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壮大
【新闻背景】
直辖初期,在重庆的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占24%,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36%,重庆还是一个农业大市。到2008年底,虽然农业增加值增长一倍,但占比已降到10%左右,工业占比提高到40%以上。产业结构的变化,标志着重庆进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2009年,重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产业内部结构,呈现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接近30%,土地规模集中度超过20%;工业向新型化迈进,支柱产业从汽摩、装备、化工、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包括电子信息和能源在内的六大支柱产业;服务业向高端化迈进,如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6%,今后有可能跃升为新的支柱产业。
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由9%增至13.4%,全国排名由第十四位增至第五位……“重庆快车”之所以能不断提速,奥秘之一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第一次进入支柱产业名单的能源产业功不可没。
回望2009年,重庆在发展能源产业上,妙招频出,高潮迭起——
疆煤入渝,重庆将成为长江上游煤炭中转地
“疆煤入渝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重庆能源投资集团董事长侯行知的脸上,显露出大干一场的雄心。
能源集团承担着保障全市能源供应,尤其是煤炭资源供应的重任。本地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实施煤炭扩张战略迫在眉睫。为此,能源集团提出了“南占、西联、北争”战略,意在异地扩张“抢煤”。
能源集团先后前往贵州黔北地区和云南曲靖,通过实施“西联”、“南占”战略,已圈定煤炭资源8亿吨,占重庆煤炭储量的1/4。然而,外采量仍远远不够。
于是,重庆瞄准新疆这块煤炭资源宝地。
2008年8月,能源集团启动新疆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北争”序幕就此拉开。
2009年2月16日,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副市长童小平率领代表团开赴新疆,洽谈疆煤入渝。经多次协商,双方签订意向性协议,新疆自治区政府同意将哈密以东200多平方公里的“地盘”交由重庆开发,煤炭资源储量达100亿吨。
这是重庆自2005年煤炭业对外扩张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外援煤炭资源。
其实,在2009年重庆“两会”期间,市政府就公开表达了到新疆挖煤的意向。
侯行知介绍说,新疆自治区政府考虑到哈密地区离重庆太远,重点推荐了吐鲁番地区。他说,按照会议纪要,重庆对新疆煤炭的开发,先有探矿权,再谈采矿权。重庆拟建年产300万—500万吨规模的煤炭生产基地。
其实,重庆是进入新疆的“迟到者”。早在能源集团探路前,新疆煤炭资源已进入全国众多煤炭巨头的视野。
按照规划,新疆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地带约1.3万亿吨煤炭资源,主要用于发展煤电、煤化工;南疆地区煤炭将主要用于当地产业发展;而哈密至吐鲁番一带约6000亿吨煤炭储量,除适当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外,主要用于疆煤外运。
“但疆煤外运基本上没动,这受制于运输成本。”侯行知说,“重庆至兰州铁路已开工,连接兰州至新疆铁路,这是疆煤外运的主运输通道。”即将打通的渝疆运煤通道,让他可以释怀欢笑。
在他看来,重庆不仅赶上新疆采煤的末班车,还迎来一次大机会——重庆将借此变身为长江上游的煤炭中转地,在解决本地煤炭需求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其他地区。
海外引油,重庆千亿元石化产业链轮廓初现
纷争已久的中缅油气管道路线终于尘埃落定——重庆,将成为新的石油储备基地。
从提出设想到由虚变实,中缅油气管道总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2004年,学术界就有人讨论中缅石油通道,其线路是,把石油从中东和非洲,运到印度洋上的缅甸实兑港,然后通过管道运输,到达缅甸曼德勒、中国云南瑞丽,再到昆明,全长900公里。该路径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将石油运抵湛江的传统路线短1200公里,这将改善中国的能源产业布局。
虽然从昆明到重庆山高路远,但是,无油的重庆,从来没有掩饰过对石油的渴望。
早在2005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就透露,重庆和中石化正在向国务院争取中缅石油管道能够经云南进入重庆。
此前,重庆石油供给只能依靠外援。而距重庆最近的中石化武汉供油基地和中石油兰州供油基地,皆与重庆相隔甚远。中缅石油管道入渝的美好前景,给了重庆极大的想象空间——除满足重庆工业基地对石油的需求之外,经过重庆加工后的石油,可通过长江水路和西南路网,分别流向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
转机出现在2009年9月。在“重庆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战略”论坛上,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口岸办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中缅油气管道已全面开工,具体线路为:石油管道由缅甸西海岸到达中国云南昆明,然后抵达重庆,每年输送2000万吨原油,其中1000万吨在云南加工,1000万吨在重庆加工。重庆将在三年内,将中缅油气管道从云南昆明延伸至重庆长寿区,实现1000万吨石油、6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送量。
中缅方案只是解困第一步。黄奇帆表示,预计未来中哈石油管道延长线也将落户重庆,从而使得重庆的原油输入量达到每年2000万吨。
这样,重庆将从成品油供应末梢变成前沿,既解了能源枯竭之困,又带来了新的商机,使规划中的石油化工产业变成现实:第一步,完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100万吨石油化工这三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第二步,策划一批总投资为1000亿元的石油精细化工项目。目前,位于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的千万吨炼油厂,已开始前期工作。由此,重庆以石油原油炼制为龙头的千亿元石化产业链条轮廓初现。
“追风逐日”,重庆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
“晒晒太阳,这排路灯就能自己亮起来。”站在大足迎宾大道300盏太阳能路灯群下,大足县长周波一脸灿烂。
这是世界首条大功率太阳能路灯系统,全年可节电87万度。
用周波的话说,它的背后是一条被雪藏了一年的消息:大足在聚光光伏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8年,大足的“逐日”之路便已现端倪。这年,它开建200兆瓦太阳能发电站,计划在2011年投入使用。“将大足创建为中国高科技太阳能示范区”,诸如此类的口号,频频出现在大足政府各种招商计划书和宣传手册上。
对于这样的战略,大足有足够的底气。规划中的世界最大聚光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总部都在大足。
不仅仅是大足,整个重庆都在挖掘潜力,开发像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
距离重庆主城区几百公里外的武隆四眼坪山地风电场,海拔1700米的高山之巅,散落着58架“大风车”。在高山草原亘古吹拂的劲风中,它们产生的电能将送到重庆各地。
风,曾被视为这里的自然灾害,现在却成了宝贵资源。当地老乡用夸张的语气向外来者介绍旋转的“风车”:“转一圈就是钱啊,你数数看,一天它要转多少圈?”
除武隆外,重庆还正式确定在巫山、巫溪、奉节等六个县,上马八个风力发电场项目。項目建成后,总装机容量为45万千瓦。这些项目在五年内全部投入使用后,重庆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风力发电城市。
“追风”、“逐日”,重庆追逐新能源的脚步从未停息。这种动力,一半来自传统能源逐渐枯竭的现实,一半来自对新能源市场的渴望。
“重庆的能源结构并不理想。”国际能源署中国项目主管约翰森·辛顿博士如此直言。的确,煤炭占了重庆能源结构的一半以上,电力来源60%以上靠煤炭。但是,作为煤炭贫乏地区,重庆人均煤炭保有储量仅为73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煤炭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患上“能源焦虑症”的重庆,治疗的良方是下好新能源这盘棋。这,关系着未来的“重庆动力”。
此外,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是当前工业发达城市的战略追求。谁拥有新能源的开发和实用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繁荣的“金钥匙”。
借助新能源开发,由能源消费城市转变为能源生产城市,对重庆来说,这是一幅全新而诱人的未来能源蓝图。
【新闻背景】
直辖初期,在重庆的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占24%,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36%,重庆还是一个农业大市。到2008年底,虽然农业增加值增长一倍,但占比已降到10%左右,工业占比提高到40%以上。产业结构的变化,标志着重庆进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2009年,重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产业内部结构,呈现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接近30%,土地规模集中度超过20%;工业向新型化迈进,支柱产业从汽摩、装备、化工、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包括电子信息和能源在内的六大支柱产业;服务业向高端化迈进,如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6%,今后有可能跃升为新的支柱产业。
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由9%增至13.4%,全国排名由第十四位增至第五位……“重庆快车”之所以能不断提速,奥秘之一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第一次进入支柱产业名单的能源产业功不可没。
回望2009年,重庆在发展能源产业上,妙招频出,高潮迭起——
疆煤入渝,重庆将成为长江上游煤炭中转地
“疆煤入渝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重庆能源投资集团董事长侯行知的脸上,显露出大干一场的雄心。
能源集团承担着保障全市能源供应,尤其是煤炭资源供应的重任。本地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实施煤炭扩张战略迫在眉睫。为此,能源集团提出了“南占、西联、北争”战略,意在异地扩张“抢煤”。
能源集团先后前往贵州黔北地区和云南曲靖,通过实施“西联”、“南占”战略,已圈定煤炭资源8亿吨,占重庆煤炭储量的1/4。然而,外采量仍远远不够。
于是,重庆瞄准新疆这块煤炭资源宝地。
2008年8月,能源集团启动新疆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北争”序幕就此拉开。
2009年2月16日,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副市长童小平率领代表团开赴新疆,洽谈疆煤入渝。经多次协商,双方签订意向性协议,新疆自治区政府同意将哈密以东200多平方公里的“地盘”交由重庆开发,煤炭资源储量达100亿吨。
这是重庆自2005年煤炭业对外扩张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外援煤炭资源。
其实,在2009年重庆“两会”期间,市政府就公开表达了到新疆挖煤的意向。
侯行知介绍说,新疆自治区政府考虑到哈密地区离重庆太远,重点推荐了吐鲁番地区。他说,按照会议纪要,重庆对新疆煤炭的开发,先有探矿权,再谈采矿权。重庆拟建年产300万—500万吨规模的煤炭生产基地。
其实,重庆是进入新疆的“迟到者”。早在能源集团探路前,新疆煤炭资源已进入全国众多煤炭巨头的视野。
按照规划,新疆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地带约1.3万亿吨煤炭资源,主要用于发展煤电、煤化工;南疆地区煤炭将主要用于当地产业发展;而哈密至吐鲁番一带约6000亿吨煤炭储量,除适当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外,主要用于疆煤外运。
“但疆煤外运基本上没动,这受制于运输成本。”侯行知说,“重庆至兰州铁路已开工,连接兰州至新疆铁路,这是疆煤外运的主运输通道。”即将打通的渝疆运煤通道,让他可以释怀欢笑。
在他看来,重庆不仅赶上新疆采煤的末班车,还迎来一次大机会——重庆将借此变身为长江上游的煤炭中转地,在解决本地煤炭需求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其他地区。
海外引油,重庆千亿元石化产业链轮廓初现
纷争已久的中缅油气管道路线终于尘埃落定——重庆,将成为新的石油储备基地。
从提出设想到由虚变实,中缅油气管道总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2004年,学术界就有人讨论中缅石油通道,其线路是,把石油从中东和非洲,运到印度洋上的缅甸实兑港,然后通过管道运输,到达缅甸曼德勒、中国云南瑞丽,再到昆明,全长900公里。该路径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将石油运抵湛江的传统路线短1200公里,这将改善中国的能源产业布局。
虽然从昆明到重庆山高路远,但是,无油的重庆,从来没有掩饰过对石油的渴望。
早在2005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就透露,重庆和中石化正在向国务院争取中缅石油管道能够经云南进入重庆。
此前,重庆石油供给只能依靠外援。而距重庆最近的中石化武汉供油基地和中石油兰州供油基地,皆与重庆相隔甚远。中缅石油管道入渝的美好前景,给了重庆极大的想象空间——除满足重庆工业基地对石油的需求之外,经过重庆加工后的石油,可通过长江水路和西南路网,分别流向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
转机出现在2009年9月。在“重庆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战略”论坛上,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口岸办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中缅油气管道已全面开工,具体线路为:石油管道由缅甸西海岸到达中国云南昆明,然后抵达重庆,每年输送2000万吨原油,其中1000万吨在云南加工,1000万吨在重庆加工。重庆将在三年内,将中缅油气管道从云南昆明延伸至重庆长寿区,实现1000万吨石油、6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送量。
中缅方案只是解困第一步。黄奇帆表示,预计未来中哈石油管道延长线也将落户重庆,从而使得重庆的原油输入量达到每年2000万吨。
这样,重庆将从成品油供应末梢变成前沿,既解了能源枯竭之困,又带来了新的商机,使规划中的石油化工产业变成现实:第一步,完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100万吨石油化工这三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第二步,策划一批总投资为1000亿元的石油精细化工项目。目前,位于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的千万吨炼油厂,已开始前期工作。由此,重庆以石油原油炼制为龙头的千亿元石化产业链条轮廓初现。
“追风逐日”,重庆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
“晒晒太阳,这排路灯就能自己亮起来。”站在大足迎宾大道300盏太阳能路灯群下,大足县长周波一脸灿烂。
这是世界首条大功率太阳能路灯系统,全年可节电87万度。
用周波的话说,它的背后是一条被雪藏了一年的消息:大足在聚光光伏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8年,大足的“逐日”之路便已现端倪。这年,它开建200兆瓦太阳能发电站,计划在2011年投入使用。“将大足创建为中国高科技太阳能示范区”,诸如此类的口号,频频出现在大足政府各种招商计划书和宣传手册上。
对于这样的战略,大足有足够的底气。规划中的世界最大聚光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总部都在大足。
不仅仅是大足,整个重庆都在挖掘潜力,开发像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
距离重庆主城区几百公里外的武隆四眼坪山地风电场,海拔1700米的高山之巅,散落着58架“大风车”。在高山草原亘古吹拂的劲风中,它们产生的电能将送到重庆各地。
风,曾被视为这里的自然灾害,现在却成了宝贵资源。当地老乡用夸张的语气向外来者介绍旋转的“风车”:“转一圈就是钱啊,你数数看,一天它要转多少圈?”
除武隆外,重庆还正式确定在巫山、巫溪、奉节等六个县,上马八个风力发电场项目。項目建成后,总装机容量为45万千瓦。这些项目在五年内全部投入使用后,重庆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风力发电城市。
“追风”、“逐日”,重庆追逐新能源的脚步从未停息。这种动力,一半来自传统能源逐渐枯竭的现实,一半来自对新能源市场的渴望。
“重庆的能源结构并不理想。”国际能源署中国项目主管约翰森·辛顿博士如此直言。的确,煤炭占了重庆能源结构的一半以上,电力来源60%以上靠煤炭。但是,作为煤炭贫乏地区,重庆人均煤炭保有储量仅为73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煤炭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患上“能源焦虑症”的重庆,治疗的良方是下好新能源这盘棋。这,关系着未来的“重庆动力”。
此外,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是当前工业发达城市的战略追求。谁拥有新能源的开发和实用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繁荣的“金钥匙”。
借助新能源开发,由能源消费城市转变为能源生产城市,对重庆来说,这是一幅全新而诱人的未来能源蓝图。