熟悉新教材的老师都会发现,现用教材学习新课的情景安排均已经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据,大多数都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或活动情景进入的,因此我们就要体会教材的意图,从而更好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对于教材中的一些不太适合我们学生的情景引入,我们就要学会辨证地取舍。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分数其中有一节内容叫“分饼”,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分类。教材的情景设计选用了西游记中的人物,这是很多学生都所熟悉的,但在内容上却选用了“分大饼”,而且还是一张张的北方大饼,我们南方的学生根本没见过,很多疑惑:“怎么饼会像纸那样,一张张的呀!”尽管教师可以跟学生解释清楚,但这样一来就影响了情景创设本身的意义,如果把要分的东西改成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那就会更有价值,比如把“大饼”改成“西瓜”,而且猪八戒分西瓜还有一个典故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有趣多了。
三、挖掘数学素材设计训练,升华数学实用价值
数学源自生活,也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当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对应训练,基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我就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操练解决(因为刚好在上一个星期我们学校组织了秋游活动):我们上个星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想回憶一下我们秋游时的欢乐片段吗?(学生:想。)只要你们能解决下面的问题,老师就把那天我们所拍的照片播放给你们看,有信心吗?(学生:有!快出题目吧!)题目如下:学校组织秋游,三年级参加的人数占全部参加人数的 ,六年级参加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 ,二年级参加的人数最多,占了全部人数的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提出一些用分数加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并要把它解答出来。结果学生很踊跃,很快就提出并解决了类似“三年级和六年级参加的人数共占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三年级、六年级和二年级参加的人数共占了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等问题,更可贵的是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其余年级参加的人数占了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等很有发展性的问题,把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到很高的状态,也把他们的知识点扩展到一个新的位置,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挑战传统作业模式,让学生大胆设计作业
要想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于生活,发挥它的实用价值,就必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身边存在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而让学生自己尝试把身边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变成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提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完“数学与交通中的相遇问题”时,由于新教材把知识点的难度降低,所以对学生类似相遇问题中的条件转化变化的要求也就不高,学生可以很轻松就能完成配套的训练内容。如果课外老师再布置同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他们肯定都会依葫芦画瓢地完成,没有新意也就没有多少的兴趣,效果也就一般了。所以我就设计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回家后,请根据我们平常生活中存在的交通问题,自编一道要用到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的数学应用题,并把它解决出来,老师把编得好的题目收集成一张试题作为我们班的能力测试题,凡被选种题目的同学就成为我班的数学试题编写小专家了,获得“数学之星”的称号。结果学生所编出的题目有的大大地超出老师的想象,甚至连“相背运动”的情况都提了出来。由于问题都是经过学生自己观察而发现提出来的,所以其中的数量关系他们也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比由老师出示题目让他们解决的效果好多了。
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能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服务,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得到润泽生色,变得灵动有趣、活色生香。我们的学生也就会爱上数学、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了。
【关键词】生活素材;润泽课堂;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所谓有价值的数学,我认为就是莫过于让他们知道原来数学课堂的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并且我们在生活中也必须要用到。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他们能从认知身边的数学问题开始,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色彩去润泽他们的数学课堂,让他们觉得数学有东西可学,而且学来有用,从而更能兴致勃勃地主动去学。
一、创设课堂开场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声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因素,如果你能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来设计一个特别的开场白,那么你那天要教学的内容肯定能事半功倍。记得有天我要教学的是一节令学生头疼的概念教学——质数和合数,由于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数的概念: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还有就是2、3、5倍数的特征等等,一系列的概念下来,很多学生已经混淆不清,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这节课继续毫无特色地上课,那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于是结合以往的经验,我在一上课的时候,就拿出了两台好漂亮的手机,说:“这两台手机漂亮吗?”“漂亮!”“其中一台是我的,想打通老师的手机吗?”“想!”“好,那老师告诉你们我的手机号码吧……”于是,我就出示准备好的题目,并说谁能最快得出号码谁就可以上来用另一台手机拨打老师的手机。
老师的11位手机号码分别是:最小的奇数、3的最大约数、既有约数2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数、约数和倍数都是它本身的数、最小的非“0”偶数、5的最小倍数、2的4倍数、最小的合数、最小的质数、与前一位数相同、7的1倍数。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逐一对号,前面对应的7个号码学生很快就都找了出来,但到“最小的合数、最小的质数”时,马上就有学生发问了:“老师,什么是合数呀,我们都没有学过,是不是出错啦?”“对,质数也没有学过的!”见时机来了,我就说:“老师没有写错,其实自然数还有‘质数与合数’之分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认识它们,只要你们能积极探究,很快你们就会知道老师的号码是多少了。”
二、运用情景创设,更好地把握情景教学
如果熟悉新教材的老师都会发现,现用教材学习新课的情景安排均已经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据,大多数都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或活动情景进入的,因此我们就要体会教材的意图,从而更好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对于教材中的一些不太适合我们学生的情景引入,我们就要学会辨证地取舍。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分数其中有一节内容叫“分饼”,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分类。教材的情景设计选用了西游记中的人物,这是很多学生都所熟悉的,但在内容上却选用了“分大饼”,而且还是一张张的北方大饼,我们南方的学生根本没见过,很多疑惑:“怎么饼会像纸那样,一张张的呀!”尽管教师可以跟学生解释清楚,但这样一来就影响了情景创设本身的意义,如果把要分的东西改成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那就会更有价值,比如把“大饼”改成“西瓜”,而且猪八戒分西瓜还有一个典故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有趣多了。
三、挖掘数学素材设计训练,升华数学实用价值
数学源自生活,也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当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对应训练,基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我就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操练解决(因为刚好在上一个星期我们学校组织了秋游活动):我们上个星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想回憶一下我们秋游时的欢乐片段吗?(学生:想。)只要你们能解决下面的问题,老师就把那天我们所拍的照片播放给你们看,有信心吗?(学生:有!快出题目吧!)题目如下:学校组织秋游,三年级参加的人数占全部参加人数的 ,六年级参加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 ,二年级参加的人数最多,占了全部人数的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提出一些用分数加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并要把它解答出来。结果学生很踊跃,很快就提出并解决了类似“三年级和六年级参加的人数共占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三年级、六年级和二年级参加的人数共占了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等问题,更可贵的是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其余年级参加的人数占了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等很有发展性的问题,把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到很高的状态,也把他们的知识点扩展到一个新的位置,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挑战传统作业模式,让学生大胆设计作业
要想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于生活,发挥它的实用价值,就必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身边存在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而让学生自己尝试把身边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变成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提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完“数学与交通中的相遇问题”时,由于新教材把知识点的难度降低,所以对学生类似相遇问题中的条件转化变化的要求也就不高,学生可以很轻松就能完成配套的训练内容。如果课外老师再布置同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他们肯定都会依葫芦画瓢地完成,没有新意也就没有多少的兴趣,效果也就一般了。所以我就设计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回家后,请根据我们平常生活中存在的交通问题,自编一道要用到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的数学应用题,并把它解决出来,老师把编得好的题目收集成一张试题作为我们班的能力测试题,凡被选种题目的同学就成为我班的数学试题编写小专家了,获得“数学之星”的称号。结果学生所编出的题目有的大大地超出老师的想象,甚至连“相背运动”的情况都提了出来。由于问题都是经过学生自己观察而发现提出来的,所以其中的数量关系他们也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比由老师出示题目让他们解决的效果好多了。
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能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服务,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得到润泽生色,变得灵动有趣、活色生香。我们的学生也就会爱上数学、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