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很多高校为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教学录播教室、校园网、教学广播、校园电视台等立体化信息教学资源。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给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信息环境对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阐述了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的体系结构;最后提出了利用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 高校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1-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变化,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得各类信息的唯一途径,老师是“知识的化身”已成为历史。新环境给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顺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结构的转变形势,提升主动利用信息手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意识。基于这种环境,高等学校如何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一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需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时,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内在的水平提升,是一個持续学习、不断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1]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意识得到增强,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只注重专业学历学位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术成果的产出,职称的晋级,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水平提升意识,教学随意性大,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并错误的认为自己是高校老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很高,专业发展是中小学老师的事,实际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远远不如中小学老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也就是说学生不再无知,老师不再“渊博”,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多向交流已是教学常态。因此,高校教师将面临着知识老化、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无法驾驭课堂的现象,如此大的压力,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仅钻研学科知识深度,还应拓展知识的广度,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
2.信息化教学环境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学习知识有两个重要的来源——学校和媒介,学校给人们以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而媒介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面临的同样是选择何种学习信息来源的问题。[2] 就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学校正规教育”传递的少量、低效信息已被承载有大量高效信息的立体化信息媒介取代。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认为信息化环境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的信息教学资源、大量的知识信息,改善了课堂教学模式和知识内容的传递方式,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成长。二是教师专业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或短期培训,同行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是网络化的多渠道,专业知识的获取具有多途径和针对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满足持续性和终身学习需求。三是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共享优质资源、展示教研成果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合作的专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二、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的体系结构
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基于校园网,并借助各种信息化的媒介工具所构建起的支持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活动实施平台、网络化在线辅导学习支持平台、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1.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资源平台以校园网络为依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动态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以丰富教师教学资源为目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高校教学资源平台是基于资源管理系统,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分类分项建设视频课程学习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视野拓展素材资源库、教学应用软件资源库等。管理系统给每位老师创建一个用户和口令,老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数据库,根据教学和学习需要经过身份认证在线查看或下载相关资源。
2.教学活动实施平台
教学活动支持平台主要为课堂教学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适宜的氛围和帮助,一般包括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堂教学实录系统、教学广播系统和校园电视台。
(1)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以生动活泼、图文声并茂的形式来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和传播教育思想。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独特的教学内容展示方式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得到各个高校课堂教学的青睐,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课堂应用已经常规化。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高校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化的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2)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录系统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与学习变得越来越灵活与方便。系统采用纯数字摄录方式、数字视频采集压缩和处理技术,同时记录教师讲课视频、声音和电子教案,并生成流媒体文件,客户端通过访问系统中的流媒体服务器(C/S模式),以网页浏览模式实现网内多点分布式数字视频直播、重播和下载,同时可以对录像资料进行后期编辑和影视音像制作。该系统能有效扩大教学规模,帮助学生课后点播复习回顾,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教师之间实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本人通过课堂教学实录回放能纠正教学失误,提高教学技能。
(3)校园教学广播系统主要采用无线调频广播,学生通过终端耳机接收,不同频段能够播放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选择性的播放相应的音频学习材料,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的接收适合自己的广播学习材料。通过校园教学广播能有效实现语言学习、教学思想传输等功能。 (4)数字化校园电视台。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开放性、交互式的多媒体视频教学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建立数字化校园电视台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互动式的视像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电视台传播视频教学的同时,可以记录宣传学校重大事件,请学校里各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以供同学和老师观摩。
3.网络在线学习平台
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是由师生共同营造,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师生课后交流,解答学生疑问,还原课堂教学的在线学习支持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论坛和QQ群交流,针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共享,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意识,为部分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空间。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点播或下载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回放课堂教学实况,帮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记录不及时,部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缺陷。
4.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借助标准化考场的实时监控功能,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考试考场状况,有效实现对教学和考试的监督,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绩效。课堂教学监控对教学过程全程记录,实时监督检查,掌握课堂实况,及时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另外,由于实时监控,老师上课时会有意无意的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有利于老师及时改进教态、教法,促进教学技能培养。通过监视各个教室的实时状况,动态巡视各个考场,实现电子监考,针对出现异常状况及时作出应急处理。
三、借助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1.建立校园教师网络交流平台
校园教师网络交流平台是基于论坛、QQ群、虚拟聊天室以及博客等各种社会软件的新型交流模式。在校内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建立相应的论坛、QQ群、虚拟聊天室很好的给老师提供了跨时空的对话沟通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在线聊天、查看聊天记录、论坛发帖、回帖、进入虚拟聊天室参与讨论等多種方式参与相关学科知识交流,从而打破传统的面对面对话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教师借助博客平台,将自己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教研论文等上传到博客供同行借鉴和参考。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经常发起主题教研,在教研层面动员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发表评论等,在这种互动机制中促进教研室建设,建设网络教研室。网络教研室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导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3]
2.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证明,要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唤醒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意识的基础上,再辅以丰富的资源条件和和谐的环境条件,借助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更新和丰富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4] 这种“丰富的资源条件”和“专业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就是专业教师通过个人知识库的管理和个人知识库之间的交流、互访、共享实现专业资源库系统整合和动态更新构建成的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包括优质课件、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试题库、教研成果、参考资料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它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教学资源需求,为教师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的转换提供了保障,这种转换恰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5]
3.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重视信息意识与能力培养。
高校非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差、计算机知识薄弱、动手能力差、信息意识淡薄等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多媒体设备使用技术及手段,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课件资源多半缺乏校本二次开发,有时是通过网络下载后直接拿到课堂使用,有的甚至直接将课本搬上电脑。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信息意识与能力培养。同时实施“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策略,定期派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和部分非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学习外面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以提升校本教育技术培训质量,另外,要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到学校给广大教师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意识。
4.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应用比赛
由教务处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牵头定期组织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比赛项目有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等。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能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比赛形式是现场上课,一个参赛教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上一课。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旨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软件制作水平,教师通过展示某一节课的教育软件,重点介绍软件开发的思路、设计技巧、技术特点和创新点。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旨在开阔老师视野,拓展知识面,帮助老师牢固掌握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实行分专业组团赛和单人赛,开展形式多样地知识竞赛。针对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的网络教研室建设,组织全校教研室开展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此项比赛旨在创建教学反思与网络研讨相结合的新型教研形式,提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推进网络教研室的建设。开展以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操作技能、丰富信息技术知识、加强校内教师间的交流协作意识。
5.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我们营造了适宜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但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并非等同于促进专业发展,自身具有借助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专业发展的需求意识才是原动力。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需求是存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与意识的追求和目标而产生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动力。[2] 高校管理层,应正确引导教师学科专业成长与科研、职称晋级并重;树立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和“充电”,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以此来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
四、结束语
信息化环境下切实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已是一个热门的课题,它关系到高等院校的专业发展、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探索了借助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立体化信息教学资源的构建,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如何借助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有待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阮慧珊、王少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7(2):65~66
2 王靖、陈卫东、刘卫春.媒介素养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23~126
3 李艺.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9~12
4 王燕.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库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78~81
5 李晓铭.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 高校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1-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变化,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得各类信息的唯一途径,老师是“知识的化身”已成为历史。新环境给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顺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结构的转变形势,提升主动利用信息手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意识。基于这种环境,高等学校如何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一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需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时,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内在的水平提升,是一個持续学习、不断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1]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意识得到增强,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只注重专业学历学位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术成果的产出,职称的晋级,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水平提升意识,教学随意性大,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并错误的认为自己是高校老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很高,专业发展是中小学老师的事,实际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远远不如中小学老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也就是说学生不再无知,老师不再“渊博”,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多向交流已是教学常态。因此,高校教师将面临着知识老化、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无法驾驭课堂的现象,如此大的压力,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仅钻研学科知识深度,还应拓展知识的广度,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
2.信息化教学环境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学习知识有两个重要的来源——学校和媒介,学校给人们以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而媒介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面临的同样是选择何种学习信息来源的问题。[2] 就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学校正规教育”传递的少量、低效信息已被承载有大量高效信息的立体化信息媒介取代。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认为信息化环境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的信息教学资源、大量的知识信息,改善了课堂教学模式和知识内容的传递方式,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成长。二是教师专业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或短期培训,同行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是网络化的多渠道,专业知识的获取具有多途径和针对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满足持续性和终身学习需求。三是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共享优质资源、展示教研成果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合作的专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二、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的体系结构
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基于校园网,并借助各种信息化的媒介工具所构建起的支持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活动实施平台、网络化在线辅导学习支持平台、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1.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资源平台以校园网络为依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动态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以丰富教师教学资源为目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高校教学资源平台是基于资源管理系统,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分类分项建设视频课程学习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视野拓展素材资源库、教学应用软件资源库等。管理系统给每位老师创建一个用户和口令,老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数据库,根据教学和学习需要经过身份认证在线查看或下载相关资源。
2.教学活动实施平台
教学活动支持平台主要为课堂教学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适宜的氛围和帮助,一般包括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堂教学实录系统、教学广播系统和校园电视台。
(1)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以生动活泼、图文声并茂的形式来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和传播教育思想。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独特的教学内容展示方式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得到各个高校课堂教学的青睐,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课堂应用已经常规化。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高校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化的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2)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录系统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与学习变得越来越灵活与方便。系统采用纯数字摄录方式、数字视频采集压缩和处理技术,同时记录教师讲课视频、声音和电子教案,并生成流媒体文件,客户端通过访问系统中的流媒体服务器(C/S模式),以网页浏览模式实现网内多点分布式数字视频直播、重播和下载,同时可以对录像资料进行后期编辑和影视音像制作。该系统能有效扩大教学规模,帮助学生课后点播复习回顾,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教师之间实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本人通过课堂教学实录回放能纠正教学失误,提高教学技能。
(3)校园教学广播系统主要采用无线调频广播,学生通过终端耳机接收,不同频段能够播放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选择性的播放相应的音频学习材料,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的接收适合自己的广播学习材料。通过校园教学广播能有效实现语言学习、教学思想传输等功能。 (4)数字化校园电视台。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开放性、交互式的多媒体视频教学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建立数字化校园电视台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互动式的视像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电视台传播视频教学的同时,可以记录宣传学校重大事件,请学校里各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以供同学和老师观摩。
3.网络在线学习平台
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是由师生共同营造,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师生课后交流,解答学生疑问,还原课堂教学的在线学习支持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论坛和QQ群交流,针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共享,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意识,为部分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空间。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点播或下载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回放课堂教学实况,帮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记录不及时,部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缺陷。
4.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借助标准化考场的实时监控功能,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考试考场状况,有效实现对教学和考试的监督,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绩效。课堂教学监控对教学过程全程记录,实时监督检查,掌握课堂实况,及时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另外,由于实时监控,老师上课时会有意无意的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有利于老师及时改进教态、教法,促进教学技能培养。通过监视各个教室的实时状况,动态巡视各个考场,实现电子监考,针对出现异常状况及时作出应急处理。
三、借助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1.建立校园教师网络交流平台
校园教师网络交流平台是基于论坛、QQ群、虚拟聊天室以及博客等各种社会软件的新型交流模式。在校内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建立相应的论坛、QQ群、虚拟聊天室很好的给老师提供了跨时空的对话沟通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在线聊天、查看聊天记录、论坛发帖、回帖、进入虚拟聊天室参与讨论等多種方式参与相关学科知识交流,从而打破传统的面对面对话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教师借助博客平台,将自己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教研论文等上传到博客供同行借鉴和参考。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经常发起主题教研,在教研层面动员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发表评论等,在这种互动机制中促进教研室建设,建设网络教研室。网络教研室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导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3]
2.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证明,要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唤醒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意识的基础上,再辅以丰富的资源条件和和谐的环境条件,借助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更新和丰富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4] 这种“丰富的资源条件”和“专业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就是专业教师通过个人知识库的管理和个人知识库之间的交流、互访、共享实现专业资源库系统整合和动态更新构建成的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包括优质课件、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试题库、教研成果、参考资料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它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教学资源需求,为教师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的转换提供了保障,这种转换恰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5]
3.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重视信息意识与能力培养。
高校非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差、计算机知识薄弱、动手能力差、信息意识淡薄等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多媒体设备使用技术及手段,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课件资源多半缺乏校本二次开发,有时是通过网络下载后直接拿到课堂使用,有的甚至直接将课本搬上电脑。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信息意识与能力培养。同时实施“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策略,定期派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和部分非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学习外面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以提升校本教育技术培训质量,另外,要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到学校给广大教师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意识。
4.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应用比赛
由教务处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牵头定期组织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比赛项目有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等。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能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比赛形式是现场上课,一个参赛教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上一课。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旨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软件制作水平,教师通过展示某一节课的教育软件,重点介绍软件开发的思路、设计技巧、技术特点和创新点。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旨在开阔老师视野,拓展知识面,帮助老师牢固掌握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实行分专业组团赛和单人赛,开展形式多样地知识竞赛。针对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的网络教研室建设,组织全校教研室开展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此项比赛旨在创建教学反思与网络研讨相结合的新型教研形式,提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推进网络教研室的建设。开展以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操作技能、丰富信息技术知识、加强校内教师间的交流协作意识。
5.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我们营造了适宜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但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并非等同于促进专业发展,自身具有借助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专业发展的需求意识才是原动力。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需求是存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与意识的追求和目标而产生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动力。[2] 高校管理层,应正确引导教师学科专业成长与科研、职称晋级并重;树立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和“充电”,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以此来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
四、结束语
信息化环境下切实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已是一个热门的课题,它关系到高等院校的专业发展、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探索了借助立体化信息教学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立体化信息教学资源的构建,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如何借助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有待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阮慧珊、王少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7(2):65~66
2 王靖、陈卫东、刘卫春.媒介素养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23~126
3 李艺.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9~12
4 王燕.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库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78~81
5 李晓铭.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